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新時期越南外交
新時期越南外交1986年12月召開的越共“六大”,拉開了越南全面革新之帷幕,同時也開啟了越南外 交新的發(fā)展時期。新時期越南外交戰(zhàn)略調整幅度之大,實踐斬獲之豐,給人留下了極為 深刻的印象。 越南外交戰(zhàn)略調整的過程 越南的革新開放是在內外交困背景下啟動的。內政方面的困境暫且不說,外交方面的 嚴峻局勢主要表現為:1976年越南全國統(tǒng)一后,實行聯蘇、反華、侵柬的對外政策,導 致越南與中國關系徹底破裂,與東盟各國關系處于敵對狀態(tài),國際社會紛紛聲討越南對 柬埔寨用兵,西方各國一致對越南施加經濟制裁。除了在越南掌控之中的老撾、柬埔寨 兩國和同處“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蘇聯、東歐等少數國家外,越南在國際舞臺上陷入前 所未有的孤立境地。越共“六大”召開時的這一外交背景,無疑是越南實施全面革新政 策的巨大制約,而擺脫外交窘境,以革新帶動開放,以開放促進革新,為革新開放營造 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正是越共“六大”及“六大”以后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筆者曾指出,“越南革新開放沿著先經濟后政治的軌道,先在內政領域循序展開”(注。毫置魅A:《中越關系正常化十周年回顧與展望》,載《當代亞太》2001年第12期。) ,這是就越南革新開放的優(yōu)先次序而言的,完全有別于越南革新的發(fā)軔只啟動了國內部 分之認定。 越南之所以選擇先內政而后外交的優(yōu)先次序,一則革新之初內政問題比外交問題更為 緊迫,解決瀕于崩潰的經濟問題是其當務之急。二則對外政策急轉彎式大調整的內外條 件當時還不完全成熟。從內部看,建立在國際和地區(qū)形勢判斷基礎上的外交新思維尚待 形成,即便形成了,也有一個認同過程和付諸實踐的過程;就外部環(huán)境看,20世紀80年 代中后期,冷戰(zhàn)尚未結束,蘇聯仍是越南外交的首要依托,越共“六大”《政治報告》 中有關“對外政策”部分的闡述仍持“同蘇聯的團結和全面合作關系始終是越南黨和國 家對外政策的基石”之說,便足以說明這一點。然而,對外政策的調整在“六大”《政 治報告》中畢竟已初露端倪。譬如在對華政策方面,如果說“五大”《政治報告》還強 調“反對中國擴張主義、霸權主義”和“反對毛主義,捍衛(wèi)馬列主義的純潔性”的話, 那么,在“六大”《政治報告》中,有關對華關系的正式表述被置換為“越南人民與中 國人民向來有著悠久的友好關系,在反對帝國主義,爭取獨立、自由和建設國家的斗爭 中保持團結,互相支持。越南政府和人民一如既往,珍惜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并將竭 力恢復這一友誼!薄秷蟾妗愤表示,越南愿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就“與中國 實現兩國關系正;眴栴}進行談判。在政治解決柬埔寨問題等方面,《報告》也體現 了一定程度上的“靈活性”。此外,據越共六屆中央總書記阮文靈事后回憶說:在“六 大”召開之時,他和其他一些干部就主張,“越南不應該只同原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 家建立國際關系,而同時應該同資本主義國家,包括美國建立經濟關系”(注:[越]《 西貢解放報》1997年7月28日。)。由此可見,越南外交政策的調整是從越共“六大”開 始的,盡管這一調整任務并非由“六大”也不可能由“六大”一次性完成。 “六大”閉會后的一兩年內,越南革新開放進展遲緩,但國際形勢卻呈現出紛繁多變 的復雜態(tài)勢。1988年蘇聯開始從阿富汗撤軍,著手改善對華關系,開始減少對越南援助 ,特別是蘇聯國內民族矛盾逐漸加劇、亂象四起,解體趨勢日益凸現,東歐劇變正在醞 釀之中。國際形勢演變帶來的影響及推進國內革新事業(yè)發(fā)展提出的緊迫要求,促使越南 加快了外交戰(zhàn)略調整的步伐。1988年8月,越共中央政治局頒布被譽為“體現了越南黨 新的對外戰(zhàn)略”的第13號決議——《關于新形勢下的對外政策與任務》,提出了“廣交 友,少樹敵”,調整同中國、美國和東盟的關系,為經濟建設營造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 境等一系列重大方針。這是越南外交戰(zhàn)略調整的重大突破。1989年3月召開的越共六屆 六中全會做出決定:繼續(xù)拓展國際關系,積極參與國際勞動分工,將外交活動從政治關 系大力轉向政治—經濟關系,著力擴大對外經濟關系,以服務于建設和保衛(wèi)國家事業(yè)!