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仁與藝 仁與藝 “仁”是最有儒家特色的一個詞。其他的一些詞,比如“道”、“德”、“義”、“命”、“善”、“太極”等等,是幾個學派共用的,只有“仁”以及與它相關的一大組詞,比如“君子”、“小人”、“中庸”、“仁人”等,是專屬儒家的,起碼在先秦時期是這樣。i 此外,“仁”自古就被認為是孔子思想的中樞和宗旨所在,明了它的含義對于理解儒家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必需的。然而,正是在這里,近代乃至宋明以來的研究者們遇到了艱難,以至有“《論語》中的仁被矛盾與神秘包圍著”ii 的慨嘆。以下要做的首先是力求將問題的癥結所在弄明白,然后尋求解決的途徑。我的基本看法是:很久以來,人們談論和追求仁的基本方式出了偏差,以至仁的原意蔽而不彰。而一旦廓清了有關的形勢,就會看到仁與藝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仁與藝不明白這話,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連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負了。你皆因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主煊衤犃诉@話,如轟雷掣電,細細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來的還覺懇切,竟有萬句言語,滿心要說,只是半個字也不能吐[訥——引者評],卻怔怔的望著他!边@情境本身的起伏激漾中都是情理,難怪脂批大呼:“何等神佛開慧眼,照見眾生業(yè)障,為現(xiàn)此錦繡文章,說此上乘功德法。”這情理令黛玉“一面拭淚,一面將手推開[好一個‘推開’!好萊塢的高潮擁吻的洋俗套可‘填糞窖’矣——引者評],說道:‘有什么好說的。你的話我早就知道了!’口里說著,卻頭也不回竟去了。”先還屢稱“不明白”,這時卻“早知道了”,且“頭也不回竟去了”,此乃情理時機的擺蕩交融中的神出鬼沒(Ekstase)般的“知-道”。感此至情至理,寶玉“發(fā)起呆”來,又“出了神”,說道:“好妹妹,我的這心事,從來也不敢說,今兒我大膽說出來,死也甘心!……”孔夫子講:"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15.9)這并非蘇格拉底式的憑理性原則和毅力的自覺赴死,也不是基督為了替人贖罪的有目的之死,更不是完全“不動心”式的不懼死,而是在情理的至真至極的發(fā)生之處的忘情之死。“說話忘了情,不覺的動了手,也就顧不的死活。”(32回)父母為幼兒稚女能在情勢亟須時甘心替死,在其他情境中卻仍是俗人,可見親子之情是仁之源頭。這種情理化的“殺身成仁”就絕不能被成式化,所以寶玉奚落那原則化了的“文死諫,武死戰(zhàn)”,亦不為過。正因《紅樓夢》是從人生的至情至理中寫出,不傍現(xiàn)成的框架,所以后人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xxxii。 四. 學藝與求仁 以上講到,仁深植于人生的活體驗之中,不受制于任何硬性的框架,不管是機構的還是理論的。于是,出來了問題:求仁者是否還要受訓練?如果還要的話,那么這種訓練會不會使人脫開人生體驗而進入某種框架?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只能是肯定的,不然就不會有儒家的精英社團和世代相傳的儒家文化了。第二個問題卻是具有威脅性的,后世儒家也沒有完全解決它,但孔子的確以自己的言論和實踐相當出色地回答了它。孔子認為,要成為儒者或君子,一定要受教育,或一定要“學”。但這“學而時習之”不應將人“固”定(9.4)在某種東西上,或只是為了謀生而行,而應是那使人能夠進入實際生活的至情至理之中的學習。這樣的“學”就只能是學藝!八嚒痹诳鬃訒r代既意味著技藝,又意味著藝術。孔子年輕時所學的和用以教授弟子的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后來又形成了儒家自己的六藝,也就是《詩》、《書》、《易》、《禮》、《春秋》和《樂》?鬃诱f:“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保9.6)又說:“吾不試,故藝!保9.7)他少時“多能鄙事”的人生經(jīng)歷和一生中對各種技藝的學習最深切地塑造了他的人格和思想方式!八嚒保╰echnē,arts)是一種靈活、機變,充滿了動態(tài)的尺度感和? 庖逕扇の兜幕疃諂渲兄魈逵肟吞逡苑槍勰罨暮頹胺此嫉姆絞澆岷顯諞黃。因此,艺矄决使人能够生磱偓而且使人生丰富,使之有稉曝的、縿x歡仙罨木辰紓蚨莧萌蘇嬲亍昂醚А敝,“发愤忘食,乐裔j牽恢現(xiàn)獵貧。”?.19)這樣的學習與“訓練”,如果按其本意進行,就不會使人脫開活生生的體驗而被某種框架控制,反倒是會助人進入既原本又高雅的人生情境之中,或者說是人生情理和情理化的德行之中。xxxiii 以下讓我們就儒家的“藝”的特點來討論學藝與成仁的關系。 