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另一種選擇
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另一種選擇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發(fā)展趨勢,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會衍生出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本文從人口老齡化與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之間的關(guān)系入手,首先論述家庭在照顧老人日常生活上的作用及其照顧能力的弱化;然后闡述機構(gòu)照顧和社區(qū)照顧是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另類選擇及其從前者向后者的轉(zhuǎn)變;最后探討對我國解決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的啟示。 一、人口老齡化與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 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總?cè)丝谥心贻p人口數(shù)量減少、年長人口數(shù)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tài)過程(鄔滄萍,1999)。這個過程在學術(shù)界往往作兩種理解,一是指人類個體的老化,二是指整個人口群體的老化(鄔滄萍,1999;Morgan & Kunkel,1998)。 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則是指老人受身心健康狀況影響,在日常生活活動方面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顧。其中的“日常生活活動”包括兩個方面,即“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前者是指基本的自我照顧活動,譬如洗澡、穿衣、修飾等;后者則是指更復雜、更高級的自我照顧活動,譬如做飯、洗衣、理財?shù)?Kinney,1996)。 人口老齡化的上述兩個側(cè)面對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響。就人類個體老化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身體或心理會逐漸衰退,甚至會患有慢性疾病,不能獨立生活,需要他人的照顧。穆迪(Moody,1998)指出,長期性身心失調(diào)經(jīng)常會使老人喪失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老人患有長期身心失調(diào)癥狀,通常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方面需要幫助。金尼(Kinney,199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所研究的65歲或以上的老人中,將近85%的老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并且慢性病的發(fā)生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五分之一的老人需要洗澡、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活動的援助,五分之一的老人需要做飯、理財、持家等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的援助。在75歲及以上的老老人中,一半以上的人患有關(guān)節(jié)炎;將近五分之四的人至少有一種日常生活活動限制;90%以上的人至少有一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限制。在多項日常生活活動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限制的人相當普遍,五分之一的老老人有四項或更多的日常生活活動限制,三分之一的老老人有四項或更多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限制?梢,雖然年齡的增長不是老人需要日常生活照顧的直接原因,但老人對日常生活照顧的需求的確是同年齡的增長相伴隨的。誠如杜吉(Dooghe,1992)所言,隨著平均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將需要別人協(xié)助處理日常生活活動。雖然活到80歲不一定會喪失個人的獨立性,但危機會隨著年齡而增長。摩根和庫克爾(Morgan & Kunkel,1998)也指出,對老齡化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直到85歲左右,在沒有慢性疾病的情況下,老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下降情況并不明顯。但到了85歲,大約25%的老人即使沒有患病,也會表現(xiàn)得孱弱。 整個人口群體的老化同樣對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有重大的影響。隨著整個人口群體的老齡化,社會中的人口年齡結(jié)構(gòu)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對老人日常生活照顧需求的滿足發(fā)生重要影響。首先,隨著整個人口群體的老齡化,社會中的老人將會越來越多,年輕人所占的比率則會相對減少。在家庭內(nèi)能夠照顧老人的人數(shù)也會減少,照顧老人將會變得愈來愈困難(Bass & Noelker,1997;Dooghe,1992)。其次,隨著整個人口群體的老化,社會的贍養(yǎng)比將會提高,平均每個年輕人贍養(yǎng)老人的比重將會加重。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這個問題則顯得更為嚴重。因為國家要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作全盤考慮,很難拿出大量的資源用來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 總之,無論從人類個體還是從整個人口群體的角度來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顧將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誠如迪萬和庫爾頓(Diwan & Coulton,1994)所指出的,老人數(shù)量的增加引起了人們對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的關(guān)注!