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校文化建設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改革
民族教育及其學校教育機構承擔著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的劇烈變革必然引起文化的變遷,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沖突非常突出,使得文化成分相當復雜。從文化形態(tài)看,我國南方和北方、內地與邊疆、漢族與眾多少數(shù)民族,在文化上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和個性。這些文化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或相對獨立、自成系統(tǒng),但都在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影響和規(guī)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同時,文化的發(fā)展愈來愈呈現(xiàn)出開放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文化態(tài)勢。這種社會文化背景必然在民族教育及其學校文化建設中反映出來,要求民族教育進行相應的變革。面對民族教育變革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題,對學校及其文化轉型的意義的挖掘和拓展并進而提升學校應對變革的能力,便成為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共同面對的課題。 一、民族文化傳承: 民族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學校教育的最終價值目標是人的發(fā)展,而人的發(fā)展與文化發(fā)展是什么關系?文化的發(fā)展與學校教育又是什么關系?民族學校教育及其文化與民族教育改革又是什么關系?本文對上述問題做如下探討。 1.文化發(fā)展是人的發(fā)展的基本條件 應該說,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關注人的發(fā)展問題。那么,我們提出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是民族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是否與學校教育發(fā)展的目標相悖呢?回答是否定的。 在人與文化的關系上,幾百年來一直處于“以人為本”或“以文為本”的兩極對立之中,產生了“人至上”和“文化至上”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念!叭酥辽稀闭撜邎猿忠匀藶楸,強調人在文化社會中的主體地位,認為人是發(fā)展社會文化的根本動力。而“文化至上”論者堅持以文為本,強調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決定作用,認為文化是推動包括個人在內的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這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念在處理人與文化的關系問題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一種行為模式體現(xiàn)為尊重人、愛護人;另一種行為模式體現(xiàn)為尊重文化、尊重知識。這兩種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均有其合理性。事實上,人與文化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人是文化的主體,文化是人的本質的外化。強調人的發(fā)展并不是否定文化的導向作用;強調文化的導向作用,但不能否認人的發(fā)展。如有研究者指出:“人的發(fā)展與文化發(fā)展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兩個永無止境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歷史過程。一方面,人的發(fā)展為文化提高了主體支持。無論是發(fā)展物質文化,還是發(fā)展精神文化,都離不開人這一主體。另一方面,文化發(fā)展是人的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人是用文化武裝起來的自覺主體。離開了文化,人就不能成為自覺主體。文化的發(fā)展是人的發(fā)展的推動器。可見,人的發(fā)展與文化的發(fā)展是辯證統(tǒng)一的!(P413) 因此,筆者認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是民族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與學校教育的人的發(fā)展目標是不相悖的,而是相互促進的。而其中文化發(fā)展是人的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原因在于,我們承認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沒有人,就沒有文化。但反過來,文化又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沒有文化的發(fā)展,就沒有人的發(fā)展。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文化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對人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叭耸俏幕膭游铩。文化對人性、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結構對人性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文化對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文化是人格的放大和外部投射;另一方面,文化也影響和塑造人格。這就是說,教育、教化對人格培育有重要意義。人格的形成,依賴于文化教化;人格的發(fā)展,也依賴于文化教化。(P421~422) 2.學校教育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學校是什么?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教育人類學者從文化的角度認為:“學校是文化傳遞的工具;學校是一種具有參照性的文化機構;學校是一種跨文化沖突和執(zhí)行文化功能的競爭場所;學校是一種標定學生文化級別的科層制教育的機構。