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在解放軍的保護下,上海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好,市區(qū)內(nèi)水電皆通,南京路上的霓虹燈依舊閃爍如常。 不過,想獲得完全勝利還需要繼續(xù)努力。 為了破壞新中國對上海地區(qū)的恢復和建設,國民黨空軍的17架戰(zhàn)機分批次從國民黨軍控制的舟山機場起飛,對上海多個重要的電力、供水等設施狂轟濫炸。 王明亮 軍事專家 當時負擔上海超過八成電力供應的楊樹浦發(fā)電廠,一半以上的設備被炸毀。一時間,上海市區(qū)陷入一片黑暗。 那時,年輕的解放軍防空部隊根本沒有遠程預警能力,無法組織有效抵抗,對國民黨空軍的轟炸往往猝不及防,束手無策。對此,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曾精辟地指出:“我們解放了上海,只解放了領土,還沒有解放領空,上海只能算解放了一半。不掌握制空權,上海是不能生存的。” 這張珍貴的照片記錄下當時的情景:一部繳獲而來的四式雷達被架設在上海安國路76號的樓頂,解放軍官兵們都迫不及待來看這個“能夠遠距離看到飛機”的先進裝備,對這部雷達寄托了太多希望。 然而,因機器陳舊,缺少零部件,這部雷達經(jīng)常不能正常工作,加之操作人員技術水平低,當敵機來襲時,它根本不能發(fā)現(xiàn)其蹤跡。 為了保衛(wèi)上海乃至新生政權的安全,建立起一支能戰(zhàn)斗的雷達部隊迫在眉睫。 在上海交大檔案文博管理中心,一份塵封了75年的歷史檔案清晰地記載著1950年畢業(yè)生分配工作名單的內(nèi)容。 在這份文檔中,“本學期開始時即參加工作”的字樣尤為醒目,21名尚未畢業(yè)就去參加工作的學子,就是被抽調(diào)前去修復雷達的電機系學生。如今家住廣東省惠州市的劉瑜老人當年正是其中的一員。 劉瑜 一九五〇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生 新中國首批雷達兵 前一天晚上開支部大會,開了很長時間。結(jié)果肯定沒有問題,黨的號召,青年團員必須要響應,大家沒有一個反對的。 在安國路76號有一幢8層高的大廈,如今住著眾多居民,生活氣息濃厚。就是這片充滿煙火氣的地方,當年是新中國第一代雷達兵的營地。 當年,21位大學生來到這里,在安國路76號的房頂?shù)谝淮慰吹嚼走_天線。 這部繳獲來的舊雷達讓學生們犯了難,盡管他們認真核對線路,檢查每一個零部件,但是當國民黨敵機來襲時,雷達卻沉默了,屏幕上絲毫不見敵機蹤影。 后來,時任上海國際無線電臺主任工程師錢尚平被秘密接到安國路76號。經(jīng)過一番細致檢查,錢尚平初步判斷,雷達不能發(fā)現(xiàn)目標的最大可能是發(fā)射、接收系統(tǒng)兩者的工作頻率不一致。經(jīng)過多次調(diào)整,在交通大學講師蔣大宗的幫助下,顯示器的熒光屏上終于有了近距離的固定回波。 1950年3月10日,飽受國民黨敵機襲擾的上海市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終于有了在遠距離就可以偵測到敵機的裝備。這也意味著第一支雷達隊從那一刻開始,真正能夠擔負起對空警戒的任務了。 5月11日夜里,國民黨空軍兩架B-24轟炸機依仗夜色掩護,保持著無線電靜默的狀態(tài)朝上海方向飛去。讓國民黨飛行員沒想到的是,他們看似小心翼翼的行動,早已被解放軍雷達隊捕獲。 當B-24轟炸機進入上海市區(qū)之時,地面探照燈突然開機。高射炮的炮火和殲擊機航炮炮彈在夜空中劃出耀眼的彈道,B-24轟炸機當即化作一團巨大的火球。 圖:大批上海市民圍觀國民黨軍飛機殘骸 當時在雷達隊工作的21名交大學生,除1名同學回地方工作之外,其余20名同學全都穿上軍裝,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雷達兵。他們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批雷達操作員,也是最早組建新中國雷達兵的種子部隊。 在此后的幾十年里,他們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在一次次交鋒與斗爭中蹣跚前進,竭盡全力迎接著一個又一個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