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經過西化而回歸的社會主義情結
一個經過西化而回歸的社會主義情結 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可否用一句最簡明的話語來點明其本質呢?人們的選擇似乎越來越傾向于公有、公正和公平。這樣的社會歷來為正直的知識分子所鐘情。 鴉片戰(zhàn)爭一聲炮響,不僅“破壞了中國皇帝的威儀,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币彩怪袊拇笸枷肱c西方的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一再上演出光輝燦爛的人間活劇。 一百五十年前,洪秀全在飽覽儒家經典后,又初識了西方的基督教義,即發(fā)動了旨在均平的太平天國農民大起義。這與其說他是在向西方學習,不如說是他頭腦中的原始共產主義被西方思想所激活,燃起了理想的火焰,是一個高尚情結的回歸。毛澤東在成為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后,就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而矢志不移。這也是一個偉大的情結,而且也是一個情結的回歸。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中行俠仗義、濟困扶危等英雄主義的影響,在五四運動前夕,他又受了西方無政府新村主義的影響,擬定了在岳麓山下建設新村的詳盡計劃書,打算施行。幾十年以后,他在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上又公然提出,要實行空想社會主義的一些理想。在1958年11月鄭州會議上他又明確表示對東漢末年張魯的五斗米道所實行的原始共產主義的響往;盛贊其吃飯不要錢,看病不要錢。[1]在日后的施政中,他極力支持大辦公共食堂,支持農村赤腳醫(yī)生。 毛澤東與洪秀全的區(qū)別在于,洪秀全是在初識基督教義,而對西方現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提出社會主義藍圖的;毛澤東是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并且在深入觀察和分析了兩大陣營的對立與斗爭后提出社會主義藍圖的。而且,洪秀全只制定了目標綱領,并沒有提出實施方案;毛澤東不僅提出了目標綱領,而且制定了實施方案,并且不斷根據發(fā)現的問題進行修改。 一、基礎與創(chuàng)新 洪秀全為毛澤東準備了思想營養(yǎng)和基本模式;毛澤東將洪秀全的構想變?yōu)槿碎g現實、并發(fā)展到極致。 首先,速度意識。洪秀全沒有速度意識,他提出了《天朝田畝制度》,卻沒有規(guī)定完成時間,事實上當時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也不容許有實施的可能。 毛澤東在1957年出席了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大會,認識到兩大陣營今后的斗爭主要靠競賽,激起了“趕超”意識。當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表示蘇聯要在十五年后超過美國時,毛澤東隨即表示中國將要在十五年超過英國。[2] 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的美好目標,毛澤東規(guī)劃了與蘇聯不同的發(fā)展道路,即按照農輕重的順序安排其在國民經濟計劃中的結構位置,把農業(yè)放在突出地位上。1957年,毛澤東在推動農村社會主義合作化高潮以后,又掀起了以大規(guī)劃集體勞動為基礎的水利化、機械化、深翻地、高產田運動,9月召開中央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40條。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屆二次會議又通過了以高速度為靈魂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會議指出中國人民正經歷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偉大時期,“一天等于二十年”遂馬上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展開大躍進的一句核心口號!按筌S進”便是毛澤東為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定的速度模式,即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非常規(guī)的、跳躍式的速度進行。 其次是平均主義。洪秀全的平均主義是以小農的小私有制為基礎的!坝刑锿酗埻,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與幾千年來剝削制度相反,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有私產,財產皆平均的社會。所謂“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只是最高原則,以備豐欠相通,由政府進行平調互濟時作為理論基礎的。而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綱領規(guī)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痹噲D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給廣大農民。