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山西 山西:禹貢冀州之域。清初沿明制為省,置總督、巡撫。順治末,總督裁?滴跛哪辏⒓侥、冀北置雁平道。雍正元年,置歸化廳。二年,增直隸州八。(平定、忻、代、保、解、絳、吉、隰。)三年,增府二。(寧武、朔平。)六年,升蒲、澤二州并為府,置歸綏道。乾隆四年,增置綏遠(yuǎn)廳同知。二十五年,又以歸綏所屬地增置五通判。(歸化城、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托克托城。)與歸、綏二廳并屬歸綏道。二十九年,裁歸化城通判。三十七年,吉州改屬平陽府,霍州為直隸州。今領(lǐng)府九,直隸州十,廳十二,州六,縣八十五。東界直隸井陘;(三百七十五里。)西界陜西吳堡;(五百五里。)南界河南濟(jì)源;(七百三十里。)北界內(nèi)蒙古四子部落草地。(一千一百里。)廣八百八十里,袤一千六百二十里。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七分至四十一度五十分。京師偏西三度四分至五度四十五分。東北距京師一千二百里。宣統(tǒng)三年,編戶一百九十九萬三十五,口九百二十一萬九千九百八十七。(其名山:管涔、太行、王屋、雷首、底柱、析城、恒、霍、句注、五臺。其巨川:汾、沁、涑、桑乾、滹沱、清漳、濁漳。鐵路:正太。驛道:西達(dá)蒙古、陜西潼關(guān),東北至京師。電線達(dá)京師,西南西安。) 太原府:(沖,繁,難。隸冀寧道。巡撫,布政、提學(xué)、提法司,巡警、勸業(yè)道駐。)初沿明制,領(lǐng)州五,縣二十。雍正中,平定、忻、代、保德直隸,割十縣分入之;尋興還隸。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入徐溝。距京師千二百里為省治。廣六百里,袤七百里。北極高三十七度五十四分。京師偏西三度五十六分。領(lǐng)州一,縣十。陽曲(沖,繁,難。倚。東北:阪泉山。西北:崛唅。北:梁鴻。西南:汾水自交城入,逕冽石口,左合埽谷水,折東南,左合洛陰及石橋、真谷水。水經(jīng)注“逕盂縣、狼孟故城南”者。至城西北,左合石河、南社河,又南入太原。天門關(guān)、石嶺關(guān)二巡司駐。王封鎮(zhèn),同知駐。埽峪村、楊興寨。城晉、陵井驛。)太原(沖,繁。府西南四十里。西南:尖山。西北:蒙山,其南風(fēng)峪、懸甕,晉水出焉。東北:駝山。汾水自陽曲入,左納澗河,逕城東,至南張村與合,又西南入徐溝。東:洞渦水自徐溝來,西南流,逕縣南,仍入徐溝界。)榆次(沖,繁,難。府東南六十里。北:罕山。東南:麓臺。東北:小五臺。洞渦水自壽陽入,左納金水河,古涂水,即水經(jīng)注蒲水,合八賦嶺、鷹山水(今所謂大小涂,即水經(jīng)注蒲谷水)注之。右合原過水(四派,唐貞觀中,令孫淇引以溉田),逕城南,西南入徐溝。其澗水入蒜谷,又西入太原。源渦、什帖二鎮(zhèn)。鳴謙、王胡二驛。)太谷(繁。府東南百二十里。南:鳳皇山。北:壁谷。東南:鳳巢;大塔,大涂水出焉,西北流入榆次。西:烏馬河自榆社入,右合奄谷水,左咸陽谷水,逕城北入祁。象谷水即古蔣谷水,入徐溝。有馬嶺關(guān)、杏林寨。主簿駐范村鎮(zhèn)。祁沖,繁。府西南百四十里。東南:竭方、幘山。侯甲水自武鄉(xiāng)入,逕龍舟峪,為龍舟水。又盤陀水,西北為昌源渠,逕城北入平遙。東北:烏馬河自太谷入,又西入徐溝。子洪、盤陀、團(tuán)柏、賈令四鎮(zhèn)。安寨、盤陀二驛。)徐溝(沖,繁,難。府南八十里。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為鄉(xiāng)入。訓(xùn)導(dǎo)及巡司駐。西:壺屏山。其北,白石、中隱。汾水自太原入,逕孔村至西堡。東北:洞渦水自榆次入,錯太原,復(fù)入縣西,左納烏馬及象河入焉。故驛鎮(zhèn)。同戈驛。)交城(簡。府西南百二十里。交城山,北百二十五里,相近羊腸。西北:狐突。汾水自靜樂入,逕火山村,右合孔河,折東入陽曲。西北:孝文山,文水出,會渾谷、西谷,屈東南,左合酸水,為文谷水,入文水界,從之下流,并達(dá)之。故交村,巡司駐。)文水(繁,難。府西南百六十里。西:陶山。西北:熊耳。西南:隱泉。東有汾水,自徐溝入,西南入平遙。西北:文谷河自交城入,逕文谷口。唐柵城廢渠在焉。至城北,又東南,左合磁窯河、步渾水,折西南入汾陽。有孝義鎮(zhèn)。)岢嵐州(簡。府西北三百二十里。岢嵐山,東北百里,一曰管涔。迤西南,蘆芽、荷葉坪、雪山。東南:直道村,嵐漪水出東北,右合黃道川、三角城二水,折西北,逕城南,又西逕大澗河,左合砂河,又西南逕巨麓山入興。水峪關(guān)。)嵐(簡。府西北二百六十里。西南:黃崄山。西:野雞山,蔚汾水出,入興。南:赤堅嶺,嵐水出,東北逕桃尖山,左合乏馬嶺、雙松山水,折東南入靜樂。有東村鎮(zhèn)。)興(簡。府西北四百里。雍正二年隸保德州。八年仍來隸。東:桃花山。西南:采林。西北:黃河自保德入。東北:嵐漪水自岢嵐入,逕石樓山。東南:蔚汾水自嵐入,逕合查山,至縣西,合南川水并入焉。又南合紫荊山水入臨。蔚汾、合河二關(guān),皆要隘。) 汾州府:(沖,繁,難。隸冀寧道。)康熙六年,省明冀南道入。東北距省治二百二十里。至京師千三百八十里。廣三百五十里,)斜。(袤三百二十里。(沿明制。)北極高三十七度十九分。京師偏西四度四十五分。領(lǐng)州一,縣七。汾陽(繁,疲,難。倚。西:將軍山、黃蘆嶺。北:謁泉。東北:文谷水自文水入,循汾水故道,右合原公、金鎖關(guān)水,至府治東為文湖。又南,右納義水,入孝義。郭柵、陽城二鎮(zhèn)。冀村,巡司駐。有驛。)孝義(繁。府南少東三十五里。西:上殿山。西北:龍門;薛頡嶺,古狐岐山,禹貢“治梁及岐”。其南,盤重原,勝水出焉,俗名孝河,會南川、陽泉水,逕城南而東。東北:文谷河自汾陽合義水入,逕鹽鍋頭入介休。溫泉、鳳尾二鎮(zhèn)。)平遙(繁,沖,難。府東八十里。西北:汾水自文水入,逕長壽村。