敖(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1996)在題為《照顧孱弱老人:政策的演進》(Caring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Policy on progress)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老老人的增加在維持退休金和健康照顧資金的來源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政策議題——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 二、老人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照顧能力的弱化 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informal care systems)是解決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的一種自然機制。該系統(tǒng)主要由家庭、朋友和鄰居組成(Angel & Angel,1997;Cantor & Little,1985; Dobelstein & Johnson,1985;Moroney,1998)。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孱弱老人經(jīng)常從家庭、朋友和鄰居那里獲得日常生活活動方面的幫助(Cantor,1975;Cantor & Little,1985;Christianson & Stephens,1984;Kirwin,1991;Shanas, 1979;Stoller & Earl,1983;Stone,Cafferata,& Sangl,1987)。但在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內(nèi)部,家庭成員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們構(gòu)成了老人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的主體,為老人提供主要的日常生活照顧(Abel,1989;Brody,Poulshock & Mascicchi,1978;Doty,1986;Herrman,1994;Horowitz,1985; Stoller & Pugliesi,1988)。安杰爾和安杰爾(Angel & Angel,1997)指出,朋友和鄰居無疑在購物和交通方面提供不少幫助,但由于他們有自己的家庭,所以未必能夠在其他方面為老人提供更多服務(wù)。約翰遜和卡泰萊諾(Johnson & Catalano,1983)亦指出,雖然朋友和鄰居對于身體健康老人的社會化和互助是重要的,但他們很少照顧孱弱老人。還有一些學者(Cantor 1980;Johnson,1983;O'Bryant,1985;Stoller & Earl,1983)指出,朋友和鄰居大多數(shù)只在孱弱老人缺乏家庭照顧的情況下才提供照顧。 正是由于家庭成員在照顧老人日常生活上承擔了最重要的角色,所以,他們也承受著最大的負擔或壓力。這些負擔或壓力包括:第一,提供照顧所帶來的身體和精神負擔或壓力。杜吉(1992)指出,許多研究表明,提供一段時間的照顧之后,照顧的情感和身體壓力會導致照顧者及其家人的健康惡化。沉重的照顧壓力會破壞家庭的健康和福祉,過重的照顧任務(wù)會使一些照顧者遇到短期或長期的身體健康問題。當照顧的責任完全落在一個人的身上時尤其如此。 第二,提供照顧所帶來的社會負擔或壓力。杜吉(1992)認為,由于提供照顧,家庭成員要冒著變得疏離的危險。在他看來,承擔照顧角色通常會減少社會聯(lián)系和閑暇活動。由于有家庭成員需要照顧,所以照顧者會減少拜訪朋友的次數(shù)。反過來,他們的朋友也會減少拜訪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金尼(1996)在對照顧后果的比較研究中亦指出,毫無疑問,向老年家庭成員提供照顧會導致負面后果。照顧者同非照顧者的比較顯示,則非照顧者相比,照顧者社會功能更差,譬如,對社會活動的滿意水平更低、限制更多。 第三,提供照顧所帶來的經(jīng)濟負擔或壓力。杜吉(1992)指出,對家庭慢性病成員的長期照顧經(jīng)常伴隨著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照顧的成本包括用于照顧的物品、醫(yī)藥費、調(diào)整住房、額外的加熱或特殊設(shè)備。此外,由于照顧老人不是受薪的工作,所喪失的收入也是一個經(jīng)濟負擔;萏乩婧椭Z埃爾卡(Whitlatch & Noelker,1996)也指出,經(jīng)濟壓力是提供長期照顧的一個結(jié)果。而且,照顧責任通常會導致工作狀況改變的事實更加重了這種經(jīng)濟壓力。 第四,提供照顧所造成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餐泻屠貭(Cantor & Little,1985)指出,照顧孱弱老人經(jīng)常出現(xiàn)強大的張力和造成家庭的損毀。大多數(shù)照顧者是婦女,尤其是中年婦女,她們一方面要對老人負責,另一方面要對她們自己的家庭負責。杜吉(1992)也指出,提供照顧在家庭內(nèi)部會產(chǎn)生張力。沖突的產(chǎn)生是因為家庭成員抱怨不被注意。照顧老年家庭成員會影響到整個家庭,尤其是子女和在同一個家庭內(nèi)生活的人。照顧的負擔不僅落在主要照顧者身上,而且也落在家庭所有成員身上。一些家庭成員會感到他們受到忽視。許多照顧者也會感到他們得不到或者沒有充分得到受照顧者的贊賞。在一些情況下,壓力會毀壞老人和家庭照顧者之間的關(guān)系,并影響到所提供之照顧的質(zhì)量。 第五,提供照顧所造成的照顧與工作之間的沖突。斯通、卡佛拉特和桑格爾(Stone,Cafferat,& Sangl,1987)報告說,由于要提供照顧,在職工人不得不改變工作時間(29%)、減少工作時間(21%)、利用休息時間做沒有薪水的工作(19%)。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需要向老年家庭成員提供照顧,一些成年子女不得不放棄他們的工作崗位(Blieszner & Alley,1990)。 簡而言之,盡管家庭在照顧老人日常生活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他們同時也承受著沉重的負擔或壓力。這些負擔或壓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沒有來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們很難繼續(xù)提供這種照顧。 三、老人正式照顧系統(tǒng)及其演變 隨著老人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尤其是家庭照顧系統(tǒng)照顧能力的弱化,社會中產(chǎn)生出正式照顧系統(tǒng)(formal care systems)來為老人提供服務(wù)。該系統(tǒng)主要由政府和非政府機構(gòu)組成(Angel & Angel,1997;Cantor & Little,1985;Dobelstein & Johnson,1985;Moroney,1998)。它們在解決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上也具有重要作用。誠如惠特拉奇和諾埃爾卡(1996)所言,雖然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是老人最偏愛和最經(jīng)常使用的援助來源,但正式照顧系統(tǒng)也提供很多支持,尤其是對許多單獨居住或沒有適當?shù)募胰嘶蚺笥烟峁┰睦先恕?br> 早期的正式照顧主要為機構(gòu)照顧,即把有日常生活照顧需求但沒有家庭照顧的老人,或者雖有家庭但家人無力提供照顧的老人送入機構(gòu),由機構(gòu)照顧。