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地理理性知識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地理理性知識的思維能力表現(xiàn)為對已獲取的地理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從思維方式上看,它包括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具體地說,它包括地理概念的理解能力、地理因果關系的理解能力、地理規(guī)律的理解能力、地理圖象的理解能力和綜合整理知識的能力。學生若不具備上述能力,就難以實現(xiàn)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飛躍,而只能機械記憶那些抽象的條文和詞句、那些零散的孤立的知識,其結果是越記越混淆,造成嚴重的張冠李戴、偏漏不全現(xiàn)象。同時也越發(fā)喪失學習地理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教會學生掌握相應的思維方法,使他們掌握理解地理特征規(guī)律的主動權。 地理概念是地理學習活動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而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因而就難免犯錯誤。如,不少學生認為唐山因位于震中震級為7.8級,而北京遠離震中故震級較小,房屋受損較小。嚴重混淆了震級與烈度的概念。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引導學生根據(jù)概念內涵逐項的分析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信息資料,通過綜合比較揭示其本質屬性,最后進入語言概括,形成對地理特征的科學認識。各種地理特征都有其概念的內涵,如位置特征的內涵,包括經(jīng)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特定事物為參照的相對位置;氣候特征的內涵主要包括氣溫高低、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降水量及其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等。概念的內涵成為認識特征的邏輯思維認知結構,起到連接出發(fā)知識(地理現(xiàn)象)和結論知識(地理特征和概念定義)的媒介作用。以認知結構作指導,按照概念的思維秩序,經(jīng)過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就能較有效地形成科學概念。 地理因果關系的判斷,是地理學習活動中常用的邏輯推理過程。地理因果關系是相當復雜的,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探求方法既有由因求果,也有由果溯因。由于各種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屬性各有其影響因素,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各種影響因素與現(xiàn)象結果的聯(lián)系上進行判斷推理,找出具有實質意義的因果關系。在邏輯推理過程中,一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二要注意分清主次,從多種屬性中找出主要特征,從多種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例如,珠江和松花江都有春汛(果),而珠江春汛是春雨多造成的(因),松花江春汛則是積雪融化形成的(因),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一果多因。又如,人們向大氣排放氯氟烴(因),既會破壞臭氧層使地球生物遭受過量紫外線傷害(果),又會造成“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上升(果),表現(xiàn)出“一因多果”。如果我們沒弄清因果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就極易出錯。 一般地說,地理規(guī)律的掌握應基于地理特征內涵的正確認識和地理因果關系的正確判斷,運用辯證邏輯思維,找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共同屬性,加以歸納整理。例如,地熱、火山、地震都是由于地殼不穩(wěn)定、巖漿活動劇烈造成的,而板塊邊界由于張力和擠壓力的作用,通常正是地殼不穩(wěn)定、巖漿劇烈活動的地帶,所以地熱、火山、地震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都是位于板塊邊界地帶。 地理圖象的理解能力是地理學習活動中最具特色的地理能力。地理圖象與文字系統(tǒng)相比,更具有直觀性、生動性,更易為學生所接受,所以地理圖象在地理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由于地理圖象蘊含的地理信息量大,時空交錯性強,增加了學生形象思維的難度,使許多學生望圖生畏。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圖象的理解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圖象分析綜合法,圖象組合迭加法,圖象比較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法,使學生掌握大量的地理形象思維模型,建立起一定的形象思維體系,養(yǎng)成在頭腦中為每個地理課題建立可視圖象的習慣,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合整理知識,使知識有序化,是地理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應在宏觀上加以指導,幫助學生學會掌握知識結構網(wǎng)絡和概念體系;學會掌握理性知識與事實材料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學會掌握區(qū)分知識的重點與非重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應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