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攝影師,我習慣東走走、西串串。直到某天,我的取景框里多了些“新角色”——三腳架旁支起的手機支架、大爺大媽舉著自拍桿調試美顏參數(shù)、街頭藝人的音箱上貼著“直播間請點亮燈牌”的手寫紙條。
全民直播的浪潮里,我的單反快門聲不再孤獨,那些曾被定格的畫面,正在以更鮮活的方式“流動”成時代的長鏡頭。
圖 | 朱孝榮

清晨六點的公園,穿熒光綠上衣的阿姨們排成整齊的方陣,領舞大姐手持藍牙麥克風,手機架在印著“!弊值娜_架上,屏幕滾動著“家人們跟著節(jié)奏動起來”的彈幕。
我蹲低機位,將鏡頭從舞動的人群移向手機屏幕:直播間里,有人留言“張阿姨今天動作好標準”。
過去拍廣場舞,我執(zhí)著于捕捉“群體的整齊劃一”;如今發(fā)現(xiàn),當手機成為“云端舞臺”,每個參與者既是舞者,也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傍晚的湖邊,穿藍色背心的大叔支起簡易音響,對著鏡頭開唱。他的嗓音不算專業(yè),卻引得散步的路人駐足,像極了一場露天演唱會。




在城郊荷塘,我遇見穿淺紫色T恤的阿姨舉著自拍桿,站在層層疊疊的荷葉間。
她戴著白色遮陽帽,左手高高揚起,右手握著自拍桿調整角度,鏡頭里的荷花與她的笑容同時綻放,瞇起眼睛望向鏡頭的瞬間,眼里的光比任何濾鏡都明亮。
作為攝影師,我曾執(zhí)著于“拍出完美瞬間”;如今我更感動于,當每個人都能舉起手機成為“主播”,那些平凡日常里的勇敢、熱愛與堅持,正通過千萬個鏡頭,匯聚成照亮彼此的光。
畢竟,最好的“作品”,從來不是孤芳自賞的風景,而是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連接。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