在生產方面,它規(guī)定:“凡天下樹墻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長及伍卒為之,農隙治事”。在分配方面,它規(guī)定:“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婚娶”“彌用”“喜事”這些婚喪嫁娶等非尋常性的需用則由二十五家形成的基層組織“兩”所設的“圣庫”開支。鰥寡孤獨殘疾等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圣庫”供養(yǎng),實行社會性保險。[3]可見,在洪秀全規(guī)劃的這個社會里,家庭是最基本的生產單位。每個家庭被分給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進行個體生產;在家庭內有私產,除谷物外,尚有個人的麥、豆、苧麻、布帛、雞、犬、豕和銀錢等,于是在家庭生產中還有小副業(yè)和小手工業(yè),只是以農為主,兼做別業(yè)。在這樣的家庭之間,財產只能是基本均產。二十五家組成的“兩”是一個聯合組,這個聯合組是行政單位,進行宗教和德育活動,進行集體財務支出,實行公積金的積累和使用,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社會慈善事業(yè)和社會保險事業(yè)。二十五家平時是生產生活聯合組,在征兵和戰(zhàn)時則是最小的動員和行動單位。因此“兩”又是亦文亦武,亦軍亦政的組織。 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藍圖比洪秀全的有本質的進步,是以公有制為基礎,以集體化生產為道路。毛澤東摒棄了蘇聯的集體農莊模式,提出他構思已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人民公社。河南省農村在高級生產合作社并大社過程中率先成立了一個叫做“公社”的組織,毛澤東聞聽后馬上派陳伯達前往指導,為之起草試行簡章, 1958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37周年之際,陳伯達在北京大學發(fā)表《在毛澤東的旗幟下》的講演,闡述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目標模式的整體設想:應該是有步驟地、有次序地把工業(yè)、農業(yè)、交換(即商業(yè))、文化教育、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在公社里,工業(yè)、農業(yè)和交換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文化教育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全民武裝則肩負著保衛(wèi)這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使命。 由于毛澤東的號召和推動,河南省一個月就成立了1463個人民公社;幾個月內全國就建立206萬個人民公社。 這年8月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專門討論了人民公社的問題。毛澤東十分興奮,指出人民公社的特點有二:一曰大,二曰公。大,就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綜合經營,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樣樣都有;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會主義,搞公共食堂、托兒所、敬老院、縫紉組,實行工資制度,把資本主義殘余逐步去掉。顯然,這種政社合一、產銷合一、工農合一、家庭和社會合一的綜合型多功能、小而全的新型社會結構是一個跨越歷史階段,急于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基層組織模式。 洪氏社會主義綱領公布后遇到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無法實施,也就沒有顯露其消極作用,而毛氏社會主義人民公社由于急切地推行“一大二公”和吃大鍋飯,立即刮起了“共產風”,嚴重地違背了經濟規(guī)律,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出現了連年大饑荒。 但是,毛澤東不同意把大饑荒與共產風聯系在一起。1959年春,中共中央鄭州會議后,中央決議改變大公社所有制,實行“統一領導,隊為基礎”。而毛澤東依然認為共產風問題不是很嚴重的,他樂觀地相信“一大二公”的公社有極大的優(yōu)越性,“是我們的農村由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的最好形式,也是我們由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好形式!彼赃^分自信地預言“在15年,20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時間以后,社會主義的公社就將發(fā)展成為共產主義的公社。”[4]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毛式社會主義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和軍事共產主義色彩,是對太平天國時期《天朝田畝制度》所構想的“天國”的一種回歸,所不同的是這不是簡單的回歸。