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對“理論熱”消退后美國文學研究的思考 對“理論熱”消退后美國文學研究的思考自20世紀的80年代初以來,國內的美國文學研究界率先與國外接軌,對在美國流行的 文學批評的各種新思潮、新理論和新方法作了全方位的引進和審視,從新批評、現象學 批評到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從讀者反應批評(接受美學)到符號學、闡釋學、敘述學— —這里面當然又包含了神話原型的批評、女權/女性主義的批評、精神分析學的批評、 新歷史主義批評等,緊接著是鋪天蓋地的后現代主義,然后又是熱火朝天的“文化研究 ”,后者不僅把早先的女性主義、少數族裔批評包容其中,而且又增加了后殖民的文化 批評。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戰(zhàn)后美國文學所涉及的所有理論問題,幾乎都被我們審 視了一遍。這些新理論、新方法的引進,對于解放我們的思想,改變過去那種以意識形 態(tài)劃線為指歸的簡單化的文學認識,對于更新我們的批評觀念,拓展和深化我們的文學 視野,起了相當大的積極作用。但是從90年代末開始,盡管國外重要理論流派的翻譯出 版仍在繼續(xù),然而理論研究的總體勢頭卻明顯大不如前,國內一些研究學刊雖然仍不斷 在刊發(fā)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章,然而這些文章的大多數可以說只停留在對于七八十年代所 關注的理論問題的轉述上,很少看到對一些新的理論問題的開拓和深入的探討。這樣一 種幾乎原地踏步或低水平重復的局面其實已經延續(xù)了相當長一個時期,卻沒有引起我們 理論界的足夠重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有很多,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 從事國外思潮追蹤研究的學者,往往只是盯著自己所熟悉的幾位理論明星不放,而對那 邊的學術狀況缺少一種整體的和遞進的把握。國內為數可觀的理論研究論文的引述只局 限于有數的幾位理論家最經常被提及的幾部(篇)論著,而很少有對他們在學術期刊上發(fā) 表文章的引述即為明證。其實,美國學界所謂的“理論鼎盛”時期應該說早已經過去, 那里反對理論或對理論進行質疑的聲音不僅早就存在,而且越來越響,現在甚至還帶上 了一種近乎是“清算”的味道——主要是對以“解構”為代表的“理論”和以“政治正 確”(PC)為代表的政治化傾向的清算,認為正是由于這些年理論的膨脹以及這些新潮理 論所加深的一種懷疑主義的氛圍,導致了文學的衰落和整個美國人文教育的滑坡。美國 理論界的這樣一種聲音,在我們的理論研究界則似乎很少聽到。而對于這樣一派意見的 了解,不僅對于正確地把握美國思想理論界的現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對于我們自身理 論研究的健康發(fā)展,無疑也會提供非常有益的啟迪。 對“理論熱”消退后美國文學研究的思考 War”,Newsweek,Nov.7,1994,p.62.)。 布魯姆把文學看成是沒有任何社會功利性的“無為之物”,顯然也有其偏頗之處。但 是,他所使用的“憤懣派”一語,則被當代美國最重要哲學家之一羅蒂(Richard Rorty )接了過去,后者又特別就“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閱讀”這一話題,在美國現代語文 學會的1996年年會上做了一次專題演講。會后,他把這一演講整理成文,正式發(fā)表在《 高等教育編年史》上(注:Richard Rorty,“Point of View:The Necessity ofInspired Reading”,i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Feb.9,1996.)。羅蒂本 人雖然是哲學家,卻從來不認為哲學只應是理念與邏輯的組合,他認為哲學中也應該充 滿浪漫的想象,因而他在自己的哲學探索中素來對文學和文學想象厚愛有加。他認為, 文學本該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功用。然而令他不安的是,他發(fā)現當下的美國大學文學系 和文學研究學界已越來越被一種以“知曉”(knowingness)為目的的傾向所控制,他心 目中文學的那種令人凜然起敬、令人煥發(fā)熱情的功能則不見了。而這樣一種情況正發(fā)生 在布魯姆稱之為“憤懣派”的這樣一批大學文學教師的身上。