東北:侯甲水自祁入,左合謁戾山、嬰澗、過嶺、魯澗,超山、中都及亭岡水入焉。又南入介休。上殿鎮(zhèn)。洪善驛。)介休(沖,繁,難。府東南七十里。南,介山,一曰綿山,綿水出。東:天峻,石河出,又東石桐水出。東北:汾水自平遙入,后先合之,入靈石。張?zhí)m鎮(zhèn),同知駐。義棠驛。)石樓(簡。府西少南百八十里。東南:石樓山。西:九重。西北:團(tuán)圓山。黃河自寧鄉(xiāng)入,合屈產(chǎn)泉,古牧馬川,復(fù)合溫泉,即石羊水,入永和。)臨(簡。府西北三百二十里。東南:漢高山。西南:招賢、馬頭。河水左瀆自興入,合紫金山水,又南逕曲峪鎮(zhèn)入永寧。其湫水亦自興入,逕赤壁山,合連枝、積翠、黃龍、漢高、云山凡十六水入焉,又南入永寧。有三交鎮(zhèn)。)永寧州(沖,繁,難。府西北百七十里。東:九鳳。東北:呂梁。西:匾斗、南山。西北:馬頭。河水左瀆自臨入。東北:赤堅嶺,離石水出,曰北川。南:步佛山,合蘆子山水,逕城西,合東川,納南川,清水河入焉,又南入寧鄉(xiāng)。吳城、柳林、永安三鎮(zhèn)。柳林、方山堡二巡司。玉亭、吳城、青龍三驛。)寧鄉(xiāng)(簡。府西百四十里。南:云集嶺。北:寧陽山。東:柏窊、蕉山。西南:泉子,清水河出,北合屏風(fēng)山水,逕城東,又西北入永寧注河。河水左瀆復(fù)入,逕三交鎮(zhèn),合石口、牛尾泉水,入石樓。有鋤鉤鎮(zhèn)。) 潞安府:(繁,疲,難。隸冀寧道。)初沿明制,領(lǐng)縣八。乾隆二十九年,省平順,分入潞城、壺關(guān)、黎城。西北距省治四百五十里。至京師千三百里。廣三百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六度七分。京師偏西三度二十八分。領(lǐng)縣七。長治(繁,難。倚。東:壺口山。東南:五龍。東北:柏谷。西南:福泉。濁漳水自長子入。東南陶水出雄山,北合八諫、雞鳴山水,右會淘清河入。又北至秦村,左會藍(lán)水,右石子河入,又西北入屯留。鎮(zhèn)四:韓店、高河、太義、西火。分防同知駐太義鎮(zhèn)?h丞駐西火鎮(zhèn)。驛二:龍泉、太平。)長子(沖。府西少南五十里。東南:紫云山、羊頭。西南:發(fā)鳩山,水經(jīng)注鹿谷。濁漳水出其東麓四星池,東會傘蓋、陽泉水,逕城南,右合堯水、慈林水及梁水,入長治。西北:藍(lán)水自屯留入,逕河右會雍水,亦入長治。鮑店鎮(zhèn),縣丞駐。漳澤驛。)屯留(沖。府西北六十里。東北:良材山。西北:五巑。西南:盤秀,藍(lán)水出其陽摩河嶺,古絳水,東入長子注濁漳。至長治北流,逕縣東入潞城。今絳水出其陰,東逕石田山,左會高麗水,又東北,右合霜澤、左三嵕山水,逕城北,右合疑水。雞鳴水乃古諫水,逕余吾故城南、屯留故城北者。鎮(zhèn)二:寺底、豐儀。驛一:余吾。)襄垣(沖。府北少西九十里。西南:五巑山。北:五音、仙堂。西北:紫巖。東南:鹿臺。濁漳水自潞城入,逕其北,左會銅鞮水,又北逕城東。東北:涅水自武鄉(xiāng)入,右會臨水,史水自左注之,為合河口,入黎城。鎮(zhèn)二:東周、下良。驛一:虒亭。)潞城(簡。府東北四十里。南:盧山、大禹。東南:伏牛、葛井。東:靜林。西:三垂。西北:黃阜。西南:濁漳水自屯留入,左合絳水,為交漳,即禹貢降水。又西北入襄垣,至黎城錯入,逕潞縣故城,是濁漳兼有潞浸之稱。又東復(fù)錯黎城,仍入境。東出馬塔口入河南涉縣。西南有三垂岡。東南有虹梯關(guān),即魯般門,巡司駐。鎮(zhèn)三:神頭、黃碾、羊圍。東南平順鄉(xiāng)城,鄉(xiāng)學(xué)訓(xùn)導(dǎo)駐焉。)壺關(guān)(簡。府東南三十里。壺關(guān)山,西北六里。東北:風(fēng)穴山。東:馬駒、麥積、安公。壺水出西北,逕城北為石子河,左合清流河,東南大王、抱犢,又東赤壤。其陰東井嶺,淘清河出,西北逕黃山,并入長治。嶺東五指河,東南為沾水,逕紫團(tuán)山入河南林縣。東有玉峽關(guān)。馮坡鎮(zhèn)。)黎城(簡。府東北百十里。東南:潞祠山。西北:積布、铔峪。濁漳水自襄垣入,東南逕聯(lián)珠山,錯潞城復(fù)入,左合黃須水,東逕赤壁山,仍入之。東北:繡屏,清漳水自遼入,逕吾兒峪,古壺關(guān)在焉,入河南涉縣。玉泉水從之。) 澤州府:(沖,難。隸冀寧道。)初沿明制,為直隸州。領(lǐng)縣四。雍正六年為府,增附郭。西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至京師千六百里。廣三百四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五度三十一分。京師偏西三度三十七分。領(lǐng)縣五。鳳臺(沖,繁,難。倚。南:太行山,其巔黑石嶺,其北天井關(guān);西南,小口,即太行陘馬牢。東南:硤石、浮山。北:司馬。東北:丹水自高平入,左合蒲水,南逕高都故城東。其南源澤水,出西北二仙掌,合塔河來會。又南,左納丈水,逕八盤、壘石、石人山。白水合西沙河,逕城南,合轆轤水,天井溪右注之,入河南河內(nèi)。西北:吳山,陽阿水出,南逕蟠龍、圣王山,入陽城注沁水。沁水復(fù)入,入濟(jì)源碗子。鎮(zhèn)三:橫望、攔車、周村。驛二:太行、星軺。丞兼巡司駐星軺。)高平(沖,繁。府北少東八十五里。北:韓王山。東:七佛。西:髑髏、浩山。西南:空倉。西北:發(fā)鳩,漳水出其陰。其巔鳳頭,丹水北源出,左會白水,右絕水,實泫水。東南,右合長平水,逕城北。又東南,左合西東長河,至杜村。右合五龍山水,俗亦曰泫水,入鳳臺。東有蒲水,自陵川入從之。東有石壁關(guān)。西北有長平關(guān)。鎮(zhèn)四:米山、丁壁、野川、時莊。喬村、長平二驛。)陽城(難。府西八十里。西南:王屋,其東析城,有三峰,亦曰底柱,濝水出。東南:莽山,溴水出,北源,并入河南濟(jì)源。東北:沁水自其縣入,左合史山河,右合陽泉水,東南逕南莊。其澗河入為南河,右合濩澤水,逕閻家津,右合桑林水,左納陽阿水,入鳳臺。東南有白云隘,路通濟(jì)源?h境十七隘,此為最要。