⊥8月,越共六屆七中全會進而提出“隨時準備在雙邊互利和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 基礎上擴大與所有國家的經濟關系”等對外方針。據此,可以說,在越共六屆班子的領 導下,越南外交新思維逐漸清晰,對外新政策漸臻成型。 1991年6月,在革新初見成效,柬埔寨問題獲得政治解決,中越關系堅冰業(yè)已打破,越 南與東盟的關系趨于好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fā)生劇變、蘇聯解體在即等內外形勢下, 越共“七大”在河內舉行。“七大”進一步發(fā)展了“六大”以來的對外路線,明確了“ 維護和平,擴大對外友好合作關系,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wèi)祖國事業(yè)營造有利的國際環(huán) 境,并為世界人民爭取和平、民族獨立、社會民主與進步事業(yè)做出積極貢獻”的總括性 對外任務;將“廣交友,少樹敵”口號發(fā)展為“越南愿與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成為朋友” 的外交方針;特別是提出了“在和平共處各項原則基礎上,不論政治—社會制度差異, 與所有國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的新主張。在蘇聯尚未最終解體的背景下,“七 大”雖然保留了“始終如一地加強與蘇聯的團結與合作”的表述,但同時也加進了“革 新和提高旨在滿足各自國家利益的越蘇合作效果”等新提法。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越 南已基本擯棄原先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以及對蘇“一邊倒”的對外政策,“全方位”外交路 線已顯雛形。以此為標志,越南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基本完成。 “七大”閉幕后不久,越中關系正;吞K聯解體相繼成為現實,越南與東盟、美國 的關系也有了新的改善,越南對外關系有利和不利的兩面同時呈現?偟膩砜,與中國 、東盟和美國改善關系帶來的有利面大于蘇聯解體導致的不利面。在此背景下,為了開 創(chuàng)對外關系新局面,1992年6月中下旬召開的越共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具體化了“七大 ”制定的外交路線,著重強調要處理好四對關系:維護民族利益與發(fā)揚國際主義的關系 ,獨立自主與促進全方位、多樣化的關系,在對外關系中既合作又斗爭的關系,參與地 區(qū)合作、擴大同所有國家的關系與注重發(fā)展與大國的關系;并明確提出了“擴大在政治 、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領域全方位、多樣化的對外關系”和優(yōu)先發(fā)展周邊關系等重 要方針。截至越共“八大”(1996年6月)召開時,越南已加入東盟,與美關系正常化即 將實現,越南對外關系的新局面基本形成,因此,七屆三中全會關于“全方位、多樣化 ”的提法被正式寫進了“八大”《政治報告》。“八大”對外交政策的表述主要是:“ 本著愿與世界上所有國家成為朋友的精神,越南繼續(xù)奉行獨立自主,廣泛開放,對外關 系全方位、多樣化的對外路線,為爭取和平、獨立和發(fā)展而奮斗!痹侥蠈ⅰ按罅υ鰪姟⊥弴皷|盟各國的關系,不斷鞏固同各傳統(tǒng)友好國家的關系,重視同各發(fā)達國家及世 界上各經濟、政治中心的關系”!鞍舜蟆睂ν饴肪顯然是對“七大”路線的進一步發(fā) 展與充實。 進入新世紀伊始召開的越共“九大”(2001年4月),在對外政策上繼承多于發(fā)展。繼承 主要表現在繼續(xù)貫徹“八大”對外路線的基本內核,即“獨立、開放、全方位、多樣化 的外交政策”;發(fā)展則主要體現為,在重申“愿與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成為朋友”的同時 ,加上了“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補充了“主動融入國 際經濟”、“發(fā)揚內力,提高國際合作效果”等新內容。 概而言之,新時期越南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是一個漸進的、逐步深化的過程。它發(fā)軔于越 共“六大”,突破于六屆中央政治局第13號決議,基本完成于“七大”,經過“八大” 的發(fā)展與充實,至“九大”基本定型。 越南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重點和實踐成就 越共“六大”高揚“正視事實、正確評價事實、闡明事實真相”的思想旗幟,倡導全 面革新!