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能力的探索
更多精品資源來自3edu教育網 素質教育是一種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基本素質,重在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強調健全的個性發(fā)展,重在形成健全的個性心理素質的教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主動探究學習較之以往的“被動接受式”學習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大突破。其突出特點是,老師不再搞知識灌輸,而是啟發(fā)學生不斷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及在課堂教學中的初步探索,與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學習能力。 一、巧妙設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動機。 問題情境是引發(fā)學生認知思考的條件,良好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使學習內容的意義被充分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使新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有助于實現(xiàn)原有的認識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使認知結構得到補充和完善,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教學中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的問題情景是引發(fā)學生進行各種問題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和保證。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方法很多,例如: 1、提出問題 激發(fā)思維 從生產、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化學道理、變化規(guī)律。初四的學生在學習了酸、堿、鹽的性質以后,結合日常生活中吃到的松花蛋,可以設置如下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化學原理:(1)腌制松花蛋所需的原料有哪些?(2)它們之間可以發(fā)生哪些化學反應?(3)最終腌制出的松花蛋顯酸性、中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4)你知道松花蛋的“松花”是如何產生的嗎?(5)你想親手制松花蛋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探究,經過查閱資料、互相討論、嘗試實踐,知道了腌制松花蛋的化學反應原理。由于它顯堿性,所以胃酸過多的人吃了有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與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學了化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此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巧妙設疑,學生的探究目標明確,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2、借助實驗 激發(fā)思維 借助化學教學的特殊魅力━實驗,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疑、質疑探尋變化的實質。如:在學習酸和堿性質及酸堿指示劑時,可以通過如下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教師首先展示四種溶液,一種紫色的,三種無色的(其中1號是鹽酸,2號是氫氧化鈉溶液,3號是酚酞,4號是石蕊),然后分別將3與1、3與2、4與1、4與2兩兩混合,再將1號倒入3與2 的混合液中,結果不難想象,學生驚訝萬分,疑問重重,此時教師再提出課題:酸和堿有哪些通性?這時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非常強烈,探究的效果可以預見。 3、創(chuàng)設懸念 誘發(fā)探究 如講“硫酸”時,我從轟動上海的“楊玉霞用硫酸毀容一案”,引起濃硫酸的脫水性及毀容后用水沖洗罪加一等的緣由探究,引出濃硫酸稀釋的原理。又如講“硝酸”時,以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巧藏諾貝爾金質獎章,引出硝酸的強氧化性,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巧設懸念,引入新課,可以引導學生探究,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啟發(fā)性、實效性于一體,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另外,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方法還有:運用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視聽交融的思維情景;精編典型例題,誘導學生“借題發(fā)揮”,一題多解;通過類比、比較、反向思維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結合圖表及閱讀,“你想到了什么?”;編擬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誘導學生張開思維的雙翼。特別是即將下課時,教師要習慣于“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疑問或新的觀點,請大膽提出,大家一起來交流”, 從而引導學生概括總結、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做,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變演示實驗為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tǒng)的演示實驗教學只是:“教師做,學生看”,而后是“教師講,學生聽”,F(xiàn)在的學生已不滿足于觀察實驗的表面刺激,教師應調整實驗教學模式,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將演示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首先需要教師自身能夠進行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設計,包括實驗裝置的改進、實驗步驟的安排及問題的設置等。