但機構(gòu)照顧老人的效果并不能令人十分滿意,引致了不少批評。學者認為,機構(gòu)照顧容易造成社會疏離、非人性化和科層制的管理,也不能實現(xiàn)幫助老人過有意義的生活和達成適應其環(huán)境的目的(Wong,1992)。除此之外,機構(gòu)照顧給政府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政府也想利用一種替代方式(alternative)來紓緩經(jīng)濟壓力(Chow,1993;Fast & Kolodinsky et al.,1998)。再者,由于退休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老人亦希望留在自己家里養(yǎng)老(OECD,1996)。 在這種背景下,社區(qū)照顧逐漸地取代了機構(gòu)照顧的主導地位,成為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主流。社區(qū)照顧源于英國,是指“為因受到年老、精神不健全、弱智或弱能或五官功能受損等問題影響之人提供服務(wù)與支援,使其能在其家庭,或在‘接近家庭環(huán)境’之社區(qū)內(nèi),盡量度過一個自主和獨立的生活”(李翊駿,1998)。按照最初的設(shè)想,社區(qū)照顧是指“在社區(qū)中照顧”(care in community),即透過把專業(yè)或?qū)iT人員安排進社區(qū)之中,為居住在自己家里的案主(老人)提供服務(wù)(Victor,1994)。但1970年代的經(jīng)濟危機賦予了社區(qū)照顧新的含義,雖然這個時期仍然使用社區(qū)照顧這個概念,但其含義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即在社區(qū)中照顧演變成“由社區(qū)照顧”(care by community),也就是說由非專業(yè)或非專門人員志愿地或半有組織地提供照顧(Victor,1994),并且最終演變?yōu)椤坝杉彝フ疹櫋?care by family)(Chow,1993)。如此一來,在社區(qū)照顧政策于英國實施了30年之后,在1970年代后期,家庭、朋友和鄰居等非正式系統(tǒng)的照顧負擔日益加重(Walker,1993)。 四、社區(qū)照顧的新方向——支持家庭照顧者 由于機構(gòu)照顧的不盡人意和社區(qū)照顧淪為家庭照顧,所以至1970年代,家庭照顧重新成為老年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Bass & Noelker,1997)。不少學者認識到,即使現(xiàn)在,家庭仍然是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主要提供者。格林(Greene,1983)所謂的一旦提供正式照顧,家庭就可能放棄他們的照顧責任的“替代模型”(substitutionmodel)是不成立的(Brody,1981;Horowitz,1985;Noelker & Bass,1987)。周永新(Chow,Nelson 1993)在評論香港的老人社區(qū)照顧時也指出:如同馬丁·布爾默所說的,“社區(qū)照顧”不一定可以“壓縮家庭成員提供的照顧”,香港的經(jīng)驗表明,正是家庭系統(tǒng)扮演著老人照顧主要提供者的角色。這既是因為大多數(shù)老人仍然同他們的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是因為政府所提供的家庭服務(wù)不能夠充分滿足需求這個事實。 這也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家庭照顧仍然是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主體,但他們同時又承受著沉重的負擔或壓力,那么社會應該做些什么來幫助家庭?發(fā)展社區(qū)照顧顯然是一個已經(jīng)存在的和可行的選擇。但為了避免社區(qū)照顧重蹈覆轍,至少有兩點應當格外注意:第一,要理順社區(qū)照顧幾個層面之間的關(guān)系。顏文雄(1994)援引艾倫·沃克的觀點,把社區(qū)照顧有系統(tǒng)地分為三個推行層面:在社區(qū)中照顧、由社區(qū)照顧和為社區(qū)照顧(care for the community)。認為第一個層面是社區(qū)照顧的崇高目標,第二個層面是社區(qū)照顧的推動基礎(chǔ),第三個層面則是社區(qū)照顧的扶助力。在推行方面,應要先有第三個層面,即足夠的支持性社區(qū)服務(wù),才能積極扶助第二個層面之實踐,最后才踏上第一個層面之目的地。所以,大力發(fā)展支持性社區(qū)服務(wù)是推行社區(qū)照顧的關(guān)鍵。第二,要調(diào)整社區(qū)服務(wù)的方向。社區(qū)照顧固然可以直接以老人為服務(wù)對象,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老人所在的家庭作為一個整體,透過向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wù),維持家庭的照顧能力,以達到滿足老人日常生活照顧需求之目的。不少學者指出,1990年代的主要問題不是家庭是否正在廢棄其責任,而是可以做些什么來支持和使家庭能夠繼續(xù)提供照顧。倘若家庭仍然是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主要方式,那么支持家庭就是至關(guān)重要的,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幫助家庭的方法(Stone,1991;Dooghe,1992;Kirwin,1991;Topinkova,1994)。 五、支持家庭照顧者的若干方案 隨著學術(shù)界重新強調(diào)家庭照顧的功能,和關(guān)注家庭照顧的困境,相應地社會中發(fā)展出種種不同的方案(programs),來幫助減少家庭照顧者的負擔和減輕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所受到的侵蝕(Stone,1991)。這些方案被學者們劃分成不同類型。布魯貝克和布魯貝克(Brubaker & Brubaker,1992)把它們劃分成在家庭內(nèi)部提供的支持(support within family)和在家庭外部提供的支持(support outside family),在家庭內(nèi)部提供的支持包括主婦服務(wù)、送飯服務(wù)、暫托服務(wù),在家庭外部提供的支持包括成人日間照顧、交通服務(wù)、家庭外暫托服務(wù)、輔導和支持小組。佛拉德金和希思(Fradkin & Heath,1992)把它們劃分成家庭為本的服務(wù)(home-based services)和社區(qū)為本的服務(wù)(services based in the community),家庭為本的服務(wù)包括送飯、家庭健康照顧和家務(wù)服務(wù),社區(qū)為本的服務(wù)包括營養(yǎng)場所、成人日間照顧中心和交通服務(wù)。莫羅尼(Moroney,1998)把它們劃分成工具性服務(wù)(instrumental services)和情感或認知服務(wù)(emotional or cognitive services),工具性服務(wù)包括傳統(tǒng)的照顧服務(wù),譬如身體上的幫助(走路、上下床或樓梯),文書或理財上的幫助,其他的實際幫助(做飯、購物、家務(wù)),跟被照顧者交朋友,提供藥物、注射和換藥等;情感或認知服務(wù)包括社會支持小組、輔導和心理治療等。