傲蟆薄墩螆蟾妗分赋觯骸耙镄,就首先要革新思維”。越南的革新事 業(yè)始于革新思維即更新觀念,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也不例外,是在更新外交理念的基礎上進 行的。 越南外交理念更新的進程始終與前述戰(zhàn)略調整的漸進過程相伴隨,因而,本文對此不 予贅述,而著重論述越南外交理念更新的成果,即“愿與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成為朋友” 和“全方位、多樣化”這兩個最重要的“關鍵詞”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 越南著名外交官、前副外長武寬曾經指出:古往今來,所有的外交活動都指向“安全 ”、“發(fā)展”和“影響”三大基本目標,三大目標相輔相成(注:武寬:《為了和平、 合作與發(fā)展,越南愿與所有的國家成為朋友》,載《有這么一個越南》,河內,國家政 治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頁。)。越南外交觀念的更新,首先就是從“發(fā)展”和“安全 ”問題開始的。 就“發(fā)展”而言,新時期越南有關“發(fā)展”問題的觀念更新主要體現為“依附發(fā)展” 和“融入地區(qū)與國際經濟”理念的形成。越共“六大”制訂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面 革新路線后,國內革新實踐和國際形勢演化促使越南領導人愈來愈清醒地認識到,在世 界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趨勢來勢兇猛、亞洲“四小龍”經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 而越南經濟發(fā)展卻明顯滯后的形勢下,只有加快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將“民族的力量 和時代的力量相結合”,才能逐步化解危機,推動國民經濟向前發(fā)展。因此,早在蘇聯 解體之前,越共六屆六中全會就提出了積極參與全球范圍內的勞動分工的構想,越南領 導層認為:“國際勞動分工程度越高,相互依附程度就越大。相互依附并不會阻礙各民 族維護和發(fā)揚自己本身的能力,相反,它對各民族在日益密切的國際合作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 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阮基石:《一切為了和平、民族獨立和發(fā)展》,載《共產 主義雜志》1989年第8期。)。之后,隨著國內革新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國際經濟全球化進 程的日益加快,越南又適時提出了在挖掘內力、建立獨立自主經濟體系的基礎上“主動 融入地區(qū)和國際經濟”的理念,這是一種與以前不同的新發(fā)展觀。 在“安全”問題上,越共“七大”《政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是國防—安全的基礎”。1992年5月,越南副外長阮怡年在吉隆坡東盟外 長會議上發(fā)言指出:“地區(qū)安全只能在地區(qū)內每個國家的安全得到保障之時才能實現!‘斀駮r代,不能只顧及本國的安全而不考慮別國首先是鄰國的安全”。這是越南國家安 全觀的一大轉折,即從原來的純軍事領域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全面延伸, 從外部環(huán)境視角向內部環(huán)境視角延伸,從單向性訴求向相互性訴求延伸的新安全觀。 上述新的發(fā)展觀念和安全觀念的確立,致使越南擯棄了原先閉關鎖國和“一邊倒”的 舊觀念,最終導向“愿與世界上所有國家成為朋友和伙伴”和奉行“全方位、多樣化” 的外交路線,為越南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不同的東盟各國特別是包括美國在 內的西方國家發(fā)展關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外交新思維的引導下,從80年代末開始,越南即逐漸啟動對外關系的戰(zhàn)略調整,對 華關系、同東盟關系以及越美關系被依次列為調整重點,而從柬埔寨撤軍,為柬埔寨問 題的政治解決排除障礙,則是越南外交戰(zhàn)略調整進程中最關鍵的跟進措施。在柬埔寨問 題獲得政治解決之后的短短數年內,越南外交在實現對華關系正;⒓尤霒|盟及同美 國建交等方面連續(xù)獲得重大突破。 第一,對華關系正;窃侥贤饨粦(zhàn)略調整的奠基性突破。