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高校“兩課”教育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高!皟烧n”教育應當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創(chuàng)新,增強說服力和實效性,圓滿完成“兩課”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兩課”教育中堅持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包括許多重要的方面和豐富的內容。其中,在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在“兩課”教育中開拓創(chuàng)新,促進“兩課”教育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尤其重要。進行“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這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的根本品格要求“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它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研究當代中國和世界發(fā)展的實際而形成的科學結論,是黨和人民的智慧的結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根本精神和寶貴品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結果。江澤民同志非常重視創(chuàng)新問題,高度肯定創(chuàng)新精神。他多次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吸取營養(yǎng),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理論,使理論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工作。”(江澤民:《論科學技術》,199、201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可以說,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與時俱進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品格。因此,在“兩課”教育中堅持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們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內容要求“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在“兩課”教育中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根本指針,堅持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兩課”教育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社會主義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產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內容內在地蘊涵著創(chuàng)新的客觀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味著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理論和實踐方面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積極、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決定著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始終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代表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否則,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不思進取,不愿創(chuàng)新,就根本不可能始終代表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其次,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著人類社會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人民的利益要求等也必然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這也必然要求人們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否則,就不可能適應和代表社會政治、文化、人民利益發(fā)展的要求。概而言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時俱進。所以,在“兩課”教育中堅持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們以“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指導方向來進行創(chuàng)新。 二、堅持“三個代表”思想,努力進行“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 在“兩課”教育中堅持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創(chuàng)新,就要研究“兩課”教育的新問題,在“兩課”教育基本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大膽探索,積極創(chuàng)新,加強“兩課”的學科建設,充分實現“兩課”教育的根本目的。 “兩課”教育基本理念的創(chuàng)新是“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的核心。教育基本理念是教育活動的核心,任何一種教育思想都是圍繞著一定的教育基本理念展開的,任何一種教育活動都是在一定教育基本理念的支配下進行的,是基本教育理念的客觀化。因此,“兩課”教育的創(chuàng)新,首先應當是“兩課”教育基本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人們往往認為“兩課”就是教師把社會人生的真理教給學生,教師是權威,學生則是訓導的對象,學生圍繞教師活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思想的變化,“以學生為中心”成為當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把這一科學、合理的教育基本理念貫徹到“兩課”教育中,樹立“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理念。具體說來,就是在“兩課”教育中,教育活動應當圍繞學生進行,教師當然是知識的權威,但同時必須是學生的朋友,必須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也就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實際狀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 “兩課”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是“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面和內容。教育的內容必須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發(fā)展而不斷變化,這是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皟烧n”教育的內容也必須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例如,當代的“兩課”教育在內容方面必須涉及或面對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環(huán)境、科技與人文的關系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以往我們所不曾遇到的。需要指出的是,“兩課”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方面和內容,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兩課”教育在內容方面的創(chuàng)新,絕不能改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而是要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研究、解釋新的實際和實踐,同時也用新鮮的經驗和生活的實際來說明、解釋、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從而更好地向學生展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 當前,“兩課”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到“兩課”教育當中,做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工作,使學生通過“兩課”教育深刻領會和掌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充分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的根本指導作用和重要意義,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以及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堅決、忠實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兩課”教育創(chuàng)新也必須進行“兩課”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基本理念的體現,也是貫徹教育基本理念的根本保證。因此,進行“兩課”教育的創(chuàng)新,必須重視“兩課”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首先,要豐富和發(fā)展“兩課”教育的方式,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兩課”教育,完成“兩課”教育的目標。就“兩課”教育來講,理論灌輸是必要的、基本的,否定在“兩課”教育中進行理論灌輸,就等于否定“兩課”教育,因為任何理論教育都包含理論灌輸的層面。但理論灌輸的方式是可以多樣化的,也應當是多樣化的,把“兩課”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在課堂對學生講授抽象的教條,顯然是膚淺和錯誤的。因此,除課堂講授方式之外,“兩課”教育還必須積極運用其他的方式,如社會實踐、研究社會問題、參觀訪問、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其次,在“兩課”課堂教育方面,要在保證教師必要的講授的同時,積極采用多種課堂教學手段,如討論、觀看教學資料片、主題辯論等,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的便利,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總之,我們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根本指針,在“兩課”教育中堅持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積極創(chuàng)新,加強“兩課’,基本學科建設,搞好“兩課”教育。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建設
|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正在縮小世界各國間的時空距離,出現了所謂“地球村”現象。2001年11月10日,中國“入世”成功,表明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已經不可逆轉地融進世界體系之中。無疑,在“地球村”內,我們同別國可以開門相望,不僅可以相互學習、....
|
詳細
|
2
|
當前我國集體的轉型及其重大意義
|
當前我國集體的轉型及其重大意義 “集體”這一概念也許不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這一概念產生之前就沒有現實的集體存在。如果任何集體都是由諸多個體結合成的整體,那么,在人類歷史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就存在著各種不同類型的集體。即集體是一個不斷變遷、不斷發(fā)生新舊代替的過程,沒有一成....
|
詳細
|
3
|
江澤民科技倫理思想探析
|
江澤民科技倫理思想探析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認為應該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后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盵2]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萍碱I域的革命性變革,....
|
詳細
|
4
|
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的創(chuàng)新
|
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的創(chuàng)新 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這個理論對于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江澤民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時代背景和世界潮流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
|
詳細
|
5
|
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
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加強及其功效性,不僅依賴于它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正確定位,依賴于人們對道德的科學認識,依賴于人們對人我關系、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價值的正確把握,而且還依賴于人們對道德(即“應然”)落實于實際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實有行為(即....
|
詳細
|
6
|
民族特性與德育
|
民族特性與德育 不同的國家因民族特性不同德育也體現出不同的特征,從而德育在社會整體發(fā)展中的作用大小也不同。本文主要通過比較德國、日本德育共性來探討民族特性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性。 一、道德教育中民族特性突出 1.將德育放在首位是德國、日本教育的民族特性之一。德國、日....
|
詳細
|
7
|
道德心理學:儒家與基督教之比較分析
|
道德心理學:儒家與基督教之比較分析 在倫理道德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對于人類心靈和人格的影響及塑造都是巨大的。近年來中外學術界屢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的嘗試。本文想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目的是想從中引申出一些對當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實踐的有益思考。[....
|
詳細
|
8
|
楊朱一派與居勒尼派倫理思想之比較
|
楊朱一派與居勒尼派倫理思想之比較 《列子·楊朱篇》中所闡述的享樂主義,與古希臘居勒尼派早期的快樂主義有某種相似的地方!扒胰ぎ斏,奚遑死后”是《楊朱篇》的人生哲學,意即把現實的快樂享受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目的;無獨有偶,居勒尼派的始祖阿里斯底波也認為“肉體的快樂大于精神的快樂”[1](....
|
詳細
|
9
|
倫理、道德之別與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
|
倫理、道德之別與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 中西文化作為人類整體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中西文化在其發(fā)展路徑上確實存有諸多差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其元文化的差別,即對意義理解上的價值差別。筆者認為這種價值差別可用兩個概念來表示,即“倫理”與“道德”的差別。以“倫理”....
|
詳細
|
10
|
試論宋王朝德政
|
試論宋王朝德政 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經歷了二千三百多年。其中,宋王朝約占七分之一。盡管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整個宋王朝始終占統(tǒng)治地位。但是,在經濟方面自唐代以來商品經濟已有了較大程度的發(fā)展;在政治方面處于我國封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由此,引起了有智之士濃厚的興趣,紛紛把視野投注于這一....
|
詳細
|
129條記錄 1/13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行政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