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指導—討論”教學中的大組討論
政治“指導—討論”教學中的大組討論政治“指導——討論”教學中的大組討論 蓋德中學 郭堅墻 大組討論,是中學政治“指導——討論”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間、師生間交流的多邊活動過程,學生在這一活動中能主動地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 在導讀提綱引導下,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課堂小組討論后,還會存在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被忽視的重要問題,這時老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大組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來加以解決。 大組討論一般有四種形式,即:生問生答、生問師答、師問生答、師問師答。 1.生問生答。即由各組的組長或組長指定的組員提出他們小組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然后由能解答此問題的小組組長或組員來回答。 例如,在學習第十一課第一框《愛國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時,當小組討論結束后,有的同學提出“每個人都有愛國情操嗎”這問題,馬上有一位同學代表他們組表明自己觀點:沒有。比如像秦檜、汪精衛(wèi)等賣國賊就沒有愛國情操。 2.生問師答。即當小組討論后遺留下來的問題在全班同學中都無法釋疑的情況下,或對疑難問題解答不完整時,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加以點撥或補充,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學習第十一課第四框《立志培養(yǎng)愛國情操》時,有個同學提出:“人格和國格哪個更重要?”問題提出后,老師給了學生兩分鐘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同學們雖然講得很激烈,卻基本上都無法突破。這時,老師沒有直接給他們答案,而是給他們講述中國近代史上的上海外國租界懸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牌子的事例,從而使他們悟出:沒有祖國的榮譽,就沒有個人的榮譽;沒有祖國的興旺發(fā)達,就沒有祖國的榮譽,就沒有個人的榮譽;沒有祖國的興旺發(fā)達,就沒有個人前途可言。國榮才有國人榮,國興才能家昌,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 3.師問生答。即教師可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注意捕捉時機,適時地設置并拋出一些較好地聯(lián)系實際,而學生又可能忽視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 例如,在學習第十課第二框《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現(xiàn)》時,我適時提出:“在課余生活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情趣?”經(jīng)同學們一番議論后,大家爭著回答。有的說:“看電視,看小說,看報紙,打球,下棋”;有的說:“交友聊天,聽音樂”;還有的說:“幫父母做家務活”;另有的說:“做作業(yè),逛大街,打撲克、打游戲機,抽煙”等等。這時,我就再提出:“剛才大家所列舉的這些情趣是否都屬于高雅的情趣?有沒有于庸俗的生活情趣?”同學們又立刻對上述所說的各種情趣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通過老師的提問和同學的回答與爭論使同學們懂得了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尋求和陶冶高雅的情趣,摒棄那些庸俗的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從而達到本框的教學目的。 4.師問師答。即當教師所拋出的問題學生無法釋疑或解答不完整或見解不一時,由教師加以分析、點撥或補充。 以上四種形式并非孤立的、逐一完成的教學程序,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有時,一個問題要由幾種方式來完成;有時,一個內容可以涉及多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教師在課堂中真正地起到“導”的作用,時刻注意捕捉時機,靈活適時地運用。 在大組討論中,要正確處理群體與個體的關系,要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老師要對學生的大膽提問和積極回答進行鼓勵,回答正確的要加以表揚、加分,回答不正確的也要對其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加以肯定,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本文發(fā)表在《德化教育》2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