在越南調整對外關系的鏈 條中,對華關系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中越關系惡化十年間,中國固然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 ,然而,越中關系惡化對越南影響更甚,越南方面對此頗有切膚之感。革新開放的帷幕 拉開后,與山水相連,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相同而且歷史上曾被譽為“同志加兄弟”的 中國的關系如得不到改善,越南對外開放、振興經濟、走出危機乃至擺脫孤立狀況、重 塑和平形象、融入國際社會的愿望都難以實現,改善對華關系因此被列為越南外交戰(zhàn)略 調整的突破口。在利益的驅動和雙方努力下,中越關系終于在90年代初恢復了正常化。 越中關系醞釀和實現正常化之際,正是蘇東劇變發(fā)生之時。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 越南經濟遭受沉重沖擊,使越南黨內外思想產生極大震動,同時也使越南面臨的西方敵 對勢力“和平演變”局勢空前嚴峻。越南之所以能夠在此嚴重關頭站穩(wěn)腳跟,一方面得 益于革新開放已初見成效,國內危機漸有緩解,另一方面亦得益于中越關系正;,既 為越南提供了鑄劍為犁、集中精力搞建設的寶貴機遇,也為越南提供了契機,借勢改善 與東盟國家及其他國家的關系,從而開創(chuàng)出越南對外關系的新局面。 中越關系正;潭10年間,兩國關系在良性互動中漸入佳境,取得一系列突破,并 于世紀之交迎來了“長期穩(wěn)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發(fā)展階段。 第二,加入東盟是越南實施全方位、多樣化外交路線邁開的關鍵性步伐。1975年以前 ,越南與東盟各國的關系處于猜疑、對立狀態(tài)。1975年南方解放、全國統(tǒng)一后,情況初 呈緩和跡象。但1978年越南對柬埔寨用兵,導致越南與東盟的關系再度陷入緊張對峙態(tài) 勢。1986年12月,越共“六大”《政治報告》雖然表明了越南“希望并隨時準備與地區(qū) 各國談判解決有關東南亞問題,建立和平共處關系,把東南亞建設成為一個和平、穩(wěn)定 和合作的地區(qū)”的意愿,但直至柬埔寨問題政治解決才為越南改善同東盟各國關系打開 了大門。1992年7月,越南正式簽署巴厘《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成為東盟觀察員。1 993年越南應邀參加東盟地區(qū)論壇會議。1995年7月27日越南正式加入東盟,成為東盟組 織第7個成員國。 加入東盟之舉,用負責東盟事務的越南外交官員的話來說,給越南帶來了以下利益: 一是為地區(qū)的和平與合作趨勢做出了貢獻,為越南革新開放、經濟建設和保衛(wèi)國家事業(yè) 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二是推動了越南與東盟經濟關系的發(fā)展;三是增添了提升越南 國際地位的條件,推動了越南與東盟以外國家關系的發(fā)展;四是為越南融入地區(qū)和國際 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五是為越南學習和借鑒地區(qū)各國的發(fā)展經驗、吸取先進技術創(chuàng)造 了機會(注:[越]《新河內報》2000年春節(jié)專號。)。簡言之,加入東盟使越南化阻力為 助力,從新加坡等東盟國家吸引了大量外資,逐步擴大了與東盟各國的經貿合作,進而 以東盟為依托,邁開了融入地區(qū)進而融入國際的實質性步伐。 第三,與美建交是越南改善國際環(huán)境、融入國際社會的歷史性進展。越南全國統(tǒng)一后 不久,越美關系正;瘑栴}就被提上議事日程。1977年,越美雙方曾就兩國關系正;栴}在巴黎進行了3輪談判。越南出兵柬埔寨打斷了這一進程,導致美國全面實施對越 南制裁政策,兩國關系再次陷入對抗階段。1987年雙方關系開始松動。1990年8月,越 美兩國就柬埔寨問題進行談判,同年10月兩國外長在紐約首次會晤。柬埔寨問題獲得政 治解決后,越南副外長與美國助理國務卿就兩國關系正常化舉行正式會談(1991年11月) 。之后,雙方逐漸加快關系改善步伐。1995年7月12日,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 越美建交使兩國關系結束對抗,轉入既合作又斗爭階段,為越南進一步改善和提升同 西方國家的關系,融入國際社會,在政治和經濟兩大領域擴展對外關系提供了有利條件 ,同時也使越南在宗教、民主、人權等方面面臨新的壓力。越美貿易協定從談判到簽約 的過程,正是這種既合作又斗爭格局的生動演示。基于“各有所需”利益驅動的合作和 基于“利害沖突”的斗爭,在務實精神的引導下,推動了建交后越美關系的曲折發(fā)展。 