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歷史概念教學初探
歷史概念教學初探 1995年高考歷史試題在學科能力考查上繼續(xù)加強,特別突出了對歷史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而學生在這類 題目上的得分率卻低于30%,這不能不引起中學歷史教師的思考。長期以來,許多中學歷史教師認為,對于一 些名詞概念只要背下來就行了,用不著去作深層次的分析,照樣能對付高考,現(xiàn)在看來這種認識是非常片面的 。一些簡單的歷史概念,照樣能從深層次上考能力。沒有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較、系統(tǒng) 綜合、靈活運用,單靠死記硬背一些抽象的名詞概念是難以達到高考要求的。中學歷史教師要想跟上高考改革 的步伐,就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對歷史概念教學的片面認識,把教學重點放在提高學生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 解和靈活運用上,切實提高學生的理性思辯能力。 高考命題專家一再呼吁,中學歷史教學要加強歷史知識結構的教學,而歷史知識結構是由一個個歷史概念 組成的,通過對歷史概念和歷史概念體系的教學,可以把那些相對孤立、分散的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概念有機地納 入完整的科學體系之中,使學生“再現(xiàn)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和發(fā)展過程”,進而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歷史知 識結構網(wǎng)絡。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是學生深刻領會教材內容,把握知識結構的需要,是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歷史思維能 力的需要。歷史科《考試說明》明確規(guī)定:學生要學會“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 析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闡述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睔v史概念則恰好反映了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屬 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加強歷史概念教學也是為高校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需要。 加強歷史概念教學,必須明確歷史概念的分類,掌握它們形成的方法。歷史概念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歷史理論概念,它包括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階級和階級 斗爭、共性和個性、原因和結果、形式和內容、現(xiàn)象和本質、偶然性和必然性、繼承和發(fā)展、立場和觀點、人 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等等;一類是歷史知識概念,它包括教科書里的所有內容。以下就這兩類歷史概 念的形成和應注意的問題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 一、歷史理論概念的形成 歷史理論概念是我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指南,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歷史理論概念的考查在近 幾年的高考歷史命題中得到不斷加強,它從問答題和材料解析題的考查擴大到選擇題的考查。如1995年高考歷 史試題第21題“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處有 A.按血統(tǒng)關系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過著定居 生活 D.婦女掌握統(tǒng)治權力”,對其中第四個選項的判斷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理論水平,運用階級 和階級斗爭的觀點才能作出正確判斷!皨D女掌握統(tǒng)治權力”與教材上的“婦女居于主導地位”是兩個完全不 同的歷史概念,前者屬于歷史理論概念,后者屬于一般的歷史知識概念。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是階級產(chǎn)生以后的事, 原始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當然也就沒有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之分。由于許多學生對歷史理論概念的模糊認識或缺 少這方面的能力訓練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梢娂訌姎v史理論概念的教學是多么迫切。那么,在中學歷史教學 中應當怎樣指導學生形成和掌握這一類概念呢?筆者認為: 第一,應結合歷史教材內容,適當講解,適時形成,不斷滲透,貫穿始終。如在講奴隸社會崩潰封建制度 形成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或改革時,通過對原因的分析,使學生理解由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導致舊的生產(chǎn)關系的解體, 新的生產(chǎn)關系形成,從而掌握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歷史理論概念。 第二,史論結合,加強訓練,認真講評,著意引導。史論結合是形成歷史理論概念的又一重要方法。在歷 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史論結合的練習題進行訓練,如簡要評述克倫威爾在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的 作用(人民群眾和個人作用),為什么說《九國公約》的簽訂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 面(現(xiàn)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結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關史實說明我國奴隸社會是怎樣崩潰的,封建制度又是 怎樣確立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等。練完之后,教師要仔細批改,看學生答的離教師的要求還有多大差距, 再有針對性地認真講評,著意引導。教給學生解答這一類型題目的思路和方法,應用什么歷史理論概念,讓學 生在練中學習,以達到形成和掌握歷史理論概念之目的。 二、歷史知識概念的形成 歷史知識概念源于史實,掌握基本史實是形成歷史知識概念的基本條件。但只記住一些雜亂無章的歷史知 識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說真正形成了科學的歷史知識概念。因為“概念這種東西已經(jīng)不是事物的現(xiàn)象,不 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lián)系,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币嬲 掌握歷史知識概念,準確無誤地解答問題,僅僅靠機械記憶是不行的,必須善于在學習過程中開動腦筋,勤于 思考,及時把感知到的歷史表象進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形成歷史知識概念。形成歷史知識概念的 方法主要有: 1.