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與物理教學
詩詞與物理教學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王國。詩詞不僅給人帶來藝術享受,而且在一些作品中還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識。利用這寶貴的財富,在物理教學中插入詩詞,定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一、利用詩詞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學生興趣盎然,氣氛活躍。例如,在講到物體的運動的一些概念時,可用毛主席詩詞《送瘟神》中的詩句: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由此引入運動是絕對的概念,我們腳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運動。宋代詩人陳與義在一首名為《襄邑道中》的詩中寫道: “飛花兩岸照晚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從后兩句詩中,可引入靜止是相對的概念。在這里船與云以相同的速度運動,以船為參照物,云是靜止的。 又如陶淵明的“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都可以引入運動的一些概念。 這些詩詞生動、形象、有趣。這樣引入物理概念,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堂氣氛活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詩詞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學生思維流暢,印象深刻。在理解特體間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現(xiàn)象時,分析風箏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將清代吳有水的《風箏》讀給學生: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極好。 又如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規(guī)律、影子的形成時,用宋代詩人蘇軾的《花影》,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再如,講到色散時,可用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的詩句: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三、利用物理知識欣賞中國詩詞,使學生學有所用。在學習了光的反射之后,對李白的詩“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會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那氣勢磅礴的瀑布,在詩人眼中化作銀河落九天。如果沒有光學知識,對這兩句詩的理解恐怕不會太深。 再如通過學習物理,同學們知道一些時空的概念,我們再重溫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說的是人和船在空間運動。西辭白帝,東到江陵,順流而下,一瀉千里。在陣陣的猿鳴聲中,隨著輕舟所處位置的變化,但見群山萬壑,千姿百態(tài),好不令人心弛神往。朝辭白帝,暮抵江陵,這種空間運動也不照供伴隨著“一日”的時間變遷嗎? 四、利用物理知識鑒別中國詩詞,使不徨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學習了“物態(tài)變化”一章,插入張繼的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碲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通過認真分析,可以看出這首詩確有失誤的地方。根據(jù)物理知識,當露點降到零度以下,地球表面的水蒸氣經過凝華而結成霜。可見霜是地面上形成的,它就不曾到過天上,怎么能說“霜滿天”呢?顯然詩人張繼認為霜和雪一樣,都是從天上降落下來的,這就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當然,文學畢竟不是物理,它是允許運用想象和通感手法的。況且,我們也不可能要求古人用今天的科學知識去寫詩。不過,物理教師如果能隨時引導學生,用他們學過的物理知識去欣賞、鑒別前人的作品,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廣泛的學生興趣,強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學效果還是大有益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