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音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人們相互交流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作為小學基礎教育課程中的音樂教育,相對于其他一些學科而言,其內(nèi)容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的反復體會和琢磨,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音樂教師準確形象、富有激情的教學用語,對課堂教學效果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也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增色不少。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用語的合理使用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準確精煉 普通話是每個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學中,音樂教師尤其要做到能講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教師字正腔圓的發(fā)音,不但會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的享受,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準確的發(fā)音,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實的基礎。 音樂課有時間的限制,要把音樂知識系統(tǒng)完整地傳授給學生,教師的教學用語就必須準確精煉。要抓住教學內(nèi)容中的主要問題進行闡述,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積極地學習和創(chuàng)造。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緊扣教學內(nèi)容,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到帶領學生遨游于音樂的海洋,都應富于邏輯,引人入勝。沒有語言組織,東拉西扯,隨意發(fā)揮的音樂課是難以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因此,音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以概括性的語言、精煉的詞匯引導學生。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細致地鉆研教材,在課前就做好精心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在備課時就要有組織課堂語言的準備,并選擇最好的表達方式。唯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思維保持連貫統(tǒng)一,順利實現(xiàn)音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轉(zhuǎn)換,提高教學效率。 二、形象生動 音樂中的很多知識,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讀,局限于音樂而音樂的講課,會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逐漸削弱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講授時,要力求做到化繁瑣為簡約,化生辟為通俗,化抽象為具體,化模糊為生動,真正快速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對于那些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動的例子來對他們進行啟發(fā)、引導。如:講解豎笛吹奏時的口風運用,可以讓學生體會吹蠟燭時搖晃而不滅的感覺,學生吹奏時就不會把一口氣一下全部吹完,從而造成刺耳的怪音;講到聲樂教學中的氣息運用,可以讓學生體會聞花香的感覺……教師教學中的語言越形象、生動,選用的例子越貼切,學生就越容易理解,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純技術語言,要實用得多。 三、韻律優(yōu)美 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正是因為有了旋律、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的完美結合,才富有它迷人的藝術魅力。我們的課堂教學語言也是如此。美化音樂課的教學語言,可以提高音樂課的審美價值。教師要注意讓課堂語言隨教學內(nèi)容的變化而變化,恰到好處地表達教學意圖,增進師生間的交流。如:過渡性的語言,可采用適中的音量、自如的語氣、平穩(wěn)的聲調(diào);講授教學重點、難點時,可放慢節(jié)奏,加強語氣,給學生理解、吸收的空間;對富有激情的教學內(nèi)容,可加快節(jié)奏,調(diào)整語言的力度,做到抑揚頓挫,感情充沛,變化有效,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韻律優(yōu)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能把學生帶入到音樂情境之中,加深他們對教學內(nèi)容的印象,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言形配合 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語言除了優(yōu)美激情的聲音之外,還應有與之配合的形體語言。教師的動作、表情、手勢等等也是教學中表情達意,詮釋知識的語言。如學生在演唱歌曲時,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等能提示學生把握歌曲的速度、情緒,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意境。教師形體語言和聲音語言的和諧運用,能起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是教學有聲語言的必要補充。 教學語言貫穿于我們教學的整個過程。音樂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就像美妙的音樂作品一樣,會給學生帶來藝術的享受和美的啟迪。它使我們的音樂課堂充滿情感,使語言美和音樂美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綜觀現(xiàn)在的音樂教學,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們在教學觀念、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進和提高,課堂教學也越來越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但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有的老師卻不太重視,這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作為音樂教師,在花大力氣研究教學的同時,一定別忘了對教學語言的研究。如果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在教學語言上多下功夫,那么,音樂教學就一定會更受學生的喜愛和歡迎。 參考文章: 周智敏 《音樂教學的語言美》 陽海容《再話音樂教師課堂語言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