這種創(chuàng)新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同時,這種創(chuàng)新設計對學生也是一種很好的示范,對學生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初三化學教材P19~P20頁,試圖通過三個實驗導出“催化劑”和“催化作用”兩個概念,但這三個實驗并不能說明二氧化錳在加熱氯酸鉀制氧氣的反應里,“二氧化錳的量并沒有變化,而且化學性質也沒有變化!痹噯栍衷鯓佑脤嶒炞C明呢?教師從定量和定性的兩個方面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提高了思維層次,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意識,留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 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是學生的重點和興趣點,但制什么氣體應選擇什么樣的制氣裝置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學習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教師將學生已熟悉的實驗室制氧氣的裝置先展示出來,并提出問題:這套裝置能不能用來制氫氣呢?激起學生的探究欲。再從制氧氣和制氫氣所用反應物的狀態(tài)入手進行對比、分析,逐步改進制氧氣的裝置,得到一套制氫氣的簡易裝置,并用于制氫氣。在制氫氣的實際操作中,教師又針對出現(xiàn)的情況提出:若使反應隨時停止或發(fā)生,使用起來豈不是更方便?那么對裝置還應作哪些改進?問題的難度較大,但思維更深刻,更具有探究性。教師做出提示:這個問題實質上設法怎樣使制氫氣的兩種反應物分開與合攏的。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下,經過不斷的改進和探索實驗,終于達到要求。 再如,通過實驗,學生已經知道了蠟燭、甲烷、酒精在空氣中燃燒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能不能說三種物質的組成都是一樣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實驗的探究。給驗證性實驗賦予探究思想,提出探究方向,目的顯然不是要求得出一個什么結論來,而在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三、讓學生自主學習,互動合作,嘗試探究 葉圣陶先生說過:“凡為教育,必期于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币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要讓學生掌握方法,引導學生在“要我學——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的階梯上不斷進取。 例如:初四剛開學時,可邊復習初三的知識,邊與學生一起探究鋼鐵制品銹蝕的條件。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學習。 1、教師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1)長期使用并放在空氣中的鐵制品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生銹)。(2)空氣中含有哪些成份?〔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及雜質(包括水蒸氣)〕。(3)鐵生銹是鐵與空氣中的什么物質反應? 2、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如:鐵可以在純凈的氧氣中燃燒;氮氣、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燒;常溫下,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等)做出大膽的猜想:可能是氧氣和水與鐵發(fā)生化學反應,從而使鐵生銹。 3、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實驗方案,證明做出的猜想和假設。(1)取一段光亮無銹的細鐵絲,繞成螺旋狀,放在一支干燥潔凈的試管底部。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并倒立于盛有清水的燒杯里。注意試管里的鐵絲要高出水面,且穩(wěn)定不下落。觀察鐵絲的表面及試管中的水面高度的變化情況。(2)在第二支試管中放入光亮無銹繞成螺旋狀的鐵絲,注入剛煮沸過的蒸餾水至浸沒鐵絲,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層植物油,使鐵絲只與水接觸。(3)將第三支試管用酒精燈烘干,放入光亮無銹繞成螺旋狀的鐵絲,用橡皮塞塞緊試管口,使鐵絲只與干燥的空氣接觸。 4、各小組每天觀察現(xiàn)象并記錄。 5、課堂上,讓各小組交流觀察到的現(xiàn)象,然后讓學生自己也提出問題并展開討論。(1)第一支試管內的水面為什么會上升?試管內的水面上升高度達到試管高度的1/5,說明鐵與空氣中的什么物質反應?(2)第二支試管中的鐵絲表面為什么會出現(xiàn)少量的銹斑?(3)第三支試管里的鐵絲表面為什么沒有變化? 6、學生通過討論,對鋼鐵制品銹蝕的條件豁然開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討論,分析如何防止鐵生銹? 在此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操作――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應用拓展的探究過程,自主性、互動性、實踐性、探究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和張揚。 雖然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但舊的教學理念往往根深蒂固,因此以主動探究式學習方式為核心的化學教學的有效途徑還需要廣大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實施以學生主動探究為核心的化學教學,可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模糊的、不自覺的、被動的”狀態(tài)逐步走向“清晰的、自覺 的、主動的”狀態(tài),著力營造“自主·合作·體驗·發(fā)展”的主動學習氛圍。使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能力在貫穿主動探究學習方式中得到升華和提高。 更多精品資源來自3edu教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