東冶鎮(zhèn),同知駐。)陵川(簡。府東北百二十里。西南:九仙山。西北:寶應(yīng)。圣宮山,蒲水出,屈西,左會龍門山、鳳山水,入高平。東北:堯莊,丈河出,西南逕靈泉、六景、佛兒諸山,入鳳臺。東南:王莽嶺,源水出。洪水村,平田水出,并入河南輝縣。南:雙頭泉,屈南,逕瘦驢嶺入修武。東北:淅山,淇水出,俗淅水,逕熊耳,即沮洳山,入壺關(guān)。)沁水(簡。府西北百七十里。西:阜山。西南:輔山。東北:隗山。北:大尖,至河頭寨,右合梅河、杏河。沁水自岳陽右會東河,即水經(jīng)黑嶺水。又東南逕紫金山至端氏故城,左合秦川及熊耳山水,即水經(jīng)注簳簳水。又東南,左合潘河,入陽城。西南:鹿臺山,蘆河出,古陽泉水。其南澗河并從之。鎮(zhèn)四:郭壁、武安、固鎮(zhèn)、端氏。端氏,巡司駐。) 遼州直隸州:(繁,隸冀寧道。)西北距省治三百四十里。至京師千三百里。廣三百三十里,袤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七度三分。京師偏西三度一分。領(lǐng)縣二。(遼陽山,城東三里。東:東云。南:武軍。城西:{山軍}山。東北:摩天嶺。清漳水自和順入,逕黃張鎮(zhèn),屈南,右會西源西漳河,為交漳口。左合箕山水(即洗耳泉東六十里,此附會為河南登封山者),逕黎城東,入河南涉縣,至林縣與濁漳合。長城、黃張、芹泉、桐峪、麻田、韓王、拐兒,凡七鎮(zhèn)。黃澤關(guān)之十八盤,巡司駐。南關(guān)驛。)和順(簡。府東北九十里。東北:合山。西南:斷孤。西北:九京。北:麻衣。清漳水自平定入,逕石猴嶺,屈折至城東南,右會南源梁馀水,又東南,左合清水,古黃萬水,逕首陽山入州。西南,八賦嶺,其西源遼陽河出其北轑山。水經(jīng)注轑水,亦西漳水,東南逕儀城鎮(zhèn),從之。武鄉(xiāng)水,出其南武山,入。榆社、松煙、寒湖、馬嶺、青城、虎峪、馬坊、橫嶺、溫泉,凡八鎮(zhèn)。八賦嶺巡司。)榆社(簡。府西九十里。東南:秀容山。東:清涼、箕山。北:北泉。東北:武鄉(xiāng)水自和順入,西逕其故城(北三十里即地形志榆社城),折南逕城西,又南納縣之西川、儀川等水,入武鄉(xiāng)界。西北:黃花嶺,烏馬河出焉,西北流,入太谷界。北有馬陵關(guān),西有石會關(guān)。云簇鎮(zhèn)。) 沁州直隸州:(沖,繁。隸冀寧道。)西北距省治三百三十里。廣三百二十里,袤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六度四十一分。京師偏西三度四十二分。領(lǐng)縣二。(東:麟山。西:堯山。西南:銅鞮。西北:伏牛。迤東漳源鎮(zhèn),小漳水出,左會花山、爛柯山,逕城西,又南,右合后泉、上官泉,至萬安山北,右會銅鞮水,入襄垣,亦通目之。郭村、西湯二鎮(zhèn)。沁陽驛。)沁源(簡。州西少南百二十里。西北:綿山,其異名曰謁戾,曰羊頭,沁水出焉。東南逕仁霧山,右會湱水,左琴谷水,至交口折西南,逕城東,合芹泉山水,至南石,左會青龍山水,右西川、大南川,入岳陽。柏子、郭道、官車三鎮(zhèn)。)武鄉(xiāng)(簡。州東北五十里。城東北:鞞山。東南:三原。西:麓臺。西北:侯甲山。有分水嶺,侯甲水出其陰,北入祁。涅水出其陽,實水經(jīng)注湯谷五泉水。左會高砦寺河,古白雞水,逕城西,左會武鄉(xiāng)水,又東至城南,左合南亭水,折南,左合鍋窯嶺水,入襄垣。鎮(zhèn)二:盤龍、墨鐙。驛二:權(quán)店、南關(guān)。) 平定直隸州:(沖,繁。隸冀寧道。)初沿明制,為太原屬州。雍正二年升,仍領(lǐng),并割盂、壽陽來隸。嘉慶元年,省樂平入。西北距省治二百七十五里。至京師八百七十里。廣二百七十里,袤二百九十五里。北極高三十七度五十分。京師偏西二度四十八分。領(lǐng)縣二。(東:皋落山。東北:蒙山。東南:松子嶺。西南:沾嶺;冶水南源沾水出,會小松鳴水,東入直隸井陘。其北甘桃河,西北桃水自壽陽入,匯保安河、平潭、陽泉水,逕城北,又東,右合南川,逕交原村,左納文谷水,至古承天軍。左合畢發(fā)水,并從之。清漳三源。北源出其西大要谷,山海經(jīng)所謂“出少山”者,南入和順。洞渦水出其北陡泉嶺,西逕馬尾嶺,左合浮化山,納木瓜嶺水。水經(jīng)注,南路西入壽陽。東有故關(guān),東北有娘子關(guān),并接井陘界為要隘。有正太鐵路。一鎮(zhèn):靜陽。三驛:測石、甘桃、柏井。樂平鄉(xiāng)城,州判及鄉(xiāng)學(xué)教諭駐。柏井,巡司駐。其甘桃,裁。)盂(沖。州西北百里。南:石艾山。東:白馬。東北:原仇。北:牛道嶺。滹沱水自五臺入,逕其西,右合烏河,又東,右合龍花河,入直隸平山。西南:秀水出南上社,合香水,夾城東南,從行千二百馀里,下至天津入海。東北黃安、十八盤、榆棗諸關(guān),并通平山,東橫河槽通井陘,并要隘。芹泉驛舊設(shè)巡司,后裁。)壽陽(沖,繁。州西百里。初隸太原府。雍正二年來隸。北:方山。西北:雙鳳、罕山。東:桃源溝,冶水北源桃水出。地理志,綿蔓水會芹泉水東入其州。南:洞渦水自州入,至縣南過山。西南:要羅山,壽水出,東會黑水,龍門河注之,西入榆次。有正太鐵路。一鎮(zhèn):遂成。一驛:太安。驛丞兼巡司駐。) 平陽府:(沖,繁,難。太原鎮(zhèn)總兵駐。)初沿明制,領(lǐng)州六,縣二十八。雍正二年,蒲、解、絳、吉、隰直隸,割臨晉二十縣分隸太平、襄陵、汾西,尋復(fù)。乾隆中,霍直隸,割趙城、靈石屬之,吉州及鄉(xiāng)寧復(fù)。東北距省治六百十里。至京師千八百里。廣二百七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極高三十六度五分。京師偏西四度五十六分。領(lǐng)州一,縣十。臨汾(沖,繁,難。倚。東南:浮山。北有汾水自洪洞入。東南:潏水自浮山入,逕其東,左合金水河,右澇水注之,南逕城西。有姑射山,一名平山。平水東注之。其南出者并入襄陵。西北分水嶺,大東河出,入蒲。泊莊、礬山二鎮(zhèn)。建雄驛。)洪洞(沖,繁。