羅蒂說,這些教師所走的 這條道路,正是幾十年前哲學家們放棄“靈悟”(inspiration)而轉向專業(yè)化的道路!∵@樣做的結果將怎樣呢?羅蒂回憶了在他年輕時哲學領域中發(fā)生的由艾耶爾(A.J.Ayer) 取代懷特海(A.N.Whitehead)而成為英美哲學家仿效典范的過程:在羅蒂的心目中,懷 特海是那種具有人格魅力、天才型的、浪漫的、華茲華斯式的人物,而艾耶爾則屬于邏 輯型的、容不得任何一點雜質、追求徹底知曉的那樣一種人,艾耶爾希望哲學成為一種 科學團隊式的工作,而不是靠英雄人物發(fā)揮想象去取得突破。他承認懷特海是一個優(yōu)秀 的邏輯學家,但認為是詩歌把他給毀了。為此,艾耶爾把一切令人凜然起敬的情緒統(tǒng)統(tǒng) 視為神經性的毛病。而正由于這一緣故,羅蒂指出,是艾耶爾使英美哲學界漸漸形成了 一種“干澀”的氛圍,默多克(Iris Murdoch)在她《反對干澀》(“Against Dryness” )一文中曾對此有過嚴厲的批評。羅蒂認為,現在美國文學領域也在重復著這一轉變, 其結果就是如布魯姆所說的那樣,“文化研究”取代了文學研究,把文學研究變成了又 一個“沉悶的社會學科”,使文學系變成了一潭學術死水(注:Richard Rorty,“Point of View:The Necessity of Inspired Reading”,i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Education,Feb.9,1996.)。 說到這里,我覺得有必要作一點聲明,我這么左右開弓地援引布魯姆、羅蒂這些大牌 教授的話,其實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至今方興未艾的“文化研究”,布魯姆把“文化研 究”一概視為垃圾,我也是不同意的。但我覺得他所指出的問題中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 注意:一是文學的徹底政治化,二是一窩蜂地扎堆。什么事情一旦政治化,那就成了非 此即彼,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一個國家的大學講堂,其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要弘揚這個 國家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使其精華得到傳承。而在當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們所看到聽到 的則是對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一筆勾銷,是所謂“古人、洋人統(tǒng)治著我們的學校,封、資、 修統(tǒng)治著我們的課堂”,而基于這樣一個估計,我們的任務當然就被確定為“把顛倒的 歷史再顛倒過來”。對于曾經有過切身經歷的我們來說,看到今天美國大學校園中正在 發(fā)生的一切,看到“文化研究”把昔日的文學傳統(tǒng)基本上定性為所謂由白人、男人主宰 的“毒黃蜂”(WASP)(注:“毒黃蜂”(WASP)四個字母取自“White Anglo-SaxonProtestant”的首字母,意為由“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構成的英美主流文化 ,“政治正確”(PC)運動就是要對這樣一種壓迫婦女、壓迫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壓迫 同性戀者的主流文化進行清算和批判。),把文學文本認定為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喉舌 ,把文學批評作為為“地位低下者”(subaltern)行使代言的使命,所有這一切都讓人 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當然“文化研究”也有做得好的,比方說,賽義德的對東方主 義的揭露和批判,再比方說,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對莎士比亞的研究,從 中窺見伊麗莎白時代階級力量的此起彼伏等。然而,學術大腕們播下的龍種,收獲的卻 很可能是數量可觀的跳蚤,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窩蜂地扎堆,照葫蘆畫瓢。