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家訪“七備”
班主任家訪“七備” 家訪是實現(xiàn)學校、家庭溝通的有效渠道,是形成教育合力的樞紐,是轉化后進生的催化劑。但是,家訪前如果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往往會事與愿違,事倍而功半,甚至惡化家校關系,影響教育效果。實踐經驗告訴我們,為避免家訪的盲目性,家訪前要精心“備課”。 一、備態(tài)度 有的班主任家訪時態(tài)度不端正,甚至動機不純,有違教師職業(yè)道德。比如部分班主任在家訪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家長的指責和對孩子的輕視,嚴重者會使家長痛哭流涕、對孩子失去信心;有些班主任會以告狀的口氣數(shù)落孩子的缺點,把學生說得一無是處,教師走后,學生會受到家長的訓斥甚至打罵,造成師生關系緊張;更有甚者,個別班主任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借家訪之機要求家長為其辦事,致使家長左右為難,從而對班主任產生厭惡感。因此,班主任在家訪前,要端正思想認識和態(tài)度,避免告狀及功利性家訪。 二、備學生 家訪前,班主任要對受訪的學生有全面的了解:他的問題、他的想法、他的希望……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進行家訪。談話要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不同內容的溝通:頷首于差生的一隅之見,贊許于差生的一得之識,褒獎于差生的一技之長,感慨于優(yōu)秀生的一騎絕塵。根據(jù)學生情況,靈活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家訪形式,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備家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素質、行為習慣及教育方式都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有所作為,但由于不少家長在思想認識、道德修養(yǎng)、文化素質等方面的欠缺,使得他們對待孩子往往采用簡單粗暴、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從而產生了不盡如人意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家訪之前,班主任應找有關學生了解家長的情況,以便有的放矢,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而在時間的選擇上,應與家長事先聯(lián)系,選擇家長方便的時間,盡量避免貿然家訪。 四、備目的 為了提高效率,保證效果,班主任每一次家訪都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經常會碰壁,而從學生在校情況中又找不到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從家長那里了解情況,尋找原因。班主任應考慮家訪要了解什么、溝通什么,帶著哪些問題去家訪。有的教師家訪缺乏計劃性、目的性,家訪時海闊天空,無所不談,既耽誤雙方時間,又沒有解決具體問題,失去了家訪的意義。 五、備內容 一次成功的家訪,離不開精心設計的內容。學生家長大部分忙于工作,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常有一些片面的認識和誤解,所以班主任在家訪前要認真學習有關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論,利用家訪的機會向家長宣傳國家教育政策和新的教育理念,取得家長和社會對教育工作的理解;通過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習慣,挖掘孩子某些問題的思想根源,從而爭取家長的配合來共同教育。 六、備溝通策略 家訪前班主任應在腦海中構思或在紙上寫下與家長溝通的策略:比如切入的開場白、談話語氣的把握、事例的列舉、道理的剖析等。家訪時,班主任應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交談內容應就事論事,擺事實,講道理;對學生的優(yōu)缺點要一分為二,言語適度得體,涉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或隱私:如小偷小摸、與異性交往過密、心理隱患等,更應該考慮好表達方式,既要講清事實,又要顧全家長、學生的面子,使家長易于接受。家訪的時間長短應掌握得當。 七、備效果 對每一次家訪的預期效果也要事先考慮周全。后進生的家訪要多些,對這些學生要多一些關心和愛護,多表揚他們的閃光點和點滴進步,幫助他們樹立克服困難、改正錯誤的信心和勇氣。同時,為了不使后進生產生對立情緒、形成師生難以溝通的心理隔閡,要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孩子問題,避免家訪后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拳腳相加。對優(yōu)秀生的家訪,同樣不能忽視,要鼓勵他們繼續(xù)發(fā)揮長處,及時彌補不足,走上良性發(fā)展之路。班主任要建立家訪筆記,寫家訪記錄,對家訪的情況、發(fā)現(xiàn)的問題、解決的方法都要有詳細記錄,以便分析研究、觀察效果、總結經驗。 只要我們班主任科學合理地設計好每一次家訪,就能夠調動家長積極性,形成 班主任家訪“七備”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