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社會主義論[中]
新民主社會主義論[中] 3、民主社會主義 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恰巧迎合了俄國、中國這些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國迫切需要工業(yè)化的歷史要求。在蘇聯(lián)、中國“實現”了。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在西方是注定要失敗的,不僅在于他理想社會的空想性,還在于他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西方民主思想完全相悖。因為,在一個社會中把它的社會成員強行劃分為專政階級和被專政階級,這個社會不會是和諧公正的社會;在一個民主的社會,每個人、每個團體、每個階層、每個政黨都可以提出管理社會的方案供社會選擇,為什么要使用暴力革命呢?因此,由民族矛盾引起的市政性質的巴黎公社失敗后,暴力學說的社會主義失去了市場,民主社會主義思想誕生了。這就是伯恩思坦和被列寧罵為“叛徒考茨基”的“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理論!昂推介L入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理論就是民主社會主義的發(fā)端。 民主社會主義就其思想起源于拉薩爾、伯恩思坦、考茨基,興盛于二戰(zhàn)以后。二戰(zhàn)后,西方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許多弊端已逐漸消除,社會逐漸走向民主、公正、公平,同時,以蘇聯(lián)為代表的集權社會主義以犧牲人權為代價的計劃經濟矛盾,以及官僚腐敗、經濟發(fā)展速度明顯低于民主社會等一系列問題以已昭然于世,這種現實,使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暴力革命學說的社會主義逐漸失去科學性,在東方,人們試圖保持社會主義的合理因素,克服集權社會主義體制的弊端,探索第三條道路――民主社會主義道路。 4、新民主社會主義 新民主社會主義,是因為它區(qū)別于這之前到伯恩思坦的民主社會主義。新民主社會主義不是代表一個階級,而是代表一個社會,這個社會不僅僅是理論的理想,而且是切實可行的社會管理模式。 新民主社會主義是區(qū)別于集權社會主義又強調集體主義思想的與資本主義有一定差別的社會管理模式,是中國這種人口和資源矛盾的、集權社會主義矛盾尖銳后的、但又有濃厚集體主義傳統(tǒng)的社會尋求新的社會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社會主義”前面加上“民主”二字的民主社會主義,它已區(qū)別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和集權社會主義了。 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既批評資本主義,也攻擊共產主義,認為現代資產階級國家是民主法制國家、自由國家,在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下,通過爭取選舉勝利,在議會獲得多數,利用議會和“現行國家體制”實行社會和經濟的改革計劃,就能實現社會主義,主張走“第三條道路”。民主社會主義政治上主張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把政黨看作多元化政治競爭中的一支力量,反對任何形式的專政,實行代議制;經濟上實行混合經濟,國營、私人和合作企業(yè)同時發(fā)展,主張以計劃經濟為主體;目標上實現社會正義,把人作為一切關注的中心,保障勞動者的決策權,收入分配合理化,發(fā)展福利事業(yè),最終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和正義的新社會。 二戰(zhàn)后,民主社會主義曾在蘇聯(lián)東歐盛行,隨著蘇聯(lián)東歐解體,他們的人民找到了一條適合他們發(fā)展的道路而獲得新生,從而使“舊”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研究不再有多大的意義。而中國今天正處于歷史發(fā)展的十字路口,由于中國人口和資源的矛盾,使得在社會和平變革走向民主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福利性質不能全拋下,而不能不對民主社會主義進行探索,這個民主社會主義是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是在今天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十字路口前提下的民主社會主義,因此是新民主社會主義。 新民主社會主義與傳統(tǒng)社會主義有幾個不同的地方:(1 )、放棄了社會主義的空想成分,不相信人類社會是不需要管理(政府)的社會,認為社會主義是封建社會解體后的與資本主義不同的一種新的社會管理模式,而不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過渡社會形態(tài);(2 )、人類社會是需要管理(政府)的社會,但這個社會不是一個階級對一個階級專政的社會;(3 )、既然人類社會是不是一個階級對一個階級專政的需要管理(政府)的社會,那么,這個社會只能是民主社會;(4 )、但是,新民主社會主義繼承了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思想,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實現社會公正的思想。 “新民主社會主義”是區(qū)別于過去的舊“民主社會主義”的概念。新民主社會主義新在:1 、與過去的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基本點不同:新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為了改造現實的資本主義制度,而是中國這樣的社會謀求社會變革的探索;2 、社會(國家)觀不同:新民主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不能沒有管理,新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為了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而是突出集體主義思想的一種管理模式;3 、新民主社會主義在總結人類民主政治的先進思想的基礎上把建立憲政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實現社會公正作為最終目標。4 、新民主社會主義是中國和平變革的新探索。 新民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區(qū)別在于:新民主社會主義突出地強調了社會的集體主義思想,即每個社會成員有權利無條件地獲取最基本的生活資料。 新民主社會主義的內涵是什么?是民主政治+ 市場經濟+ 社會保障制度。 三、新民主社會主義的必要性 1 、集權社會主義已完成了使命 中國的集權社會主義已經完成了工業(yè)化初始積累的使命,再使用集權政治+ 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形式已經不能快速地發(fā)展中國。要快速地發(fā)展中國,使中國融入世界文明潮流中,中國無論是走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有制道路,還是私有制道路,民主政治作為選擇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國人口和資源不存在矛盾,人民“等量”地占有現有財富而民主化完全是可行的。即便如此,由于90年代以來權力市場化,現在再采用全體國民等量地均分國有資產,已不再是等量了。 社會主義作為集體主義思想同個人主義思想一樣是人類政治思想的一個方面;社會主義用生產資料公有制進行社會生產同生產資料私有制一樣是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但是,社會主義思想與個人主義思想相比較,有一個顯著特點:社會主義思想突出地表達了全社會成員公正地占有生活資料的愿望。這一特點,如果用均貧富來實施,會造成社會生產停滯而缺少生機,也不符合社會的二重性原則;(社會的二重性原則即社會一方面要保障群體的利益,一方面又要保障個體的利益。)如果用新民主社會主義,避免貧富懸殊過大的方法,則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健康有序發(fā)展。 個人主義思想,在民主法治社會,如果不考慮人口和資源的因素,也就是說,如果個人主義行為不會造成一部分社會成員缺衣少食而不能維持基本生活,那這個社會會以最大速度發(fā)展,因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創(chuàng)造活力都會被激活。這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民主政治+ 生產的資本主義制度。 民主政治+ 生產的資本主義制度道路在近代中國的民族救亡運動中被堵絕了。由于工業(yè)化初始積累的需要,我們走上了集權社會主義道路,F在,工業(yè)化初始積累已經完成,我們能否走上民主政治+ 生產的資本主義制度呢?蘇聯(lián)東歐已經走上了這條道路,但是我們不能,至少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能。這是由中國人口和資源的矛盾和和平變革的條件決定的。當然,放棄社會和平變革,通過社會殘忍的整合也可能走上這條路,然后尋求高速發(fā)展。問題是哪些人成為這種社會整合的犧牲品呢?農民?下崗工人?城市貧民?即使我們不是這個社會整合的犧牲品,我們能忍心以“君子之仁”看到同類白白犧牲嗎? 為了和平變革中國,我們必無選擇:走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 2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國體上主權在民和政體上主權在領導的矛盾。自從滿清滅亡,任何一部憲法都寫上了“主權在民”。共和國成立后,更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要實現共產主義,消滅國家,沒有政府,“天下為公”。但是,由于共產主義的浩渺和工業(yè)化初始積累的需要,我們走上了集權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認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是,我們的人民在感到國家主人的喜悅的同時,他們把一切包括自身都交給了領導安排,領導行使國家(社會)意志。群眾是被領導和安排的群眾。 由于人是二重性的人,當領導作為人在缺少監(jiān)督的條件下支配群眾時,他的權力部分地會異化,使國體上主權在民難以完全實現,領導在作為管理者的同時會成為統(tǒng)治者,一定條件下群眾只是為他創(chuàng)造財富的勞動者。 社會需要管理,社會管理有兩種方式,集權的方式和民主的方式。