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小學師生沖突(1)
沖突與和諧、競爭與合作,是人類社會個體間、群體間相互交往和互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作為一種特殊情況,師生沖突與師生合作也是普遍存在的。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對師生沖突以有不少的研究,但無論從本質問題引起關注的廣泛性還是從研究的深入性來看,目前這種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隙”。有鑒于此,本文就試從師生沖突問題的意義、師生沖突的概念界定、性質、類型以及師生沖突與學生觀點和教師的角色等方面,對師生沖突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論證,以期豐富有關問題的研究,并提出實踐性的意義。 一、師生沖突問題的意義 師生沖突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師生在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方面有差異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沖突。有的潛伏著,有的爆發(fā)出來。不過,沖突的性質、沖突的形式以及沖突的解決方式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當前,社會變革對師生關系提出的挑戰(zhàn)使師生沖突問題變得更加突出了。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主體意識增強。經過“浩劫”后的“撥亂反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人心,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市場化”、文化上的“多樣化”、大眾傳媒的“豐富化”成為社會變遷和發(fā)展的基本方向。伴隨著生產力的解放,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價值和尊嚴、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人的自由意志受到關注、尊重和提倡。反映到教育上來,教師“權威”地位開始“松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提升,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由消極被動轉向積極主動的態(tài)勢逐步顯現(xiàn)出來,再用傳統(tǒng)的眼光看師生關系,必然落后于新的時代。而在師生沖突中存在的“千不是,萬不是都是學生的不是”的歸責理念也已過時。 第二,競爭漸趨激烈。伴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改革大潮,經濟在高速發(fā)展,社會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競爭的加劇、節(jié)奏的加快、物質生活的豐富、超前消費的影響——不僅影響著社會、家庭,也波及到校園,沖擊著青少年一代。他們稚嫩單純的內心世界趨向復雜,心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多。有時甚至情緒緊張,焦躁不安,導致心理疾病。這一切對師生關系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師生沖突的產生無疑多了誘發(fā)因素。而如果解決的不好,其潛在的破壞性相應的也增加了不少。 第三,信息時代到來。在我國發(fā)達地區(qū),信息時代已是現(xiàn)實。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而又瞬息萬變的大量信息對教育提出了近乎矛盾的雙重要求。一方面,教育應大量地、有效地傳授越來越多、不斷發(fā)展并與人的認識能力和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教育應使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信息迷宮”中所處的位置,并提供相應的“指南針”,為個體的發(fā)展指明方向,避免被“信息浪潮”吞噬的危險。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是否具有這樣的知能和水平,直接影響到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維系。反過來,由此而起的師生沖突解決得如何,更是影響到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第四,家庭結構變化。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獨生子女家庭成了普遍的家庭模式。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過度關愛導致了我國“小皇帝”、“小太陽”的大量涌現(xiàn),也出現(xiàn)了這些“小皇帝”、“小太陽”們所特有的問題行為,如任性、自私、依賴性強、嬌氣、驕橫、不合群、不善交際等。同時,伴隨著包辦、終身制等文化強制性觀念的消亡,人們的婚姻觀念日趨開放。單親家庭、再婚家庭數(shù)量的增加,使這些家庭中的孩子的教育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說,家庭成了學校的“對手”。師生關系因此也更趨復雜化。處理不好這種關系,也將導致師生沖突乃至教師與家長沖突的產生。 