府東北五十五里。東:九箕山、霍山。北有汾水自趙城入,逕城西,右合北澗,屈西南,左納南澗,右合婁山、禹門山水,入臨汾。郭盆鎮(zhèn)。普潤驛。)浮山(簡。府東少南七十里。浮山,西南三十里,金水河出。東南:銀洞。東北:堯山;烏嶺,澇水出,西入臨汾。東:天壇,南河出,西南:壺口,實蜀山,潏水出。東北:橫嶺,即中條,東河出,入沁水。東張鎮(zhèn)。)岳陽(簡。府東北百二十里。北:雪白。西北:尖陽。東南:刁黃。東北:沁水自沁源入,右合和川河,左納橫河,屈南入沁水。東北:安吉嶺,澗河出。其一源出西北金堆里水,逕城東屏風(fēng)山,又南,左合永樂里水,其南南澗出郭店,并西入洪洞。東北有潼關(guān)隘。)曲沃(沖,繁,難。府南百二十里。西南:絳山。西北:橋山。西有汾水自太平入,左納釜水,入絳。東有澮水自翼城入,左納絳水,亦入絳。鎮(zhèn)二:柴村、侯馬。驛二:侯馬、蒙城。巡司駐侯馬。)翼城(難。府東南百三十里。北:丹山、蜀山。東南:歷山。東北:烏嶺、佛山。澮水南北源出,合逕城東而南,左會東源絳高山水,今灤水。烏嶺,霍東支,故說文“澮出霍山”,水經(jīng)則統(tǒng)曰“出澮交東高山”。又西南逕澮交,錯絳復(fù)入,入曲沃。西北:小綿山,滏水出,西南流,亦入曲沃。有隆化鎮(zhèn)。)太平(沖,繁,難。府西北九十里。雍正二年隸絳,七年復(fù)。南:汾陰。西南:九泉。東北:汾水自襄陵入,南入曲沃。鎮(zhèn)三:清儲、趙康、史村。一驛:史村,驛丞兼巡司駐。)襄陵(難。府西南三十里。雍正二年隸絳,七年復(fù)。東南:崇山。西南:三嶝。東有汾水自臨汾入,右合平水。又諸山澗水三派東注,入太平。趙曲鎮(zhèn)。)汾西(簡。府西北百九十里。雍正二年隸隰,九年復(fù)。汾陰山,西南五十五里。東南:汾水自霍入,右合轟轟澗、勍香河,逕商山入趙城。)鄉(xiāng)寧(簡。府西少南二百三十里。雍正二年隸吉州,乾隆三十六年仍來隸。東北:柏山、秦山。西南:兩乳。東南:馬頭。西北:香爐巖。河水自吉入,逕其麓,有師家灘。東:鄂山,鄂水出,會北源高天山水。又西合羅谷水,逕城南,又西北入焉。又東南,入河津。營里鎮(zhèn)。)吉州(繁。府西百七十里。雍正二年直隸;乾隆三十七年復(fù)。吉山,治北。東北:雞山、石門。北:庖山、風(fēng)山。河水自大寧入,逕龍王池,禹貢壺口在焉,即孟門山。至小船窩。東南:高天山,清水河出。水經(jīng)注,羊求水合放馬嶺、云臺山水,西逕城南入焉。又東南入鄉(xiāng)寧。三垢鎮(zhèn)。) 蒲州府:(沖,繁,難。隸河?xùn)|道。明,平陽屬州。雍正二年直隸。仍明所領(lǐng)臨晉、榮河、猗氏、萬泉,惟河津削。六年為府,置附郭。尋增虞鄉(xiāng)。)東北距省治千一百里。至京師二千二百里。廣百三十里,袤百十里。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二分。偏西六度十五分。領(lǐng)縣六。永濟(jì)(沖,繁,難。倚。明州治,省河?xùn)|入。雍正六年置。東南:中條,即禹貢雷首,其南阜堯山、首陽,迤東歷山。東北:河水自臨晉入,西逕蒼陵谷,至韓家營,錯陜西郃陽、朝邑。其涑水會姚暹渠於東五姓湖入,又西從之,至鹽灘復(fù)入。迤東南逕風(fēng)陵渡,溈汭入焉,揚雄賦所謂“河靈矍踢,掌華蹈襄”者。又東入芮城。鎮(zhèn)四:趙伊、匼河、栲栳、永樂。同知駐永樂。河?xùn)|驛。)臨晉(沖,繁,難。府東北七十里。東北:嶷山。西北:河水自榮河入,逕吳王渡。東南:涑水自猗氏緣虞鄉(xiāng)界注五姓湖從之。樊橋鎮(zhèn)又驛。)虞鄉(xiāng)(難。府東六十里。明沿元制,省入臨晉。雍正八年復(fù)析置。南:中條山,有王官谷。西南:五老、蔥聾、方山。其北檀首,其北五姓湖。水經(jīng)注,張陽池有鴨子池,合中條水。東北涑水自臨晉入,會姚暹渠,并匯焉。又西入永濟(jì)。故市鎮(zhèn)。湯家驛。)榮河(難。府東北百二十里。城東:峨眉嶺。西北:河水自河津入,汾水入焉。古汾睢湮。即春秋葵丘。南逕城西入臨晉。胡壁、孫吉二鎮(zhèn)。陽陵驛。)猗氏(沖,繁。府東北一百十里。東有涑水自安邑入,西南入臨晉。有張岳鎮(zhèn)。萬泉難。府東北百六十里。東:介山,其西峰孤山。城南山陰暖泉。又東澗。解店鎮(zhèn)。) 解州直隸州:(繁,難。河?xùn)|道兼鹽法駐安邑運城。明,平陽屬州。領(lǐng)縣五。)雍正二年升,割聞喜易其垣曲,尋并隸絳。東北距省治九百五十里。至京師千四百五十里。廣二百二十里,袤百四十里。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八分。京師偏西五度三十八分。領(lǐng)縣四。(東南:中條山,其脊橫嶺,又白徑、分云。其北鹽池。又北鹽水,今姚暹渠,自安邑入,逕其北,西入虞鄉(xiāng)。城西北硝池,濁澤。長樂鎮(zhèn)。長樂、鹽池二巡司。)安邑(沖,繁,難。府東北五十五里。東南:吳山。南:中條。北:鳴條。西南:鹽池。池北運城。河?xùn)|道及州判駐。東有苦池。東北:姚暹渠,即鹽水,自夏入,逕城北,又西南逕運城北入州。又東北,涑水自夏入,西入猗氏。鎮(zhèn)二:東郭、圣惠。有巡司。浤芝驛。)夏(沖,繁。府東北百里。南:柏塔山。東北:翠巖、稷山。東南:溫泉。巫咸山,鹽水出,今姚暹渠,西北逕云谷至城南折西。西北:涑水自聞喜入,南逕夏后陵,并入安邑。曹張、胡張、尉郭、水頭、裴介五鎮(zhèn)。)平陸(簡。府東南九十里。東北:虞山,上有虞城。其西傅巖、清涼山。西北:天井、卑耳。西南:河水自芮城入,逕洪池,至茅津渡。中條山諸澗,迤東北至砥柱。砥柱禹鑿,六峰、三門山在焉。納劉家溝、后溝、積石水,入垣曲。鎮(zhèn)六:洪池、張店、張谷、常樂、葛趙、茅津?h丞駐茅津。有廢巡司。)芮城(難。府西南七十里。北:橫嶺、漱水嶺,洪源澗出,會葡萄澗、地皇泉。西南:河水自永濟(jì)入,逕魚鱗磧,至城南。又東,浢水入,迤北入平陸。) 絳州直隸州:(繁,難。隸雁平道。明,平陽屬州。領(lǐng)稷山、絳、垣曲。)雍正二年升,并割太平、襄陵、河津來隸,以絳屬平陽,垣曲屬解。