雖然學者用來分類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他們所提出的方案實質(zhì)上是一致的,基本上都可以歸結(jié)為社區(qū)支持性服務(wù)。所謂社區(qū)支持性服務(wù)是指由政府機構(gòu)或非政府機構(gòu)在社區(qū)中所提供的服務(wù),提供服務(wù)的地點既可以是入戶的,也可以是在社區(qū)機構(gòu)中,所提供服務(wù)的內(nèi)容既可以是工具性的,也可以是情感或認知的。具體來講,這種社區(qū)支持性服務(wù)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家務(wù)助理服務(wù)(home help services)。家務(wù)助理服務(wù)也被稱作主婦或家務(wù)服務(wù)(homemakers or chore services)。它是為了把老人留在家里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在英國,該服務(wù)一般由地方政府提供,所提供的服務(wù)包括清掃房間、送飯、幫助做個人衛(wèi)生,近來的發(fā)展趨勢則強調(diào)提供基本的照顧服務(wù)(Victor,1994)。在美國,該服務(wù)一般由非營利機構(gòu)、宗教團體、或家庭服務(wù)組織提供,所提供的服務(wù)或者幫助老人料理較輕松的家務(wù),例如,打掃房間、做飯、洗衣、熨燙、購物等,或者幫助老人處理較沉重的任務(wù),例如,割草、小型房屋維修、擦窗子、鏟雪等(Fradkin & Heath,1992)。由于家務(wù)助理服務(wù)的主要目的是把老人留在自己的家里,防止不必要的住院,因而其所提供的服務(wù)基本上是老人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李翊駿,1998)。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家務(wù)助理服務(wù)可以有效地滿足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顧需求,并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因此,一些學者認為該服務(wù)是用來減輕照顧者壓力的最佳服務(wù)(Pillemer et al.,1989)。 第二,暫托服務(wù)(respite care)。暫托服務(wù)可以依提供服務(wù)的地點不同而分為家庭內(nèi)暫托服務(wù)(inhome respite care)和機構(gòu)暫托服務(wù)(institutional respite care)。兩種服務(wù)除了提供服務(wù)的地點一個在家里,另一個在機構(gòu)之外,其功用基本上類似,即都是透過對老人提供短期照顧,以使照顧者能夠獲得短暫的喘息,暫時放下照顧要求去休息、參加娛樂活動、遠行、或拜訪朋友(Fradkin & Heath,1992)。所提供的暫托服務(wù)時間可長可短,短則每天幾個小時,長則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暫托服務(wù)是減輕照顧者負擔的服務(wù)方案之一(Pillemer et al.,1989),許多學者認為它是一個透過提供臨時放下照顧責任的服務(wù),幫助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和延緩老人住院時間的途徑(Stone,1991)。也有一些學者指出,雖然暫托服務(wù)和其他家庭支持服務(wù)不能夠減少老人住護理院的可能性,但它們的確改善了老人和家庭的生活素質(zhì)(Barresi & Stull,1993)。另外一些學者也表示,暫托服務(wù)可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Doty,1986;Scharlach & Frenzel,1986)。 第三,成人日間照顧(adult daily care)。成人日間照顧為身體或精神受損或者二者兼有的老人提供一種安全、支持性和治療性的日間照顧。其基本上有三個模式,即醫(yī)療模式、社會模式、和只向認知能力受損的個人,譬如,向阿氏癡呆癥患者(Alzheimer)提供服務(wù)的模式(Fradkin & Heath,1992)。但以第二種模式即社會模式同老人日常生活照顧聯(lián)系最為緊密。接受社會模式照顧的老人一般能夠走動,只需要最低限度協(xié)助和照護。在為老人提供服務(wù)之前,成人日間照顧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般會對其進行一個評估,以保證其適合中心提供的服務(wù)。一旦接受了某個老人,中心就會為其制定一個個人化的照顧計劃。向其提供娛樂、社會化和日常生活活動的協(xié)助。成人日間照顧可以幫助滿足被照顧者和非正式照顧者的需求(Moroney,1998)。對于老人來講,該服務(wù)可以使老人有機會同其他老人進行社會交往和參與有興趣的活動,減輕疏離感。對于照顧者來講,該項服務(wù)可以為他們提供紓緩壓力的機會,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Fradkin &&nbs 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另一種選擇p; Heath,1992)。 第四,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個案管理是針對長期照顧系統(tǒng)分隔和無組織狀況而發(fā)展起來的(Pillemer et al.,1989)。為了把老人的需求同服務(wù)更好地結(jié)合起來,個案管理者在老人及其家庭和正式服務(wù)之間扮演一個居中協(xié)調(diào)的角色。個案管理者幫助老人及其家人確認他們的需求、協(xié)調(diào)服務(wù)和監(jiān)控正在提供的服務(wù)。個案管理者在進行評估之后,會對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醫(yī)療狀況、功能限制、財政資源等做一個總體性檢討,并提出一個個人性的照顧計劃,以便為老人提供切實可行的服務(wù)。個案管理服務(wù)是英國1990年有關(guān)社區(qū)照顧立法的一個組成部分(Phillipson,1992),在美國,個案管理服務(wù)也廣泛應用在公共和私人的服務(wù)中(White & Steiberg,1990)。有學者認為,對于從機構(gòu)返回家中和處于住院危機之中的老人來講,個案管理服務(wù)是滿足其需求的一個有價值的和普遍使用的方法(White & Steiberg,1990)。 第五,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family counseling or psychotherappy)。在家庭中照顧老人會在照顧者同老人之間,以及照顧者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產(chǎn)生張力。為了克服這些負面影響,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服務(wù)應運而生。這些服務(wù)可以老人、家庭照顧者、或者二者同時為服務(wù)對象,提供服務(wù)的場所可以是成人日間照顧中心、社區(qū)精神健康中心、長期照顧機構(gòu)、或者私人機構(gòu)(Brubaker & Brubaker,1992)。一些學者認為,透過對老人及其照顧者的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可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Sutcliffe & Lamer,1988;Whitlatch & Eye,1991)。 