說來也有 好幾年了,翻開美國的主要學刊,幾乎滿眼看到的都是這種“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 ”的清算批判性文章。這股風當然也刮進了國內的外國文學研究界。人家搞女權主義/ 女性主義,我們也搞女權主義/女性主義,人家搞非裔美國文學,我們也搞非裔美國文 學,像托妮·莫里森或艾麗絲·沃克這樣的作家,既是黑人,又是女性,于是就愈加左 右逢源,一下子紅遍了天;人家那里據說是華裔文學走紅了,我們這邊也一陣風似的追 趕,《戈勇士》、《喜福會》、《唐老亞》……對于重要的經典作家的研究也不是沒有 ,然而研究的視角卻基本上都是政治性的,看重的是作品告訴了我們什么——要么是明 言的,要么是隱含的——總之,即羅蒂所謂的“知曉”:讀康拉德,從他書中去摳對待 殖民主義的態(tài)度;讀福克納,讀的是美國南方在對待農奴、黑人、婦女等問題上的態(tài)度;讀亨利·詹姆斯,讀他對待古老的歐洲與美洲新大陸兩種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讀他對于 筆下女性的態(tài)度,甚至他的一些極為次要的短篇小說中的兒童形象,也硬要把他們闡釋 成由其父母所代表的男女兩性性別沖突的犧牲品…… 現在有一種思維方式則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們的許多理論性研究 文章中都可以看到:我們在評說不同思想的交鋒和爭論時,往往會把雙方爭論的論點懸 置,或抽取出來,放入一個仿佛真空的狀態(tài)中來進行抽象的比較,并試圖評判雙方論點 的對錯,而這樣一種比較和評判,其是非對錯往往是早已由評判者自己的認識預先設定 好的。在這種思維方式主宰下,說得好像是頭頭是道,殊不知思想的爭論和交鋒,一旦 離開了爭論的當下性,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即離開了爭論特定的歷史性,其實是無法判 定其是非對錯的,即使判定了,也是毫無實際意義的。換句話說,如果說爭論中一方的 命題有某種正確性,那么它的正確性只能是在當時那個具體的情況下、針對其對方命題 的偏頗而言,甚至可以說,一方命題的正確性是包含在另一方命題的偏頗性之中的。就 布魯姆與時下主流派之間的爭論來說,正是由于時下主流派把文學當作自己所信奉的意 識形態(tài)的再現,所以布魯姆對文學典律的呼喚才格外具有振聾發(fā)聵的意義;也正因為時 下人們都認為文學就是要告訴你這樣那樣的事情和道理,所以布魯姆所謂的“文學不是 要教會我們如何向別人說話,而是要教會我們如何向自己說話”(注:“We Have Lost the War”,Newsweek,Nov.7,1994,p.62.),才格外能引起我們的深思。其實換一個角度 思考,問題就會很清楚:所有那些“文化研究”所要告訴我們的種種道理,難道我們不 是都可以從政治課本、社會調查報告和新聞報道中獲得,而且是更加便捷地獲得么?既 然如此,我們何以要舍近求遠地訴諸文學?而沿著這一質詢的思路再追問下去,那么文 學與別的文類究竟應該有什么不同呢?我想最大的不同或許就是,它不僅包含著“世界 上最好的思想和最佳的表述”(阿諾德語),而且這種得到最佳表述的最佳思想,必須由 我們獨自去品味,默默地含化,它才能沁入我們的心脾。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 程。它不僅會使人的認知更加豐富,品位得到提升,而且它會在人們心里融會、凝聚成 某種信念,使人在情感、道德和精神上得到某種歷練和升華,從而使他的人格更加高尚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學在一個人的修養(yǎng)教化、從粗鄙走向文明的過程中,將發(fā)揮 其他文類無以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現在這種日益政治化的文學研究中,我們已經很 難再看到文學的這一至關重要的功能了。 如果說,把文學再一次從濃重的社會政治化的陰影中解放出來是我們需要去做的第一 件事情,那么,另一項當務之急就是要對業(yè)已過去的這場“理論熱”進行反思。我這里 指的反思,還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熱”這一現象本身,而是要在尋回被放逐的“文學 ”的同時,對過往的各種文學理論切實作深入一步的質詢。現在就不能再把一些現成的 結論性的評價作為自己認識的出發(fā)點了,這些老生常談的口頭禪早已成為思維的印轍, 只會把我們引向那些活力全無的認識偏見。