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自然科學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策略內容提要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而初中自然科學是以科學探索、實驗為知識獲取的手段為特點的學科,故在初中自然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運用探究式教學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提出了具備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學策略與步驟:示標引題-自學探究-合作探究-實驗、實踐探究-歸納、矯正-訓練反饋內化。 關鍵詞 :探究式 課堂教學 學生主體 自學 合作 自然科學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由于它順應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蘇霍姆林斯基)的心理需求,因此具有明顯的科學性、實用性和高效性。特別把它與初中自然科學這樣一科本身以科學探索、實驗為知識獲取的手段的學科有機的融合,更能體現(xiàn)它的優(yōu)越性。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何避免讓“探究式”成為一種形式、“擺設”,也就是如何使“探究式”的內涵真正落實,切實提高教學的效度,讓學生發(fā)展以最大的空間?應該是很多教師在思考和摸索的急需解決的課題。筆者就探究式教學在自然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想法和做法。 一、理論的界定 1、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內容。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身邊的事物或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物,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來獲取新的知識并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2、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目的。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二、課堂實施的策略與步驟 基本思路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自主學習為途徑,合作討論為形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構建教師導、學生學的教學程序。具體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為四步進行! 第一步:示標引題 示標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人,這一環(huán)節(jié)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教師一堂課的開頭用一兩分鐘時間,通過小黑板或投影儀準確清楚地向學生展示課堂教學目標,以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參與教學過程。學習目標力求具體明確,切忌出現(xiàn)抽象的詞語。如在《焦耳定律》教學中,可把目標定位在:1、理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2、能運用學過的焦耳定律計算一個導體通電發(fā)熱的問題;3、學會“研究電流產(chǎn)生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方法。同時注意要盡量挖掘德育培養(yǎng)目標,并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提出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如“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和老師一起順利完成目標!”等語言,以激發(fā)學生勇敢地追求目標,為下一階段自學探究作鋪墊,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進人自學探究階段。 第二步 自學探究 自學探究的目標是挖掘學生心力,發(fā)揮其自主性,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其終身受益。本步可分為自學前指導(1分鐘)和自學探究(6-8分鐘)兩部分。自學前的指導使學生明確自學的內容、方法、要求和時間。自學探究部分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接受情感熏陶。它是由學、思、疑、問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學習要素組成的,學生在自學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連結在一起,就會給自學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因此,不必擔心學生有沒有自學探究能力,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師相信不相信學生,給不給學生自學探究的權利。能相信學生,也能給權利,學生自學探究水平肯定會迅速提高。當然,教師要特別注意幫助自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自學,同時通過巡視、對話、查看自學練習等形式了解學生(中下生為主)在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分析歸類,作為下一步解疑導撥作準備。 第三步:解疑導撥合作探究 學生的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這一步可安排5-8分鐘時間,讓學生簡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難點,要求不提重復性、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教師可根據(jù)需要確定選用哪一種更好。這三種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fā)揮各自的學探優(yōu)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fā),相互研討,然后四人小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討的結果;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小組可以是四個、六個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三是大班集體探究。即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fā)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只需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導撥。合作探究能促進學生思想情感交流,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構建民主和諧氣氛,養(yǎng)成良好個性品質。以往組織課堂討論,主題不明確,時間不充分,氣氛不和諧,圖形式走過場多,討論探究效果很不理想,這需要盡力避免的。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應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指導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 第四步:實驗、實踐探究 這一步通過學生的實驗操作或對與知識緊密聯(lián)系的實際問題的探索,既是對知識探究的鞏固,又是對知識探究效果的檢驗,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方法。教師要根據(jù)學習目標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就給學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學生實踐探究是鞏固和擴大知識,同時也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實踐探究是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利時機,方法形式一定要靈活多樣,只要有利于學生擴大知識和發(fā)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第五步:歸納、矯正(后教) 這一階段既要歸納總結前三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獲,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得出科學結論,對學生在探究中出現(xiàn)的偏差進行矯正,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這是影響探究式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的一步,其作用一方面在于進一步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生活的第一樂趣;另一方面要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要求,該理解的,講清一個為什么,該掌握的則要指導學生在理解基礎上學會運用,并且知道在運用使應避免出現(xiàn)哪些錯誤。這一步激勵評價可由教師進行,也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大家總結,教師補充。 第六步 訓練反饋內化 通過當堂練習,鞏固知識和形成能力,活化即使反饋機制,及時調控教學。這一步至少安排10分鐘時間,訓練內容緊扣教學目標,重在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要求學生獨立、快速、當堂完成,教師通過巡視或當堂批改及時發(fā)現(xiàn)具有共性的問題,力求當堂解決。 運用探究式要控制教師講話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可給學生30分鐘活動時間,這樣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才算真正擺正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探究式課堂教學是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xiàn)狀,讓課堂充滿生機。 以上就是筆者在自然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發(fā)揮探究式教學的最大優(yōu)越性,還需不斷地實踐,在實踐中提高。 參考書目:《洋思教學模式-洋思初中的教學理念與實踐》 主編:李如齊 《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年第4期〈關于研究性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