第六,照顧者支持小組(caregiver support groups)。照顧者支持小組是舒緩照顧者情感壓力的另一種支持性服務(wù),小組可以由照顧者自發(fā)地組成,也可以在專業(yè)人員的引導下形成。照顧者支持小組可以為照顧者提供一個抒發(fā)情感及同其他照顧者分享應付策略和實踐訊息的場景。透過支持小組,小組成員可以探討難于同家人或朋友討論的情感,參考其他成員解決情感問題的有效方法,拓寬獲取社區(qū)資源的途徑,并發(fā)展起長期的友誼。小組見面的時間可以是日間或晚上,可以在每個周末或隔兩周甚至一個月。見面的地點可以在圖書館、醫(yī)院、機構(gòu)辦公室、老人中心、成人日間照顧設(shè)施等場合。見面是有組織的,可以使參加者有機會表述出他們的關(guān)注和向社區(qū)專家學習實踐技巧及了解資源。小組的組織者往往是專業(yè)人員或富有遠見的照顧者。一些學者認為,這種照顧者支持小組是照顧者非常寶貴的資源(Fradkin & Heath,1992),在協(xié)助家庭成員方面非常有用(Phillipson,1992)。 六、結(jié)論——對我國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啟示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發(fā)展趨勢,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會衍生出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傳統(tǒng)上,非正式照顧系統(tǒng),尤其是家庭照顧系統(tǒng)是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主力,但由于家庭中照顧老人的人手愈來愈少,每個家庭成員的照顧負擔或壓力愈來愈重。機構(gòu)照顧和社區(qū)照顧是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另類選擇,但由于機構(gòu)照顧的不盡如人意,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均轉(zhuǎn)向社區(qū)照顧。然而,社區(qū)照顧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強調(diào)首先要發(fā)展支持性社區(qū)服務(wù),并且要以老人所在的整個家庭為服務(wù)對象。 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這種新的選擇,無疑對我國解決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具有啟發(fā)意義。事實上,我國同樣困擾于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以北京市為例,其在1990年就已經(jīng)進入了老齡化城市的行列,并且自那時以來,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不斷攀升,而且將會持續(xù)20多年(北京市人口發(fā)展課題組,1996;《跨世紀的中國人口》[北京卷]編委會,1994)。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北京市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顧問題也顯得越來越突出。白恩良(1998)引述1997年在北京市進行的一次調(diào)查表明,老人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困難的占5%,其中60至69歲年齡組對個人日常生活需要照顧的為9.3%,70至79歲年齡組為20.4%,80歲及以上年齡組為51.4%。這些有日常生活照顧問題的老人,盡管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但他們是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一群。 如何解決我國的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學者們見仁見智。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它不完全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因而一種意見主張,鑒于我國未來將出現(xiàn)"4-2-1"家庭結(jié)構(gòu),所以應當大力發(fā)展機構(gòu)照顧,以解決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孫炳耀,1998)。這種意見顯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4-2-1"家庭結(jié)構(gòu)并不是今后10到20年的現(xiàn)實。如果從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時算起,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要進入老年期也要等到2010年至2020年以后,所以,所謂"4-2-1"家庭并不會在未來10到20年內(nèi)出現(xiàn)。在這10到20年間,大多數(shù)老人依然會同他們的家人一道生活,即使老人同其家人分開居住,當老人有日常生活照顧需求時,家人仍然會提供幫助。例如,郭志剛和陳功(1998)根據(jù)1995年1%人口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對北京市老人狀況的分析表明,從總體上來看,北京市老人中的大部分仍然在與子女和孫子女共同生活,在60歲或以上的老人中,生活在二代戶、三代戶和假三代戶中的合計比例為68.1%,尤其是三代戶的比例高達41.9%。再者,我國是一個文化傳統(tǒng)悠久的國家,“孝”的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老人愿意居家養(yǎng)老,另一方面,子女也視不贍養(yǎng)老人為恥。這使得老人及其家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選擇機構(gòu)照顧。王樹新和亓昕(1998)援引在北京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表明,當問及老人“如果臥床不起需要別人護理時,您更喜歡以下哪種方式得到幫助?”回答情況為:選擇去老人護理院的占10.5%,選擇由家人親屬護理的占75%,選擇入戶護理的占12.7%。當問及“如果生活不能自理需別人幫助做家務(wù)時,您喜歡選擇以下哪種方式得到幫助?”回答情況為:選擇進老人公寓的占11.5%,由家人親屬幫助的占70.3%,在家請人上門服務(wù)的占16.2%?梢娎先嗽诓坏靡训那闆r下才會選擇去老人公寓和護理院。 正是因為如此,不少學者主張應當繼續(xù)發(fā)揚我國的家庭養(yǎng)老傳統(tǒng)。譬如,童星和李正軍(2000)在“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老功能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很落后,西方國家進入老年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已達4000美元,而我國卻以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800美元的水平來迎接老年社會的到來。