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畢業(yè)論文查詢

 

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論中美關于貿易不平衡規(guī)模的爭議

論中美關于貿易不平衡規(guī)模的爭議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對國家間關系,它的起伏和波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亞太地區(qū)政治氣候的變化。在經貿領域,建交以來雙邊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發(fā)展。但是,在肯定積極一面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問題和矛盾,其中雙邊貿易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貿易摩擦就是比較突出和棘手的一例。按照常規(guī)思維,美國國際競爭力遠高于中國,在雙邊貿易中似乎應是美方順差中方逆差,然而雙方統(tǒng)計的共同結論卻與此截然相反。微妙的是,多年來在雙方一致肯定中方順差地位的同時,卻始終無法就貿易失衡的具體規(guī)模達成共識。這是雙方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和焦點,并且這一問題已經同人權問題、臺灣問題等一道成為困擾兩國關系的主要癥結(見表1)。
    表1:美國人對“中美之間最大分歧”的看法  
    人權  臺灣問題  政治制度優(yōu)勢  貿易逆差  核擴散  其他  不知道
人數(shù)  257  218   155       33   5   77   11
百分比 34.0   28.8    20.5      4.4    0.7  10.2 1.5

  
  資料來源:陳旭東、朱紀平,中美關系:來自民眾的看法,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6)。
    一、兩國統(tǒng)計分歧概述
  貿易不平衡有兩個層面:一是形式上的不平衡或統(tǒng)計上的不平衡,二是事實上的不平衡。事實須由數(shù)字反映出來,中國對美享有巨額順差是確鑿無疑的,無論是中方還是美方提供的數(shù)據(jù)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美方提供的美方逆差數(shù)字同中方提供的中方順差數(shù)字并不匹配(見表2)。
    表2:中美貿易的不平衡絕對額   單位:億美元  
年份  中方統(tǒng)計          美方統(tǒng)計     中美不平
    出口  進口  順差   出口  進口  順差 衡分歧
1980  9.8    38.3  -28.5    37.5  11.6  25.9  2.6
1981  15.1  43.8  -28.7    36   20.6  15.4  13.3
1982  16.2  37.2  -21     29.1  25   4.1    16.9
1983  17   23.2  -6.2   21.6  24.8  -3.2  9.4
1984  24.3  40.4  -16.1    29.9  32.8  -2.9  19
1985  23.5  50.9  -27.4    38   42.2  -4.2  31.6
1986  26.3  47.2  -20.9    31.3  52.4  -21.1   42
1987  30.4  48.3  -17.9    34.9  69.1  -34.2   52.1
1988  33.8  66.3  -32.5    50.1  85.1  -35    67.5
1989  40.1  78.6  -38.5    57.6  119.1   -61.5   100
1990  51.8  65.9  -14.1    48.1  152.2   -104.1  118.2
1991  61.6  80.1  -18.5    62.8  189.7   -126.9  145.4
1992  85.9  89   -3.1   74.2  257.3   -183.1  186.2
1993  169.6   106.9   62.7   87.7  315.3   -227.6  164.9
1994  214.6   139.7   74.9   92.9  387.8   -294.9 220
1995  247.1   161.2   85.9   117.5   455.6   -338.1  252.2
1996  266.8   161.5   105.3    119.7   514.9   -395.2  289.9
1997  326.9   163    163.9    128    626    -498   334.1
1998  379.8   169.6   210.2    143    712    -569   358.8
1999  419.5   194.8   224.7    120    806    -686   461.3
2000  521    223.6   297.4    162.5   1000.6 -838.1  540.7
2001(注)542.8  262    280.8    173.2   948.7   -775.5  494.7