對于孔子而言,《周易》不只是一部占筮書,而是這樣一部作品,它包含的技藝能讓學習者,也就是習玩其象數(shù)彖辭者進入能夠理解人的歷史情境的時間境域之中。尤其是“將來”之中。這就叫做“知幾”。xxxiv 這種“知”不同于實證之知、數(shù)理之知和純理論之知,而是具有德行義理含義的良知和對命運的前知。所以孔子講:“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保7.17)這無大過正是學《易》而“知天命”(2.4)、能夠“時中”xxxv 的結果。所以,由孔子及其后學們寫的《易傳》十分強調(diào)《易》的象數(shù)和筮辭的“時”義和“中”義。清代學者惠棟講:“《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鬃幼麇鑲,言時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象傳,言時者六卦,言中者三十六卦!驁(zhí)中之訓,肇于中天;時中之義,明于孔子;乃堯舜以來,相傳心法也!眡xxvi 《易》的象數(shù)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思想史中如此成功,或者說,之所以能夠具有“時中”的含義,是因為它的結構特點以及對它的解釋方式使然。與畢達哥拉斯的十進制的數(shù)字表示法和幾何圖象不同,易象是“二進制”的陰陽爻線的位置排列。其實,這二進制不只是萊布尼茲意義上的,因為它里邊還有“二項相對相成”這樣一個為二十? 蘭偷慕峁怪饕逵镅匝酥厥擁腦頡6砸紫蟮撓鏌褰饈馱蚴淺瀆思湟馕痘蛺烊撕弦壞囊馕兜。“臆]簟崩醋雜搿叭鍘保ê汀霸隆保┑墓叵擔趙詮糯泄蚴恰笆薄鋇母矗狻笆薄筆紫仁墻溉說納嫻奶焓保蚣窘、农时、时辰……。所以,臆]艏瓤梢災柑熘躚簦ㄔ?日、亮/暗),地之陰陽(背陰/朝陽、下/上),又可以指人之陰陽(女/男、母/父),家畜之陰陽(牛/馬、羊/狗),空間之陰陽(內(nèi)/外、反/正、北/南),時間之陰陽(往/來、夜/晝、冬/夏)。“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xxxvii 八卦中的老陰(坤)老陽(乾)意味著母與父,其他的則意味著長男(震)、長女(巽)、中男(坎)、中女(離)、少男(艮)、少女(兌),儼然一個家庭,它們之間既有親情關系,亦有其他的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物與物的關系,就如同人世一般!坝谑鞘甲靼素,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眡xxviii 易象的表示結構使之能變、善變,而對易象的解釋則是鼓勵變、要求變,只在變中才能達到合適的理解、解釋和預言!白儎硬痪,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祝豢蔀榈湟,唯變所適!眡xxix 而這變化所生成、表示的動態(tài)結構,除了可能有的其他解釋之外,是各種人間的情勢、情境和情理。無易象的變化結構,則情(人間關系)只能是偶然的、個別的、無理可言的;但如果沒有情境、情勢本身的天然可理解性,則易象的結構是無根的、無言的、無直覺感受的。兩者的微妙結合才打開了通向未來的言語維度。人在使用工具的、人際關系的、應付事態(tài)的情勢或時勢中總會感到向未來的自發(fā)沖動,而真正出色的易象變化和解釋則順應這種沖動而張大之,所謂“變通者,趣[趨]時者也”,xl 不然就只是一團神秘了。當然,對于情勢和微妙情理的語言表達絕不可能是概念化的、論證化的陳述,而只能是點撥式的“訒言”或“訥言”,以及民謠與山歌,xli 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卦辭和爻辭的樣子。它們的簡易、惚恍不只是來自其古奧,更來自要通過人生的至情至理(“象其物宜”、“觀其會通”xlii )而進入未來的需求,非如此就沒有達到和表達出“至誠如神”的狀態(tài)的可能。你能想象一部言之鑿鑿的《易》嗎?那不就成了現(xiàn)在流行的按生辰年月查“命運”的算命字典了嗎?所以孔子講:“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眡liii “禮”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看來,也首先不是確定的和現(xiàn)成的禮儀規(guī)則,“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17.11)而是一種呼應天時和情理的藝術,讓人在踐履它的時候領會天意和人的生存意義!抖Y記》講:“禮,時為大,順次之!薄胺蚨Y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另同異,明是非也!眡liv 孔子講:“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周全]也,寧戚。”(3.4)他還特別講“克己復禮為仁”,(12.1)意味著在學習和實踐禮的過程中,放棄自己的“固”與“必”之“我”,(9.4)體會到親情和人際關系(由差等構成的勢態(tài))的豐富含義,并在和穆時中的進退節(jié)文中感受到“[他]人”與“己”的根本關聯(lián)和相互建立,也就是《論語·雍也》最后一章所講的那番意思。