定義法 每一歷史知識概念都有它特定的歷史時間、特定的歷史空間、特定的歷史內涵(本質屬性)和特定的歷史 外延(結果、作用、影響、意義等),定義法就是根據(jù)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用高度概括簡潔準確的語言給歷 史知識概念下定義。使用定義法形成歷史知識概念最關鍵的是對歷史內涵和外延的揭示。歷史知識概念雖然源 于史實,但它畢竟又高于史實。只有對史實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比較,弄清它的內涵和外延, 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義。否則就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回答問題就容易混淆不清而作出錯誤的判斷。如1995 年高考歷史試題第5題“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的含義是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 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域”。許多考生因弄不清閉關政策的內涵而選錯。又如第12 題“皖南事變反映出 A.蔣介石集團企圖重演‘四·一二’政變故伎 B.國民政府的政策重心開始由抗日轉向 反共 C.蔣介石集團既要反共又不敢與中國共產(chǎn)黨決裂 D.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階級斗爭成為國內主要矛盾”。 該題主要是考查皖南事變的外延,也就是結果。那么皖南事變的最終結果是什么呢?《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下冊 (必修)第45頁第一段小字有敘述:“蔣介石迫于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變‘不牽涉黨派政治 ’,并保證‘以后決無剿共的軍事’”。這句話的意思清楚表明了蔣介石集團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國共產(chǎn)黨決 裂的反革命兩面性。如果我們在講皖南事變時,給學生以明確的定義,這道題就很容易解答。由此可見,弄清 歷史知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再用準確、科學的語言給以定義,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解答高考歷史試題是非 常重要的。 2.啟發(fā)講授法 [1] [2] 下一頁 教師生動形象而又富有啟發(fā)性的講授,是學生感知歷史現(xiàn)象和理解歷史本質形成歷知識概念的主要方法。 歷史畢竟是過去的東西,不可能重演,但可以再現(xiàn)。教師通過語言的描繪,把史實再現(xiàn)出來,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 其境的感覺。教師講得愈生動,學生對歷史表象的感知就愈深,就愈容易形成歷史知識概念。啟發(fā)講授法就是 教師圍繞某一歷史知識概念事先設計好一系列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一邊問一邊講,把學生的歷史思維一步步引 向深入,直達歷史知識概念的內核。如學習淝水之戰(zhàn)時,教師根據(jù)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從“起第長安”、“投 鞭斷流”一直講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讓學生初步形成淝水之戰(zhàn)的歷史表象,然后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 前秦失敗、東晉勝利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戰(zhàn)的影響和特點,把學生的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一 個完整的淝水之戰(zhàn)的歷史知識概念就形成了。 3.比較法 比較法在歷史知識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最能使學生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增進 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我們知道,歷史是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的,而在發(fā)展過程中,各種歷史現(xiàn)象、歷史 事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性,同時因受一定的時間、空間的限制又有它們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較法可以找出 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及發(fā)展規(guī)律,在比較中形成歷史知識概念。 對歷史上的重要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各種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說它們之間具 有某種聯(lián)系,都可以進行縱的或橫的比較。如比較《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異同、比較兩次世界大戰(zhàn)原 因和性質的異同、比較30年代中國、埃塞俄比亞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斗爭的特點等。運用比較法應注意由易到難 ,由簡單到復雜,切忌簡單類比或者為比較而比較。 4.邏輯分析法 邏輯分析法也叫分析綜合法。所謂分析,就是通過對構成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 、作用和影響等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找出它們的個別特征或屬性,弄清楚各個部分在整體概念中的地位,然后 綜合,即把諸要素的分析結果聯(lián)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歷史知識概念。仍以鴉片戰(zhàn)爭為例來說明:從鴉片戰(zhàn)爭 爆發(fā)的背景分析得出英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和必然性;從鴉片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分析可以看出英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非正義性 和武力性;從結果和影響分析可以看出對中國的危害及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綜 合部分要素的本質特點,概括出:鴉片戰(zhàn)爭是1840年英國資本主義為開拓世界市場、打開中國大門而蓄謀發(fā)動 的一場無恥的非正義的侵略戰(zhàn)爭。全用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 條約》及附件,使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遭到破壞,自然經(jīng)濟逐漸解體,中國開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會。 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要正確處理歷史理論概念教學與歷史知識概念教學的關系。歷史理論概念是形成歷史知識概念的靈 魂,歷史知識概念的形成也為歷史理論概念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歷史知識概念教學只有在正確的歷史理 論指導下,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否則,就是掌握了豐富的史實,也不能正確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和 規(guī)律。