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之前,人類不相信能踏上仰望的月亮;1961年以前,人類不相信能離開地球;1903年以前,人類不相信能像鳥一樣飛翔;1810年以前,馬車還是陸地上最快的交通工具。從1810年到現(xiàn)在的200多年間,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產(chǎn)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0年,中國將第一顆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送上軌道。
從第1次到第100次發(fā)射,我們國家用了37年;
從第100次到第200次,只用了短短的7年 。
時間如此神奇——是什么在延伸我們的雙手?是什么在擴展我們的視野?是什么在縮短我們的離距?是什么讓人類變得更加強大?
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是人脫離動物的根本力量。正是不斷增長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才構成了社會生產(chǎn)力進步的核心內(nèi)容,才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呈現(xiàn)色彩斑斕。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接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也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尊重勞動、尊重人才的理念:“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我們一定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大力宣傳勞動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進事跡,引導廣大民人群眾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成風氣。”“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
△央視財經(jīng)頻道紀錄片《勞動鑄就中國夢》視頻
“我姓原,原子彈的原,姓這個原,跟原子彈有緣分,我特別自豪。”這是原公浦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自我介紹。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核工業(yè)技術人員,他說,他這輩子和原子彈有著割不斷的情分。
1959年,原公浦所在的工廠接到任務,要選調(diào)一批優(yōu)秀的技術工人,到大西北從事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聽是為了祖國建設,剛剛結婚的原公浦毫不猶豫就報了名。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部件加工者原公浦:“那個時候有句話,革命戰(zhàn)士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國家要求我到哪兒去,國家要調(diào)我到哪兒去,我是義不容辭!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高科技產(chǎn)業(yè)幾乎一片空白,一無設備,二無人才,三無資金,所有的項目都從零開始。
原公浦懷揣著建設祖國的偉大理想,走進了神秘的大西北,這一走就是整整三年。
在這里,所有的廠房都有重兵把守,通行只靠證件,所有的人都不用真實姓名,只用代號。
“當時一共有幾萬人,住帳篷,冬天冷得不得了,夏天熱得不得了。戈壁灘一般都是7、8級大風,風沙大的時候帳篷也刮跑了,因為大家在帳篷里頭有些圖紙什么的,所以來風沙的時候,吃的也不管了,被子也不管了,只想搶回這些圖紙,最艱苦的時候沒有水,汽車拉水要到幾十公里外,每天一個人半臉盆水。”
原公浦的工作是加工原子彈的核心部件——鈾球,它相當于原子彈的心臟,誤差不超過一根頭發(fā)絲的幾分之一。為了能讓鈾球的加工不出任何閃失,原公浦加工出的模擬部件堆滿了庫房,每天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練習,讓他的技術爐火純青。
加工鈾球最關鍵的時刻終于到了,這一天對原公浦來說猶如命運的宣判。
操作正式開始,一切都在按計劃有序進行。突然,“啪”一聲,正被加工的鈾球從車床滾落下來……
“我當時全身的衣服都濕透了,人一下子就感覺什么都不知道了,眼前發(fā)黑,但是就在一瞬間,我馬上就鎮(zhèn)靜過來,顧不得當時核輻射對人的劑量,所以我把眼鏡也拿掉,趕快去抱這個產(chǎn)品看看,拿起來以后離我很近很近,大概就十來厘米,我看這個產(chǎn)品沒有碰壞,所以心里就踏實了。”
空氣再一次凝固,所有人屏住呼吸,迎來最后關鍵的三刀,這是極其重要的三刀。
“五 四 三 二 一 啟爆!”
半年后,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fā)的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僅耗時兩年零八個月。
又過了兩年零八個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這里是另外一個戰(zhàn)場。
1956年,錢學森、錢驥、姚桐斌等一批科學家和數(shù)千北大、清華等名校學子,隱姓埋名匯聚到剛剛建成的南苑基地。設備簡陋,生活艱苦,但強國夢想激勵著這些科技工作者。正如錢學森所說:“我們是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是艱難的,困難很多,但我們絕不向困難低頭!薄皩Υщy有一個辦法,就是‘認真’倆字!
面對前蘇聯(lián)專家留下的大量不完整數(shù)據(jù),除了三臺手搖計算機,技術人員只能依靠幾百個算盤高手一遍遍手工核算。
“兩彈一星元勛”航天科技集團高級技術顧問孫家棟:“計算室里,它那個組織非常嚴密,16個人對16個人,就是32個人平行地往前算這個數(shù),一條彈道需要往前算,那個時候大家白天晚上,24小時三班倒這么連續(xù)算,需要算兩個月到三個月,一條彈道才能算出來!
就這樣,他們用認真與巨量的勞動彌補了算盤與國外大型電子計算機之間的鴻溝。
錢三強、錢學森、鄧稼先、于敏、孫家棟等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家,以及原公浦等一大批默默無聞的勞動者,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和刻苦鉆研,使新中國在世界上爆發(fā)出一次次振聾發(fā)聵的巨響,使中華民族的信心一次次升騰。
這是智慧與勞動碰撞點亮的火花,照亮整個人類夢想的長河,成就我們夢想的榮光。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