七年,又割聞喜、絳,垣曲復(fù),而太平、襄陵還舊隸。東北距省治七百十里。至京師千八百里。廣四百里,袤百里。北極高三十五度三十八分。京師偏西五度十三分。領(lǐng)縣五。(南:峨眉嶺,即晉原。西北:馬首山。北:九原;鼓山,古水出,即清濁二泉。東北:汾水自太平入,至城南。左會澮水,水經(jīng)注“逕王橋,澮水入焉”者。又西南,合古水入稷山。南:重興關(guān)。西:武平關(guān)。)垣曲(繁。州東南二百十里。雍正二年隸解,七年復(fù)。東北:諸馮山、王屋。其北教山,教水出。水經(jīng)注“南歷鼓鐘、上峽、下峽、馬頭山”者,亦曰沇水。清廉,俗風(fēng)山,清水出其西嶺,東逕皋落鎮(zhèn),會亳水及白水,曰亳清河。西南:河水自平陸入,逕鷹嘴山,入河南濟(jì)源。河水入晉境,冷行二千七百馀里。鼓鐘鎮(zhèn)、迎駕、六郎鎮(zhèn)。)聞喜(沖,繁,難。州南七十里。初隸平陽。雍正七年改。東:鳳皇原。東南:香山。湯寨,古景山,景水出,實水經(jīng)注沙渠水。其北美良川。東北:紫金,古三礜。涑水自絳縣入,逕董泊,右合甘泉,復(fù)左合景水,逕城南;又西入夏。詩“揚之水,不流束薪”者。鎮(zhèn)八:上東、下東、橫水、裴社、宋店、栗村、郭店、蘭德。涑川一驛。)絳(簡。州東南八十里。初隸平陽。雍正七年改。絳山,西北二十里。北:牛村。東北:備窮。澮水自翼城錯入,合故郡水,又西北入之。東南:回馬嶺,絳水出。水經(jīng)注所謂“出絳山東,寒泉奮涌,揚波北注”者。其西華池有陳村峪水,實注所謂乾河。西逕大陰山,合紫谷水,又西會煙莊冷口水。水經(jīng)“出聞喜黍葭谷,逕存云嶺入聞喜南絳故城”。鎮(zhèn)曰澮交。)稷山(難。州西五十里。稷山,南五十里。北:姑射、圣王。東南:汾水自州入,逕城南,又西,華水故道出焉,入河津。小河、翟店、下迪、大杜四鎮(zhèn)。)河津(沖,繁。州西百里。初隸平陽。雍正二年改。東北:黃頰山。西北:河水自鄉(xiāng)寧入,逕龍門山。禹貢“自積石至”者。韓原在焉,所謂少梁。又南入榮。東南:汾水自稷山入,逕疏屬、仙掌山,又西南從之。鎮(zhèn)四:方平、禹門、東張、僧樓。禹門,巡司駐。) 隰州直隸州:(繁。隸河?xùn)|道。明,平陽屬州。領(lǐng)大寧、永和。)雍正二年升,并割汾西。九年,又割吉之蒲屬之,而汾西還舊隸。東北距省治五百五十里。至京師千七百里。廣二百六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六度三十九分。京師偏西五度三十一分。領(lǐng)縣三。(北:妙樓山。東:五鹿。東北:蒲子。其界石樓者有水頭村,蒲川水出,西南合回龍、交口水,逕城西,又東南會義泉河於仵城鎮(zhèn)北。水經(jīng)注所謂“出石樓山,南逕蒲城(蒲子縣),得黃櫨谷水”者,俗曰隰川,入大寧。義泉、張家川、羅真、蒿城、康成、大麥、辛莊、西曲、回龍九鎮(zhèn)。又廣武鎮(zhèn),巡司駐。)大寧(簡。州西南九十里。城南:翠微山。西南:石子。西北:孔山。河水自永和入,逕馬斗關(guān)。東北:隰川,即蒲川水,自州入,逕羅曲鎮(zhèn),折西,逕城出,至藍(lán)公山。其南源第一河?xùn)|南自蒲入,實紫川水,合縣底河入焉,又東南入吉。蒲川水莽灌數(shù)百里,元和志日斤水,寰宇記日斤水,明志因誤昕水,方乘從之,非也。一鎮(zhèn):安阜。)蒲(簡。州東南百二十里。舊屬平陽。雍正二年屬吉,九年來隸。東:東神山。西南:翠屏。東北:姑射。有分水嶺。蒲水南源第一河出,水經(jīng)注“紫川西會南川所謂合江水”者。逕城東南,右合東小河,又西入大寧。鎮(zhèn)六:化樂、張村、喬麥灣、薛關(guān)、古驛、松峪。)永和(簡。州西北九十里。東:雙山。南:樓山。西:烈鳳、馬脊。東北:佶北。其南仙芝谷,古域谷。西北:河水自石樓入,逕老牛灘,仙芝河合索陀川、榆林河,水經(jīng)注“域谷水東啟荒原,西歷長溪”者。至城西南,合甘露河入焉,又南入大寧。桑壁、岔口、劉臺三鎮(zhèn)。) 霍州直隸州:(沖,繁,難。隸河?xùn)|道。明,平陽屬州。領(lǐng)靈石。)乾隆三十七年升,復(fù)割趙城來隸。東北距省治四百六十里。至京師千五百五十里。廣八十里,袤二百三十五里。北極高三十六度三十五分。京師偏西四度四十四分。領(lǐng)縣二。(霍山,東南四十里,禹貢太岳。彘水出石鼻谷。西北:汾水自靈石入,逕靈佛巖合之。水經(jīng)注“逕觀阜北”者。入汾。辛置鎮(zhèn);羯襟A。)趙城(沖。州南五十里。乾隆三十七年自平陽來隸。東北:霍山,霍水出。西:羅云。西北:汾水自汾西入,逕城西,西北合之,南入洪洞。有驛。)靈石(沖。州北百里。乾隆三十七年自平陽來隸。東:孝文山。東南:尖陽、十八盤。東北:靜巖、綿山,有五龍泉,俗小水河。汾水自介休入,至城西北,左合之,屈南,右合石門峪、新水峪;左仁義河,逕陰地關(guān)入州。水經(jīng)注“又南過冠爵津,俗雀鼠谷”者。其南高壁嶺,今韓信嶺。鎮(zhèn)二:夏門、仁義。驛二:菙石、仁義。驛丞兼巡司駐仁義鎮(zhèn)。) 大同府:(沖,繁,難?偙v。)初因明制,領(lǐng)州四,縣七。雍正中,增陽高、天鎮(zhèn),改朔及馬邑隸朔平,蔚及黃昌分隸直隸宣化、易州。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至京師七百二十里。廣二百五十里,袤二百六十里。北極高四十度五分。京師偏西三度十二分。領(lǐng)州二,縣七。大同(沖,繁,難。倚。順治五年徙西安堡,九年復(fù)。北:紇干山。東:白登,其東牛皮嶺。迤北少咸,敦水出。西南:采掠。桑乾水自應(yīng)入,逕其南,右合馬耳山水,左有玉河(如渾水),自豐鎮(zhèn)入,右逕方山合卷子,左鎮(zhèn)川河,又南逕孤山村,右納小泗水,至城東,又南,右納肖畫河,水經(jīng)注所謂“右會武周川”者,又南來會。又東,敦水出少咸山;逕西堰頭,并入陽高。甕城、聚樂二驛。)懷仁(沖。府西南八十里。西:清涼山、錦屏。西南:蘆子。新莊子河出其村,逕大于口入山陰。