封建社會,國家是皇帝及其皇族的國家,由于國體上主權在君,當然政體上是主權在“父母官”。封建社會解體后,共和國已明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這種條件下能否進行集權管理呢? 人民是社會的主人,社會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防止社會不至于在無謂的沖突中毀滅自已,是為了發(fā)展物質生產力和人自身,是為了完成人的自然解放和社會解放,無限追求人(類)自身的幸福。 集權政治只有在以下兩個前提下才能等同于民主政治的管理效果:一是最高領導人是完全無私的人,他的存在純粹是為了人民的存在;二是最高領導人是萬能的人,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不受智力和體力的限制。因為,只有他無私,他才會每時每刻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謀劃,只有他萬能,他才不會決策錯誤,始終指引人民走正確的道路。因為全社會成員都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但是人是二重性的人,沒有一個人是純粹為他人存在而無視自身的存在;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人,因為每個人的智力和體力對于認識和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有限的。由于人的二重性,集權政治的弊端是明顯的。集權政治必然將部分權力異化為人民利益的對立物。由于領導能力的有限性,領導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因此,在人民主權的國家,集權政治這種管理模式是不能保證完全實現人民主權和人民利益的。 民主政治則相反:一是它能限制領導的自然屬性,即使領導想干壞事都不行,因為領導的決策、決策的實施都是在人民的監(jiān)督下進行,領導想貪都不敢貪,“伸手必被捉”;二是民主政治能集全體社會成員之智慧,它克服了領導個人能力之不足。 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國體上主權在民和政體上主權在領導的矛盾,克服中國政治制度之不足的唯一措施,就是實現政體上主權在民。 3 、民主政治是“綱” 新民主社會主義把民主政治看著是實現社會公正、社會良性發(fā)展、解決社會一切矛盾的唯一形式。 中國有許多問題:有經濟發(fā)展問題、社會矛盾問題、臺灣問題、新疆問題、西藏問題,還有誠信淪喪、反腐敗等等等等問題,但是最根本的問題是民主政治問題。民主政治問題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問題。如果說“綱舉目張”,那么,民主政治就是“綱”。 民主政治是“綱”,這是中國幾千年集權管理的經驗教訓總結,也是世界文明發(fā)展的經驗總結。世界上任何一個社會的管理模式,最終都要走向民主政治管理模式。十五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落后了,根本原因是集權政治阻礙了社會發(fā)展,歐洲文明為什么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就是因為它有民主的思想,民主的制度,在民主制度下創(chuàng)造了社會的公平、公正和巨大的物質財富。奴隸勞動也能創(chuàng)造財富,但是它的發(fā)展是緩慢的。 在當今,給人民以民主是最大的“德”,“德在衙門最好修”。不能以人民長期的痛苦換取領導私利的滿足。集權社會是少數人的天堂,民主社會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天堂。社會就象一個家庭,家庭需要溫暖;家庭是溫暖全家人,而不是溫暖部分人。 四、新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管理觀 1 、人的解放是自然解放和社會解放的統(tǒng)一 就人的解放來說,人的解放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解放,一是社會解放。 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卻是自然的奴隸。人是自然的產物,但是并非自然界的一切都適合人的存在和發(fā)展,并非一切的自然物人都可以不通過勞動而直接滿足人的需要。人要改造自然,從自然中尋找生活資料和其它物質資料,改善人的生存環(huán)境。人要同自然作斗爭,解放生產力,獲得自然解放。自然解放就是發(fā)展物質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使自然環(huán)境適合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 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卻是社會的奴隸。人要在社會中才能生存,人卻被種種倫理道德、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精神枷鎖束縛。而且,人在它特定的階段被異化為非人,不被同類當作人。人要探尋社會組合關系,構建最佳社會組織結構,探索人與社會關系的真理,獲得社會解放。社會解放是構建、調整、完善各種社會關系,追求沒有剝削、壓迫、貧困、不平等的社會,追求公證、和諧的社會,使個體人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在、發(fā)展。 因此,人要獲得自然解放和社會解放。自然解放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解放是人與社會的關系。 