在取得上述三大突破的同時,越南與法國、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大國,與歐盟、國 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及某些非政府組織的關系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態(tài)勢。越 共“九大”召開前夕,主管外交事務的越南政府副總理阮孟琴在列舉越南外交工作取得 的成就時指出:自從貫徹“獨立自主、全方位、多樣化的外交路線”以來,越南“與包 括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所有大國在內的五大洲167個國家和世界上所有的政 治經濟中心建立了廣泛的外交關系”;積極參與了聯合國、不結盟運動、法語國家組織 等國際性多邊外交,并相繼當選為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人權委員會等重要機構成員,“ 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迫切問題做出了積極貢獻,提高了越南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 聲望”(注:[越]《人民報》2001年春節(jié)特刊。)?偟膩砜矗镄麻_放以來,越南對外 關系逐步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國際環(huán)境日趨寬松,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 和全方位、多樣化外交路線的實施,為越南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與經濟發(fā)展做出了極為 重要的貢獻。 21世紀初越南外交的任務與挑戰(zhàn) 21世紀初,越南外交將以越共“九大”制定的對外路線為指針!熬糯蟆蓖饨宦肪無 疑是越共“六大”特別是“七大”和“八大”對外路線的繼承和發(fā)展,其繼承多于發(fā)展 。 越共“九大”《政治報告》在強調實行“一以貫之的獨立、開放、全方位、多樣化的 外交路線”和“愿成為世界各國的朋友”基本精神的同時,為了推進國家工業(yè)化、現代 化,實現“建設和保衛(wèi)祖國”的兩大戰(zhàn)略任務,提出在“最大限度地發(fā)揚內力,提高國 際合作效果,保證獨立自主和社會主義定向,維護民族利益,保障國家安全,發(fā)揚民族 文化特色”方針指引下“主動融入國際經濟”,成為世界各國“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盡管“九大”《政治報告》將越南外交的優(yōu)先次序表述為:“重視發(fā)展同社會主義國 家和周邊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提高與東盟各國的合作效果與質量。繼續(xù)擴大同傳統(tǒng)友 好國家,民族獨立國家,亞洲、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以及不結盟運動的 關系。推動與發(fā)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多樣化關系!钡珜嶋H上,大國關系和周邊關系仍 是越南外交的重中之重。 大國關系和周邊關系之所以在越南對外關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乃因為在全球化趨勢及 當前地區(qū)和國際形勢下,越南安全、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外部制約因素主要在于大國和周邊地 區(qū)。 具體而言,大國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無疑是越中關系和越美關系。中國集越南外交 指向的“社會主義國家”、“周邊國家”、“傳統(tǒng)友好國家”和“大國”等四類“關系 對象國”于一身,其極端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一超”,不論從政治 、經濟還是從其他角度看,其在越南外交中的極端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周邊關系換言之即越南與東盟各國的關系,因為除中國外,越南的周邊國家都是東盟 成員國。在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東盟仍然是越南確!鞍踩薄⑼苿印鞍l(fā) 展”和發(fā)揮“影響”的重要依托。 