有安宿峒鎮(zhèn)。西安驛。)渾源州(難。府東南百二十里。順治十六年,安東中、前二所省。西南:龍山。西北:晝錦。北:龍角。東南:恒山,北岳,順治十七年自曲陽移祀於此。山高三千九百丈,周回數(shù)千里,橫跨燕、趙,屏蔽京師。曲陽其趾,阜平其脊,州境其主峰也。其別阜南曰槍峰嶺,古高氏山,唐河上源滱水出,周禮所謂“嘔夷,并州川”。左會別源翠屏山水,水經(jīng)注所謂侯塘川,東逕蔡家峪入靈丘。其溫泉堙。嶺之西北渾河出,一曰崞川,西北匯別源亂嶺關(guān)及瓷窯峽、李峪、神谷、橫山諸水,入應(yīng)。王家莊堡,巡司駐。上盤驛。)應(yīng)州(沖,府南百二十里。順治十六年安東中屯衛(wèi)省入。雍正八年罷所隸故城州。東南:茹越山。東北:龍首。西南:龍灣。西:桑乾河自山陰入,逕州東北,渾源河自州來會。水經(jīng)注“逕巨魏亭北,又東,崞川注之”者。亦通曰渾河。又東北,入大同。一鎮(zhèn)曰安邊。安東衛(wèi)巡司。安銀子驛。)山陰(沖。府西南百八十里。南:復(fù)宿山、香山。西:桑乾河自朔入,至城北,折東南,逕黃花山,即黃瓜埠,右合黃水河入應(yīng)。岱岳站,巡司駐。有驛。)陽高(沖。府東北百二十里。雍正三年,以陽高衛(wèi)降置。西:斷頭山、龍混。北:虎頭、云門。西南:白登山,敦水自大同入,逕其麓。南洋河自豐鎮(zhèn)入,南流,逕守口堡入邊。右合馬邑水,逕城北,又東南會白登河入天鎮(zhèn)。西南:桑乾水自大同入,逕黃土梁,又東并入天鎮(zhèn)。)天鎮(zhèn)(沖。府東北百八十里。雍正三年以天鎮(zhèn)衛(wèi)改置。北:環(huán)翠山。東:陽門,其幹神頭,其支豐稔。西南:牽牛。桑乾水自大同入,逕嘴兒圖,左合五泉河、石門溝。五泉古安陽水,陽原故城在焉。又東,入直隸西寧。其北南洋河自陽高入,逕福祿山。水經(jīng)注“雁門水東北入陽門山,謂之陽門水”者。右合三沙河,古醄水,逕城北,又東北逕摺兒嶺入懷安。又北,西洋河自豐鎮(zhèn)入,右合南溝水,逕暖泉墩,及東南小溝口河,亦入懷安。)廣靈(簡。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南:加斗山。北:千福。西北:九竫。西:望狐;白羊,壺流河出。莎泉,祁夷水,東南逕石梯嶺,合作甿池。枕頭河逕城南,又東逕壺山,入直隸蔚州,達(dá)桑乾,為南支。直峪、林關(guān)、火燒、樺澗四鎮(zhèn)。馬廠驛。)靈丘(沖。府東南二百七十里。南:太白山。西北:漫山,其東枚回嶺,古滋水出焉。滱水自渾源入,左合黑龍河,逕城南,又東南逕隘門山、銀釵嶺入直隸廣昌。驛一:太白。) 朔平府:(沖,繁,難。明,右玉林、左云川、平虜三衛(wèi)地,屬山西行都司。)清初為右玉、左云、平魯三衛(wèi)。雍正三年,於右玉衛(wèi)置府,并改三衛(wèi)為縣,屬雁平道。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至京師九百六十里。廣二百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極高四十度十一分。京師偏西四度十一分。領(lǐng)州一,縣三。右玉(沖,繁。倚。雍正三年以右玉衛(wèi)改置。玉林山,西二十里。東南:石堂山、紗帽。西南:滄頭河自平魯入;右合牛心山,左孫家川、云石堡水,屈北,逕府治西。右合范家堡水、馬營河,又北,右會兔毛河。西北有邊墻,西南接平魯,東北至右玉,有殺虎、水柵、鐵山、大沙、云石等口。威遠(yuǎn)堡、殺虎口二巡司。)朔州(沖,繁,難。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明屬大同府。雍正三年來隸。嘉慶元年,所領(lǐng)馬邑省入為鄉(xiāng)。有鄉(xiāng)學(xué)訓(xùn)導(dǎo)。東北:契吳。東:洪濤,其支阜雷山。左黃道泉,右金龍池,桑乾水出,水經(jīng)注所謂“洪源七輪即溹涫水”者。東南匯於臘河口,古馬邑川水南源;趾,古漯水,自寧武入,逕城南,折東,右合七里河,左沙棱水,又東北至下館故城北來會,入山陰。城東、廣武二驛。)左云(沖。府東南七十五里。雍正三年,左云衛(wèi)改置。東北:彌陀山。東:雕嶺。東南:龍王堂。南:南石,肖畫河出,北逕城西南,右合溫泉,又北折東,左合龍泉,逕焦山,又東南入懷仁。舊有助馬堡巡司,裁。)平魯(沖。府西南百十五里。雍正三年以平魯衛(wèi)改置。南:十二連山。西南:迎恩。西:小青。西北:七介、西平、磨兒。清水河出,入其廳,古樹頹水。城內(nèi)北固山。北:尖山。東南:天門,相近奎星臺。北岳峰,蓋水經(jīng)注大浴真山,滄頭河出。古中陵水,西北貫城出,折東逕碧峰山入右玉。樂寧、伏遠(yuǎn)二鎮(zhèn)。) 寧武府:(沖。隸雁平道。明置寧武關(guān)并所。嘉靖中置三關(guān)鎮(zhèn),駐寧武。又偏寧道駐偏頭,后改岢嵐、寧武二道分駐。清初,前后并廢。)雍正三年,改所為府,置附郭,偏關(guān)所、神池堡、五寨堡為縣。南距省治三百四十里。至京師九百五十里。廣二百九十里,袤三百六十里。北極高三十九度六分。京師偏西四度十一分。領(lǐng)縣四。寧武(沖。倚。明置寧化所。雍正三年為府,并置。西南:管涔山,其東天池,其下分水嶺。西出者汾水,左會林溪,樓子山別源,折西南,逕寧化堡,入靜樂。東出者恢河,一曰渾河,古漯水,水經(jīng)注“出累頭山”,地理志謂之治水者,東北逕城南,又東北逕陽方口,出邊入朔,為桑乾南源。有陽方堡。寧化所巡司。)偏關(guān)(沖。府北百八十里。明置守御所。雍正三年改。東:丫角山。北:蠶虎。西北:河水左瀆自清水河入,逕老牛灣西,又西南,東有關(guān)河自平魯入,合紅水溝,逕廳南,又西北入焉。又西南入河曲。老營堡有廢巡司。)神池(沖。府北三十里。明置神池口巡司,后增神池堡營。雍正三年改。南:黃花嶺。西南:旗山、虎北、洪佛。北:達(dá)沐河,西逕磨石山,左合義井河。河本渭流,康熙三十六年圣祖西征,飲馬駝於此,賜名興隆。折北入五寨。)五寨(沖。府西百里。明建五寨城。雍正三年改。