  
  注:2001年美國統(tǒng)計為1-11月份數(shù)據(jù),并非全年。資料來源:中方統(tǒng)計,1980-1983年數(shù)據(jù)來自1984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84-1998數(shù)據(jù)來自1985-1999年各年《各國統(tǒng)計年鑒》,1999-2001年數(shù)據(jù)來自2000-2002年《國際貿易》第2期。美方統(tǒng)計來自美國商務部統(tǒng)計資料。
  從表2可以看出,雙方在出口、進口和順差(逆差)規(guī)模上都存在嚴重分歧:(1)關于中國對美出口規(guī)模,美方統(tǒng)計數(shù)字始終是中方統(tǒng)計的近2倍;(2)關于中國從美國進口,美國統(tǒng)計數(shù)字始終比中國統(tǒng)計數(shù)字小1/3左右;(3)關于中國對美順差規(guī)模,美方數(shù)字基本上是中方數(shù)字的2.5-3.5倍。中美兩國立場和觀點差異甚巨,可能是難以調和的。例如2000年,我方統(tǒng)計的對美順差雖很大,但也不足300億美元,而美方數(shù)據(jù)卻高達800多億美元,后者是前者的2.8倍。另據(jù)美方統(tǒng)計,2000年中國取代了日本第一次成為美國逆差最大的源國。美國商務部預測,在加入WTO后的三到兩年內,中國不僅在對美順差上而且將在對美出口上超過日本。從90年代開始,雙方幾乎每年都要為貿易不平衡問題爭吵一番,而爭吵的結果都是在“各自表述”中不歡而散。在美國國內每年也要就此展開爭論,其激烈程度比起中美之間的爭吵并不遜色多少。值得注意的是,自從“中國威脅論”出現(xiàn)后,美國的嗓門似乎更大了,在雙邊交流和磋商中往往更加咄咄逼人。按照國際關系理論,不對稱依賴是國家權力的重要來源,所以此問題久拖不解,將會損害中國的對美談判能力,使中國在中美博弈中更加被動。
  考查各國國際經貿關系的現(xiàn)狀和歷史,會發(fā)現(xiàn)貿易雙方的統(tǒng)計有所出入本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這是由于各國都有自己的一套海關制度和原產地規(guī)則,從而使統(tǒng)計口徑互不相同。但是,像中美雙方分歧這么嚴重的也絕無僅有,雙方統(tǒng)計出入之大已經有點離譜。這里面的蹊蹺在哪里?是中國的數(shù)據(jù)偏小,還是美方數(shù)據(jù)過大,還是二者皆有?本文認為二者皆有,不過美方高估對華逆差是主要方面,中方低估順差是次要方面。
    表3:2001年10月份美國貿易逆差主要來源地(單位:百萬美元)  
中國 日本 加拿大 德國 墨西哥 韓國 臺灣 意大利
9152 6957 3793  2676 2592  1625 1513   1191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2001年10月份月度形勢報告
    二、美方高估了來自中國的進口
  美方高估對華逆差,既有高估自華進口的因素,也有低估對華出口的成分。高估自華進口有三個原因:美國原產地標準問題、香港轉口貿易問題和中國加工貿易問題。低估對華出口主要是由轉口貿易和統(tǒng)計遺漏造成的。
    1、美國原產地標準的隨意性是主觀原因
  美國原產地標準的隨意性及其濫用,是高估中國出口或美國進口的主觀原因,也是一個基礎性原因,其他原因都要通過這個原因起作用。原產地規(guī)則是指進口貨物的國別要按其原產地,即商品的生產地、制造地或發(fā)生實質性改變的加工地進行統(tǒng)計。問題的關鍵在于,在世貿組織之前沒有一個國家、國際組織或權威機構,包括海關合作理事會和關貿總協(xié)定,能夠為判定貨物是否發(fā)生“實質性改變”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權威標準。因此,各國在制訂自己的原產地規(guī)則時,往往從本國需要出發(fā)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標準,而且這個標準還可以隨情況變化而相應修改。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生產一體化的發(fā)展,要理清每個商品的國際價值鏈,并精確計算出每個國家對商品最終價值的貢獻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就為美國把其他國家的增值計入中國出口提供了一個機會。模糊能產生爭議,但模糊對強者來說則意味著機會。下面以中國紡織品對美出口為例,說明美國原產地規(guī)則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和成衣進口國,每年進口額在600億美元以上。其紡織品和服裝原產地規(guī)則是1984年通過的,為了加強對紡織品和服裝進口的控制,尤其是來自中國等亞洲出口加工國的進口,美國在90年代先后兩次修改了原產地規(guī)則。1994年1月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生效,美國于同年8月第一次修改紡織品原產地規(guī)則。新標準不僅極為苛刻,并帶有強烈排他性和歧視性。它規(guī)定,墨西哥紡織品出口不受配額限制,但來自第三國部件的價值不得大于7%;加勒比國家如果采用美國原料,其輸入美國境內的紡織服裝也可免稅。由于自由貿易區(qū)的貿易轉移效應,這次修改大大限制了中國服裝的出口,例如1998年墨西哥對美服裝出口增長了17%,而我國卻下降了8%,但這次修改總體上對國別統(tǒng)計的影響并不太大。
  1999年美國第二次修改紡織品原產地規(guī)則,并于當年7月1日起執(zhí)行。新規(guī)定主要有五點:①紗類產品以紡紗地為原產地;②布類產品以織布地為原產地;③針織成型產品以織片地為原產地;④裁剪成型產品(服裝)以縫合地原產地;⑤多國縫合制式以最重要之縫合地或最終重要縫合地為原產地。其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把服裝產地由裁減地變?yōu)榭p合地,因為中國輸美紡織品以服裝為主,面料多來自韓國,裁減在香港,縫制在大陸。如果按照美國舊的原產地規(guī)則,這種形式下的出口應以香港為原產地報關,占用香港配額;而按照新的規(guī)則,原產地則為中國,以中國作為原產地報關,占用中國配額。在美國發(fā)放的配額數(shù)量不變或增加緩慢的情況下,中國企業(yè)的對美出口受到嚴重限制。據(jù)業(yè)內人士估計,由于不合理的原產地規(guī)則,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價值被高估幾十億美元,即每年損失幾十億美元。
  美國濫用原產地規(guī)則的目的是通過夸大中國的出口規(guī)模,來變相減少中國的紡織品配額,從而限制來自中國的進口。在世界貿易中,紡織品和服裝貿易比較特殊,是目前世界上少數(shù)仍有配額限制領域之一(注:由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比較特殊,使其長期背離全球多邊貿易規(guī)則。GATT《的多種纖維協(xié)議》和WTO的《紡織品與服裝協(xié)議》都是階段性協(xié)議,都允許發(fā)達國家在一定范圍內對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進口實施配額限制。)。中國其他產品對美出口雖也有順差被夸大的問題,但基本都不受配額限制,例如機電產品,此處不再具體說明。
    2、香港轉口貿易則是主要原因
  由于香港:(1)具有十分發(fā)達的金融、保險、資訊和海運等與貿易有關的服務業(yè);(2)具有自由港地位,商品輸入輸出基本不受限制,與歐美和亞太有傳統(tǒng)經貿關系;(3)與珠江三角洲之間的一體化不斷加深等,使香港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扮演著特殊角色。歷史資料顯示,中國出口中的一半需經香港處理,而在對美貿易中,這一比例可達70%。實際上香港主要是通過做中美兩家的生意來“吃飯”。在香港的總出口中,轉口貿易就占了80-90%,大陸和美國是其兩個最大轉口來源地和市場(見表4和圖1)。
    表4:近年香港對外貿易概況 單位:百萬港元  
年份   進口  港產品出口    轉口    整體出口 貿易差額
1999 1392718   170600   1178400  1349000  -43718
2000 1657962   180967   1391722  1572689  -85273
2001 1568194   153520   1327467  1480987  -87207