由此而能將“愛人”的含義以“能近取譬”(6.30)的方式發(fā)揮出來。因此,親身參與禮節(jié)是絕對必要的,“吾不與祭,如不祭!保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保3.12)后邊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祭神的時刻到神意所在之處去;或,在祭神的時刻與神同在。神對于孔子永遠意味著在禮、樂、《易》、詩等技藝所引發(fā)出的情理時機中所體驗到的神性,即所謂“陰陽不測之為神”、“鼓之舞之以盡神”、“知幾其神”及“至誠如神”,x lv 與西方的從本質(zhì)上就高于人的唯一位格神不可同日而語。 孔子對詩與樂的摯愛在古代世界的思想家中是罕見的。(3.25,7.14,8.8,16.13)他講:“《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保17.9)《紅樓夢》中要宣泄至情的場合幾乎總有詩化的語言。詩不只表達人之情,由于其發(fā)自天性,合于音韻節(jié)奏,其情中自有理、有思。夫子因而有這樣一句名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2.2)不管是怨,是悲,是喜、是愛,只要以詩這樣的技藝方式、時機化方式說出,則“無邪”,則合理。因此,這無邪之思的蘊意超出了詩句的對象化內(nèi)容,而詩句也就總可以在新的語境中獲得新的詮釋含義。因此,與春秋時代國際交往中引《詩》以達意的風氣相應,但又深化之,孔子不但本人愛引詩,而且特別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詮釋《詩》,以造成領會禮和其他技藝的情境與意境。(1.15,3.8)這樣,“不學《詩》,無以言”(16.13)中的“言”就有了比“[外交]言辭”更深的含義。詩之言總是引發(fā)(興、比)意境的構造之言、語境化之言,而不是直線的、表達某種觀念的言,這就又與孔子講的“訥言”、“訒言”暗通款曲。至于它們在《易》的卦爻辭中的相遇,上面已經(jīng)提及了。簡言之,在孔子和求仁者那里,言有詩性,而詩可被理解為無? 爸肌U庥胱園乩家岳吹吶蟹質(zhì)胨嫉男味涎Ш腿鮮堵矍閬蚪厝徊煌?BR> 音樂是一種時間化、純境域的藝術。孔子沉潛入純正音樂及其思想維度的能力是驚人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保7.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3.25)在孔子那個時代,《詩》都是配有音樂的,也往往配有舞蹈。此外,“音樂”之“樂”在中文里與“快樂”之“樂”是一個字。這一事實對孔子來講多半不是偶然的,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那種能在學藝過程中感受到人間情勢的激蕩,得其理趣樂感,因此而能獲得巨大快樂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好學”。所以他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1.1)又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這也正是“孔顏樂處”之所在。“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保6.11)這也就是對“仁者不憂”(9.29)的說明了!安蝗收卟豢梢跃锰幖s,不可以長處樂”,(4.2)因為他還沒有在學藝本身中發(fā)現(xiàn)純真的樂趣,因而不能“長處”之。而顏淵之所以能夠“其心三月不違仁”(6.7),就是因為他在窮困中仍然“不改其[學藝之]樂”而“長處之”的緣故。xlvi 至于《春秋》,寫二百四十二年的中華人間歷史,卻是一部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xlvii 的慘痛歷史。它揭示在什么樣的情境或體制結構中,人性會變得如此貪殘丑惡,“子夏曰:‘《春秋》記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此非一日之事也,有漸以至焉!眡lviii 但其本旨卻還是在求仁,“子夏言:‘《春秋》重人[仁],諸譏皆本此!眡lix 當然,這是要求“克己復禮為仁”。人間離了合情合時合理的禮制,則必世衰道微,“王者之跡息而《詩》亡”。l 這里沒有對超越之神的拯救的期盼,有的只是對“仁-人”或天地人合一的“王”li 的期盼。所以《春秋》絕不止是經(jīng)驗性的歷史,而是悲情中有至理、微言中有大義的時機化、思想化的“藝”!洞呵铩返摹皩俎o比事”lii 都是依時境、史境而發(fā),并不從抽象的倫理原則來“譏貶誅絕”,更不是只知“為尊者諱”,而是在時機化的實際述事中行其“一字褒貶”的《春秋》筆法。liii這“微言”(暗通以上講的“訥言”)或境域化之言才真正是力道千鈞,使其“惡惡、善善、尊尊、親親、賢賢、賤不肖”的“大義”透入事情本身、情理本身,打動人心,千古不移,所以不僅令“亂臣賊子懼”,令昏君也懼。