學校教育與文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學校教育具有保存、傳遞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人類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客觀精神文化和主觀精神文化對學校教育都具有支配和控制作用,學校教育的每一層面都將受到整個文化的多層結構決定。學校教育與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過程中變化和發(fā)展的一面。學校教育與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過程中,不斷地按照各自的運動規(guī)律變化和發(fā)展!盵12]學校作為教育的基本單位,就其實質而言,是一個文化組織系統(tǒng),而不僅僅只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學校所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風格決定了它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承擔社會和歷史賦予它的使命!懊褡宓貐^(qū)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一定要考慮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機械照搬漢族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模式。要使校園文化和學生所在地區(qū)的民族文化相統(tǒng)一,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學校有認同感,從而激發(fā)他們努力學習的內在動機!(P257) 3.學校教育及其文化與民族教育改革 一套教育改革方案最終必須在學校落實。而學校是由物質和材料因素、人類社會系統(tǒng)因素、組織結構因素及文化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教育改革如果不想流于表面或虛幻,就必須深入探求學校文化的脈絡,并生成與之相容的學校文化。英國學者霍普金斯等認為,當國家的課程改革框架與學校結合時,我們所要采納的改革取向應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的結合上:一是著眼于學生和教師的全面主動和積極的發(fā)展和進步,這是課程變革的終極目標;二是學校應對課程改革能力的提高。而前者的實現(xiàn),必須以后者為基礎,因為后者為前者提供了機制和條件上的保障。美國著名學者富蘭曾經更為直接地講道:“如果欠缺一個支援性的學校文化,課程改革無望。而學校文化轉變是一件長久而棘手的事情! 學校是真正發(fā)生教育和進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點。教育的中心和靈魂在學校。對于承載著教育人和課程改革任務的基本單位來說,學校面臨著自身文化重建的艱巨任務,這是保障學校獲得教育改革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力量和機制。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文化是教育改革的一個背景,是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土壤”。教育改革能否順利推行,關鍵是看這“土壤”能否為教育改革提供合適的生長環(huán)境。從這個意義上看,教育改革同時也是學校文化的轉型,是對學!拔幕寥馈钡母脑臁S醒芯空哒J為:“課程改革即學校文化的改革!蓖瑯,教育及其民族教育的改革也即學校文化的變革。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對學生起著教育引導、規(guī)范行為等作用。但在民族地區(qū)常常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即校園文化與學生原有文化或家庭文化存在著不一致之處。因為民族學校的學生入學前,已經受到其家庭和本民族社會道德觀、價值觀、行為方式等的影響,已初步形成了對自己的家庭、民族的一系列認同意識。但入學后由于受到他族文化,特別是主流民族文化的影響,民族學校的學生常常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這種文化的不一致有時會給學生心理帶來嚴重的影響。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能會導致厭學、逃學。(P256) 二、民族學校文化建設與民族教育改革 “解決學校文化與學生原有文化沖突的可行性方法是實施多元文化課程方案。英國教育人類學家杰夫科特(R.Jeffcoate)對此制定了選擇課程內容的標準:第一,內容選擇需要具有國際性,其觀點具有全人類性。第二,所提供的視覺形象、故事及知識要全面體現(xiàn)文化中的各種文化群體。第三,學生應有機會獲得有關種族和文化間異同的真實知識。第四,應客觀地介紹各種移民和異文化群體。第五,允許各民族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其文化。多元文化課程的采納有利于學校充分發(fā)揮教育的本性,擺脫某一狹隘文化的壟斷,促進學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可,并樂于接受!(P257) 1.通過民族學校課程建設傳遞民族文化 在課程設置方面,除開設國家統(tǒng)一的課程外,還應增設有關文學、歷史學、風俗等課程,這些課程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人類發(fā)展歷史,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尤其要開發(fā)本土課程!氨就琳n程開發(fā)的目標包括:使本土人民意識到他們自己完整、系統(tǒng)、歷史悠久但卻被長期壓抑的本土知識體系;展現(xiàn)本土知識在本土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巨大貢獻,重新喚起本土人民對于本土知識體系的價值意識;通過本土知識的傳播,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改造源自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課程,使他們本土化,剔除它們之中對于本土社會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利的東西!闭n程教材的編寫應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著重體現(xiàn)出民族特色。課時的安排可靈活機動。學校應重視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是指非正式學習的各種教育要素,如校園環(huán)境、學校規(guī)章制度、校園文化活動、師生關系等,這些隱性課程通常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影響。民族學校的課堂教學要使用民族文字的編譯教材和自編教材。