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幾年前,在南昌的街頭巷尾,幾乎都能看到這樣微小的服務,他們看似不起眼,卻早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如今這些小店還好嗎?
近日,商務部要求,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guī)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記者在南昌街頭走訪發(fā)現,小店的生存仍然面臨挑戰(zhàn)。
如何讓小店與社區(qū)居民的生活相融合?未來還會有新的模式為“小縫小補”小店帶來生機嗎?
為方便市民生活,近日,江南都市報官微上線了“小修小補便民地圖”。我們也希望更多人參與到“小縫小補便民地圖”的制作,讓這份地圖更加完善。
01.
走進街頭小巷
“小修小補”一直都在
“小時候這樣的小店可多了,現在是真的難尋!奔易〖t谷灘的鐘女士感慨!拔椰F在縫補衣服主要還是去老城區(qū),找那些我熟悉的老師傅!痹阽娕靠磥恚m然同樣是縫補衣服這樣的小活,但仍然考驗師傅的手藝。
“中山路上面那個師傅的手藝是真的好,她補過的地方幾乎看不出痕跡,甚至還能給你繡上一些裝飾!鐘女士感慨道,如今小店難尋,如果需要尋找這樣的縫補小店,她通常會先和身邊的同事打探一下情況。
對“90后”胡女士來說,縫補小店的存在為我省了許多退貨的麻煩!巴ǔH绻W上買的衣服,需要改一下尺寸大小,那縫補小店的存在可省下不少事!彼浀,去年冬天在網上購買了一件呢子外套,因為外套上的某個細節(jié)她并不滿意,便尋找裁縫想把多余裝飾剪掉。“經過裁剪后,一點也看不出來有縫補痕跡,就像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辈每p店的出現解決了胡女士所有衣服修改的問題!拔覀児緲窍掠2家縫補小店,現在生意可跑火了,每次去還要排隊呢!”胡女士感慨道。
小店的存在解決了周圍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對于像縫補這樣的“低頻剛需”,目前有多少家小店,主要是集中在哪些區(qū)域?記者連日來多次走訪發(fā)現,這些小店大多數藏身于小區(qū)內,甚至是不起眼的巷子里,它們沒有醒目的招牌,往往就是掛了一個牌子寫著“縫補”“配鎖”,10平方米不到地方,看起來很不起眼。
“小修小補”做的盡管都是些小活,卻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也是城市“煙火氣”的體現。張師傅的裁縫店在戴家巷花園角農貿市場的一角,整個店面積不到8平方米,里面放著張師傅所有家當,一臺縫紉機、一張桌子。他今年已經75歲,做裁縫也有60個年頭。年輕的時候,張師傅也曾意氣風發(fā),“我是專門做制衣的,還帶過十幾個徒弟”。如今,只剩下他一人獨自守著店面。
在附近居民文女士眼里,小店給附近居民生活提供了不小的便利。家里小孩校服大了、褲子長了,文女士都會去找張師傅給改改。“我現在年紀大了,也只能做點手工活。”由于腿腳不便,大多數時候張師傅都是坐在店里的縫紉機前改衣服,他的縫補活主要來自附近居民。
張師傅記得,雖然做的都是周圍居民的生意,但也有不少人特意來戴家巷找到他縫補!坝幸淮挝业囊粋顧客從新建趕過來,甚至還走錯路,最后打摩的才找到我這里!鳖愃七@樣的趣事還有不少。在張師傅看來,“小縫小補”未來的生存市場堪憂,“等到我們干不動了,哪里有年輕人還愿意繼續(xù)做這個事情?”
02.
店租貴生存難
小修小補出路在何方?
在戴家巷花園角農貿市場旁,由7家便民小店組成的“公園街道花園角便民就業(yè)服務站”,里面包含了配鎖、縫補、修鞋、書店等多種便民業(yè)態(tài)。4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該便民就業(yè)服務站后發(fā)現,每個攤點都有自己的招牌,木質的小格子鋪里容納了各種不同業(yè)態(tài)的攤主,4平米不到的小隔間擺放著手藝人所有的工具,不少市民專門前往這邊修補,甚至已經形成了“一條龍服務”。
曹姐是“曹記縫紉”的攤主,從2007年搬進這個格子鋪,已經有十多年。曹姐是戴家巷的本地居民,在還沒有搬入花園角農貿市場前,大多數時候曹姐都在城市街頭擺攤,“現在總算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痹诋數爻枪堋⑸鐓^(qū)多方聯合下,小攤小店有了固定的落腳點。小鋪雖不大,但是已經成為了街坊鄰居的生活必需。
“可以幫我改小一點這條裙子嗎?”劉女士是曹姐的?。這天,劉女士帶著兩條裙子給曹姐改腰圍尺寸,“以前穿剛剛好,現在瘦了腰這里也肥了。”對于這樣的小店,劉女士認為,“他們的存在為周圍居民提供了便利,誰家不需要縫縫補補!2元補個扣子,6元鎖個邊……搬入這里后,曹姐不用再繳納租金,一間小小的隔間就是她工作的地方。
在這條創(chuàng)業(yè)街上面的小攤,不難發(fā)現這里“手藝人”并不年輕。三味古書是一對夫妻在經營,今年六十多歲的劉奶奶和胡爺爺平日里就守著一家小店,有喜歡書的顧客也會來這里淘一些舊書,“現在看書的人少了,我們以前也是做手工活的,后來手工做不動了,就改為開書店了!