liv 可以說:《春秋》者,史之《易》也。 由這些討論可以看出,對于孔子和儒家來說,學習這些藝與求仁確是內(nèi)在相關而不可分的。有了這種“學”,就會明白“《論語》中的仁[對于觀念意識]顯得復雜之極”,lv 乃是仁的根本的豐富性、生存性使之然,也就會知道仁與語言方式和生存情緒有重大的關聯(lián)。正是這種藝,使孔子“不可能屬于宗教創(chuàng)始人那一類人物”,而是一個最“真實意義上的中國人”。lvi 孔子的仁的含義是不可能被一口說盡的,而只能在具體的藝境或時機情勢中被一次次地揭示出來。不然的話就會導致思想上的“痿痹不仁”。比如“仁者愛人”(12.22)一說,在孔學的視野中,絕不可作現(xiàn)成的、普遍化的理解,就像基督教的神對人、人對人的普遍之愛,或墨子講的“兼愛”那樣。這“愛人”中富含“藝性”,也就是,它本身絕非是不成問題的,以至可以當作一種現(xiàn)成的普遍要求來號召所有的人;它需要在人生實際情境中活生生地實現(xiàn)出來,即:它需要自己的起源、發(fā)育、變化、磨難、曲折、成熟、再純化、……,尤其是充分地時機化或“時中”化。“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保17.21)對于孔子與儒家,愛首先是親子之愛,lvii 即親慈、子孝、兄悌。這是愛的不二源頭,是一切人間關系的穩(wěn)定、可信和真實的? 叢礎5幢閌撬,也不是永矒Q岢鑫侍獾模蛭魑松械幕罟叵擔⒚揮猩系塾肼嘸謀V,而只氖|咳說氖導駛疃詬髦中問坪褪被性煬退、维护它。所以,“将H庇搿把А輩喚鍪遣豢繕俚,而且是终身的。人生中仟N奶粽講豢墑な洞呵鎩分屑竊氐母缸酉嗖惺瞧浼,就蕛S粘I鈧幸慘謊腥悶氈樵蚴У木秤觥!耙豆錕鬃釉唬骸岬秤兄憊擼涓溉裂潁又ぶ!鬃釉唬骸岬持閉咭煊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哉~渲幸印!保?3.18)沒有以上那些討論,很難理解孔子這里的用意。親子之愛是一切美德和良善的根本,在“其父攘羊”的局面下就以“證”的方式舍去這種愛,去求硬性的、外在的“直”,這就是舍本逐末了。如果這種作法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被提倡,那么就難免出現(xiàn)偽善和“文革”中“反動家庭出身的子女”背叛家庭,出來舉證父母的悲劇。但孔子在這里也并不是不講是非[難就難在“是非”總是活的、非現(xiàn)成的,不能全由別人或現(xiàn)成話語告之的。所以孔子要講“仁者先難而后獲”]。一個“隱”字中已含有對于偷羊之舉的貶抑,對法規(guī)習俗的尊重,并含有多少可能的規(guī)勸與不安。再者,這是孔子對一個具體事例的反應和評判,雖然有重大的啟發(fā)和引導作用,就如同一件出色的藝術作品? 院罄湊叩鈉舴ⅲ⒉皇竊諶范ㄒ惶跏視糜諞磺星榭齙墓嬖潁蛭扛鍪錄加興隕淼那樾斡肭槔懟>痛碩,朔(wěn)宓摹叭釋逅怠幣不故槍誑帳琛2幻娑勻思淶惱廡┿C推嫣氐謀湟,栽r沂賴樂姓踉隼矗翁浮盎肴揮胛锿濉?诊勭氳要的既有虩图、坚忍,更有那{謾昂瞇摹庇搿霸頡苯肜亞榫持械募家棧蛞?guī)?BR> 現(xiàn)在來看《論語·雍也》的末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6.30)首先,這段話表明仁不是任何一種可對象化的品質(zhì),而是一個人與人相互對待的切己方式;從正面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反而講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其次,這種切己地相互對待的方式不是抽象的,不可以被普遍化地要求的;換言之,它不同于西方倫理中的“道德金律”。其理由在于:這種“切己”有實際生活的源頭,即如上所述的親子之愛。父母對子女難道不是幾乎天然地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嗎?而能感受到這種天愛的子女不是也在孝行中回報這種愛嗎?所以有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第三,“能近取譬”并不是現(xiàn)成可及的,如上面的“攘羊”事例所顯示,它是一個如何在各種“復雜”的局面、有時甚至是令人絕望的悖論局面中合乎時機地實現(xiàn)出“譬(活的非現(xiàn)成的聯(lián)系)”的問題,也就是一個深刻意義上的“藝”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好人”和“智者”,或西方人講的“義人”、“圣徒”、“殉道者”、“先知”、“哲學家”等都不能算是仁人的緣故。要成仁? 澳芙∑保揮邢妊б,也就矢[茸鲆桓鼉櫻熬傭蝗收哂幸臃潁從行∪碩收咭病薄#?4.6)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能將天然的親愛實現(xiàn)于人生與社會的各個維度和事情之中,并能在任何困難的境況中也能“好"之、“樂”之而無怨無悔、無厭無倦,成為一位仁者,一個能將人生當作藝術境域來“時中(能恰到好處地命中其要害)”的人。 