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成為國內外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面臨的嚴重問題,“銀廣廈”、“歐亞農業(yè)”、美國“安然”等一系列事件使投資大眾開始質疑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甚至是會計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會計造假,通過虛擬交易等方式達到報表盈利的目的,像歐亞農業(yè)、銀廣廈等都是會計造假,這是一種違法行為;另一個原因是公司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通過應計項目管理、巨額沖銷、收入平滑等方法披露會計信息,達到管理層的目標,這則是一種合法行為。
一、盈余管理的涵義
關于盈余管理,會計學界一直存在這諸多不同的觀點,美國會計學家William. K .Scott認為“由于會計靈活性是權責發(fā)生制會計所固有的特性”(2000),所以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和)企業(yè)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外,Katherine. 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yè)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得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國內許多學者也對盈余管理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詮釋。王展翔(2001)認為盈余管理就是企業(yè)管理當局在遵循GAAP(或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yè)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最大化主體自身利益的行為。魏明海(2000)認為從“信息觀”理解盈余管理,它是企業(yè)管理當局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yè)經營業(yè)績的理解,在編制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件以改變財務報告作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陳雪潔、鄒小凡(2002)認為,盈余管理是指企業(yè)管理者為了公司價值的最大化,迫于相關利益集團對其達到盈利預期的壓力,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下選擇最有利的會計政策,或控制應計項目,使報告盈余達到預期水平。
筆者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會計信息使用者博弈的和解,它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為達到管理當局自身利益最大化,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進而對會計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的行為。
二、盈余管理中的博弈分析
從博弈論的原理,我們可以將盈余管理的決策過程看作一個非博弈的過程,即局中人事先彼此不能形成有約束的合約。是否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決策則是該非合作博弈的和解,即納什均衡。
1.情景陳述及前提假設
對盈余管理決策來說,這個非合作博弈的局中人有三方:董事會、管理當局和投資人。我們用G={s1,s2,s3;u1,u2,u3}表示此博弈,其中s1表示董事會的戰(zhàn)略空間,s2表示管理當局的戰(zhàn)略空間,s3表示投資人的戰(zhàn)略空間,un表示各自的收益函數(n=1,2,3)
在G中,存在著3個子博弈:董事會自身的博弈g1={s1;u1},董事會與管理當局的博弈g2={s1,s2;u1,u2},管理當局與投資者的博弈g3={s2,s3;u2,u3}。
前提假設:(1)G中各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不參與選擇嚴格劣戰(zhàn)略。
(2)這是一個初次上市的公司,在該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中公布預期增長率i
(3)市場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不完美的。
(4)該公司從資本市場上的融資所得全部用于招股說明書中所陳述的項目。
(5)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每個局中人的戰(zhàn)略空間等概率。
2.G中的博弈樹
3.各子博弈的博弈分析
⑴董事會自身的博弈g1
董事會在招股說明書中制訂預期增長率i ,董事會有兩種選擇,即戰(zhàn)略空間:s11,s12,董事會可以制訂高的預期增長率iH,即s11,也可以制訂低的預期增長率iL,即s12。相對的,產生兩個收益函數u11,u12(注:iH,iL是相對于實際增長率i ' 而言的)。
假如董事會是激進的,預計未來可以高速增長,或者董事會想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首年融到更多的資金,此時董事會可能選擇iH,納什均衡N1=(s1,u1);相反,如果董事會是保守的,謹慎估計為了預期增長率,或者董事會希望給投資者一個好印象,該公司的業(yè)績穩(wěn)步增長,經營風格穩(wěn)重沉著,或者董事會擔心未來的實際增長率i '達不到預期增長率i,此時董事會會選擇iL,納什均衡N2=(s2,u2)。
⑵董事會與管理當局的博弈g2
關于g2,可以用“委托-代理”關系加以解釋,由于雙方存在委托代理關系,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因此,不同的追求目標導致了決策、行動的不同。委托代理關系中信息的不對稱,更是使會計信息提供者(管理當局)通常比會計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內部信息,從而使管理當局可以利用盈余管理獲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信息完美,溝通透明,即沒有契約摩擦和溝通摩擦,盈余管理則不會發(fā)生。
對于g1={s11,s12;u11,u12}的納什均衡N1=(S,U),管理當局會有自己的戰(zhàn)略空間s211,s212,s221,s222,產生收益函數u211,u212,u221,u222