  
  資料來源:《香港統(tǒng)計月刊》2002年5月,香港特區(qū)政府統(tǒng)計處
    圖1:轉口貿易在香港總出口中的地位
  附圖
  1999-2001年,香港每年對美國轉口出口有近3000億港元,即300億-400億美元(這里按HKD7.80=USD1.00的匯率計算,下同)。一般說來香港的服務可使中國商品平均增值40-50%(某些針織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可以翻倍),這意味著中國近400億美元的轉口商品到香港變成了550億美元。美方在統(tǒng)計時,按原產地規(guī)則把香港的增值也計入了自華進口,夸大了自華進口150億美元(見表5)。
    表5:香港轉口貿易的地區(qū)構成 單位:億港元  
地區(qū)   時間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目的地 來源地   目的地 來源地   目的地 來源地
中國內地   3991.8 7201.2   4888.2 8495.2   4965.7   8083.7
美國     2694.4 567.4  3110.0 654.7  2821.9   651.9
日本     675.1   1212.7   820.5   1373.4   835.5  1256.5
臺灣     278.6   719.6  337.0   879.4  300.2  803.2
韓國     197.9   388.2  269.8   460.6  246.4  397.8
德國     441.2   155.6  506.0   187.9  457.7  203.2
新加坡    287.2   138.1  320.3   149.9  269.3  146.5
英國     455.4   134.0  523.6   132.2  467.6  130.5
全球       11784.0      13917.2      13274.7