辛巳十一月十七 西歷2001年歲末 完稿于北大哲學系教師工作間 注釋: i 這并不是在否認孔子之前的古籍中有“仁”。相反,《詩》、《書》、《左傳》等文獻中的“仁”已經(jīng)有了“愛人”、“親親”、“推愛及人”等意思。但正是孔子賦予了“仁”以更微妙的含義,這也就是本文要去揭示的。 ii 引自郝大維(David Hall)、安樂哲(Roger Ames)的《孔子哲學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SUNY Press, 1987, 第111頁。 iii 引自《孔子哲學思微》(英文版),111頁。 iv 《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0-22頁。另見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4頁。 v 引自《孔子哲學思微》,111頁。 vi 黑格爾寫道:“孔子的教訓在萊布尼茲的時代曾轟動一時!覀兛吹娇鬃雍退牡茏觽兊恼勗抂《論語》],里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些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鬃又皇且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會獲得什么特殊的東西!瓰榱吮3挚鬃拥拿,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保ā墩軐W史講演集》第一卷,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6年,119-120頁。) vii 參見《孔子哲學思微》,112-113頁。 viii 比如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講:“孔子的學生曾子曾以忠恕兩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孔子的愿意的。所謂忠恕之道,就是以自己作為例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孔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仁’這一范疇……,[把它]看作指導生活、處理事務的普遍原則,認為可以‘終身行之’的絕對真理!保ǖ谝粌,71,74頁) ix 以下引《論語》時,只在括弧中給出該書的篇章數(shù)字。此數(shù)字以金良年的《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為準。 x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97頁。 xi 程子語,引自朱熹《四書章句集注》,5.25條。 xii 《二程遺書》,卷17。 xiii 《四書章句集注》,1.2。 xiv 《二程遺書》,卷二上。 xv 同上。 xvi 同上。 xvii 牟宗三:《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309頁。 xviii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xix 《周易·系辭下》8章。 xx 《中庸》1章。 xxi 《孟子·盡心下》。 xx 仁與藝ii 克塞諾芬尼:《殘篇》11。 xxiii 《中庸》20、24章。 xxiv 《老子》60章。 xxv 《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盡心下》。 xxvi 譯自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57-58頁。 xxvii 陳覺玄:“《紅樓夢》試論”,載《紅樓夢參考資料選輯》(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358-359頁。 xxviii 強調(diào)符為引者所加。 xxix 《紅樓夢》56回脂評。“《齊諧》”應取自《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有人拉“齊諧”是書名,有人說是人名,但其指當是離開人生具體情境的虛構。 xxx “半舊”之說出自《紅樓夢》第三回,黛玉初進賈府,見王夫人屋中一色“半舊的”椅袱靠背。脂批在此做了一番精彩議論:“三字[指‘半舊的’]有神。此處則一色舊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說中,不論何處,則曰商彝周鼎、繡幕珠簾、孔雀屏、芙蓉褥等樣字眼!薄敖勔凰仔φZ云:一莊農(nóng)人進京回家,眾人問曰:‘你進京去可見些個世面否?’莊人曰:‘連皇帝老爺都見了。’眾罕然問曰;‘皇帝如何景況?’莊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寶,右手拿一銀元寶,馬上稍著一口袋人參,行動人參不離口。