對于在修鞋的褚秋英來說,年輕的時候靠著一把轉子和一臺修鞋的機器闖天下,小縫小補的生意成為家里的支撐,如今從戶外搬到了屋檐下。在這里,褚秋英帶著她的修鞋工具和轉子用勤勞的雙手,維持了小店的生存。
“其實這是一種相互方便,我們方便了市民,市民也方便了我們。”隨著時代的變遷,來這里光顧的大多數是老人家,“年輕人修鞋少了,對于老人來說,修補是一種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也是一代人習慣的反映。”當我問起以后修鞋小鋪會不會消失,褚秋英倒不這么認為,“現在也有那種高端的機器,只不過修鞋會貴些吧。”小店雖小,卻是附近居民的信息情報中心,誰家出租房子,誰家修理家電,小小門店也成為信息窗口。
2015年,整個公園街道花園角便民就業(yè)服務站重新裝修了一回,新的招牌也掛上去了。小店的屋頂給“加厚”了,小店也更加結實了。
03.
當“小修小補”
融入互聯網生活
對于“小修小補”的小店來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手藝也需要被看見。熊玉蘭是一個裁縫,在西湖區(qū)石頭街149號經營著一家制衣鋪已經15年。店內擺放著各種材質的布料,“現在我們主要是做年輕人的生意,很多人會來我們家定制旗袍!比ツ2月份開始,熊阿姨開通了抖音、小紅書、淘寶等平臺經營生意。
在女兒余捷眼里,母親做了一輩子裁縫,靠著手藝做出了無聲的品質和有聲的信譽。當下裁縫店之類的小營生越來越少,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撐大量的流水作業(yè),每個人有不同的尺寸和喜好,而小店恰恰能夠給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體驗。最開始,余捷和妹妹一起幫著熊阿姨運營,主要是拍攝制作的服裝!艾F在我們店的生意主要是來自網上!毙苡裉m介紹,去年6月,余捷參加工作,也沒有時間幫母親運營,現在絕大多數的發(fā)視頻、寫文案都成了熊玉蘭工作的一部分。
同樣,三味書房的劉阿姨也想通過短視頻讓更多人了解花園角便民就業(yè)服務站,她在平臺上發(fā)布過縫補小店的短視頻。“現在大家都喜歡看短視頻,我也想看看我們的小店能不能發(fā)布!睂τ凇安苡浛p紉”的曹姐來說,客人們幾乎都是熟客介紹,她的店甚至在百度地圖上都搜索不到。
記者走訪發(fā)現,因城市里的“小修小補”攤位店家多為不熟悉互聯網運作的老年群體,很難將自己宣傳出去,他們的經營也面臨著多家連鎖修理品牌的沖擊;另外,大中型城市外來人口眾多,以往為“熟人社會”的老舊社區(qū),也逐漸以外來的年輕房客為主。年輕一代習慣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搜索,遇到修補需求時,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很難找到近旁的維修點,他們也未必留意到隔壁巷子有一家經營多年的修理鋪。
04.
“小修小補”
還有什么發(fā)展空間?
“小修小補”關系大民生。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日前表示,近年來,商務部積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完善生活基本保障類業(yè)態(tài)和品質提升類業(yè)態(tài),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guī)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
一時間,“小修小補”這個具有煙火氣的詞,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其實,“小修小補”一直都在。有專家表示,“小修小補”有著承載著保障民生、推動便利消費、擴大就業(yè)的重要意義,是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重要體現。如何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讓這些便民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從長遠來看,“小修小補”規(guī)范經營涉及多個部門之間的職能銜接,這是基層治理的智慧體現。
南昌市東湖區(qū)城管司法大隊副大隊長胡杰告訴記者,當前各地都在推行15分鐘生活圈,建立便民服務站將小修小補的攤主們生存問題和城市便民服務融合到一起,然而在推動便民服務站的建立仍需多部門合作推進。此外,胡杰表示,“我們東湖區(qū)正在做‘便民服務地圖’,不光是融入小修小補行業(yè)的服務點位,同時地圖上還會有附近的公廁、停車場,便于老百姓來查找!
同樣,讓殘疾人加入“小修小補”成為新興創(chuàng)業(yè)方式。今年3月,由紅谷灘區(qū)殘聯與鳳凰洲街道共同打造殘疾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庇護工坊正式營業(yè),里面設置有縫紉、家電維修、配鎖等三大便民服務。4月10日上午,記者走訪時看到,在工坊門口寫著工坊的服務時間及服務內容,9時至17時30分,是小店的營業(yè)時間。
在里面工作的師傅們絕大多數是之前就學過的相關手藝。腿腳不便主要依靠輪椅出行的羅師傅,年輕的時候就會擅長維修家電。“后來需要修理的人也少了,也就不做這個了。”有了工坊后,羅師傅把修家電的老手藝帶到了工坊內。
徐師傅會的手藝是修鞋,“修鞋的人少了,我現在也在學習配鎖工藝!痹谛扌伒呐赃,擺放著一架配鎖機器?p紉崗的萬師傅重新拾起了縫補手藝活。萬師傅腿腳不方便,如今工坊實現了“再就業(yè)”。“現在殘疾人找工作也困難,雖然來的人還不算多,但是我們也是在靠手藝賺錢。”紅谷灘區(qū)殘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考慮到殘疾人就業(yè)難的問題,我們設立殘疾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庇護工坊是目前推出的文明實踐基地的形態(tài)之一。
為了幫助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更好地回歸百姓生活,3月23日,微信和騰訊地圖聯合發(fā)起“小修小補”引路行動,為全國便民修補小店打造了一份專屬主題地圖。近日,江南都市報聯動騰訊地圖App,市民在江南都市報公眾號上服務菜單欄找到“小修小補便民地圖”,可以更輕松找到家門口的各類便民修補小店。
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都需要縫縫補補,這些近在咫尺的裁縫鋪、鎖匠鋪不僅僅提供了方便,更溫暖了你我的心。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