  
  資料來源:同表5
    3、加工貿易為美國濫用原產地標準提供了機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產品都變成了“全球產品”。在國際生產和國際貿易體系中,國際價值鏈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張張國際價值網(wǎng),而加工貿易不過是這張網(wǎng)的末梢而已。正像前文所講,這會為發(fā)達國家尤其是強權發(fā)達國家濫用原產地規(guī)則進行貿易保護提供機會。20世紀80年代新國際勞動分工出現(xiàn),中國對外開放政策同第三次全球產業(yè)結構調整相結合,促進了生產能力從東亞向中國沿海轉移,導致了中國加工貿易的興起。而加工貿易的興起又直接引起了亞太地區(qū)貿易流向的變化,改變了亞太的貿易格局。在此情況下,東亞其他國家對美順差就轉變?yōu)橹袊鴮γ理槻。?jù)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報告,從1987年到1995年,美國對新加坡、韓國以及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的貿易逆差,從340億美元減少到78億美元,同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8億美元增加到338億美元。這說明美國對東亞的貿易平衡關系,在總體上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反映了東亞產業(yè)轉移的歷史事實。
  目前中國對美出口的70%屬加工貿易,其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裝物件基本上是從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地區(qū)進口的。加上其他運輸和管理成本,國外增值部分約占加工出口品價值的85%,中國只獲得總價值中15%的加工費。而美方在統(tǒng)計時,卻按原產地規(guī)則將商品的全部價值計入自華進口,直接造成了對華逆差的夸張(注:可能的情況是,美方在統(tǒng)計時對大部分(而不是全部)中國的加工貿易產品作如是處理。)。至于夸張的規(guī)模有多大,并不容易計算,有三個原因: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是交叉關系,有些貿易既是加工貿易又是轉口貿易;按原產地規(guī)則,美國不會把所有的加工貿易的價值都算作中國的出口,這個比例很難掌握;在加工貿易品之中,中國的增值比例也無法計算,勞動密集型產品可能高些,IT等高科技產品可能低些。但我們估計,這一數(shù)值應該不少于50億美元。下面以玩具出口為例說明加工貿易對中美貿易統(tǒng)計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國,產量占全球的大部分,其中90%以上供出口。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消費市場,也是中國玩具最大出口市場。中國玩具質量穩(wěn)定交貨及時,許多著名的美國玩具公司都來中國加工生產。據(jù)美國玩具廠商協(xié)會公布的信息,1997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玩具占美國全部進口玩具65%,1998年中國玩具對美直接出口為27.8億美元,從香港轉口4億美元,合計32億美元,約占中國玩具總出口60%。中國的玩具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加工貿易下中國能獲取的利潤極小。1996年9月22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篇《芭比娃娃與世界經濟》的文章,該文用小學一年級的數(shù)學知識說明了中國出口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該文認為,從中國進口的“芭比娃娃”,在美國的零售價為9.99美元,而從中國的進口價僅為2美元,在這2美元中,1美元是運輸和管理費,65美分用于進口原材料,中國只獲得35美分的勞務費。問題是,按美國的原產地規(guī)則,這個芭比娃娃是否應該算作中國的出口呢?如果完全計入中國出口,中國輸美玩具的價值將會被夸大4.7倍。本文在這里插一句題外話,其實美國完全了解中美雙邊貿易的實際情況,也完全清楚當中的利益分配關系,正是因為這樣它才會長期容忍中國的巨額順差,否則中美貿易關系完全會是另一番景象。
    三、美國低估了對華出口
  美國低估對華出口有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是統(tǒng)計遺漏問題。美國商務部普查局官員指出,由于出口不像進口那樣能夠通過征稅為政府帶來直接收入,美國出口統(tǒng)計并不是很嚴格,小于一定額度的出口不必到海關登記,如私人出國旅行時攜帶少量美國產品出境就是這樣,因此出口統(tǒng)計可能漏掉了10%以上的記錄。
  第二是轉口貿易的影響。1999-2001年,美國每年對香港的出口中有600億港元(即80億美元)被香港轉口到中國內地(見表5)。美國在統(tǒng)計時把它看作對港出口,可低估其對華出口近80億美元。如果把這兩個因素合起來看,1992和1993年對華出口被低估了18億和23億美元(見表6),我們估計90年代后期這個低估可能超過了100億美元。
    表6:香港轉口對美方統(tǒng)計的修正 單位:億美元  
年     美國進口         美國出口    美國逆差
份   原公布  香港轉口  調整后  原公布  轉口和  調整后  原公布 調整
                    遺漏          后
1992  257.3  52.3   205.0 7

