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陳望道 陳望道,中國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原名參一,筆名陳佛突、陳雪帆、南山、張華、一介、焦風、曉風、龍貢公等。浙江省義烏人。1891年1月18日(清光緒十六年農(nóng)歷臘月初九)出生于農(nóng)民家庭,早年畢業(yè)于金華中學。民國4年(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學,先后在東洋大學、早稻田大學、中央大學等校學習文學、哲學、法律等并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民國8年5月回國;同年6月,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國文教員。1919年回國,任浙江第一師范學校語文教員。1920年12月起,負責《新青年》的編輯工作。 民國9年(1920年)5月,與陳獨秀等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并參與社會主義青年團籌建工作。同年春翻譯并出版了《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8月加入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民國10年脫離共產(chǎn)黨。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講義》(民智書局)一書,是中國有系統(tǒng)地講授作文法的第一部書,在社會上產(chǎn)生很大影響。民國16年兼復旦大學教授,并任《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編輯。民國17年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民國20年7月離開復旦大學,從事寫作。民國22年7月,任《文學》月刊編委。1934年,針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文言復興”現(xiàn)象,與人一起發(fā)動了“大眾語運動”。主張建立真正的“大眾語”和“大眾語文學”,并創(chuàng)辦《太白》半月刊,撰寫多篇文章,宣傳大眾語運動。民國26年(1937年)6月回上海,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1938年開始,他積極提倡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發(fā)起成立“上海語文學會”“上海語文教育學會”,并撰文支持文字改革,積極從事語文運動。民國29年秋赴重慶,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民國31年任新聞系主任、代教務長。民國35年6月,隨復旦大學遷回上海。 30年代,陳望道在上海發(fā)動了中國文法革新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他先后發(fā)表了《談動詞和形容詞的分別》(1938)、《“一提議"和“炒冷飯”讀后感》(1938)、《文法革新的一般問題》(1939)、《從分歧到統(tǒng)一》(1939)、《回東華先生的公開信》(1939)、《漫談文法學的對象以及標記能記所記意義之類》(1939)、《文法革新問題答客問》(1940)、《答復對于中國文法革新討論的批評》(1941)、《文法的研究》(1943)等10余篇論文。這些論文從方法論上批判了機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錯誤,明確地提出了用功能觀點來研究漢語語法的見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他仍繼續(xù)研究語法。1955年12月,他在復旦大學設立了"語法、修辭、邏輯研究室",并主持研究室的工作。在此期間,撰寫了《漫談“馬氏文通”》(1958)、《對于主語賓語問題討論的兩點意見》(1956)等論文。 1949年之后,他積極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廣普通話工作,為我國語言學的現(xiàn)代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作出了貢獻。他在修辭學研究方面的貢獻集中體現(xiàn)在《修辭學發(fā)凡》(大江書鋪,1932年)一書中。其中對漢語文中的修辭方式作了系統(tǒng)而詳盡的分析、歸納,對修辭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為38格),首先提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分野的說法。該書創(chuàng)立了我國第一個科學的修辭學體系,開創(chuàng)了修辭研究的新境界,是我國第一本系統(tǒng)的修辭學著作。1949年9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特邀代表;同年10月,任復旦大學文學院院長、主任委員。1950年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長。1953年任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1954年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3月,任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同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主席,并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xié)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主任委員等職。1957年重新加入共產(chǎn)黨。1961年后,任修訂《辭!房傊骶。著有《標點之革新》等。專著《修辭學發(fā)凡》在建立中國現(xiàn)代修辭學體系方面具有杰出的貢獻。 1977年,他在病榻上完成了他最后一部著作《文法簡論》(1978)的定稿工作。這本書共分 7章,其中不少地方是30年代末40年代初一些見解的進一步發(fā)揮。書中對詞類問題用了較多的筆墨,既講了詞類區(qū)分的依據(jù),又講了漢語的詞類系統(tǒng)。他把漢語的實詞分為體詞、用詞、點詞、副詞 4大類。體詞包括名詞、代詞;用詞包括動詞、形容詞、斷詞、衡詞;點詞包括數(shù)詞、指詞;加上副詞,合為9類。虛詞包括介詞、連詞、助詞3類。在實詞、虛詞之外另立感詞一類,共計13類。句法部分講得比較簡單,他把復合謂語分為并列、順遞、接合、提帶 4種。這本書是他繼《修辭學發(fā)凡》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學術(shù)著作。此外,他還有許多篇論文。目前,他的論著均已收入四卷本《陳望道文集》中或依專題而分別收入《陳望道語文論集》《陳望道修辭論集》等當中。 陳望道曾任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教授。 1977年10月29日,陳望道不幸逝世,享年86歲。1980年1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根據(jù)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在上海市革命公墓隆重舉行了為陳望道同志骨灰盒覆蓋黨旗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