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動腦啟發(fā)創(chuàng)造
勤于動腦啟發(fā)創(chuàng)造勤于動腦啟發(fā)創(chuàng)造——生物課堂上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一例 趙心紅 全社會都在呼喚素質教育的普及和加強,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則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觀察、實驗和思維等基礎能力的關鍵時期,而學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滲進能力培養(yǎng)的內容是擺在每個中學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在給初一學生講授“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節(jié)時,做了以知識為載體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xiàn)剖析開來,與大家交流。 1 提出問題,教給學生思維 呼吸作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理過程。人的呼吸作用學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們就難以理解了,既看不見又摸不著。那怎么才能證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動腦思考,充分發(fā)表意見。他們想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甚至很幼稚,不過沒關 系,我引導學生一一進行分析、評價,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然后順著較為合理的思路,教給學生怎樣思維才能簡化問題、解決問題。如有的學生建議把植物放入水中,若冒氣泡則可以證明。窗臺上正好有天竺葵,我問學生這么大的一盆花如何放進燒杯呢? 學生便想到折一小枝放進去,這樣做了,結果并沒冒氣泡,我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與學生商量:另換一枝,看看行不行?再折下來嗎? 還有沒有別的辦法?這時學生就想到了可以把枝葉壓彎進水里,這樣既做了實驗還沒損傷植物,又試一次,還是沒有氣泡,看來這 個辦法不行。盡管如此,但這個學生的思路還是不錯的,知道從氣體的角度來考慮,這一點應給予肯定,并接著加以引導,植物如果進行呼吸作用和人應該是一樣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這樣在一個特定的空間內時間長了就會產(chǎn)生氣體成分的變化,即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證明氧氣確實少了,二氧化碳確實多了,那么,就可以證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這樣,檢測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轉變成了測定氣體成分的變化。教給學生把抽象的問題轉化成具體的問題來解決。 2設計實驗,引導學生思維 確定了研究思路以后,繼續(xù)跟學生一起探討,實驗怎么設計呢?這個特定的空間是什么樣的?室外行不行?引導學生分析室外環(huán)境大,干擾因素太多,不好控制。我們的教室行不行?學生互相討論,比較看法,覺得教室空間也不小,又有門窗與外界相通,還是 不行,得用小容器。這時我出示一個廣口瓶,問學生可以嗎?他們一致回答還應該在瓶口蓋上蓋才行。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思維, 讓他們漸漸地明白在密封的小容器里氧氣的減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多都相對明顯易測的道理。接下來繼續(xù)討論實驗材料的選擇,顯然,一棵完整的植物不妥,不易放入小容器中,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應該用它的局部或某一小器官來做,經(jīng)過大家的篩選,認為種子比較合適。這時老師拿出干大豆種子問學生可以測嗎?有的學生說可以,而有的學生則認為不行,理由是前面“種子”一章中曾 經(jīng)提過干種子生命力低,那它的呼吸作用肯定也弱,氣體成分變化不明顯就不好測,而萌發(fā)種子生命力旺盛,呼吸作用肯定也強,氣體成分變化明顯才易測,所以應該用萌發(fā)的種子。學生的分析很有道理,那怎么讓種子萌發(fā)呢?種子萌發(fā)需要什么條件?這 對于他們來說顯然是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在前面他們都做過種子萌發(fā)的實驗。最后,我提醒大家設一個對照組,即同時也用干種子作對照會更有說服力。 3規(guī)范操作,完善學生思維 有些學生做實驗時考慮問題不全面,有欠缺,老師若能及時地給予點撥指導,規(guī)范操作,則可以使他們的思維更完善,從而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如在驗證氧氣減少的實驗中,有的組按空瓶、盛干種子的瓶、盛萌發(fā)種子的瓶的順序將蠟燭依次放入,實驗很快做成功了,而有的組就不知道考慮順序,一上來就把蠟燭放入盛萌發(fā)種子的瓶里,火馬上熄滅了,他還得再點一次再試,做得慢了。