論中美關于貿易不平衡規(guī)模的爭議4.2   18.0  92.2 183.1   112.8
1993  315.4  63.0   252.4 87.7   23.0   110.7 227.7   141.7

  
  資料來源:《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貿易和投資工作組貿易統(tǒng)計小組工作報告》
  總結起來,本文認為,由于美國高估自華進口和低估對華出口,使美國逆差被蓄意夸大了1/2,2000年實際規(guī)?赡苤挥500多億美元。美國《商務日報》1996年的一篇社論援引美國普魯金斯學會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的研究結論指出,美政府將對華貿易逆差的統(tǒng)計夸大了約三分之一。美國斯坦福大學劉遵義教授曾作了深入的研究,認為1998年中美貿易不平衡約為365億美元,介于雙方數(shù)字中間。
    四、中國也低估了對美順差
  我們在認識到美國高估對華逆差的同時,也應探討中國是否低估了對美順差的問題。本文認為這一問題是存在的。中國低估對美逆差的主要原因是,海關把經香港的轉口出口視為對香港的出口,其實這樣統(tǒng)計并不科學。根據(jù)香港的統(tǒng)計,1999-2001年,香港每年對美國的轉口出口有2600億—3000億港元,合美元330億—380億(見表5)。其中大部分貨源來自中國,少部分來自臺灣、澳門和東南亞國家,所以基本上可認為中國漏算了對美出口200億美元。另外根據(jù)中國海關統(tǒng)計,1999-2001年,中國大陸對香港的出口分別為約369億、445億和465億美元,而從香港的進口只有69、94和94億美元,順差分別為300億、351億和371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實質上是對美順差,估計也有200億美元。兩個分析途徑基本相吻合。
    五、結論
  由上分析我們可得出這樣的結論:中美在貿易不平衡規(guī)模上的分歧,既有美方高估對華逆差的原因,也有中方低估對美順差的原因;美方高估了300億美元,中方低估了200億美元;雙方對香港轉口貿易的不同處理是產生爭議的關鍵,僅此一項便可解釋中美統(tǒng)計出入500億美元中的400億;美方高估對華逆差的主要做法是高估自華進口,而不是低估對華出口;2000年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際規(guī)模大致介于雙方數(shù)字之間,為500億—600億美元。
    表7:美國對華逆差高估的原因及規(guī)模  單位 億美元  
原因   高估自華進口     低估對華出口    其  合計
   香港轉口  直接加工貿易 香港轉口 統(tǒng)計遺漏 他
規(guī)!150     50?       80      20?    ≥0   ≥300

  
【參考文獻】
  1、孟慶民,李國平,新國際勞動分工研究動態(tài),世界地理研究,2000(2)。
  2、黃國憲,香港轉口貿易的作用和前景,港澳經濟,1986(3)。
  3、鄭偉民主編,《衰落還是復興——全球經濟中的美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8月。
  4、陳繼勇、彭斯達,“入世”后中美經貿關系的走勢,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3)。
  5、尹翔碩,進入新經濟時期的美國貿易逆差,世界經濟研究,2001(2)。
  6、US  Investment  in  China  Worsens  Trade  Deficit,www.epinet.org/briefingpapers.



