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小學社會課教學要注重“四性”
小學社會課教學要注重“四性” 社會課是我國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新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以及法律 等常識。又因為許多教師是在以前教過歷史、地理等課程之后轉向社會課教學的,所以在社會課教學中就很可 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沿用歷史、地理等學科的教法,因而不能體現社會課的教學特點,也很難達到社會課的教學 目的要求。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小學社會課教學應注重“四性”。 一、社會性 社會性是小學社會課教學最本質的特點,是區(qū)別于其它課程最突出的特征。社會課教學大綱規(guī)定:“社會 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xiāng)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從 小培養(yǎng)他們正確觀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培 養(yǎng)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庇忠(guī)定:小學社會課教學要“遵循小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使他們從認識周圍社會開始 ,進而認識祖國和世界,逐步擴大認識社會的范圍!庇纱丝梢,無論在教學目的的確定上,在教學內容的安 排上,還是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都是緊緊圍繞“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這個 中心來說的。這充分顯示了小學社會課的社會性。 既然如此,那么在教學中應怎樣體現和突出社會課的社會性呢?以社會課與歷史課和地理課的區(qū)別為例: 1.關于社會課中的歷史常識,在教學中不再強調歷史的順延銜接關系,不再面面俱到地講述歷史人物和歷 史事件,而是把重點放在與認識社會有關的內容上。如“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 的多民族國家”、“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等等。這些基本觀點和基本史實,都是 認識祖國所必須掌握的社會常識,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深刻領會,而對于其它的一些歷史知識,則不必糾纏 和補充。 2.關于社會課中的地理常識,在教學中不再單純按空間分布講述地形特點、氣候特點、交通干線、物產分 布等地理事物和現象,不再要求學生泛泛地牢記一些地理名稱,而是從認識社會的角度去組織教學內容,著重 了解地理環(huán)境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又因為讀圖識圖能力是社會生活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社會課教學 特別注重對學生讀圖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整體性 盡管社會課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識,但它決不是這幾方面內容的大雜燴,更 不是所謂原來小學歷史地理兩門課程簡單相加,而是一門自成體系的完整的系統的綜合課程。這是因為社會課 的教材內容都是從小學生認識社會的需要出發(fā)來選定的。聯系這些知識材料的紐帶就是社會關系。打個比方說 ,“社會關系”是編織社會課教材的“毛線”,而時間(縱向發(fā)展)和空間(橫向聯系)這兩個坐標,即是編 織社會課教材的兩根“竹針”。社會課教材就是用這兩根“竹針”作為工具,沿著社會關系這條“毛線”,將 有關的必要的社會事物社會現象社會常識編織在一起,形成了小學社會課新的完整的知識體系。拿社會教材中 的歷史常識和地理常識來說,要了解社會,就需要了解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了解歷史就是從時間這個坐標了解 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了解社會的昨天;了解現狀就是從空間這個坐標了解社會的今天,包括今天的政治、經濟、 文化、自然環(huán)境各個方面,其中就包括了地理環(huán)境。這就是社會課教學內容為什么要講歷史常識和地理常識的 原因。但是,這些歷史常識和地理常識都是根據認識社會的需要進行選擇和取舍的,已經脫離了原來的知識體 系,成為社會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若單從歷史或地理學科體系的角度講,其知識點可能是零碎的、跳躍 性的、不連續(xù)和不完整的,但從社會學科體系講,其知識卻又是完整系統嚴密的。這就是社會課的整體性。如 果忽視了這個整體性,實際上也就是沒有理解和掌握社會課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不完整,勢必也會沖淡和削 弱社會課的社會性,達不到社會課的教學目的。 要把握社會課的整體性應注意以下幾點:1.最好采用全冊備課、單元備課的方式,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教 材。2.在課時備課時,必須先了解本課在本單元,在本分支知識結構和整體知識體系中所處的位置。3.在課時 授課時,還要注意本課教材與前后教材的聯系和照應。所以這樣做,這是因為,一個完整的社會知識,一個較 系統的社會認識,往往要在一個單元的學習之后才能形成;一個教學目的的實現,也需要在一個單元的教學之 后才能達到。孤立的一個課時,是很難說明或形成一個完整的觀點的。這個特點是由社會課的整體性所決定的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既不能隨意刪減教材降低標準,也不能隨意補充內容提高要求。否則,就會把單元乃 至全冊的社會知識系統搞得支離破碎。 三、實踐性 社會課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要使學生認識社會,只在課堂上學習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 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觀察社會,認識社會,才能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例如,培養(yǎng)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初步 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學習。學習買東西的學問,就必須讓學生在實際購物中學習。而且, 實踐活動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啟發(fā)性;實踐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對社會的 觀察力和適應力;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品格,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所以社會課教學應重視實踐活動 。 但是,社會課的實踐活動應因課型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如: 1.社會常識課 這類課型,雖然教學的側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讓學生了解一些家鄉(xiāng)的、祖國的、 世界的社會常識,但學生對社會常識的掌握,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達到的,教師只是起一個啟 發(fā)、引導、歸納、總結的作用。在這類課型中,學生的“說一說”、“做一做”、“討論”、“表演”與教師 的講述、提問、演示、激勵融為一體,已完全成為課堂教學有機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把活動從課堂教學中分割 出來孤立進行的。