如果董事會的納什均衡N1=(s11,u11),即董事會選擇iH,管理當局在第一年末發(fā)現實際增長率i ',i '<iH,管理者會擔心董事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進而降低對自己的信任度,減少工資獎金,甚至解雇,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管理者會選擇通過盈余管理,使對外公布的會計信息中的增長率≥iH;管理者也可能選擇不進行盈余管理,因為如果被披露會計信息不真實,可能在資本市場上該公司的股價會下跌,由此會引發(fā)董事會對管理者的不滿,采取約束措施。同理,如果董事會的納什均衡N2=(s12,u12),則管理當局博弈的結果有兩種(s221,u221)(s222,u222)
⑶管理當局與投資者的博弈g3
設I為投資者投資額,r為投資回報率,R為投資其他公司的回報率
道理同(1)(2),由于資本市場中信息的不對稱,對于g2中的納什均衡N2=(S,U)投資者都有自己的兩個戰(zhàn)略空間s31 s32,即投資與不投資。如果投資人認為會計信息真實,就會選擇投資,管理當局則會順利的在資本市場上融到所需資金進行生產經營,獲取下一期利潤,投資人可以獲得預期報酬Ir, Ir≥IR;相反,如果投資人認為會計信息失真,則不會投資,獲得的報酬為IR。
三、管理當局關于盈余管理的決策分析
前面已經分析了在董事會、管理當局、投資者三方之間的三個子博弈,那么管理當局會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盈余管理呢?進行盈余管理有什么后果呢?下面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上述的兩個問題。
⑴前提假設:同前5個假設
⑵定義變量:Pt為第t期實際凈利潤,即未作盈余管理前的凈利潤(Pt>0,t≥1)
i '為第t期實際增長率
i為第t期預期增長率
P缺為由于企業(yè)在t-1期進行盈余管理而產生的對第t期的減少缺口額
從博弈論看管理當局盈余管理⑶建立數學模型::我們知道,進行盈余管理會對后期利潤產生影響,通常,企業(yè)為達到預期的增長率而進行的盈余管理是以犧牲下一期利潤為代價的,我們定義P缺是由于企業(yè)在t-1期進行盈余管理而產生的對第t期的利潤缺口額,
P缺=△i t-1 ╳ P t-1=(i - i ')╳ P t-1 ①
那么,有下列的關系存在:
②
②代入①,得到:
P < (1+2 i - i ') ╳ P t-1 ③
由③式,當第t期利潤P小于(1+2 i - i ') ╳ P t-1,即當第t期利潤P不能彌補t-1期由于盈余管理產生的利潤缺口P損后,不能達到預期增長率i時,管理者就會選擇進行盈余管理以達到預期目標。
④
④代入①,得到:
P ≥ (1+2 i - i ') ╳ P t-1 ⑤
由⑤式,當第t期利潤P大于或等于(1+2 i - i ') ╳ P t-1時,即當第t期利潤P彌補t-1期由于盈余管理產生的利潤缺口P缺后,可以達到并大于預期增長率i時,管理者不用進行盈余管理就可以達到預期目標。
如果企業(yè)的利潤增長始終都不能彌補由于盈余管理產生的利潤缺口P損,始終達不到預期增長率的目標,企業(yè)管理者就會選擇一直進行盈余管理,不斷的用下一期的利潤來彌補本期利潤以達到預期目標,這樣的做法導致的嚴重后果就是當某一期起已經無法用盈余管理的方法達到預期目標時,管理者就會另辟蹊徑,用會計造假的方法達到預期目標。企業(yè)將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直到被披露會計造假,進而導致企業(yè)重組或破產。
⑷舉例。A企業(yè)2001年實際凈利潤P t-1為4000萬元,預計2002年增長率i為10%,2002年實際凈利潤P t為4320萬元,
可以計算出2002年度的實際增長率=(4320-4000)/ 4000 = 8%
P =4320 < (1+2 i - i ') ╳ P t-1 =4480(萬元)
因此,由上式,我們可以得出,作為A企業(yè)管理當局,2002年利潤P=4320萬元小于(1+2 i - i ') ╳ P t-1=4480萬元,即2002年利潤P不能彌補2001年由于盈余管理產生的利潤缺口P損,也就不能達到預期增長率i=10%,此時A企業(yè)的管理當局會選擇進行盈余管理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若A企業(yè)2002年實際凈利潤P t為5000萬元,那么2002年度的實際增長率=(5000-4000)/ 4000 = 25%
P =5000 ≥ (1+2 i - i ') ╳ P t-1 =3800(萬元)
此時,A企業(yè)2002年利潤P=5000萬元大于 (1+2 i - i ') ╳ P t-1=3800萬元,即2002年利潤P彌補2001年由于盈余管理產生的利潤缺口P缺后,可以達到并大于預期增長率I=10%,A企業(yè)的管理當局即使不用進行盈余管理也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四、結論與建議
盈余管理是管理當局、會計信息使用者博弈的和解,它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為達到管理當局自身利益最大化,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進而對會計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的行為。
管理當局針對企業(yè)自身經營狀況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選擇是否進行盈余管理,當 P ≥ (1+2 i - i ') ╳ P t-1,即當第t期利潤P彌補t-1期由于盈余管理產生的利潤缺口P缺后,不能達到預期增長率i時,管理者會選擇進行盈余管理達到預期目標,如果企業(yè)的利潤增長始終都不能彌補由于盈余管理產生的利潤缺口P缺,始終達不到預期增長率的目標,盈余管理行為會一直持續(xù)下去,直到某一期的利潤P不僅能夠彌補由于上期盈余管理產生的利潤缺口,而且能夠產生超額利潤,使本期實際增長率達到或超過預期增長率。
另外,企業(yè)管理者應盡量減少使用盈余管理,將注意力集中在增加收入、成本控制、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上面,從實質上創(chuàng)造利潤,而不是制造利潤。盈余管理行為制造的利潤是表面的,是以犧牲下期實際利潤為代價的,同時也使公司對外報告的財務信息失真。因此企業(yè)管理者應該花大氣力在戰(zhàn)略成本控制上面,從生產、管理、銷售、研發(fā)上下功夫,為企業(yè)多創(chuàng)造利潤,從實質上達到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A Primer in Game Theory》 [美]羅伯特•吉本斯 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
《均衡與理性》[美]保羅•魏里希 經濟科學出版社
《經濟博弈分析》 全賢唐 張健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論盈余管理》 王展翔 《時代財會》 2001年02期
《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 魏明海 《會計研究》 2000年09期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實證發(fā)現》鄒小凡 陳雪潔 《浙江學刊》200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