歷史理論概念如果沒有史實為依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歷史理論概念的教學必須寓 于歷史知識概念教學之中。 第二,要注意歷史概念教學的動態(tài)性。歷史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作為反映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的歷史概念 也具有動態(tài)性。歷史概念的內涵是由對象的固有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它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許多歷史 概念特別是那些較為復雜的歷史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均田制,隋朝的就不同于北魏的,唐 朝的又和隋朝的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土地革命路線,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就和第 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不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初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 的主要矛盾就不一樣。為適應歷史概念內涵的這種變化,歷史概念教學也應具有動態(tài)性。教師要注意及時導學 點撥,積累概念,建立歷史概念體系,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逐步形成一些較為復雜的歷史概念。 第三,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概念化”教學。重視和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須注意防止和克 服“概念化”教學。所謂“概念化”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把生動有趣、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的歷史事件、歷史 人物只做簡單化的介紹,不認真研究它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lián)系,忽視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孤 立地、片面地對待歷史概念或以抽象的概念代替或削弱生動具體的史實的教學。如講資產(chǎn)階級革命或改革就是 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對各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原因的特殊性往往注意不夠。又如,講氏族公社 ,只要求學生掌握山頂洞人、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等幾個孤立的歷史概念,對它們的共性則不注意闡釋。這 些都是和歷史概念教學背道而馳的,必須予以糾正。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一 現(xiàn)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強調,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設疑,讓學生提問。而怎樣設疑、怎樣提問,卻是大家....
|
詳細
|
2
|
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
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人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 讓學生耳聞目睹、口誦心維,讀讀寫寫、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
|
詳細
|
3
|
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 感悟歷史真諦
|
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 感悟歷史真諦 在講完禁煙運動后,學生們還沉浸在虎門銷煙勝利的興奮、喜悅和痛快當中,我把話頭一轉,說到: “當中國人民正在歡慶虎門銷煙的勝利時,英國議會卻一片大亂,英....
|
詳細
|
4
|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huán)。然而,對于史料運用的種種問題,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討。雖然坊間的參考書中充斥著所謂的「史料題」,我們在教學中亦時而引用史料....
|
詳細
|
5
|
實現(xiàn)歷史教育文本的人本要求
|
實現(xiàn)歷史教育文本的人本要求 ———歷史教育文本危機的根本治理之策 &....
|
詳細
|
6
|
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
|
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 中國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標在于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職工育的轉變。盡管國家十分重視素質教育,盡管一些地方下在進行素質....
|
詳細
|
7
|
中學歷史自助式“學案”教學法嘗試
|
中學歷史自助式“學案”教學法嘗試 內容簡介: 自助式“學案”教學法,以“學案”為先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既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核心的包辦教學模式,又要克服“開放式”教....
|
詳細
|
8
|
實施《歷史》新教材的感想
|
實施《歷史》新教材的感想 本人在從事《歷史》新教材的教學工作中,有一些個人的講解,并積累了一些教學經(jīng)驗,同時也遇到不少問題。先從三個方面闡述。 第一方面:教學思路 本人在實施《歷史》新教材前,認真研讀教材及新課標,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通過歷史課的教學,使學....
|
詳細
|
9
|
依托歷史教材,開發(fā)學生智力
|
依托歷史教材,開發(fā)學生智力 就中學歷史教學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應當有個依托或依據(jù),這就是歷史教材。新編教材寓能力培養(yǎng)于述 史之中。教師應從教材中發(fā)掘可培養(yǎng)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內爾在《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一書中指 出: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歷史課也....
|
詳細
|
10
|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隨著考試改革的推進,教學改革的步伐已向著更深的領域拓進著,而教學藝術的探索如同教改領域里初綻 的花蕾正是這一新開拓的重要方向之一。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藝術....
|
詳細
|
386條記錄 1/39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教學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