一時要屙屎了,連擦屁股都用的是鵝黃緞子,所以京中掏毛廁的人都富貴無比!囁挤舶薰賹懜毁F字眼者,悉皆莊農(nóng)進京之一流也。蓋此時彼實未身經(jīng)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xxxi 《心經(jīng)》:“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xxxii 《周易·系辭上》5章。 xxxiii 郝大維、安樂哲不無見地地認為:“對于孔子,學不是一個使人生安全和有保障的手段,而是以其自身為目的的。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保ā犊鬃诱軐W思微》(英文版),46頁。 xxxiv 《易傳·系辭下》5章:“子曰:‘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現(xiàn)]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xxxv 《中庸》 章。 xxxvi 惠棟:《易漢學》。 xxxvii 《易傳·說卦》2章。 xxxviii 《易傳·系辭下》,2章。 xxxix 《易傳·系辭下》8章。 xl 《易傳·系辭下》1章。又見12章:“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cè)犭s居,而吉兇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xli 參見《易經(jīng)古歌考釋》,黃玉順著,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xlii 《易傳·系辭上》8章。 xliii 《易傳·系辭上》12章。 xliv 《禮記·禮器》,《禮記·曲禮上》。 xlv 《易傳·系辭上》5、12章,《易傳·系辭下》5章!吨杏埂24章。 xlvi 郝大維、安樂哲將圣人稱為“演奏音樂的高手”(virtuoso),他能在與他人合奏(“翕如”)、傾聽他人的說話之后或之時加入自己的更豐富理解(“純?nèi)、皦如、繹如”),以構成一個更豐滿的境界與人生(“以成”)。(《孔子哲學思微》(英文版)第5章3.3節(jié)。并參見《論語》3.23) xlvii 《孟子·滕文公下》。 xlviii 劉向:《說苑·復思》。 xlix 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 l 《孟子·離婁下》。 li 見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對“王”的解釋。 lii 《禮記·經(jīng)解》。 liii 子曰:“我欲載之空文,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引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liv 《孟子·滕文公下》。按公羊?qū)W的解釋,《春秋》對于惡君、不肖之君是一樣地“惡”之、“賤”之的。參見《春秋公羊傳譯注》,王維堤、唐書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頁、12頁等。 lv 郝大維、安樂哲《孔子哲學思微》,111頁。[上面已有引用] lvi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58頁。[上面已有引用] lvii 注意,這親子之愛是實際生活過程所原發(fā)構成的,不一定是現(xiàn)成物質(zhì)或基因的。 |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nèi)容 | |||||||||||||||||||||||||||
1 |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上) |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上) 內(nèi)容提要:五四新文學運動宣告了現(xiàn)代知識分子話語的勝利,五四高潮過去之后,從“革命文學”到“文革文學”,新文學在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中卻經(jīng)歷了一個一步步民間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給文學帶來的后果是:一、否定五四文學精神,排斥西方文化,回歸傳統(tǒng);二、放棄啟.... |
詳細 | ||||||||||||||||||||||||||
2 |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下) | 20世紀中國文學民間化走向的反思(下) 列寧一個民族兩種文化的論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民間文化和統(tǒng)治階級文化的不同,但在同一文化傳統(tǒng)中,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在根本上卻是相同的。胡風以自己的文學生命為代價所捍衛(wèi)的正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方向,但在強大的浪潮面前,卻終歸失.... |