兩者雖都有理想的因素,但層次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洪秀全在無世界知識狀況下對自然經濟體制的選擇,而毛澤東卻是在審視世界后,重回全封閉中的選擇,目標是要超越各種現存模式,實現共產主義。 毛式社會主義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結果,嚴重破壞了生產力。以大躍進的速度模式和大兵團作戰(zhàn)的人海戰(zhàn)術建設社會主義,遭到了沉痛的失敗。大躍進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200多億,在當時貨幣制度下,這是一個巨額損失。躍進的三年造成的損失,用了五年的時間來調整,一共浪費了八年。后來不得不一退再退,實際上以失敗告終。 黨和國家中有許多人要求結束這種路線錯誤。1959年夏,黨的廬山會議上,毛澤東主持會議,定調子,強調問題只是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關系。彭德懷不以為然,覺得避重就輕,諱疾忌醫(yī)將鑄成大錯,遂以十分客氣的姿態(tài)提醒毛澤東留意浮夸風滋長起來的小資產階級狂熱性。毛澤東大怒,立即將他批判并罷官。黨的其他領導人不得不尋求在實際工作中努力糾正錯誤,取消平調,承認并允許各核算單位之間的差別。1961年3月至5月,中共中央修訂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即“農業(yè)60條”),重申以生產大隊為基本核算單位。[5]鄧小平于1962年講公社核算退為大隊核算,大隊核算又退為生產隊核算,退了才能前進。[6]鄧小平、陳云、鄧子恢等還到各省去總結渡過困難的經驗,推動“三自一包”。在這年的春季,中共中央召開著名的七千人大會,劉少奇代表中央承認“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即承認黨的工作方針是造成連年災害的主要政策原因。在5月的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劉少奇指示根據目前的形勢,農村還要繼續(xù)調整,城市要減少2000萬人口。這年的9月中共中央召開八大十次會議,決議中又重申農村人民公社以生產隊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30年不變。 其三,限制分工和消滅差別問題。洪式社會主義綱領是自然經濟結構,所謂“陶冶木石”等俱由農民在農隙治事,這本身就抑制了技術的;头止,并導致社會階級結構的普化,杜絕差別。 毛式社會主義也是要限制分工、消滅差別。毛澤東面對社會主義建設遇到嚴重挫折,始終沒有放棄他的根本思想。鑒于中蘇關系公開破裂,中國進一步孤立,毛澤東反而強化了原來的信念,他認為社會的每一個單位的“小而全”產生萬能性,每一個成員的無差別產生通用性,根據這種原理構成的社會對外具有抗壓性,不怕帝修反的高壓;對內具有整合性,可以把每個人改造成為只有共性,沒有個人利益要求的共產主義新人。1963-1965年,毛澤東舉起反對修正主義的旗幟,在共產國際批判“三和一少”,在國內批判“三自一包”。在他看來,能不能建成社會主義,不是平均主義對不對的問題,而是人的思想能不能革命化的問題,是黨的領導人能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的一封批示信中(即“五七指示”)進一步明確提出新型社會結構的思想,要求全國各行各業(yè)都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學校。他說,人民軍隊應該是個大學校,要學政治,學文化,又要從事農副業(yè)生產,又能辦工廠,又能從事群眾工作,這樣軍學、軍工、軍民幾項都兼起來;工廠也要逐步辦成綜合性聯合企業(yè),除工業(yè)外,農商學兵都要有,工人以工為主,兼學政、軍、農等;學校也要辦工廠、農場,勤工儉學,半工半學;學生要以學為主,兼學別樣;農業(yè)、商業(yè)、服務行業(yè)及黨政機關都要這樣。[7]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實施方案。它的實施必將是建立一個逐步限制社會分工、商品生產、按勞分配和物質利益原則的社會。可以看出,在限制分工、消滅差別問題上,毛式社會主義比洪式社會主義更富時代精神,更具明確目的性。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公布了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如同一夜春風起,全國立即遍地開花。部隊、工廠、學校都辦起了農場,農村公社辦起了工廠、學校、民兵、商店、衛(wèi)生院。每個單位的職能都走向“小而全”,力爭在小范圍內自己動手,自給自足。各地又紛紛成立“五七干校”。“五七干!钡淖谥际菬捜。即造就一批永遠忠于毛主席,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共產主義新人。總之,一切都是為著改造人的世界觀。從這一年開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直接目的雖然是為了解決連續(xù)三年的初高中及大學生的畢業(yè)安置問題,但是其理論意義也是為了“煉人”,使青年知識分子在生活上、生產技能上、文化情趣上向工農兵看齊。毛澤東又不斷發(fā)布指示,全國大學畢業(yè)生要到工農兵中去,由他們給予再教育;大學還是要辦,但要由工人階級上大學,管理大學,改造大學。