所以,將老人完全推出家庭,由社會來養(yǎng)老是不現(xiàn)實的。家庭養(yǎng)老可以說是在我國經(jīng)濟還不發(fā)達條件下的一種過度模式,更何況,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與親情觀念的影響,家庭在對老人的精神安撫方面仍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不僅如此,主張家庭養(yǎng)老的這種意見還得到了我國有關(guān)法律、法規(guī)的強化。在我國的《憲法》、《婚姻法》、《遺產(chǎn)法》、《刑法》和《老年人權(quán)益保障條例》等當中均有家庭養(yǎng)老的有關(guān)規(guī)定。 當然,家庭養(yǎng)老也不是萬能的。對于沒有家庭的老人,或者雖有家庭但家人無力提供照顧的老人,機構(gòu)照顧顯然是一個現(xiàn)實的選擇。即使對于那些有家人照顧的老人,如同前面我們已經(jīng)論述的,那些照顧老人的家人也已經(jīng)身心疲憊,如果沒有來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們也很難繼續(xù)維持下去了。所以,一些學者主張,在以家庭照顧為主的前提下,應當大力發(fā)展支持性社區(qū)服務(wù)(陸學藝,2000;林戈、鮑曙明和劉曉明,1999;熊必俊,2000)。而且,這種支持性社區(qū)服務(wù)應當以老人所在的整個家庭為服務(wù)對象。陳一筠(2000)指出,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宗旨,要既有助于滿足家庭中個體成員的特殊需要,又要照顧到家庭群體的共同利益,并且要強調(diào)后者。林戈、鮑曙明和劉曉明(1999)亦指出,由于家庭養(yǎng)老方式至少需要考慮到兩代人,我們從政策上不應視老人保障問題僅僅為老人問題,而應從家庭成員整體的角度來考慮。 【參考文獻】 [1] 《跨世紀的中國人口》[北京卷]編委會編:《跨世紀的中國人口》[北京卷]。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4年版。 [2] 王樹新和亓昕:“社區(qū)養(yǎng)老是輔助家庭養(yǎng)老的最佳載體”,載劉寶成主編:《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北京:北京市老齡協(xié)會,1998年版。 [3] 北京市人口發(fā)展課題組:“未來十五年北京市人口發(fā)展中面對的問題”,載北京:《首都經(jīng)濟》,1996年,第3期。 [4] 白恩良:“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構(gòu)想”,載劉寶成主編:《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北京:北京市老齡協(xié)會,1998年版。 [5] 孫炳耀:“老年社會服務(wù)政策:天津鶴童老人院的幾點啟示”,載楊團和唐軍主編:《非營利機構(gòu)評估——天津鶴童老人院個案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 [6] 鄔滄萍主編:《社會老年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 李翊駿:“家務(wù)助理:香港的經(jīng)驗”。(1998年臺灣地區(qū)老人服務(wù)輸送體系及網(wǎng)絡(luò)的建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 [8] 陸學藝:“家庭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互補”,載張健和陳一筠主編:《家庭與社會保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版。 [8] 陳一筠:“家庭是社會保障的基點”,載張健和陳一筠主編:《家庭與社會保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版。 [9] 林戈、鮑曙明和劉曉明:“建立以家庭和社區(qū)服務(wù)相結(jié)合的老人社會保障體系”,載徐滇慶、尹尊聲和鄭玉歆主編:《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98中國社會保障國際討論會論文選》。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 郭志剛和陳功:“從1995年1%人口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看北京老年人”,載劉寶成主編:《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北京:北京市老齡協(xié)會,1998年版。 [11] 童星和李正軍:“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老功能分析”,載張健和陳一筠主編:《家庭與社會保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版。 [12] 熊必。骸爸袊彝ヒ(guī)模和結(jié)構(gòu)變化與養(yǎng)老保障的發(fā)展趨勢”,載張健和陳一筠主編:《家庭與社會保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版。 [13] 顏文雄:“社區(qū)照顧——從理念到實踐”,載香港圣公會教區(qū)福利協(xié)會:《社區(qū)照顧與華人社區(qū)——內(nèi)地、臺灣、澳門及香港經(jīng)驗交流》。1994年版。 [14] Abel,Emily(1989).Family care of the frail elderly:Framing an agenda for change.Women's Studies Quarterly,1 & 2,75-86. [15] Angel,Ronald J.& Angel,Jacqueline L.(1997).Who will care us?:Aging and long--term care in a multicultural America.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16] Barresi,Charles M.& Stull,Donald E.(1993).Ethnicity and long-term care:An overview.In Charles M.,Barresi & Donald E.Stull(eds.).Ethnicity and long-term care.(3-21).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 [17] Bass,David M.& Noelker,Linds S.(1997).Family caregiving:A focus for aging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In Kenneth F.Ferraro(ed.).Gerontology:Perspectives and issues.(2nd ed.).(245-264).