詳細 | ||||||||||||||||||||||||||
3 |
“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觀念” | “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觀念” 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觀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視。翻開海內(nèi)外任何一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也許在具體問題上,比如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對思潮、流派的判斷,各自的立場不同,觀點歧異,甚至針鋒相對。但透過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層的理路,卻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潛在地.... |
詳細 | ||||||||||||||||||||||||||
4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上]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上] 內(nèi)容提要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tǒng)闡釋的主體論文藝學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其誕生意味著中國文藝學基本上完成了現(xiàn)代性轉(zhuǎn)型。然而,由于以生態(tài)危機和人文危機為主要表征.... |
詳細 | ||||||||||||||||||||||||||
5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下] | 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新整體論文藝學論綱[下] 二、 從主體論文藝學到新整體論文藝學:一個必要的導言 主體論文藝學分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欠缺:將人設定為面對整個世界的主體,忘記了人乃是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 |
詳細 | ||||||||||||||||||||||||||
6 |
五四:未完成的啟蒙 | 五四:未完成的啟蒙 1923年,創(chuàng)辦于1915年而作為啟蒙之思想路標的《新青年》雜志,在上海改刊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機關刊物。同年,知識界發(fā)生“科學與人生觀”論戰(zhàn),凸顯了現(xiàn)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立沖突的意識形態(tài)格局。這兩個事件,表征著啟蒙運動的分裂和歷時8年的新文化運動.... |
詳細 | ||||||||||||||||||||||||||
7 |
社會公正、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張力 | 社會公正、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張力歷史己可確鑿無誤地寫上:新文化運動期間是20 世紀中國絕無僅有的多元文化得以自由論難的時期。 新文化運動內(nèi)部是多元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民粹主義……其.... |
詳細 | ||||||||||||||||||||||||||
8 |
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 | 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 ——“五四”時期婦女解放觀的幾個層面 |
詳細 | ||||||||||||||||||||||||||
9 |
近代文化批判中的一個矛盾情結 | 近代文化批判中的一個矛盾情結 近代思想家在致力于文化批判和啟蒙的近代化過程中,普遍存在一種背負著傳統(tǒng)反傳統(tǒng)的現(xiàn)象。這種矛盾現(xiàn)象或表現(xiàn)為目的與手段的沖突,即以學習西方、批判傳統(tǒng)、革故鼎新為手段,以保持和發(fā)揚傳統(tǒng)為目的;或表現(xiàn)為意識與潛意識的沖突,即表層意識、自覺意識里是反傳統(tǒng),深層意識.... |
