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記”與“反思性教學”
“教后記”與“反思性教學”“教后記”與“反思性教學” 何紅英 “思之不縝,行而失當”。人類早在古代社會就有反思意識,“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證,F代社會反思已成為人的自覺行為,而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我也不斷嘗試應用反思,發(fā)現它可以消去弊端,得教益,“借石攻玉”。通過教學反思,我不斷探究有關教學對象、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后記”是活頁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塊,我就是在這塊小天地里進行了反思教學的實踐。近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寫好教后記首先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還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有利于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fā)現問題,查漏補缺;有利于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教后記的內容很多,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記成功做法 即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做法(如將形象貼切的比喻,巧妙的導入新課,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提問等)記錄下來。有時這可能僅僅是一句話,但它對今后的教學將提供最直接的參考。如講“遺傳”第一節(jié)時,我以一個問題結尾:一對夫婦,男的是單眼皮、小眼睛,女的是雙眼皮、大眼睛,假如他們生了一個孩子,孩子應是什么樣的眼睛?每當此時,學生的思維就異;钴S,七嘴八舌的開始爭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個結尾被我記錄下來,并應用到以后的教學實踐當中,深受學生的歡迎。 2記失敗之處 即將處理不當的教學重點、難點,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以后教學所應吸取的教訓。例如,在講一對等位基因的雜合體連續(xù)自交3次,后代中純合體占多少,顯性個體占多少時,我按常規(guī)思路,先畫出遺傳圖解,再統(tǒng)計后代各種類型的幾率,這樣做十分復雜,而且極易出錯。我將這一教訓寫入教后記中,并變換思路,打破常規(guī),換角度思考,提出改進方案,引進數學中概率計算法,不難得出結論:后代中純合體占1-(1/2n),顯性個體占2n+1/2n+1(其中n為自交次數),這樣就使問題迎刃而解。 3記教學機智 即把授課過程中偶然出現的靈感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下來,供以后參考。課堂教學中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產生錯誤認識時,若教師總是簡單地予以否定,則難以令學生信服,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這時如果順著學生錯誤的思路,誘導學生自己導出錯誤結論,學生就會迷途知返。如在講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時,有這樣一道題:基因型為AaBb的1個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幾種精子細胞?多數學生信口應答,“4種!碑敃r我靈機一動,將計就計,接著問學生: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經減數第二次分裂產生的2個精子細胞的基因型是否相同?(相同)既然能產生4種精子細胞,那么這個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能產生幾個精子細胞?學生回答:“8個。”顯然這不可能。至此,學生幡然醒悟,得出正確結論自然也就水到渠成。這樣可使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種糾錯方式被我記于教后記中。 4記學生問題 即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迷惑點,作業(yè)中暴露的欠缺點及在考試中出現的失分點,并力爭在短時期內有針對性地進行補救。如“根對水分的吸收”一節(jié),課后我將學生的問題整理如下:(1)人吃咸菜多了為什么感覺渴?(2)輸液時,鹽水或葡萄糖溶液濃度太大,行不行?如果把鹽水或葡萄糖溶液換成無菌水,行不行?(3)為什么夏天喝濃度高的飲料,越喝越渴?(4)植物死細胞和活細胞與水的關系一樣嗎?(5)當細胞外液濃度等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的吸水與失水近乎相等,可否以此測出細胞液的濃度?(6)濃度大相對含水少,濃度小相對含水多,水從低濃度向高濃度滲透,即由水分子多的地方向水分子少的地方滲透。(7)若把經鹽水浸泡后變軟的材料再浸入鹽水中,將會有什么現象出現?(8)海洋中的植物為什么不會有“燒苗”現象發(fā)生?我把這些內容及時給學生講解并注意聯(lián)系相關知識并加以引申,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記學生見解 即把學生“智慧的火花”(如獨到的見解,好的思路)記下來,為今后教學補充新鮮血液。對于一些錯誤見解,只要它存在有普遍性,當堂剖析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大多數學生對有關細菌的日常概念主要包括下列幾點:(1)細菌很小,人眼不能直接看到;(2)細菌就是病菌,能引起人和動物的一些疾病;(3)細菌就是病毒。對于這些說法我當堂講解到,關于細菌很小,這是對的,1000球菌排成一列才1mm長,這樣明確的數字可將模糊的內涵清晰化;病菌專指使人類患病的細菌,說“細菌就是病菌”,把細菌的內涵擴大了;細菌是病毒則是完全錯誤的,它們同屬于微生物,但細菌是原核生物,有細胞結構,而病毒根本無細胞結構。這種講課手法非常有益于學生形成深刻的記憶。 6記學習心得 即把教參、資料、相關書籍以及老教師的一些教學經驗、學法指導以及公開課、觀摩課的收獲記錄下來,寫入教后記,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消化、吸收,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例如,在聽優(yōu)質課時學到:為了解決減數分裂過程主要變化這一難點所設計的一系列問題:(1)染色體復制是在聯(lián)會前還是聯(lián)會后?(2)一個四分體包括幾條染色體、幾條染色單體、幾個DNA分子?(3)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兩個四分體在細胞中央有幾種排列方式?(4)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主要特點是什么?這一特點導致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細胞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含量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5)減數第二次分裂和有絲分裂比較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6)減數分裂的結果和有絲分裂比較有何不同?這些設問都被我及時記錄,加以總結,并應用到教學中。又如,在資料上看到的關于“三大類有機物的代謝”內容總結為一分二合三轉化;關于“動物胚的發(fā)育”中的原腸胚時期特點簡單概括為一孔(胚孔)、二腔(囊胚腔、原腸腔)、三胚層(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等,我都及時地記錄下來,并在講課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引入、穿插,收到了相當好的教學效果。 “教后記”雖然蘊含了豐富的內容,但僅是反思教學的一小部分,真正要想通過反思教學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的教師,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