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8] Blieszner,Rosemary & Alley,Janet M.(1990).Family caregiving for the elderly:An overview of resources.Family Relations,Vol.39 Issue 1,97-102. [19] Brody,E.M.(1981).Women in the middle and family help to older people. Gerontologist,21,471-480. [20] Brody,S.J.,Poulshock,W.,& Masciocchi,C.(1978).The family caring unit: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the long-term support system.The Gerontologist,18(6):556-561. [21] Brubaker,Timothy H.& Brubaker,Ellie(1992).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 in the United States:An issue of gender differences?In Jordan I.Kosberg (ed.).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Califormia:SAGE Publications. [22] Cantor,M H.(1975).Life space and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the inner city elderly of New York.Gerontologist,15,23-27. [23] Cantor,M.H.(1980).The informal support system:Its relevance in the lives of the elderly.In E.F.Borgatta & N.G.McCluskey(Eds.)Aging and society.(131-144).Beverly Hills,CA:Sage. [24] Cantor,Marjorie & Little,Virgina(1985).Aging and Social Care.In Robert H.Binstock & Ethel Shanas(eds.).Hand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2nd ed.).(745-781).New York:Vo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25] Chow,Nelson(1993).The changing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tate and family toward elders in Hong Kong.In 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Vol.5,1/2,111-126. [26] Christianson,J.B.,& Stephens,S.A.(1984).Informal care to the impaired elderly:Report of the National Long-Term Care Survey of Informal Caregivers(NTIS No.PB86-240058/AS).Springfield,VA:Department of Commerc 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另一種選擇e. [27] Diwan,Sadhna & Coulton,Claudia(1994).Period effects on the mix of formal and informal in-home care used by urban elderly.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Vol.13 Issue3,316-321. [28] Dobelstein,Andrew W.with Johnson,Ann Bilas (1985).Serving older adults: Policy,programs,and professional activities.New Jersey:Prentice-Hall. [29] Dooghe,Gilbert(1992).Informal caregivers of elderly people:An European review.Ageing and society,12,369-380. [30] Doty,P.(1986).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The role of public policy.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64,34-74. [31] Fast,Janet E.& Kolodinsky,Jane et al.(1998).The hidden costs of informal cargiv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onsumer Interests Annual,Issue44,206-210. [32] Fradkin,Loouise G.& Heath,Angela(1992).Caregiving of older adults.California:ABC-CLIO,Inc. [33] Greene,V.(1983).Substitution between formally and informally provided care for the impaired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Medical Care,21,609-619. [34] Herrman,Helen(1994).Care for dementia.World Health,Vol.47 Issue 2,12-14. [35] Horowitz,A.(1985).Family caregiving to frail elderly.In C.Eisdorfer,M.P.Lawton,& G.L.Maddox(eds.).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Vol.5,194-246.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36] Johnson,C.L.(1983).Dyadic family relations and social support.Gerontologist,23,377-383. [37] Johnson,C.L.,& Catalano,D.J.(1983).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y supports to impaired elderly. Gerontologist,23,612-618. [38] Kinney,Jennifer M.(1996).Home care and caregiving.In James E.Birren(editor-in-chief).