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種認識的提升,當年理 論鼎盛時期所聽到的一些評價,現在往往已經過時而不再適用,其實理論家們自己也在 發(fā)展和變化。例如,現在的德里達與1967年他的《論書寫》等三部論著同時問世時就有 了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看不到這樣的變化,仍一味停留在他們針對當年那特定的需要 而說過的一些故意立異鳴高以與前人劃清界線的言論上,那可就是最大的“時代誤置” (anachronism)了。 去年德里達來中國訪問,他在離開中國前為上海的一份文學報刊的題詞中,意味深長 地自稱是“過路人”。對他的訪問,我曾寫過一點沒有署名的文字,現在看來,正好可 以嵌入此文,作為我對于美國文論熱思考的一部分。德里達訪華期間,在北京大學、中 國社會科學院、三聯書店《讀書》編輯部以及上海復旦大學作了幾場學術講演。讓人們 頗感意外的是,他講演的基調與多年來我們心目中所持有的那個“解構”印象,好像有 不小的錯位和落差:我們期待的“解構”多是鋒芒畢露的批判,而德里達的運思卻集中 在“寬恕”的可能;我們期待的“解構”是一種所向披靡的激進姿態(tài),而德里達卻毫不 掩飾自己的“保守”……這也就難怪了,一些聽眾反映,在聆聽了解構大師的講演之后 ,愈加感到被潑了一頭霧水。原因何在?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我們自己沒有認真去讀大 師自己的論著,沒有追尋著他長期以來一貫的思想軌跡,將他前后各個階段的著作聯系 起來閱讀,而只聽信了我們媒體上刊發(fā)的本來就已經是二手介紹的轉述。 不可否認,20世紀的最后三十年,拉康、巴特、?、阿爾都塞和德里達這五位法國 思想家,把整個西方思想理論界攪得個疑霧迷漫,作為一個整體,他們的巨大影響是毋 庸置疑的。然而,他們所遭遇的批評和反駁,其激烈程度也是空前的。這種思想的交鋒 和砥礪(并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陳說),使當代西方思想文學理論、政治話語和文化研究 著實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而與此同時,他們激進的理論也在悄悄地修正著自己,在時隔 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看來,原先激進的理論鋒芒早已所存無多。德里達本人就是一個最 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正像德里達自己反復咀嚼的那句“文外一無所有”所隱含的意思一 樣,“解構”也是斷然不能跳到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之外進行的。到了80年代之后,德里 達的“解構”也許已經明確地定格為一種堅持思想自由、探索意義之可能性的方法。也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在1993年發(fā)表的《馬克思的幽靈》(Specters of Marx)中,心悅 誠服地承認自己也屬于“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 這些年,德里達已沒有什么足以引起學術界轟動的力作發(fā)表,但他一如既往地在人們 視而不見的各個思想接口處自由地思考著、求索著。要說“解構”,這也許就是真正的 “解構”。1994年10月,他來到美國費城附近的維拉諾瓦大學,這是一所基督教圣奧古 斯丁教派創(chuàng)立的相當老派的大學。德里達像使徒傳道一樣,向那里的幾位被他稱之為“ 非常重要的哲學家”的教授傳授“解構的精義”(deconstruction in a nutshell)。在 這次講話中,德里達即已明確無誤地擺出了回歸傳統(tǒng)的姿態(tài)。他說“解構”從來就是把 學術體制、學術良心放在第一位,從來沒有對學術傳統(tǒng)和體制發(fā)起攻擊;他直言不諱地 稱自己是一個“保守的人,熱愛傳統(tǒng)體制的人”;他說是一些報刊的壞記者對他進行了 歪曲,說他不尊重閱讀文本,然而他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偉大典籍”從來都 是充滿敬意,根本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是到這些典籍中去搜尋差異和矛盾,故意找茬!】傊,他再三地強調:“解構”不是一種從外部引入的機械的辦法,而是文本中本來就 存在的,說到底是文本自行解構(注:See Brian Vickers,“Derrida and TLS”,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Feb.12,1999.)