詳細 | ||||||||||||||||||||||||||
10 |
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 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80年前的五四愛國運動,給后人留下一筆值得反復審視的精神財富。成功、失敗、“直接行動”、法律、秩序、輿論……當時人們激烈爭辯,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永垂青史的現(xiàn)代愛國主義 &nb.... |
詳細 | ||||||||||||||||||||||||||
222條記錄 1/23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
世界史論文 更多 ▪ 全球時代的美國自由... ▪ 論民族問題與蘇聯(lián)解體... ▪ 對庸俗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審視... ▪ 智與情:中西文化的一個差別... ▪ 殘忍由來已久 日本古代懲罰女犯人的變態(tài)酷... -
世界文學論文 更多 ▪ 人文雙璧 異曲同工—《哈姆雷特》與《蒼蠅... ▪ 貧困時代的詩人... ▪ 真實的神話... ▪ 能勝過莎士比亞嗎——諾貝爾文學獎面面觀... ▪ 俄漢語篇名詞回指對比... -
中國史論文 更多 ▪ 當代中國的都市經(jīng)驗... ▪ 魯迅文藝評論的高度思想要求... ▪ 番漢對音和上古漢語... ▪ 政治化思維與三十年代中國文學論爭... ▪ 人性解放“三部曲”——論新時期啟蒙文學思... -
中國文學論文 更多 ▪ 文學的終結與文學性統(tǒng)治... ▪ 性啟蒙與自我的解放... ▪ 后現(xiàn)代與知識分子... ▪ 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分代... ▪ 古龍小說與佛教文化... -
文字學論文 更多 ▪ “江郎才盡”辨析... ▪ 方位語素地理名詞造詞的內(nèi)在手段和外在因素... ▪ 中古音分期綜述... ▪ 新世紀的澳門語言策略... ▪ 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 -
文學理論論文 更多 ▪ 盛唐的盛世和諧特征及其內(nèi)涵考察... ▪ 再論李白生卒年問題... ▪ 論沈宋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 晚清公羊?qū)W案... ▪ 唐人傳奇和《柳毅傳》... -
文學評論論文 更多 ▪ 余華中的“存在”淺議... ▪ 汪文宣悲劇命運根源的另類闡釋... ▪ 我國學術期刊的分級淺議... ▪ 生死朗讀多義主題的解讀淺議... ▪ 紅樓心得的淺議... -
文藝美學論文 更多 ▪ 身體意識與知覺美學... ▪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與化育之道... ▪ 鐘惦棐的困惑與當代電影美學的使命... ▪ 世俗生活的審美圖景──對90年代中國審美... ▪ 世俗生活的審美圖景──對90年代中國審美... -
新聞傳媒學論文 更多 ▪ 網(wǎng)絡傳播媒介對網(wǎng)絡文學接受主體的影響及其... ▪ 網(wǎng)絡時代的麥哲倫——博客現(xiàn)象分析... ▪ 臨界表情——網(wǎng)絡小說癥候初探... ▪ 大牛人羅永浩:走路都往下掉個性的死胖子... ▪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的新聞學... -
社會學論文 更多 ▪ 社會公正: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 ▪ 穩(wěn)定低生育水平是緩解“四二一”擔憂的一個... ▪ 中國省際人口流動的體系研究... ▪ 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的路徑分析... ▪ 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
考古論文論文 更多 ▪ 在“名”與“道”的曲通處... ▪ 元和詩歌及其研究進路... ▪ 漢魏六朝詩歌中的美人意象與政治托寓... ▪ 唐詩之“反七律體”... ▪ 論黃土文學流派... -
語法論文 更多 ▪ 中國當代藏族作家漢語創(chuàng)作中與文化身份意識... ▪ 日本漢學與對中國的東方學話語... ▪ 音樂智能與英語聽說能力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 香港地區(qū)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問題... ▪ 漢語否定詞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