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探究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其中的探究”是核心,因為學生只有在探究過程中才能獲得“自主”,只有在探究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合作”。綜觀學生的三種學習方式,即:接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研究性學習,每一種學習方式中也都深藏著“探究”?梢,“探究”是一個值得教師去認真探究的課題。 一、探究前的問題設計 教師設計探究教學的主要途徑是:從社會實踐中萃取案例、汲取活動、索取問題,通過設置豐富多姿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深思、琢磨狀態(tài),從而搭建學生和課程標準之間的橋梁,讓學生自主地達成教學目標。 1.設計探究問題的條件 “探究”是教學的核心,但也不是說什么問題都可以探究,都值得探究的。一個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的問題往往是探究成功的一半。地理探究性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和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書本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產生問題意識,激發(fā)探究熱情。 那么一個高質高量的探究問題應滿足怎樣的條件呢,筆者認為條件有三:1) 要有相關基礎知識。2) 要有相關的經(jīng)驗支持。3)這些內容要能組織在一個教學情境下,即能組織一個包容這些內容的教學空間。 2.設計探究問題的方法 常態(tài)的方法成為習慣,長期的習慣成為意識,長期的意識成為能力,這種遞進的結果就是探究教學的最終目的。那么究竟怎樣設計探究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1)從身邊地理環(huán)境中尋找探究問題。地理教師可以從學生關心的生活和社會地理問題開篇,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知識確實有用,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地理知識的內需力,引發(fā)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例如: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小問題:現(xiàn)在冬天為什么不太冷?夏天,人們?yōu)槭裁炊即\色的衣服?新買來的自行車,只要一遇到下雨,表層的漆就會脫落,為什么?就以上同學看到的生活中體驗到的地理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接著針對上面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寫論文等。這樣的探究活動讓大家感到學習地理知識是一種迫切的個體和社會的需要,因而群體性的學習氣氛空前高漲。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就更加強烈。 (2)從地理教學思路中選擇探究問題。例如,高中地理講到“城市化問題”這部分內容,筆者讓學生就地理因素而言“96年申奧為何不能成功,2000年申奧為何能夠成功?”進行辯論。誰知這一問題的引入打破了課堂往日的平靜,在學生思維的海洋中激起了萬丈波瀾,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同學們爭執(zhí)得滿臉通紅,有的擺北京的優(yōu)勢,有的舉北京存在的問題。發(fā)言的內容有的來自親身體驗,有的來自報刊、電視廣播,有的來自電腦網(wǎng)絡,經(jīng)過這場辯論,同學們從歷史、文化、語言、資金、交通、環(huán)境等各方面對北京進行了分析,明確了北京的優(yōu)勢和北京存在的問題。而北京存在的問題也就是“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交通擁擠,環(huán)境污染嚴重,綠地少。找出北京的問題之后,大家又一起討論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看誰的設計好,看誰的主意新”。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靈活運用了許多地理方面的知識,提出十幾條教師沒有看到,甚至沒有聽到、想到的建議。 (3)從假設自然現(xiàn)象中設置探究問題。例如:筆者在講地球運動時,沒有按部就班地介紹自轉方向、周期、產生的現(xiàn)象等內容,而是問學生這樣一些問題:假如地球不是自西向東轉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地球不公轉是否會有四季變化?黃赤交角變?yōu)?°,地球上又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麥哲倫的東西航行證明了地球是球形,如果南北航行,又會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呢?這樣的逆向提問打破了常規(guī),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很感興趣,探究能力也逐步得到增強。 (4)從文獻資料研讀中產生探究問題。據(jù)史料中說,昔日樓蘭(展示湖邊有胡楊林,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照片。)靠著水,人們的生活十分富足。另外還有“胡楊林,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之說;現(xiàn)在樓蘭的勝景已經(jīng)不復再,故城遺址,到處是殘垣斷壁、飛沙走石,不堪回首。筆者引導學生從“樓蘭消失之謎”探究《西北荒漠化成因與防治》問題。學生看看美麗如畫的昔日,再回首慘不忍睹的今朝,自然產生探究“樓蘭怎么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什么?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來防治?” (5)從熱點、焦點事件中創(chuàng)設探究問題!爸袞|問題”一直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讓學生關注和收集有關中東時局變化資料、新聞報道和圖片,上課時提出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再用“恐怖事件”,“世界杯足球賽”,“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熱點事件,把學生對這些事情的興趣,作為他們自主學習知識、探索問題的切入點,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上述國家,并了解其概況。這樣,化平淡為生動,化枯燥為有趣,在痛苦的高三復習中擊起一點漣漪,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優(yōu)化學習方法。 二.探究時的幾點啟示 1. 探究教學要調動積極的情感因素。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習的本身除了認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每一絲親切的微笑,每一個鼓勵的眼神,每一句溫和的話語,每一個明確的手勢……都會觸及學生學習的情緒,都可以促使學生放開膽子,亮開嗓子,都會誘發(fā)學生情感的積極投入。這一切又能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融洽、民主和諧,使大家無拘無束,盡情發(fā)揮主動作用,激起學習熱情。 2.