編譯教材以全國統(tǒng)編教材為藍本,同時根據(jù)實際情況可增加某些內容;自編教材則是各民族地區(qū)學校根據(jù)本地區(qū)、本民族實際自己組織編寫的教材,也稱鄉(xiāng)土教材或本土教材。編譯教材要準確、規(guī)范,內容的增刪應適度,增加的有關內容應具有科學性、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自編教材要以民族團結、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主題,結合本民族及本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經濟實際編寫。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知識的科學性、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的傳授,使各民族學生能夠接受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本土文化知識,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和人生觀。 2.通過民族學校課堂教學傳遞民族文化 課堂教學是文化傳遞和文化整合的重要組織形式。民族學校的課堂存在著文化適應問題,即學生的家庭文化、民族文化與課堂上教授的文化價值的適應問題。民族學校的教學組織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特點。我國一些民族學校照搬一般內地學校的教學組織模式,事實上導致了不少問題的出現(xiàn)。漢族學生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文化背景又各不相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常?赡軐е挛幕系臎_突,從而影響了學生各自的文化適應。因此,民族學校教學的實施,必須適應民族性及多元性特征。教育人類學認為,多民族的課堂教學存在困難,其原因是文化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歧視。美國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業(yè)的失敗,就是文化歧視的一個典型例子。因此,民族學校的課堂教學,首先必須對全體學生持公正平等的態(tài)度,不得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其次就是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學方式,如個別化教學、非課堂教學等。非課堂教學指的是正式課堂之外的教學,包括課外活動 [1] [2] 下一頁 、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課堂教學和非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民族學校應對兩者都給予充分的重視。非課堂教學的實施,也應充分結合學生的民族性特征,開展少數(shù)民族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教學活動。民族學校應實行民族語言和漢語言并列教學,亦即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是民族學校教學的特殊性。由于民族學校的文化特殊性,對民族學校教學直觀性原則要求就更高。語言直觀性是指通過教師教學語言的形象描述,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文化的獨特性。因此,民族學校的教師應注意準確、深刻地把握民族語言和漢語言,在教學中生動、流暢、準確地對學生進行講解,這樣有助于學生及時接受老師傳遞的文化信息。除對教師的教學語言作直觀性要求外,一些聲像教具的使用,也是實現(xiàn)民族學校教學的直觀性原則的方式。如在教學中運用圖片、幻燈、電視等直觀性教具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感性認識,進而促進他們對文化的理性認識。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的學習風格各有差異,因此民族學校的教學應注意統(tǒng)一教學與個別教學的結合,既要按照國家統(tǒng)一標準對學生實施統(tǒng)一教學,又要充分注意了解各民族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要體現(xiàn)民族性和文化性。 3.通過民族學校文化環(huán)境建設承續(xù)民族文化 民族學校的學生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是影響不同民族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各種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各族學生的態(tài)度、信仰、行為習慣及思維方式。民族文化傳承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對社會各界的力量進行“多元整合”,從而形成社會的合力。作為民族文化與學校教育結合的民族學校教育,應該主動地承擔起聯(lián)系社會文化部門、地方民族文化社團的職能,使傳承民族文化、重建地方民族文化成為一個有機的社會行為。首先,借助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師資培訓。在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師資是關鍵。當前,在我國民族學校民族文化教師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借助社會上各種辦學力量,常年舉辦短期民族文化師資培訓班,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各期培訓可設不同專題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教學內容。在辦班期間,推薦已編撰成稿的文字教材與聲像教材,同時在學員之間進行教學科研成果的交流評比。其次,成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機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qū)的民族文化都是異常豐富的。鑒于目前的狀況,民族學校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贏得當?shù)亟逃块T、地方文化部門的有力支持,成立自己的民族文化研究機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地方民族文化資源的調查,從中篩選出具有典型性的地方民族文化轉化為課程內容:一方面用來提高教師隊伍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突出地方民族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民族特色。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