越南外長阮怡年上任伊始就明確闡述了融入國際經濟、發(fā)展大國關系、發(fā)展周邊關系 是越南在21世紀初的“三大外交任務”(注:[越]《國際周報》2000年2月21~27日,第 8期。)。在貫徹這三大任務的過程中,越南外交面對的挑戰(zhàn)主要是融入國際經濟和處理 對美關系兩個方面,而同東盟的關系及對華關系則不會出現大的挑戰(zhàn)。 關于越南與東盟的關系,盡管意識形態(tài)、政治制度、社會文化乃至經濟發(fā)展水平等方 面存在差異,決定了這一關系不可能任何時候在任何問題上都一帆風順,但在可以預見 的將來,在政治上和安全上越南與東盟之間都不會有大的摩擦,其總體關系將呈現出一 種平穩(wěn)推進的態(tài)勢。至于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成時間表的臨近,在經貿領域可能出現 的一些利益摩擦,實質上是越南融入地區(qū)和國際經濟進程中必須應對的共性問題的具體 表現,一般不會對越南構成重大挑戰(zhàn)。 于世紀之交進入近30年來最好發(fā)展局面的越中關系將在兩國高層領導共同確定的“十 六字方針”指引下繼續(xù)向前平穩(wěn)推進。從現實看,中國的發(fā)展與強大不僅不會對越南國 家安全、政治穩(wěn)定、社會經濟發(fā)展構成威脅和阻礙,相反,在對外反對恐怖主義等三股 勢力、反對和平演變、反對外來干涉、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對內深化改革、推動 經濟發(fā)展等方面,兩國都有許多相同的立場和共同的利益。越中之間存在的問題,不論 是歷史遺留的南海問題、歷史積淀的心態(tài)問題,還是由此派生的其他問題,基本上都屬 于歷史問題而不是現實問題。只要從大局出發(fā),妥善處理好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不 將 新時期越南外交歷史問題現實化或擴大化,對華關系就不會成為越南的外交挑戰(zhàn)。 越美關系的重要性如上所述。一方面,越南經濟發(fā)展所依賴的資金、技術與市場主要 來自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另一方面,越南在宗教、民主和人權等問題上遭受的外來干 涉以及被“和平演變”的危險也源自西方敵對勢力。在依賴與對抗關系兩者間尋求最佳 平衡點,以實現安全與發(fā)展的兩大目標,無疑是越南外交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zhàn)。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趨勢中融入國際經濟給越南帶來的挑戰(zhàn)也是十分嚴峻的。這種挑 戰(zhàn)不僅體現為競爭力低下的越南經濟將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而且體現為政治、經濟、 文化體制差異及反映這種差異的法律體系在與國際接軌過程中將面對諸多有形和無形的 巨大沖擊,越南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加大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經濟 發(fā)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說到底,越南外交面臨的挑戰(zhàn)是安全與發(fā)展這一民族最高利益在對外關系上凸現的結 構性矛盾使然。安全與穩(wěn)定是發(fā)展的前提,發(fā)展是安全與穩(wěn)定的可靠保障。只有安全與 穩(wěn)定才能發(fā)展,只有發(fā)展才能帶來進一步的安全與穩(wěn)定。確保安全與穩(wěn)定的代價以不犧 牲適度發(fā)展為底線和獲得發(fā)展的代價以不損害基本安全與穩(wěn)定為底線,將成為越南處理 對外關系的基本方針;在全方位、多樣化和既合作又斗爭的雙邊與多邊互動中,相機利 用各種矛盾,靈活平衡各種利益,將成為越南因應挑戰(zhàn)的主要策略。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與國際安全合作
|
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與國際安全合作 九一一事件后,恐怖主義等非傳統(tǒng)威脅泛濫,與許多傳統(tǒng)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在新形 勢下,如何推進國際安全合作,建立更加公正的國際秩序,是國際社會和各國面臨的一 個緊迫問題。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給國際安全合作帶來許多新的因素,需要國際社會對當前 國際安全中的許多問題重新認....
