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問》卷三十三 經部三十三
《經問》·十八卷、《經問補》·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奇齡說經之詞,其門人錄之成編。皆一問一答,故題曰“經問”。其后三卷,則其子遠宗所補錄也。其中如論褚?guī)熉曌硬唤庖m;論肅容、肅揖、肅拜三者之分;論婦人不稱斂衽;論稽首、頓首之誤用;論杜預注丘甲之非;論《儀禮》出二戴,《禮記》不出二戴;論甘盤不遯於荒野;論姓分為氏,氏分為族;論以字為氏,不必定用王父;論兄弟不相為后,破汪琬以弟后兄之說;以《史記·諸侯年表》正《趙世家》記屠岸賈之訛;謂衛(wèi)宣公無烝夷姜事;謂《孟子》記齊楚伐宋時,宋猶未滅滕;謂《春秋》桓公多闕文;論公行子有子之喪;論微子、微仲;論鄭康成誤注剿說為雷同;論孔子非攝相;論孔子適周非昭公二十四年;論畏厭溺;論魯鼓、薛鼓非無詞;論媒氏禁遷葬嫁殤;論子文三仕三已;論束牲載書:皆證佐分明,可稱精核。至其中所排斥者,如錢丙、蔡氏之類,多隱其名,而指名而攻者,惟顧炎武、閻若璩、胡渭三人。以三人皆博學重望,足以攻擊,而馀子則不足齒錄。其傲睨可云已甚。李塨《序目》稱“仁和汪祭酒嘗答人書,謂西河論經,終不見有絀理。似乎鄭康成、杜預、孔穎達、賈公彥輩皆有贏有絀,而西河隨問隨答,無不是焉。其推挹甚至!倍湟员娌徘髣伲瑒杖〗o一時,不肯平心以度理,亦於是見之。可謂皮里陽秋矣。然以馬、鄭之淹通,濟以蘇、張之口舌,實足使老師宿儒變色失步,固不可謂非豪杰之士也。
卷三十三 經部三十三
○五經總義類
漢代經師如韓嬰治《詩》兼治《易》者,其訓故皆各自為書。宣帝時,始有《石渠五經雜義》十八篇。《漢志》無類可隸,遂雜置之《孝經》中!端逯尽蜂浽S慎《五經異義》以下諸家,亦附《論語》之末!杜f唐書志》始別名“經解”,諸家著錄因之,然不見兼括諸經之義。朱彝尊作《經義考》,別目曰“群經”。蓋覺其未安而采劉勰《正緯》之語以改之,又不見為訓詁之文。徐乾學刻《九經解》,顧湄兼采總集經解之義,名曰《總經解》,何焯復斥其不通(語見沈廷芳所刻何焯《點校經解目錄》中),蓋正名若是之難也。考《隋志》於統(tǒng)說諸經者雖不別為部分,然《論語類》末稱《孔叢》、《家語》、《爾雅》諸書,并“五經總義”附於此篇,則固稱“五經總義”矣。今準以立名,庶猶近古,《論語》、《孝經》、《孟子》雖自為書,實均《五經》之流別,亦足以統(tǒng)該之矣。其校正文字及傳經諸圖并約略附焉,從其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