這是社會常識課實踐活動的一個特點。 2.社會技能課 這類課型,主要是指導學生掌握有關的技能。如“學習乘車和乘船”、“寄信和打電話”、“學習看《中 國交通圖》”等等。技能的形成應通過熟練的實踐運用,實踐運用的前提是正確的操作,正確的操作又必須先 由教師正確地講解方法。所以教師正確地講解方法,學生正確地操作練習,組織有趣的實踐活動,是上好社會 技能課的三個關鍵。 3.社會活動課 這類課型,有很多內容是在課外進行的,如周圍社會生活小調查、參觀農村、參觀工廠等等。上好社會活 動課,一般要注意四個問題:第一,要明確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第二,要根據實際情況選定活動的具體內容 ;第三,要安排好分組和活動的順序;第四,要及時提出注意事項。 四、靈活性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同時又是一門藝術。作為科學,強調的是學科知識的真實性、嚴密性和實踐性;作 為藝術,注重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及其靈活運用。大家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是指的這 個意思。社會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觸及的時空范圍很大,每節(jié)課的內容與要求又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所確 定的課型,所設計的結構,所選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都應該有所變化。也就是說,社會課在教學上更需要靈活 性。 首先,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的要求確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教學結構。如:社會常識課可以設 計為“知識目標——教師講解——學生活動——歸納小結”;社會技能課可以設計為“技能目標——講解方法 ——操作練習——實踐運用”;社會活動課可以設計為“活動目標——注意事項——活動實踐——匯報總結” 。千萬不可一個模式,一種教法,千篇一律。 其次,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的要求,選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手段有使用圖片 、實物、模型、幻燈、電視、電影、錄像等。不同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閱讀法、討論法、調查法、演講法、 表演法等。不論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從效果出發(fā),活而不亂,活中有序,有益于學生掌握 社會知識,有益于學生培養(yǎng)技能,有益于學生走向社會。 結束語:社會課是一門自成體系的完整的系統的社會科學課程。社會性是這門課程的本質特點。在實踐中 觀察社會認識社會是教好學好社會課的基本途徑。從實際出發(fā),選用恰當的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是提高 社會課教學質量的技巧關鍵。總而言之,社會課教學要注重“四性”,即強調社會性,把握整體性,重視實踐 性,注意靈活性。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一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強調,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設疑,讓學生提問。而怎樣設疑、怎樣提問,卻是大家....
|
詳細
|
2
|
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
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人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 讓學生耳聞目睹、口誦心維,讀讀寫寫、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
|
詳細
|
3
|
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 感悟歷史真諦
|
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 感悟歷史真諦 在講完禁煙運動后,學生們還沉浸在虎門銷煙勝利的興奮、喜悅和痛快當中,我把話頭一轉,說到: “當中國人民正在歡慶虎門銷煙的勝利時,英國議會卻一片大亂,英....
|
詳細
|
4
|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huán)。然而,對于史料運用的種種問題,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討。雖然坊間的參考書中充斥著所謂的「史料題」,我們在教學中亦時而引用史料....
|
詳細
|
5
|
實現歷史教育文本的人本要求
|
實現歷史教育文本的人本要求 ———歷史教育文本危機的根本治理之策 &....
|
詳細
|
6
|
對傳統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對傳統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
|
對傳統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對傳統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 中國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標在于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職工育的轉變。盡管國家十分重視素質教育,盡管一些地方下在進行素質....
|
詳細
|
7
|
中學歷史自助式“學案”教學法嘗試
|
中學歷史自助式“學案”教學法嘗試 內容簡介: 自助式“學案”教學法,以“學案”為先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既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包辦教學模式,又要克服“開放式”教....
|
詳細
|
8
|
實施《歷史》新教材的感想
|
實施《歷史》新教材的感想 本人在從事《歷史》新教材的教學工作中,有一些個人的講解,并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同時也遇到不少問題。先從三個方面闡述。 第一方面:教學思路 本人在實施《歷史》新教材前,認真研讀教材及新課標,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通過歷史課的教學,使學....
|
詳細
|
9
|
依托歷史教材,開發(fā)學生智力
|
依托歷史教材,開發(fā)學生智力 就中學歷史教學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應當有個依托或依據,這就是歷史教材。新編教材寓能力培養(yǎng)于述 史之中。教師應從教材中發(fā)掘可培養(yǎng)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內爾在《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一書中指 出: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歷史課也....
|
詳細
|
10
|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隨著考試改革的推進,教學改革的步伐已向著更深的領域拓進著,而教學藝術的探索如同教改領域里初綻 的花蕾正是這一新開拓的重要方向之一。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藝術....
|
詳細
|
386條記錄 1/39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教學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