面對以上所及挑戰(zhàn)和問題情境,用習慣的方式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尤其是,在對師生沖突缺乏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教師難有明晰而正確的師生關系理念,也難以選擇有效而合法的沖突解決策略。所以,在新形勢下,師生關系、尤其是師生沖突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以下將從師生沖突的概念界定論起。 二、師生沖突的概念界定及類型 沖突是指人們因目標不同而相互緊張或對立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就是矛盾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明顯化。 師生沖突是社會沖突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存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緊張狀態(tài)。相對于一般社會沖突而言,師生沖突限于具有獨立意志能力的成人與還待提高獨立思考能力的未成年人之間,沖突雙方雖然在權利能力上具有法律規(guī)定的平等地位,但由于年齡、能力、閱歷、學識、所處社會環(huán)境、地位以至思維方式、情感、個性等都有所不同,他們觀察同一事物或問題的角度自然發(fā)生差異;他們所采取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就不可能一致。這種分歧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差距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大,矛盾激化了,就會上升為沖突。 師生沖突是師生雙方在正式或非正式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心理緊張狀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大致上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從沖突產生的導因劃分,有學生過錯沖突和教師過錯沖突 就學生方面來說,一是有些學生既缺乏基本學習能力,又缺乏責任感、同情心、羞恥心,當他們違紀違規(guī)受到教師批評時,隨意頂撞;二是少數(shù)成績好的學生,自視過高,虛榮心過強,受到他所瞧不起的教師的批評時也會頂撞;三是學生干部在班級工作上與班主任的意見不一致而發(fā)生沖突;四是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穩(wěn)定,自控能力差,容易和教師發(fā)生沖突。 就教師方面來說,一是對學生冷漠,缺乏愛心,缺乏情感交流;二是對待學生不公平,厚此薄彼;三是情緒不穩(wěn)定,易將個人工作、生活中的煩惱、不滿遷移或發(fā)泄到學生身上;四是教育方法不當,對學生采取具高臨下的姿態(tài),動輒訓斥學生;五是對學生施行體罰、變相體罰;六是處理問題失當或失誤時,顧及面子,未能及時矯正,引起學生不滿而導致沖突。 師生接觸最多的地方一般就是在教師中,課堂上。課堂沖突多表現(xiàn)為課堂上的紀律管理,及由于教師所教內容和學生接受能力之間產生差距而造成的沖突。 (二)從沖突發(fā)生的環(huán)境劃分,有課堂沖突和課下沖突 課下沖突一般是在課間或在校外因偶發(fā)性事件引起的。實質上,這類沖突往往是課堂沖突的延伸,既師生由于課堂上發(fā)生過沖突或由于長期的隔膜所形成的偏見、成見,在課堂外某一特定場合或環(huán)境,因某一事端而引發(fā)起來。 (三)從沖突涉及的范圍劃分,有師生個體之間和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沖突 個體沖突是一個教師和一個學生之間的沖突,影響范圍小,但對學生及教師個人產生的影響有可能更為深刻。群體沖突包括一個教師和學生群體的沖突、一個學生與教師群體的沖突、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的沖突。這類沖突常常是由于教師處事不公,激起“公憤”或由于教師的教學有錯失、教學方法不當又缺乏自我批評精神而引起學生群體的不滿。 (四)從沖突形成的過程劃分,有持續(xù)性沖突和偶發(fā)性沖突 持續(xù)性沖突一般有如下三個階段: 一是沖突的醞釀階段。在教師當眾批評學生時,學生受到心理刺激,臉色微變,低頭微溫,或瞪眼不語,或顯露輕視教師的表情。 二是沖突的觸發(fā)階段。當學生不服從教師管教時,教師即采取命令學生站立、走出隊列、離開教室或沒收學生物品等措施,學生因行為意志受阻,自尊心受到傷害而臉色變紅,或者低聲嘀咕,不理睬教師的命令,或對教師怒眼相視,氣氛較為緊張。 三是沖突的激化階段。老師進而用刻薄的語言諷刺挖苦學生甚至動手拉學生、推學生或強行沒收學生的物品時,遭到學生反抗,這時學生臉容兇狠,眼紅氣暴,惡語抗爭 偶發(fā)性沖突沒有復雜的過程,大多是因教師“讓步”或學生收斂不良行為而未使沖突事態(tài)繼續(xù)發(fā)展和擴大。 沖突總是人之間的沖突。師生沖突乃是發(fā)生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沖突。撇開個別的學生和教師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不談,一般地,就學生觀和教師的角色界定而言,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師生關系,影響著沖突的性質以及沖突解決的方式,進而影響著沖突的結果。所以,分別來考察學生觀和教師角色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