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師的教學研究從哪里入手
初登講臺,新教師不僅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還要進行教學研究。對于新教師而言,教學研究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新教師的教學研究有它自己的特點。 備課是一種策略研究 新教師缺乏教學經(jīng)驗,因此認真?zhèn)湔n、做好教學設計對能否上好課至關重要。學校對新教師的檢查,也常常把是否認真?zhèn)湔n視為最重要的評價內(nèi)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備課是一種策略研究或決策研究,需要從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了解課標。只有了解了課程標準才能把握學科目標,才能使用好教材。 二是熟悉教材。對教材總的框架或編排要認真鉆研,這樣才能把握好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對一篇文章的教授,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方法以及作不同的處理在教學中是允許的,但新教師對學科的整體要求還不了解,此時很容易發(fā)生偏差及迷失目標。 三是熟悉學生。新教師所任教的課往往是各學段的起始階段,這里存在著高低學段學生的知識及學習方法銜接的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四是熟悉教學環(huán)境及教學設備。 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完備的決策方案應當是開放的,或應預設多種方案。因為課堂隨時會發(fā)生變化,我們的決策也相應要有一定的應變性。 上課是一種臨床研究 新教師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只關注自己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只關注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忽視了教學效果;只會依據(jù)計劃按部就班的實施,無法按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diào)整。 新教師應以研究的姿態(tài)從事教學,要多關注一點學生的學習情況,多考慮一點自己的教學在課堂中的實際效果。當自己的教學目標與課堂的實際效果發(fā)生偏差時,當課堂氣氛變得沉悶或局面失控時,能及時作出判斷,調(diào)整好自己的教學進度或教學方法。說上課是一種臨床研究,就是把上課作為一種富有挑戰(zhàn)性、創(chuàng)造性及實驗性的事情去做。 聽課是一種比較研究 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十分重視聽課對新教師的作用,都不同程度地給新教師下達了聽課任務。但新教師聽課往往有以下誤區(qū):聽課僅是為了完成學校所規(guī)定的聽課任務;聽課是為了“克隆”,新教師容易把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課作為“摹本”原封不動地移植到自己的課上。 為了提高新教師的聽課質(zhì)量,減輕新教師過多聽課的負擔,我們主張新教師把聽課視為一種研究,即對課例的比較研究。新教師在聽別人的課時應該有意識地同自己的課進行比較。如聽同一年級的課時,新教師要先自己備好課,再去聽優(yōu)秀教師的課,然后進行比較,分析自己的教學設計同上課教師的課有什么不同。如有差距要找出產(chǎn)生差距的原因,同時也試著分析自己的優(yōu)勢,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如聽不同年級或不同學科教師的課,要預先了解上課的內(nèi)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大致的上課思路,再去聽課。聽課時一定要做好記錄,聽課后要同上課教師交換意見,同時可作一些簡單的調(diào)查,詢問學生對這一課的反應等。 教學是需要經(jīng)驗的活動,比較式聽課可以給新教師提供另一種教學的“樣本”及可供學習的經(jīng)驗,從而加速教師成長。 評課是一種診斷式研究 聽完課就要進行評課。評課是一種診斷式研究,評課者要對所聽的課作深入細致及實事求是的分析。這里所講的新教師的評課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新教師的課請老教師或同伴來評點,二是對老教師的課作出評價。 請老教師來評點新教師的課,是每一位新教師的必由之路,因為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新教師必須虛心請教及認真對待。請同伴來聽課或?qū)ν榈恼n進行評點,意義也很大,因為同伴相當于一面鏡子,其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比較容易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及優(yōu)勢。往往同伴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自己上課時不易發(fā)現(xiàn)。 新教師在聽了老教師的課后也要作出評價,并總結出老教師們的優(yōu)點。聽一堂課要有一堂課的收獲,聽一位教師的課就應“偷”得一點經(jīng)驗。 “教后記”是一種反思性研究 教學是一門不乏遺憾的藝術,為了總結教學經(jīng)驗與尋找問題,新教師要做好“教學后記”,以便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新教師的反思應包括對聽課、上課等教學現(xiàn)象及教學事件的反思,反思是在同自己已有的教學思想、教育理念進行比照,沒有反思的教育不可能深刻,沒有反思的教師不可能成長。 讀書是更新觀念、尋求精神支點的研究 大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與基層學校的教學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許多新教師缺少系統(tǒng)的、應用性強的教學理論或觀念。讀書可以彌補新教師的這一缺陷,并且隨著教學的深入,這種作用將會越來越明顯。同時,剛工作的一段時間是新教師感情最豐富、最敏感,精神又較為脆弱的時期,讀書能為新教師提供精神支柱。因此,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基本的學習能力,也應是教師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