西南:蘆芽山,管涔絕頂也,高三千丈,上有彌連池,即彌澤,下注清漣河,東北達(dá)沐河自偏關(guān)入會之,為大澗河,折西入河曲。有三岔堡。) 忻州直隸州:(沖,繁。明,太原屬州。)雍正二年升,仍領(lǐng)定襄,割太原之靜樂來隸。西南距省治百四十里。至京師千三百里。廣三百六十里,袤百里。北極高三十八度二十五分。京師偏西三度四十三分。領(lǐng)縣二。(南:系舟山。西南:云母。西:九原。西北:云中,相屬雙尖,云中水出,東北入崞,會忻川,注滹沱。滹沱復(fù)錯入,入定襄。西南:白馬山,牧馬河出,古三會水,合陀羅、大嶺、清水諸山水,東北逕城南從之。九原一驛。)定襄(繁。州東五十里。東南:七巖山。東北:圣阜。西北:橫山。滹沱水自州入,東南逕城北,又東北,右會牧馬河,入五臺。南有叢蒙山,三會泉出,北流注牧馬河。西北有滹沱渠,資灌溉。一鎮(zhèn):芳蘭。)靜樂(沖。州西百八十里。雍正二年自太原來隸。東:兩嶺山。東南:天柱。西北:管涔,汾水出其陰,自寧武入,逕馬頭山,至城西南,左合碾河,右納嵐水,又東南逕樓煩鎮(zhèn),右合石樓、臨春山水,入交城。西南:離石水入永寧。鎮(zhèn)三:故鎮(zhèn)、窟谷、永安。又有樓煩鎮(zhèn)巡司?导視A。) 代州直隸州:(沖,繁,難。雁平道駐。明,太原府屬州。)雍正二年升,仍所領(lǐng)。西南距省治三百二十里。至京師七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九度六分。京師偏西三度三十二分。領(lǐng)縣三。(西北:句注,其嶺太和,唐置雁門關(guān),古曰西隃,隘有十八。其東夏屋,中峰曰復(fù)宿。東南:舜山、圭峰。東:滹沱河自蘩峙入,左納峨水,右合夏屋、雁門水,逕城南。又西南,右合羊頭神河入崞。雁門關(guān),一驛。)五臺(難。州東南百四十里。五臺山,東北百二十里,一名清涼山。圣祖、高宗、仁宗前后十三巡幸。中臺有太華池水,西北流,會縣北峨嶺水,出峨口入繁峙。北:錦屏。西北:鐵嶺。西:紫羅。滹沱河自定襄入,逕東冶鎮(zhèn),左合慮虒水、清水河,又東南入盂。東:烏牛山,滋水出,東流入直隸平山。鎮(zhèn)三:竇村、東冶、臺懷。巡司駐臺懷。)崞(沖。州西南八十里。崞山,西南四十五里。其西黃嵬。南:前高。西北:柏枝。東北:滹沱河自州入,逕城東,又南,右合羊虎谷水,又西南,云中河自忻入,會忻川入忻。原平、鬧泥二驛。)繁峙(簡。州東六十里。北:茹越山。東南:憨山、小五臺。東:泰戲。滹沱水出泰華池,一曰派水,并州川。說文“起雁門郡葰人縣戊夫山”者。西會三泉,伏流,匯華巖諸水,復(fù)出,逕沙澗驛,至城南入州,峨水從之。其東巖頭有白坡,沙河出,南入直隸阜平,古恒水支。平刑關(guān),巡司駐。平刑、沙澗二驛。) 保德直隸州:(沖,繁。隸雁平道。明為太原屬州。)雍正二年升,并割河曲、興來隸。八年,興還隸太原。東南距省治四百六十五里。至京師千七百十五里。廣二百十里,袤百十一里。北極高三十九度四分。京師偏西五度四十分。領(lǐng)縣一。(城南:蓮花山。東南:馬頭。西南:羊頭。東北:石梯。河水左瀆自河曲入,逕城北,屈西至花園堡,壺廬山水入,為朱家川。又西南,合裴家川入興。河曲沖。州東北百二十里。明隸太原。雍正二年改。乾隆二十九年徙河保營為今治,東阻險山。南:翠峰。西南:火山。東北:河水左瀆自偏關(guān)入,逕城西大辿渡。又西南,東有清漣河自五寨入,為六澗河入焉,古彌澤,入州。壺廬山水從之。河邑巡司駐舊縣。乾隆二十九年徙治河保營,即今治。) 歸化城直隸廳:(沖,繁,疲,難。歸綏道鎮(zhèn)守副都統(tǒng)駐。明嘉靖中,蒙古據(jù)豐州,是為西土默特,駐牧建城,后封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天聰八年內(nèi)附。順治三年置左右翼及四副都統(tǒng)。雍正元年置理事同知,駐西河,隸朔平府。乾隆元年增協(xié)理通判二,增綏遠(yuǎn)廳。六年置歸綏道,廳及二協(xié)隸。二十五年省協(xié)理,徙同知駐城。裁左右翼及副都統(tǒng)。馀副都統(tǒng)一,同駐。光緒十年改撫民同知。)南距省治九百六十里。至京師千一百八十里。廣百八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極高四十度四十九分。京師偏西四度四十八分。(北:大青山,即陰山,古白道川。其支阜,西石綠,西北克壽,東北烏蘭察布、喀喇克沁、鍾山。金河,古芒干水,俗大黑河,西南逕廳南。左合小黑河,即紫河,古武泉水。又西南,右合哈爾幾河,入托克托?唆攷旌,古白道,中溪水從之?▊惗卸。臺站四。有巡司,一在城,兼司獄,一在畢齊克齊。有遞。) 薩拉齊直隸廳:(沖,繁,疲,難。隸歸綏道。明初,云內(nèi)州,后為云內(nèi)縣,屬豐州,尋廢。)乾隆四年,置薩拉齊及善岱二協(xié)理通判。六年,隸歸綏道。二十五年,改理事廳,以善岱協(xié)理通判省入。同治四年,改置同知。光緒十年,改撫民。東南距省治千二百里。至京師千四百二十里。廣二百五十里,袤百里。北極高四十度三十九分。京師偏西五度十六分。(又兼轄鄂爾多斯左翼后旗地。廣四百三十里,袤二百二十里。西北:牛頭、朝那山、夾山。北:宿嵬。東:拜轟克兒。河水左瀆自五原南界東流入境,包頭、五當(dāng)河并北來注之,逕沙爾沁村,又東至廳南,合蘇爾哲、帽帶河,入托克托。察蘇河入托克托?▊愇。臺站一,在廳治。有巡司兼司獄一,駐包頭鎮(zhèn)。有遞。) 清水河直隸廳:(繁,疲,難。隸歸綏道。明,置東勝衛(wèi)千戶所。)乾隆元年,置協(xié)理通判。六年,隸歸綏道。二十五年,改理事廳。光緒十年,改撫民通判。東南距省治九百二十里。至京師千又二十里。廣百三十五里,袤百四十里。北極高四十度六分。京師偏西四度四十八分(。東:鄂博圖山、連嶺。東南:吐頹,有君子津。西北:河水左瀆自托克托入,逕紅山口,東南清水河自平魯入,右合湯溪河,西北逕三叉河至廳南。又西北出古長城,左會兔毛河,亦稱紅河,古中陵水入焉;又南入偏關(guān)。有巡司兼司獄在廳治。有遞。) 豐鎮(zhèn)直隸廳:(繁,疲,難。