在這里我先讓學生自己分析快慢的原因,然后總結:做實驗要統(tǒng)籌安排,有順序,講效率,像前面的同學那樣,既做成了實驗,又節(jié)省了時間和火柴。本來實驗的順序老師是可以先告訴他們的,但沒有這樣做,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摸索,在摸索的過程中,尤其是失敗以后,學生會更深入地思考,找出問題和不足,以便下一步做得更好。由于經(jīng)驗是學生自己得出的,所以他們記得會更牢,這在后面的實驗中得到了證實。后面的實驗是用燙死過的油菜葉和鮮活的油菜葉作對照,我同樣沒講實驗順序,但幾乎所有的組都考慮到了放蠟燭應按死葉、活葉的順序進行。不過,有的組又出現(xiàn)了新問題,只想到了放蠟燭要有順序,卻沒考慮測定氧氣減少和二氧化碳增多誰先誰后的順序(同一個盛油菜葉的瓶,既要測氧氣的變化又要測二氧化碳的變化),結果 先做了測定二氧化碳的實驗,倒入的水差不多已將瓶子灌滿了,再做氧氣時蠟燭就沒法放進去了,實驗只做成了一半。這時,我仍然先讓學生自己分析原因,然后再歸納:每個實驗都有一定的程序,不能想當然,要多動腦筋,全盤考慮,周密策劃,以達到最佳效果。這個實例說明學生思維的完善不是一次兩次的糾正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多次重復,需要在不斷地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過程中得以加強。 4分析實驗,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 實驗過程中,常伴有許多實驗現(xiàn)象發(fā)生,要求學生細致地觀察“有沒有”、“有什么”、“什么樣”,認真地記錄,尤其是正確地分析,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的極好方式。每一個實驗結束后,我都要求學生如實填寫實驗現(xiàn)象,調動大家逐一做出分析,共同探討,得出結論。如在觀察溫度計的示數(shù)時,每一個組的保溫材料、干種子、萌發(fā)種子的溫度都不一樣,且組和組之間也有差異,我讓各個組逐一讀數(shù),都寫在投影片上打出來,然后啟發(fā)學生從眾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找出規(guī)律,即萌發(fā)種子的溫度都高于其他。在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的好習慣。 同時,還鼓勵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讓一個組的學生匯報結果后,再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的結果;一個學生分析或解釋了原因后,再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的意見;這個實驗這樣做可以,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等,求同存異,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積極動腦,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5勤于動腦,啟發(fā)創(chuàng)造 通過上述精心的設計和有意識的訓練,確實達到了讓學生多動腦就有所創(chuàng)造的目的。如將演示實驗改為以組為單位的學生實驗后,即面臨著實驗用品短缺的困難,廣口瓶、保溫瓶等不夠。用廣口瓶的目的不僅是小、可密封,而且它還透明,能看清楚實驗現(xiàn)象,由此,學生想到了用罐頭瓶代替廣口瓶,并從家里帶來了許多。至于保溫的問題,我啟發(fā)學生在保溫材料上下功夫,既能保溫又容易得到,最后學生也想了許多辦法,有的組找鋸末,有的組用廢紙,有的組撿來了泡沫塑料,分別都裝在廢紙箱里,再把空的、盛干種子的、盛萌發(fā)種子的礦泉水瓶埋入其中,整個裝置也就取代了保溫瓶的作用,而且,用礦泉水瓶還克服了用不透明的保溫瓶看不到實驗材料的缺點,然后用棉花塞在瓶口處,插入溫度計,效果都很好。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還有新發(fā)現(xiàn),即測氣體成分變化時干種子的氧氣減少和二氧化碳增多幾乎都看不出來,唯有溫度這一項干種子的比空瓶的略高,說明它在進行微弱呼吸。 再如對實驗的改造。做檢測二氧化碳增多的實驗時是把廣口瓶內的氣體趕入到盛石灰水的試管中,必須用一個合適的帶孔的橡皮塞塞緊瓶口才行,比較麻煩。為此,有的學生課下設計了這樣的實驗:先把等量的石灰水分別倒入兩個罐頭瓶中,然后在瓶口內分別懸掛用紗布包好的干種子、萌發(fā)種子,擰緊瓶蓋,一段時間后根據(jù)石灰水是否變渾濁來判斷二氧化碳是否增多了。此法簡單,不受廣口瓶的限制,便于學生操作。 在這里,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廢物利用的環(huán)保意識,還使學生有一種實驗是自己做出來的成功感。 總之,不管什么類型的課,只要我們用心,有意識地去做,就會在認真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找到以知識為載體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從細微入手,從點滴做起,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的細節(jié),漸漸地,學生的勤于動腦就會升華為善于動腦,進而有所創(chuàng)造,而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才是我們今天的社會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