|
詳細
|
2
|
評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調整
|
評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調整新世紀之初,國際形勢發(fā)展依然復雜多變,“9·11”事件對國際形勢的影響進一步凸 顯。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在經歷新的變化,多極化繼續(xù)曲折發(fā)展,全球化不斷深 入推進,和平與發(fā)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是,世界還很不安寧,國際力量對比進 一步失衡。影響和平與發(fā)展的不....
|
詳細
|
3
|
單極世界的變數
|
單極世界的變數 蘇聯解體,冷戰(zhàn)終結,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自此進入單極時代。單極霸權 模式的始作俑者是查爾斯·克勞瑟默。(注:Charles Krauthammer,“The UnipolarMoment”,Foreign &....
|
詳細
|
4
|
“結構理論”的結構
|
“結構理論”的結構 1979年,華爾茲在《國際政治理論》一書中,以結構作為國際政治體系層次獨立變量 ,并通過對結構的準確定義,首次將體系層次的“國際政治結構”同單元層次的“過程 ”和“屬性”明確分開,由此而構建起一種完整的國際政治系統(tǒng)理論的構架。由于對國 際政治結構及其效應的考察在華爾....
|
詳細
|
5
|
制衡、追隨與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
|
制衡、追隨與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 自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奠定現代國際關系以來,國際政治的性質一直未發(fā) 生根本變化。國際政治依然是一個由主權國家構成的自助體系,沒有一個凌駕于各主權 國之上的統(tǒng)治權威。在這樣一個無政府的國際政治舞臺上,各國應如何確保自身的獨立 、安全和生存呢?國際政治....
|
詳細
|
6
|
現階段大國關系調整的特點、動力及趨勢
|
現階段大國關系調整的特點、動力及趨勢 冷戰(zhàn)結束之后,大國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調整,“9·11事件”之后,這一調整進一步加深 。大國關系的調整,是當今國際關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它對于后冷戰(zhàn)時期的國 際關系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而這一調整的走勢和結果,對于各國 外交都有著不....
|
詳細
|
7
|
民主的尷尬:從選舉團制度看美國選舉政治
|
民主的尷尬:從選舉團制度看美國選舉政治【 正 文】 200多年來,總統(tǒng)選舉演繹著美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它一方面保障了政府政權的平穩(wěn)交接,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許多嚴重的問題。其中,選舉團制度就是一個讓美國人尷尬不已的問題。 (一)少....
|
詳細
|
8
|
美伊戰(zhàn)爭成本和政治利潤分析
|
美伊戰(zhàn)爭成本和政治利潤分析【 正 文】 在美國參與的重大海外戰(zhàn)爭中,除了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使其元氣大傷外,無論一戰(zhàn)、二戰(zhàn),還是冷戰(zhàn)之后的幾次戰(zhàn)爭,美國在經濟、政治和戰(zhàn)略上都大有斬獲,實力得到了增強。所以,許多分析家認為,美國此次對伊戰(zhàn)....
|
詳細
|
9
|
利益集團與美國的對外政策
|
利益集團與美國的對外政策 在美國,長期以來,利益集團積極參與政府決策過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對內政策上影響較為突出,在對外政策過程中的影響則不十分明顯。然而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的利益集團在政府對外政策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有所增強,影響也有所上升。本文擬從美國對外政策制定系統(tǒng)的結構性變化入手,客觀....
|
詳細
|
10
|
朝核危機的成因及發(fā)展趨勢
|
朝核危機的成因及發(fā)展趨勢當前,國際社會均關注美國可能對伊拉克發(fā)動第二次海灣戰(zhàn)爭,然而在東北亞,朝核問題驟然突出,成為另一個牽動人們視線的重大國際熱點。自去年10月朝核危機浮出水面以來,朝核危機非但沒有降溫,反而在步步升級。2月24日朝鮮向日本海發(fā)射了一枚導彈,韓國防部長稱韓國軍隊已進入高....
|
詳細
|
104條記錄 1/11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行政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