 

文章標題 相關內容  

1

供應鏈網(wǎng)絡中的跨國分公司決策 供應鏈網(wǎng)絡中的跨國分公司決策【一、供應鏈網(wǎng)絡中跨國分公司決策的內容
  首先,必須解決分公司的角色定位。每個分公司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每個分公司運作的程序是什么?這是在分公司角色定位中應該考慮的問題。當今國際市場環(huán)境變化迅速,確定每個分公司在整個供應鏈當中的角色作用尤其重要,因為....
詳細

2

跨國并購的趨勢及其績效問題研究 跨國并購的趨勢及其績效問題研究表1 跨國并購投資在世界及我國FDI中的地位  單位(%)
  附圖
  資料來源:宋泓:《必將消失的特殊性—從投資與貿易角度探析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國際貿易》,2003年第1期。
  從世界范圍來看,并購投資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詳細

3

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小麥產業(yè)的影響及對策 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小麥產業(yè)的影響及對策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的國民經濟將逐步融入世界經濟,并且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改革,特別是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進出口貿易將按照世貿組織的原則、規(guī)則和有關協(xié)定進行,而且僅有3年的過渡期,這就使得各種改革具有緊迫性和被動性。因此,作為我國農.... 詳細

4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黃金規(guī)則研究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黃金規(guī)則研究【此外我們還需要區(qū)分兩個概念:即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資金流動之間的區(qū)別。前者是與實際生產、交換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的資本流動,例如發(fā)生在國際間興辦特定企業(yè)、控制或介入企業(yè)的實際經營管理的產業(yè)性資本流動——國際直接投資,作為商品在國際間流動的對應物,在國際貿易支付中發(fā).... 詳細

5

貿易區(qū)域化與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 貿易區(qū)域化與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1960年,英國、奧地利、瑞士、瑞典、挪威、丹麥和葡萄牙等七國成立了歐洲自由貿易聯(lián)盟(European  Free  Trade  Ared,簡稱EFTA)。歐洲自由貿易聯(lián)盟只取消對工業(yè)產品的內部關.... 詳細

6

充分重視中國歐盟的雙邊經貿關系 充分重視中國歐盟的雙邊經貿關系 一、中國歐盟雙邊經貿合作的主要情況

 。ㄒ唬┲袊鴼W盟互為重要的經貿伙伴

  1.中國歐盟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

  除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外,歐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日本和美國,是中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

詳細

7

加入WTO對中國制造業(yè)影響的前景分析 加入WTO對中國制造業(yè)影響的前景分析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相對其他產業(yè)而言,中國制造業(yè)是發(fā)展較快、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產業(yè)門類,也是加入WTO后受益可能性較大的部門。中國制造業(yè)得以快速發(fā)展、產業(yè)競爭力明顯提升的基本經驗有二:一是較早和較大程度的對外開放。中國多年來一直....

詳細

8

加入WTO對中國制造業(yè)的影響:若干行業(yè)分析與政策調整方向 加入WTO對中國制造業(yè)的影響:若干行業(yè)分析與政策調整方向 一、加入WTO對我國主要制造業(yè)部門的影響程度

  由于我國各制造業(yè)部門的現(xiàn)實與潛在競爭力和比較優(yōu)勢各不相同,因而從加入WTO后的短期與中長期來看,這些部門所受影響程度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我們依據(jù)影響程度對主要制造....

詳細

9

全球化趨勢: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再思考 全球化趨勢: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再思考一、關于全球化的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理論
  全球化起因于經濟活動的自由化和國際化,這是顯而易見的。盡管西方經濟學家對國際經濟的自由化有著不同的觀點,但在這一點上有著共識。正如一位學者所指出的:“全球化是國際經濟活動的國際化和自由化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必....
詳細

10

加入WTO后中國電信業(yè)運營和監(jiān)管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 加入WTO后中國電信業(yè)運營和監(jiān)管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 一、中國電信業(yè)對外開放現(xiàn)狀

  原郵電部在《從事放開經營電信業(yè)務審批管理暫行辦法》(1993年9月11日)第六條明文規(guī)定:“境外組織和個人以及在我國境內的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和合作企業(yè),不得投資、經營或者參與經營電信業(yè)務!1995年6....

詳細
270條記錄 1/27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經濟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