所有這些,連同文革前提出的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都是旨在縮小三大差別,即縮小工農差別,城鄉(xiāng)差別,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 直到他生命的終結,他都在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現而不遺余力地規(guī)劃和實踐著。他是一個徹底的社會主義者?M繞在他心中的是不解的社會主義情結。 二、性質與前途 洪式社會主義是小農的社會主義,以小生產為基礎,個體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為基礎,很容易分化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上,洪氏雖說“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實際上他從來都主張以封建的“三綱五常”為人們關系的準則。事實上,在他統治的天國里實行著森嚴的等級制度。所以說到底,洪氏社會主義是封建社會主義。 毛式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經濟上以公有制為基礎,又以新時代的大工業(yè)為國民經濟的主導。政治上否定資產階級法權,通過無產階級專政達到社會主義大民主,最終要消滅三大差別。思想意識上則以馬克思主義為準則,營造一個公有、公平、公正的社會。這正是大多數人所憧憬的理想社會。 毛式社會主義走過了從空想到科學的道路。張魯、洪秀全、康有為都是他稱許的人物,但他比他們更徹底,更富有時代精神和實踐精神。毛澤東找到了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實踐道路和建設內容和方法。 社會主義是毛澤東終生不解的情結。我們強調這是一個情結,是說他以全部情感專注于營造理想社會,進行了超越實際的追求,使用了不恰當的方法和步驟。 一、躍進意識。他太過分追求發(fā)展的跳躍式,追求非常規(guī)式發(fā)展。而且,每當國力有一定的積累,他就耍搞高速度。為此,有人批評他“好大喜功”,他在所不顧。他希望社會主義能夠及身而見。 二、惟意志論。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中,他喜歡強調精神的作用。他認為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他一再強調要狠抓階級斗爭,而放松了經濟建設。他對林彪提出的“四個第一”非常欣賞。 三、理想主義。他領導下的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精英,為了理想社會,他們曾經赴湯蹈火。他不能容忍庸俗和腐化。為此,他不斷開展各種運動,清理黨的組織和思想。他提倡為了子孫萬代的幸福,自己這一代“吃大苦,流大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社會畢竟不全是精英,大多數人是需要以物質利益維持的血肉之軀。 四、封閉體系。毛澤東本人是中國傳統經濟結構中誕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受到外力封鎖后,自然更加青睞傳統的自給自足和半自給自足經濟體制了。他提出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國策有效地抵抗了外力壓迫和封鎖,然而也使中國在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之際,愈加游離于世界經濟軌道之外,堵塞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大門。封閉使中國重陷光榮孤立的局勢。 五、斗爭哲學。毛式社會主義是意識形態(tài)高度整合的社會。它以道義為社會行為準則,對外向帝修反全面宣戰(zhàn),堅決支持一切被欺壓的弱小國家和民族,對內要求人們不斷地斗爭自己的私心雜念,干部隊伍要不斷地清洗。因此,社會上斗爭、改造、運動連綿不斷,在國際上產生了紅色恐怖的形象;在國內也幾乎人人自危。毛澤東一生得力于斗爭,其樂無窮。但是持續(xù)緊張的政治空氣大打制度溫暖的折扣,在國際事務中經常陷于孤立;在國內,人們在公共場合競相歌舞頌揚之余,回到小家內卻無法真正開心。 經濟公平,政治平等,精神自由,文化繁榮的社會主義社會是洪秀全和毛澤東的理想追求和高尚情結。但他們的實踐卻產生若干悖論。 百余年間,洪式小農社會主義一閃即逝,毛式道義社會主義完成了精彩表演,蘇聯和東歐的“電冰箱社會主義”[8]也已瓦解,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社會主義仍是人們向往的制度,說明洪秀全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情結深深地契合著人類的情結。當后來者解決了悖論,實現超越的時候,社會主義就會變成現實。 注釋: [1]《共和國重大事件紀實》456-457頁。 [2]《共和國風云五十年》832頁。 [3]《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叢刊第一冊,第319-326頁。 [4]《鄭州會議記錄,毛澤東同志講話》《共和國風云五十年》884-885》。 [5]《共和國重大事件決策內幕》745頁。 [6]《鄧小平文選》一卷,1994第2版,322-327頁。 [7]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報》。 [8]房寧:《社會主義是一種和諧》,見《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1期,第4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