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愛心籌款平臺逐漸進入大眾視線,朋友圈常見的籌款鏈接,給不少陷入困境的重病患者及其家庭帶去生存的希望。而一些不法分子竟利用廣大網友的善心,偽造虛假證明,將愛心籌款變成愛心籌款騙局。
今年3月1日,城西街道新春園社區(qū)居委會接到一名熱心群眾的來電,稱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一個籌款求助鏈接,內容是新春園社區(qū)內有一幼兒患上白血病急需救命錢。
城西街道新春園社區(qū)居委會工作人員
因為鏈接里的信息沒有留下任何電話號碼和地址,所以這個熱心市民希望通過我們聯系到該患者家屬,進行幫助。
然而,居委會工作人員翻遍了社區(qū)所有登記在冊的居民信息,又經過多方查找,發(fā)現轄區(qū)內并無鏈接中所說的患者。在繼續(xù)核實求助鏈接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有了意外發(fā)現。
城西街道新春園社區(qū)居委會工作人員
這張居委會的證明跟我們的完全不一樣,便簽款式不對,筆跡也不對,我們居委會也沒有人開過這樣的證明。所以我們覺得這個是有問題的證明,就向派出所報案。
對此,湘橋警方高度重視,立刻抽調警力成立專案組展開調查。初步懷疑是有人偽造他人身份,通過愛心籌款平臺發(fā)布虛假信息進行詐騙。
湘橋公安分局刑偵大隊辦案民警
隨后,辦案人員趕赴北京,到該平臺總部進行調查取證。很快民警發(fā)現,該籌款鏈接所發(fā)布的所有證明材料均為虛假資料。
在該平臺地協助下,警方迅速鎖定作案嫌疑人張某和陳某,并逐步摸清他們的行動軌跡,拉開抓捕大網。2019年3月26日,專案組民警分別在潮安區(qū)古巷、鳳塘兩地,將兩名犯罪嫌疑人抓獲。
湘橋公安分局刑偵大隊辦案民警
經審訊,犯罪嫌疑人張某、陳某均承認在網絡愛心平臺上,發(fā)布虛假信息、騙取他人愛心捐款的行為。
據犯罪嫌疑人陳某交代,他和張某為朋友關系。因為向張某借錢做生意失敗后無力償還,便動起來利用愛心籌款抵數的歪腦筋。
犯罪嫌疑人 陳某
就想找點錢來用,能還別人的錢。欠了別人幾十萬。捐款的人,捐了有幾萬塊。
犯罪嫌疑人 張某
當時是陳某跟我借錢,然后沒錢還我,就讓我用這種方式去籌錢來抵數。除了名字和銀行卡號是真的,其它材料都是假的。之前我也有意識到這樣是不好的,現在很后悔。
目前,兩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湘橋警方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湘橋公安分局刑偵大隊辦案民警
警方在此提醒,市民在遇到相關網絡籌款信息時應多加甄別,確認信息真實度,謹防被騙。同時也提醒切勿存在僥幸心理,想利用網絡愛心籌款進行詐騙,一經發(fā)現,我們將堅決打擊。
原本只是財務糾紛,一個欠人錢,一個被人欠,但卻選擇雙雙聯手實施詐騙,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不過,兩名犯罪嫌疑人所使用的假證明、假材料都是哪來的呢?
據兩名犯罪嫌疑人交代,他們所使用的虛假材料,都是跟網上一個辦假證的人購買,整套虛假證明總共花了2000元。
犯罪嫌疑人 張某
就是陳某介紹一個人加我微信,幫我做的。做了一些假的資料,包括假戶口簿、假身份證和其它一些假資料證明,居委會那張證明也是那人做出來的。包括標題和內容也是賣家編寫的。
拿到虛假證明后,兩名犯罪嫌疑人通過“更換標題不換內容”的方式,虛構家中幼兒身患重病以博取他人憐憫,先后發(fā)出多則所謂的個人求助項目。
犯罪嫌疑人 陳某
當時提交這些材料的時候平臺審核即刻就通過了。通過朋友圈發(fā)布。
據犯罪嫌疑人張某說,盡管這期間有人曾提出過質疑,但最后也不了了之。很快,其中一個求助項目的籌款達到預期金額,張某便提前結束了籌款并成功提現。
犯罪嫌疑人 張某
最開始籌到的金額是3萬多,以分成的方式分錢。做假材料的那個人分五成,說這是規(guī)矩。其它有幫忙的就再分出去一兩成,自己到手拿了1萬多,就是抵陳某欠我的錢。
憑借虛假的證明材料和虛構的悲慘故事,兩名嫌疑人順利騙過了籌款平臺的審核,騙取了廣大捐助者的同情心,謀取私利,如此消耗愛心的行為確實可恥。而記者在網上查詢也發(fā)現,類似的行為并非個例。那么籌款平臺究竟是如何把關證明材料?市民對此又是怎么看的呢?
平臺審核有漏洞 眾籌監(jiān)管須較真
采訪中,絕大部分市民認為,伴隨著網絡的日益發(fā)展,這些公益平臺和募捐行為確實幫助了許多家境貧寒的患者,所起作用不可否認。平時看到有親友轉發(fā)求助項目時,他們也都盡自己所能給予幫助。
市民
捐也捐過,一般都是十幾二十、幾十元。看了一下照片,有醫(yī)院住院證明就捐了。就是大概閱讀一下,也沒去辨別真假,覺得一般都是真的吧。
記者在網上搜索代開病歷、請假條等關鍵字眼,點擊進入后發(fā)現,基本都是推薦加QQ、微信號碼再做進一步聯系。而在某購物網站上,也有為籌款推文潤色等服務出售。
事實上,從2015年起,隨著眾籌類個人網絡募捐日益增多,類似利用籌款平臺詐騙或詐捐的亂象時有發(fā)生。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就曾對網絡籌款平臺展開調查,記者以患者身份向某“病歷單病假單”QQ群購買了加蓋三甲醫(yī)院印章的虛假疾病診斷證明書及住院證明后,分別在三家平臺上發(fā)起個人求助項目。在填寫完目標金額、籌款標題、求助說明后,平臺顯示已成功發(fā)起籌款,鏈接均可轉發(fā)。隨后,該記者按照要求,以自己的身份上傳了姓名、身份證號及手持身份證照片,并將購買的虛假證明上傳至醫(yī)療診斷證明,同樣順利通過審核,診斷醫(yī)院均為前述某三甲醫(yī)院。為避免無關人員卷入,該記者僅將項目鏈接轉發(fā)給幾位同事進行小額捐助測試,30天籌款期到后,記者成功提現。
對于目前存在的審核漏洞,不少市民認為,網絡監(jiān)管和相關平臺都有責任守好“安全門”,把弄虛作假者擋在門外,才不會透支人們的愛心和信任。
市民
主要還是平臺,因為我們普通百姓就只能看到那張照片,而且顯示的資料很齊全,然后還有很多人幫助證實,所以一般大家還是相信的。網上售賣假證的人也得抓,特別是這些假印章從哪來的,需要相關的措施加強監(jiān)管,一旦發(fā)現要加強懲罰、制裁。
市民
平臺就是把關方面,肯定得去證實情況是不是屬實,比如需要派專人到醫(yī)院現場看一下情況。對于利用大家的愛心、同情心去謀取自己的利益,我覺得需要用法律的手段去加以懲治。
募捐的純潔容不得玷污,除了完善相應法律制度,強化社會監(jiān)督,作為第一道關的平臺審核,更要認真落實監(jiān)管責任,讓別有用心者望而卻步,才能讓真正困難者獲得更多幫助。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