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示教學法在生物學科中的作用和應用
精品源自地理科 中學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和實驗科學,它所研究的對象是豐富多彩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界。因此,要求生物教師在傳授生物學知識時,不能停在滔滔不盡的,空洞無味地理論講解上,應該多給學生生動、具體、形象的實物、模型、標本、掛圖等等。從而加深對生物學概念的認識和生物學知識的掌握,提高教學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充分運用演示教學法。 何謂演示教學法:教師通過向學生演示生物體的實物和實物的真切描繪物,傳播生物學知識的方法,稱為演示教學法。 (一)演示教學法的作用 1 、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形成正確概念 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是從感覺和知覺開始的,沒有正確的感知覺,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也就不可能獲得任何知識。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生命現(xiàn)象的科學,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采用演示教學法,向學生陳示有關的直觀材料,使學生通過直接和間接直觀村料的感知而獲得感性認識,并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正確的生物學概念,掌握生物學知識。例如教師通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和氧氣的演示實驗,并通過講述使學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教學法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對于生物體細微結構的知識,復雜的生理現(xiàn)象的知識,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難以理解和記憶,演示有關教具、實驗、可使學生加深印象,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牢固記憶。 2 、喚起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達到某種目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是喚起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要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必須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因為一個對生物學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貫注全部熱情,津津樂道。教師演示各種直觀手段時,直觀手段的鮮明性、生動性、真實性,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3 、利于學生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 演示教學法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觀察生物體的條件,并要求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積極思維,使學生學習到了觀察生物體的具體方法。例如生物體生態(tài)、外形、內部結構的觀察法 ; 生物體剖面圖的觀察法;比較生物體器官間,組織間的區(qū)別觀察方法等。掛圖、模型演示了生物體的真實描繪,使學生從中認識真實的生物體,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二)演示物的類型及其教學法方法 演示物分生物體實物和實物的真切描繪物兩大類,或分為直接直觀手段和間接直觀手段兩類。生物體的實物包括生物活體、標本、生物學實驗、動物園、植物園等,也稱為直接直觀手段;生物體實物的直切描繪物包括掛圖、模型、板書、板畫、手勢等,也稱為間接直觀手段。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工作重點講述一下實物演示。 1 、實物演示 ( 1 )生物活體演示 生物活體包括活的生物體和它的器官、組織。例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各大類群植物,動物方面的草履蟲、水螅、渦蟲、蚯蚓、昆蟲 ...... 。 ( 2 )生物標本演示 生物標本是指經生物技術加工處理,可以保存的生物體及其器官、組織。包括玻片標本、干制標本、浸制標本、剝制標本等。 2 、實物演示的教學方法 ( 1 )演示要及時:演示生物活體或標本時,必須在需要時才出示,用完后及時收存,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 2 )演示要讓全體學生觀察清楚:演示物應放到一定高度的講臺上,使全體學生均能看到。如果實物較小,可分發(fā)給學生,每 2 人 1 份材料,教師邊演示,同時讓學生邊觀察所分發(fā)的材料。如葫蘆蘚、蚯蚓等,剝制標本、浸制標本、骨骼標本、化石標本可每排學生一套,傳下去讓學生仔細觀察,如家鴿、黃鸝、山雀等剝制標本 , 青蛙骨胳標本、海葵、海星浸制標本。數(shù)量少或大型標本,教師可先向全體學生展示,然后再到學生中巡回演示,如鷹、獐等剝制標本。或讓前排學生認真觀察后,請其講述形態(tài)結構,可增強演示效果。 ( 3 )演示實物要與掛圖、模型等相結合 演示實物時,由于實物較少,或因是活動的,因而對其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不易清晰感知,而掛圖、模型顯示的一般是該實物的放大物,因而在演示實物的同時,最好運用該實物的掛圖、模型,使學生從多種角度理解同一教學內容,如蝗蟲、蜘蛛、沙蠶、蜈蚣等。而且還應與講述、板書相結合,邊演示、邊講述、邊板書,用文字書寫實物上有關生物學各結構名詞術語,幫助學生觀察,認識實物。 總之,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正確而合理地選擇直觀手段的,并學會運用各種直觀手段進行演示教學的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精品源自地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