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Voll(667-678).San Diego:Academic Press. [39] Kirwin,Patrica M.(1991).Adult day care:The relationship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ystems of care.New York:Carland Pub. [40] Moody,Harry R.(1998).Aging: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2nd ed.California:Pine Forge Press. [41] Morgan,Leslie & Kunkel,Suzanne(1998),Aging:The social context.California:Pine Forge Press. [42] Moroney,Robert M.(general ed.)(1998).Caring and competent caregivers.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43] Noekler,L.,& Bass,D.(1987).In home care for frail aged:Linkages between kin caregivers and formal service providers.Paper presented at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Washington,DC. [44] O'Bryant,S.L.(1985).Neighbors' support of older widows who live alone in their own homes.Gerontologist,25,305-310. [45] OECD(1996).Caring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Policies in evolution.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46] Phillipson,Chris(1992).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 in Great Britain.In Jordan I.Kosberg(ed.).Family care of the elderly: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47] Pillemer,Karl,MacAdam,Margaret,& Wolf,Rosalie S.(1989).Services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elders.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Vol.1(3/4):67-88. [48] Scharlach,A.,& Frenzel,C.(1986).An evaluation of institution-based respite care.The Gerontologist,26,77-82. [49] Shanas,E.(1979).The family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in old age.The Gerontologist, 19,169-174. [50] Stoller,E.P.,& Earl,L.L.(1983).Help with activities of everyday life:Sources of support for the noninstitutional elderly.Gerontologist,23,64-70. [51] Stoller,E., & Pugliesi,K.(1988).Informal networks of community based elderly:Changes in composition over time.Research on Aging,10,499-516. [52] Stone,R.,Cafferata,G.,& Sang1,J.(1987).Caregivers of the frail elderly:A national profile.Gerontologist,27,616-626. [53] Stone,Robyn.(1991).Family obligation:Issues for the 1990s.Generations,Vol.15 Issue 3/4,47-50. [54] Sutcliffe,C.& Lamer S.(1988).Counselling carers of the elderly at home:A preliminary study.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7,177-178. [55] Topinkova,Eva(1994).Care for elders with chronic disease and disability.Hastings Center Report,Vol.24 Issue 5,18-20. [56] Victor,Christina R.(1994).Old age in modern society:A textbook of social gerontology.2[n]d ed.London:Chapmen & Hall. [57] Waler,Alan(1993).Under new management: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state in the care of older people in the United Kingdom.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Vol.5,1/2:127-154. [58] White,Monika & Steinberg,Raymond M.(1990).Case management:Connecting older persons with services.In Abraham Mok(ed.).Handbook of gerontological services,2[nd]e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9] Whitlatch,C.,Zarit S.& Eye, A.V.(1991).Efficacy of interventions with caregivers:A reanalysis,The Gerontoloist 31,9-14. [60] Whitlatch,Carol J.& Noelker,Linda S.(1996).Caregiving and caring.In James E.Birren(editor-in-chief).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CoII(253-268).San Diego:Academic Press. [61] Wong,Linda(1992).Community social servic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35,455-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