。 對于新歷史主義批評理論也一樣,如果直到現在仍停留在吉爾茲(Clifford Geertz)的 “深描”說到?碌摹皻v史斷層”說,仍然在格林布拉特的“商討”(negotiation)、 懷特(Hayden White)的“歷史為話語的建構”說以及芒特羅斯(L.A.Montrose)的“文本 的歷史性與歷史的文本性”等概念上兜圈子,那就太沒有意思了。這種新歷史主義批評 ,從20世紀80年代經由格林布拉特、芒特羅斯、伽勒赫(Catherine Gallagher)等英國 文藝復興研究學者之手,形成了一種博學、高雅而且充滿機智的批評寫作,在此后幾乎 整整一代人的時間內,模仿者蜂起,卻至今未有能出其右者。對這樣一種批評,現在看 來,它其實主要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如格林布拉特從一開始就始終堅持的那樣 ,它主要是一種批評實踐。為弄懂這批新歷史主義的批評家何以以這樣一種方法來看待 和重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本,我們或許是需要化一點時間來探討一下他們的認識假設, 他們所采取的批評方法的理由和具體的做法,但要說這里面有多少理論深度,則實在說 不上。相反,如果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把它當作個理論問題去深究,那倒是大大的本 末倒置了。而實際的情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是在實踐的層面上,對于這一批評 的批評也日益增多。1999年,哥倫比亞大學專門研究莎士比亞的凱斯坦(David ScottKastan)教授發(fā)表《理論之后的莎士比亞》一書,對所謂“過了景”的新歷史主義提出 了相當激烈的批評。他聲稱新歷史主義的時代已經過去,說這一批評是屬于上一代的、 業(yè)已消亡了的一段形式主義的插曲,而現在它“既算不上新,也算不上是歷史,因此不 再有用”;他還說這一批評所慣用的“軼事嫁接法”(anecdotalism)已是“臭名昭著”;他希望看到一種“事實更加充分的歷史”,但又不要回到先前那已經被廢止的傳統(tǒng)歷 史主義的老路上。 然而幾乎就在同時,格林布拉特與他的合作伙伴,新歷史主義的另一位始作俑者伽勒 赫教授也以一部新著《實踐新歷史主義批評》(Practicing New Historicism,2000)回 應,與他們當年的立場一樣,格、伽二人仍堅持新歷史主義批評不是理論,而只是一種 批評“實踐”。新老兩派的爭論,一時間又給人以新歷史主義依然寶刀不老的印象。去 年,我撰寫過一篇題為《新歷史主義還有沖勁嗎?》的短文,報道了英國資深批評家克 爾莫德(Frank Kermode)在《紐約書評》上發(fā)表的對兩本新歷史主義新著的長篇評論(注。捍宋陌l(fā)表在《外國文學評論》2001年第4期的“動態(tài)”欄中。克爾莫德的文章題為《 廢墟上的藝術》,見《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2001年7月5日。)?恕柲卤救艘彩菍V挝乃噺团d文化史的大家,因而這場“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大戰(zhàn) ,為我們了解美國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現狀提供了最新的重要信息。 對于凱斯坦對新歷史主義的批評,克爾莫德似乎并不領情。因為在他看來,這位凱斯 坦所使用的話語仍然充滿了新歷史主義和其他時新理論的術語,而一旦離開這些術語, 他的一套批評就寸步難行。與某些新歷史主義者一樣,他也把他們之前的歷史稱作“實 證主義”、“無理論依托”一類,認為“傳統(tǒng)的歷史主義都簡單地以為它們的建構是對 過去清晰明了、客觀公正的表述,沒有受到考察者興趣傾向的過濾”。但這一句“露怯 ”之語使克爾莫德發(fā)現,凱斯坦的參考書目中居然連科林伍德(R.G.Collingwood)和伽 里(W.B.Gallie)這樣的歷史學大家也不曾提及(筆者注:科林伍德早就有言在先:歷史 是一門人們在自己的心靈里重新體驗往事的學科;歷史學家只有深入事件后面的心理活 動,在自己的經驗范圍內重新思索過去,才能發(fā)現各種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模式和動態(tài)) ?