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問為語文課堂教學增色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古語亦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地位是相當重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如果能針對教學目標,巧妙設計課堂提問,往往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識的臺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設疑的方式多種多樣,在此,我就這個話題說說自己看法。 創(chuàng)設懸念的巧問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自覺主動地去探求問題的答案。比如,在教小說《蒲柳人家》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在《水滸傳》中,那些梁山好漢都有自己的外號;如李逵叫“黑旋風”,吳用叫“智多星”等,在這篇課文中,有兩個人物有自己的外號,一個名為“一丈青大娘”,一個號稱“何大學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就很想知道這兩個人物的故事,就會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內容。在教學戲劇《威尼斯商人》時,不妨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前半課文,在矛盾沖突最緊張的時刻,停下來,提出疑問:“在這關鍵時刻,是誰從天而降來挽救巴薩尼奧?他又該如何才能解決這一難題呢?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繼續(xù)往下閱讀,就能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就能很快認識主人公鮑西婭的形象。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目的的設置懸念性問題,可使學生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及時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 設置坡度的巧問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解決課文中的疑難問題。例如,在教學小說《孔乙己》時,針對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詞“笑”,可設計這樣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笑”的含義及作用:1、小說中哪幾處寫到眾人的笑?2、他們?yōu)槭裁炊?3、從他們的笑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用眾人的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這幾個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小說內容,逐步加深對小說的理解,使深刻難懂的問題得到較好的處理。還有,在理解意義較深的句子時,不妨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針對句子中的關鍵詞或短語,預先設疑,然后再綜合在一起,得到問題的答案。例如散文詩《雪》的課后有這樣一道題:不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這里的“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難以一下子說出問題的答案,老師可以這樣一步步來引導學生去分析:1、“死掉的雨”是什么意思?2、“雨的精魂”又是什么意思?3、這兩個詞放到整句話中,聯(lián)系在一起又是什么意思? 富有情趣的巧問能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學。教學史上的一個經典的案例很能說明問題,美國波士頓州立小學的愛利普老師在上語言課時,先請一位同學上臺繪聲繪色的講述了童話故事《灰姑娘》之后,提了幾個問題。“你們喜歡誰?為什么?”但是這個故事真的完美無缺嗎?“孩子們,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它在哪兒呢?”孩子們在輕松的對話中,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善于質疑的信心,又收獲了快樂,這是很值得我們語文老師借鑒的。 變換角度的巧問,達到啟發(fā)學生思考妙用。比如在學習《愚公移山》時,不問“年且九十”的“且”是什么意思,而問“愚公多大了?”不問“孀要遺男”是什么意思?而問“這個小孩跟愚公去移山,他父親肯讓他去嗎”?教學《看云識天氣》一文,將“卷云有哪些特征”的問題改為“有些云叫卷云”,這里為什么用“卷”字呢?這些問題改變角度后,比較新穎,而且能收到“摘果子先跳”的效果,更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針對空白的巧問能激發(fā)學生 想象,趁機進行寫作訓練,學完《春》后,可問學生春的圖景多姿多彩,除朱自清筆下的“春花圖”、“春雨圖”、“春風圖”、迎春圖外,你腦海里還會浮現(xiàn)哪些圖景呢?何不用筆把它描繪下來?學習《蘆葦蕩》時,小女孩躲在荷葉下,目睹老頭子智勇斗鬼子的場面時,內心活動及過后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沒有寫,你能把它補充下來嗎?這樣一來,教師利用文章的空白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余地,讓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寫作訓練。 總之,在語文課堂中,巧妙設計提問是一門學問,它需要我們去潛心研究,精心設計,不斷總結,才能達到為語文課堂教學,推波助瀾,增色添彩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