新民主社會主義并不認為它的目的僅僅是解放生產力,實現人的自然解放,而且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實現人的社會解放。盡管自然解放和社會解放是互為統(tǒng)一的關系,但是,新民主社會主義仍然要高舉著社會解放的旗幟,這個旗幟就是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自己的主人,他們是與社會中的其他成員一道為發(fā)展社會和發(fā)展自身管理社會。這個實現形式就是民主政治,它具體的操作手段就是憲政民主。 2 、國不同于政府 新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國不同于政府。國是區(qū)別于其它人類團體的有領土邊界的社會,國的基本內容是居民和土地;家是以婚姻或血緣關系等方式存在的共同生活體;政府是凌駕于該社會之上的管理機構――國(家)政權;社會成員只存在階層,不存在階級,階級只存在于集權社會,階級只有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國與政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使用的“國家”這個詞是指國(有領土邊界的社會),只是借用國家這個傳統(tǒng)稱謂而已。 政府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政府是指對整個國家(社會)進行組織管理的政權機構,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機關。政府制定并直接實施國家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法律等政策。狹義的政府是指執(zhí)行人民意志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級行政機關。 ①政府的產生 人是社會人,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和發(fā)展,但是人也是自然人,人天生地要維護自身的存在和發(fā)展。因此,國(社會)需要管理,對外抵御外侮,對內要調解矛盾、促進社會發(fā)展,這就需要一種來自于公眾之中又凌駕于公眾之上的權威,這種權威體現為權力、法律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權力需要通過一定形式――政府(立法、行政、司法)行使。 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類,他們共同勞動,自然分配,彼此依靠集體的力量維護自身的存在,他們是平等的,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平等,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自然和諧,是無意識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隨著個體人的發(fā)展,生產技術水平提高,剩余產品出現,同類之間的殘殺增多了,自然的平靜和和諧被打破,生產力不斷遭到人類自身的破壞,人類迫切地需要有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管理力量來管理社會,平息沖突,緩和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進步。 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管理力量來自個體人之間權利的互相轉讓,這種轉讓是有意識的,也是無意識的:既然你要加入到社會中來獲取你的需要,你就應該按照社會的要求轉讓你的部分權利,維護社會的存在。 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管理力量需要一定的管理機構來實現,這種管理機構就是政府。政府為了解決社會內部沖突和抵御外侮就需要軍隊、警察、法律、監(jiān)獄。政府的權力來自于公眾權利的轉讓,政府的本質是代表社會利益管理社會事務,自覺維護和促進社會發(fā)展。這是政府存在的唯一合理依據。 恩格斯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94 )如果我們把恩格斯這段話中的國家改為政府來表述政府的起源時還是比較科學 新民主社會主義論[中]的:“政府是社會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產物;政府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政府! ②政府的職能 由于政府是國(社會)需要管理,對外抵御外侮,對內要調解矛盾、促進社會發(fā)展,需要一種來自于公眾之中又凌駕于公眾之上的權威,需要權力得到行使而產生的,因此,政府的職能只有兩個:對內的管理職能和對外捍衛(wèi)國家(社會)主權的職能。 ③政府的構架原則 政府是公眾轉讓的社會權力的執(zhí)行機構。因此,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按人民意志行使社會管理職能和對外捍衛(wèi)國家(社會)主權的職能。政府官員是人民的雇員。政府是根據人民的需要構建的,政府權力是人民根據需要賦予的,政府權力的行使是人民監(jiān)督下進行的,政府的一切屬于人民。當政府的構架不符合人民意志時人民有權改組政府,當政府官員不被人民信任時,人民有權罷免政府官員,當政府與人民為敵時人民有權推翻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