藸柲掠谑遣粺o諷刺地說,他倆的論著《歷史的觀念》和《哲學與歷史理解》分別 發(fā)表于1946年和1964年,對于當下的現代思想家們來說,這些著作或許已過于陳舊而使 他們興趣杳然,而這樣一疏忽,他們也就能把歷史撰寫要受考察者的興趣和先定假設的 影響說成是他們自己的發(fā)現了。 克爾莫德注意到,格、伽二位為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理論依據又做了一點墊補,他們在 自己新著前兩章對該批評本身所作的論述中,又增加了德國18世紀哲學家赫爾德作為他 們的先師,是赫爾德最早明確指出了“文學與歷史相互依存”的關系,啟發(fā)了他們開始 關注“把所有有關某特定文化的書寫的和視像上的記錄看成是一個同一的符號系統(tǒng)”的 可能性,因而過去文化留下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用來支撐對所關注的某特定文化現象( 例如莎士比亞的一部劇作)的闡釋。例如蒙田的一則兩女成婚的記錄,即被格林布拉特 作為闡釋莎劇《第十二夜》中女扮男裝現象的佐證;而19世紀美國浸禮會雜志的一則關 于父親嚴懲任性子女的記錄,則被追溯到莎士比亞時期英國的孝悌準則,并作為分析《 李爾王》一劇中李爾與女兒之間關系的旁證。格、伽二位在他們的新著中仍按這一既定 的套路,例如把15世紀荷蘭畫家約斯·范·金特一幅《使徒領圣餐禮》的油畫與另一位 大畫家烏切洛的作品在圣餅處理方式上進行比較,認定前者基督手中的圣餅被故意處理 成空白,并進而認為,這種特殊的再現方式反映了其后基督教會內的不同教義之爭?恕柲聦Ω、伽二位的這一得意之筆進行了再審視。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新歷史主義 批評這種任意從文化背景中尋求論證的做法,向來就為人所詬病。他們從成千上萬的可 能性中任意挑選出能為己所用的“閃光細節(jié)”,并不是這些細節(jié)本身會發(fā)光,而是因為 它們能與早已存在于他們頭腦中的一個想法“發(fā)生共鳴”。那個想法太誘人了,它能使 作者跑到當時社會和神學思想的網絡中任意穿行。然而,克爾莫德強調指出,令人激動 的東西并不一定是真的。格、伽二位討論范·金特的畫,卻只字不提那油畫由于年久而 畫面破損、圣餅處的油彩剝落而造成了空白這一簡單的事實,這恰好反映了新歷史主義 者寧愿拒絕實在的歷史事實而愿意遷就幻想的心理傾向。一直到文章的結尾,克爾莫德 仍對新歷史主義批評窮追猛打,他語氣尖刻卻充滿睿智地指出,新歷史主義追尋事實的 興趣固然值得贊許,然而“理論”卻給了它胡說八道的權利,因為現在的“事實”早 對“理論熱”消退后美國文學研究的思考已 是“文本”與“語境”的交織,人們于是就可以把任何東西都與他們談論的話題相聯系 ,這樣做的結果使大量的聰明才智和學術努力都白白地浪費了,而文學作品本身,卻像 1642年清教主義的英國議會勒令在所有劇院門口掛上“不得入內”的牌子一樣,被剝奪 了審美關注的可能。 限于篇幅,我無法對所有的理論派別一一涉及,但情況可以說是大同小異,“理論熱 ”的消退已斷然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個事實。然而還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這就是 我們經過這一番“理論的洗禮”之后,則再也無法回到前理論的純真時代了。也正因為 這個緣故,對于理論的反思是絕對必要的,惟如此,文學研究才能像鳳凰涅pán① 一樣,從理論的煙灰中再一次地騰飛。 字庫未存字注釋: 、僭稚习阆履 |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村上春樹:中國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記號 | 村上春樹:中國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記號 《紐約時報書評》日前評選出2005年10部最佳英文圖書,日本的村上春樹是其中惟一的亞洲作家。在美國,村上只能算是一個陌生的異鄉(xiāng)人,但在亞洲,尤其是中國,他的知名度卻很高。從199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挪威的森林》至今,村上作品僅有數可查的正版便刊行了.... | 詳細 | ||||||||||||||||||||||||||
2 |
論法拉奇的復出與轉向 | 論法拉奇的復出與轉向 摘 要 |
詳細 | ||||||||||||||||||||||||||
3 |