隸歸綏道。明,大同及陽和、天成二衛(wèi)邊外地。)康熙十四年,徙察哈爾蒙古部駐。雍正十二年,置豐川衛(wèi)及鎮(zhèn)寧所,大朔理事通判統(tǒng)之。乾隆十五年改置,大同、陽高通判徙駐。三十三年,還故治,增置大同理事同知。光緒十年,改撫民。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至京師八百六十里。廣二百三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四十度三十分。京師偏西三度十二分。(北:尖子山、狼頭。西北:留云。東:盤羊。東北:大青、牛心。其西南壺盧海,如渾水出,今曰玉河。屈西南,左合大科莊水,古旋鴻池,逕古慶梁,右合尖子山水,至廳東南新城灣。右會得勝河,古羊水,入大同。東北:五祿戶灘,東洋河出,古修水,亦于延水,東逕碾房窯,入直隸張家口。其南胡魯蘇臺,西洋河出,古延鄉(xiāng)水,及南溝水,逕馬市口入天鎮(zhèn)。又西清涼嶺,南洋河出,古雁門水,南逕守口堡入陽高,并達(dá)之。自東洋外,并逾邊。巡司三:一駐城,兼司獄;一二道河;一張皋爾。二道河后改設(shè)興和廳。有遞。) 托克托直隸廳:(繁,疲,難。隸歸綏道。明,東勝左衛(wèi)。嘉靖中入土默特。曰脫脫,亦曰托克托。)乾隆元年,增協(xié)理通判。二十五年,改理事廳。光緒十年,改撫民通判。東南距省治八百六十里。至京師千一百里。廣八十五里,袤一百三十里。(兼轄河西鄂爾多斯右翼后旗地。廣百三十里,袤百五十里。)北極高四十度三十分。京師偏西四度四十分。(南:紅山,古緣胡。西北:河水左瀆自薩拉齊入。大黑河?xùn)|自歸化入,左會黃水,又西,右會克魯庫,至廳東北會察蘇河。逕廳北,舊匯為黛山湖,古芒干水,合南源白道中溪塞水注沙陵湖者,又西入焉。又南入清水河。有巡司兼司獄。有遞。) 寧遠(yuǎn)直隸廳:(沖,疲,難。隸歸綏道。明,宣德衛(wèi)。后為大同邊外地。)康熙十六年,察哈爾部析駐。雍正十二年,置寧朔衛(wèi)及懷遠(yuǎn)所,大朔理事通判統(tǒng)之。乾隆十五年省改,徙朔平通判駐。二十一年,改理事通判。光緒十年,改撫民。南距省治八百十里。至京師千又二十里。廣百八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極高四十度二十一分。京師偏西三度五十二分。(東:猴山。北:倉盤、汗漫、平頂。黑河南源永興河出,古白渠水。其南參河陘,今西溝門,古沃水出,今曰寧遠(yuǎn)水。南逕將軍梁,左合寧遠(yuǎn)堡水,古可不泥,逾長城。東北:平頂永興河?xùn)|四道凹,得勝河出,逕豐城溝入豐鎮(zhèn)。其北大海,古諸聞澤,周百馀里。其南小海,地理志鹽澤,古通目曰參合陂。有巡司。有遞。舊有科布爾巡司,后改設(shè)陶林廳。) 和林格爾直隸廳:(繁,疲,難。隸歸綏道。明置玉林、云川二衛(wèi)。后為蒙古西土默特?fù)?jù)。)康熙中,置站曰二十家子,蒙語和林格爾。乾隆元年,置協(xié)理通判。二十五年,改理事廳。光緒十年,改撫民通判。南距省治八百四十里。至京師千六十里。廣百七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極高四十度二十分。京師偏西四度二十四分。(東:九峰山。西:摩天嶺。南:大松。東南:玉林。兔毛河自右玉入,逾邊逕殺虎口,右會寧遠(yuǎn)河,逕其麓,西北至廳。西南折西入清水河。東北黃水自寧遠(yuǎn)入,西逕廳北入托克托。有巡司兼司獄。有遞。) 興和直隸廳:(明初,天城衛(wèi)邊北地。)光緒二十二年,以豐鎮(zhèn)之二道河巡司置,隸歸綏道。西南距省治八百九十里。至京師千七十里。廣袤闕。(北:大青山。東南:水泉入。西北:東洋河自察哈爾旗入。二源合,東西逕廳北,入直隸張家口。有遞。) 陶林直隸廳:(要。隸歸綏道。明,大同邊外地。)光緒二十九年,以寧遠(yuǎn)廳之科布爾巡司置。西南距省治千三百里。至京師千四百五十里。廣袤闕。(北:伊馬圖山。南:回頭梁。大黑河南源黃水河,古白渠水,出大東溝,西南逕五壩入寧遠(yuǎn)。有遞。) 武川直隸廳:(要。隸歸綏道。明,西土特默牧場。)光緒二十九年,以其北境翁滾置,治烏蘭花,寄治歸化城。南距省治千百七十里。至京師千二百九十里。廣袤闕。(北:托克圖山。西北:克壽。東有烏蘭察布源泉,廳治。一遞。) 五原直隸廳:(要。隸歸綏道。)光緒二十九年,析薩拉齊西境興盛旺置撫民同知,治隆興長,寄治包頭鎮(zhèn)。東南距省治千七百九十里。至京師二千一百十里。北極高四十度三十九分。京師偏西五度十六分。(西北:陽山。北:陰山。河水自甘肅邊外環(huán)內(nèi)蒙鄂爾多斯,折東自烏拉特循其南麓入。有鄂博口,古稒陽道。又東逕廳南,合博托河入薩拉齊。有遞。) 東勝直隸廳:(要。隸歸綏道。明初,東勝衛(wèi)西界、陜西榆林衛(wèi)河套地,后為元裔所居。)光緒三十二年,以鄂爾多斯左翼中郡王右翼前末紥薩克旗墾地置,治羊壕廠,寄治薩拉齊之包頭鎮(zhèn)。北極高四十度四十九分。京師偏西四度四十八分。(西北:河水自鄂爾多斯循五原入廳北,折東南入薩拉齊。邊墻西自陜西榆林入。又東有遞。)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jì)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jì)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j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jì)一
卷二 本紀(jì)二 卷三 本紀(jì)三
卷四 本紀(jì)四 卷五 本紀(jì)五
卷六 本紀(jì)六 卷七 本紀(jì)七
卷八 本紀(jì)八 卷九 本紀(jì)九
卷十 本紀(jì)十 卷二十三 本紀(j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