探究教學要激活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 對學生認知理論的研究表明,學生學習不是從空白出發(fā),已有經(jīng)驗會影響現(xiàn)在的學習,教學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fā),才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這樣借助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讓學生提問,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3. 探究教學要營造有利的探究環(huán)境。 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學習伙伴角色出現(xiàn)在學生的心目中,組織學生去討論、探究,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教師只是在適時、適當?shù)牡胤浇o予點撥,保護學生求知發(fā)問的勇氣和興趣,營造有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心情舒暢,敢于并熱衷于發(fā)表見解,積極參與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討論與爭論,進行廣泛的交流,從而使探究順利進行。 4. 探究教學要重視正確的學法指導。 古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探究學習要真正使學生從地理概念里感知地理問題、從地理事象中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然后進一步去了解地理問題的特征,探究地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fā)現(xiàn)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探究活動鏈,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探索科學奧秘的能力,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素質的關鍵所在。 三.探究后的幾點思考 1. 探究的問題設計要精巧。 要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出發(fā),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問題設置。探究的問題可來自書本,也可來源于實際生活。探究過程中可涉及某一地理現(xiàn)象所有的要素,或只涉及部分要素。設置的問題要精巧,要便于學生操作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領悟探究的思想,養(yǎng)成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學會正確的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如果過大、過空、過難,只能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從而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探究教學要留思考時間。 目前課堂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師偏解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一提出問題或教師出示思考題后,就立即組織學生討論,有些思維敏捷的同學很快便要舉手回答,而絕大部分同學還未來得及深思,頭腦中就灌滿了別人的意見。久而久之,再遇難題時,他們便只會附和于人,只聽別人分析講解或干脆不加思索,養(yǎng)成懶惰習慣,以致思維能力下降,從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留有讓學生獨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組織他們討論。這樣,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達到答案的“邊緣”,都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快樂感,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 3. 探究教學確有難度。 (1)時間的保證難。在省教育廳砍掉了高中晚自習以及周末、節(jié)假日補課的今天,完成書本知識內容的教學都有一定的難度,要開展耗時較多的探究性教學,難以得到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的支持,很難有時間保證; (2)精力保證難。探究性教學更適合于小班授課和開展小組討論,但目前中學班級人數(shù)過多,教學規(guī)模過大,一位老師很難精力同時指導五、六十名學生都認真專注地參與到同一個教學內容的全部探究過程,很難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每一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這也直接影響了探究性教學的效果; (3 [1] [2] 下一頁 )業(yè)務保證難。老實說,教師的自身素質與探究性教學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探究性教學要求教師不但要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還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文化基礎、學習能力,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合適的探究性課題,課前要做大量細致的準備工作,要能預見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要求每個教師都必須全方面地更新教育觀念,提升自身素質。而這些工作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同時實施探究性教學需要較高的教學設備要求,這對我國絕大多數(shù)農村中學來講也是個很大的難題等等。 4. 探究過程允許犯錯誤。 探究教學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期望過高,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與感受知識發(fā)現(xiàn)、獲得的過程。探究性學習的價值重在過程,因此評價學生探究結果時,應側重考察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實際表現(xiàn),要考察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水平的變化、細節(jié)問題的處理、合作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的強弱等等。不能以問題解決的方案設計,或者探究結果的成功與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總之,探究教學作為一種更加科學、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去探索與完善。在實施過程中面對常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找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參考文獻: 1.《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段玉山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4年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