論審美前理解 | 論審美前理解 摘 要 前理解是解釋學中的重要術語,主要是在理解活動發(fā)生之前主體就已經具有的對理解有著導向、制約作用的語言、歷史、文化、經驗、情感、思維方.... |
詳細 | ||||||||||||||||||||||||||
4 |
“中國—西方”的話語牢獄——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幾個“跨國交往文本”的考察 | “中國—西方”的話語牢獄——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幾個“跨國交往文本”的考察 內容提要 本論文是對潛藏在人們的語言意識中的“中國—西方”二元對立模式的一次清理。<.... |
詳細 | ||||||||||||||||||||||||||
5 |
當代文學學科特點與時代新質的嬗變 ——兼談當代文學史編寫的另一種思路 | 當代文學學科特點與時代新質的嬗變 ——兼談當代文學史編寫的另一種思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迄今,中國當代文學伴隨著時代社會的滄桑演進,走過了五十多 年的風雨歷程。比之于綿延三千年悠久文學歷史的中國文學來說,當代文學經歷的五十 多個春秋只是短暫的.... | 詳細 | ||||||||||||||||||||||||||
6 |
“重寫文學史”的終結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轉型 | “重寫文學史”的終結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轉型劉再復在世紀之交批評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和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的論文中寫道: “80年代,大陸一群思想者與學人從‘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歷史教訓中得到教育,知道 放下政治斗爭留下的包袱與敵意是何等重要,換句話.... | 詳細 | ||||||||||||||||||||||||||
7 |
世界華文文學史料學的回顧與展望 | 世界華文文學史料學的回顧與展望一 一個學科的史料建設,不僅是文學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礎,而且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這 個學科當前理論研究的水平和預示著今后研究發(fā)展的方向。作為近二十年才逐漸興起的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史料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
詳細 | ||||||||||||||||||||||||||
8 |
怎樣以唯物史觀精選中華英杰 | 怎樣以唯物史觀精選中華英杰一 惟我中華泱泱文明古國,五千多年來能夠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賴兆億炎黃子 孫世世代代精勤創(chuàng)新,奮發(fā)圖強。其間涌現了眾多英雄豪杰,他們作出了特殊突出貢獻 ,值得后人作為學習楷模。總結出中華英杰的獨特作用與.... |
詳細 | ||||||||||||||||||||||||||
9 |
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評述略 | 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評述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國的生態(tài)文學批評(Ecocriticism)是在全球環(huán)境危機日趨 嚴重的情況下產生的。它旨在探討文學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主要倡 導者和發(fā)起人徹麗爾·格羅費爾蒂(Cheryll .... | 詳細 | ||||||||||||||||||||||||||
10 |
?思{小說創(chuàng)作與基督教文化 | ?思{小說創(chuàng)作與基督教文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思{(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國現代文學史 上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大膽地創(chuàng)新表現手法,以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和獨到的思想深度,“描寫一個年老垂死的世界”[1],全面而.... | 詳細 | ||||||||||||||||||||||||||
39條記錄 1/4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
世界史論文 更多 ▪ 全球時代的美國自由... ▪ 論民族問題與蘇聯解體... ▪ 對庸俗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審視... ▪ 智與情:中西文化的一個差別... ▪ 殘忍由來已久 日本古代懲罰女犯人的變態(tài)酷... -
世界文學論文 更多 ▪ 人文雙璧 異曲同工—《哈姆雷特》與《蒼蠅... ▪ 貧困時代的詩人... ▪ 真實的神話... ▪ 能勝過莎士比亞嗎——諾貝爾文學獎面面觀... ▪ 俄漢語篇名詞回指對比... -
中國史論文 更多 ▪ 當代中國的都市經驗... ▪ 魯迅文藝評論的高度思想要求... ▪ 番漢對音和上古漢語... ▪ 政治化思維與三十年代中國文學論爭... ▪ 人性解放“三部曲”——論新時期啟蒙文學思... -
中國文學論文 更多 ▪ 文學的終結與文學性統(tǒng)治... ▪ 性啟蒙與自我的解放... ▪ 后現代與知識分子... ▪ 現代知識分子的分代... ▪ 古龍小說與佛教文化... -
文字學論文 更多 ▪ “江郎才盡”辨析... ▪ 方位語素地理名詞造詞的內在手段和外在因素... ▪ 中古音分期綜述... ▪ 新世紀的澳門語言策略... ▪ 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 -
文學理論論文 更多 ▪ 盛唐的盛世和諧特征及其內涵考察... ▪ 再論李白生卒年問題... ▪ 論沈宋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 晚清公羊學案... ▪ 唐人傳奇和《柳毅傳》... -
文學評論論文 更多 ▪ 余華中的“存在”淺議... ▪ 汪文宣悲劇命運根源的另類闡釋... ▪ 我國學術期刊的分級淺議... ▪ 生死朗讀多義主題的解讀淺議... ▪ 紅樓心得的淺議... -
文藝美學論文 更多 ▪ 身體意識與知覺美學... ▪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與化育之道... ▪ 鐘惦棐的困惑與當代電影美學的使命... ▪ 世俗生活的審美圖景──對90年代中國審美... ▪ 世俗生活的審美圖景──對90年代中國審美... -
新聞傳媒學論文 更多 ▪ 網絡傳播媒介對網絡文學接受主體的影響及其... ▪ 網絡時代的麥哲倫——博客現象分析... ▪ 臨界表情——網絡小說癥候初探... ▪ 大牛人羅永浩:走路都往下掉個性的死胖子... ▪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的新聞學... -
社會學論文 更多 ▪ 社會公正: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 ▪ 穩(wěn)定低生育水平是緩解“四二一”擔憂的一個... ▪ 中國省際人口流動的體系研究... ▪ 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路徑分析... ▪ 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
考古論文論文 更多 ▪ 在“名”與“道”的曲通處... ▪ 元和詩歌及其研究進路... ▪ 漢魏六朝詩歌中的美人意象與政治托寓... ▪ 唐詩之“反七律體”... ▪ 論黃土文學流派... -
語法論文 更多 ▪ 中國當代藏族作家漢語創(chuàng)作中與文化身份意識... ▪ 日本漢學與對中國的東方學話語... ▪ 音樂智能與英語聽說能力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 香港地區(qū)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問題... ▪ 漢語否定詞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