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 列傳六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為農(nóng)為儒,不恒其業(yè)。道少純厚,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天祐中,劉守光署為幽州掾。守光引兵伐中山,訪于僚屬,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于獄中,尋為人所救免。守光敗,遁歸太原,監(jiān)軍使張承業(yè)辟為本院巡官。承業(yè)重其文章履行,甚見待遇。時有周元豹者,善人倫鑒,與道不洽,謂承業(yè)曰:“馮生無前程,公不可過用!睍r河東記室盧質(zhì)聞之曰:“我曾見杜黃裳司空寫真圖,道之狀貌酷類焉,將來必副大用,元豹之言不足信也!背袠I(yè)尋薦為霸府從事,俄署太原掌書記,時莊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shù)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zhèn),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卞崦缹γ娌菰~,將示其眾。道執(zhí)筆久之,莊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對曰:“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倍矶珥w入謝,因道為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莊宗即位鄴宮,除省郎,充翰林學士,自綠衣賜紫。梁平,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丁父憂,持服于景城。(《談苑》: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后持衣囊追及之。)遇歲儉,所得俸余悉賑于鄉(xiāng)里,道之所居惟蓬茨而已,凡牧宰饋遺,斗粟匹帛無所受焉。時契丹方盛,素聞道名,欲掠而取之,會邊人有備,獲免。 明宗入洛,遽謂近臣安重誨曰:“先帝時馮道郎中何在?”重誨曰:“近除翰林學士!泵髯谠唬骸按巳穗匏刂O委,甚好宰相!倍戆荻嗣鞯顚W士,端明之號,自道始也。未幾,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業(yè)、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zhèn)之。有工部侍郎任贊,因班退,與同列戲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遺下《兔園策》!钡缹ぶ,召贊謂曰:“《兔園策》皆名儒所集,道能諷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場秀句,便為舉業(yè),皆竊取公聊,何淺狹之甚耶!”贊大愧焉。(《歐陽史》云:《兔園策》者,鄉(xiāng)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誦也。《北夢瑣言》云:《兔園策》乃徐、庾文體,非鄙樸之談,但家藏一本,人多賤之!独W紀聞》云:《兔園策府》三十卷,唐蔣王惲令僚佐杜嗣先仿應科目策,自設問對,引經(jīng)史為訓注。惲,太宗子,故用梁王兔園名其書,馮道《兔園策》謂此也。)復有梁朝宰臣李琪,每以文章自擅,曾進《賀平中山王都表》云,“復真定之逆賊”。道讓琪曰:“昨來收復定州,非真定也!辩髅劣诘乩,頓至折角。其后百僚上明宗徽號凡三章,道自為之,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道尤長于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tài)。繼改門下侍郎、戶部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尚書左仆射,封始平郡公。一日,道因上謁既退,明宗顧謂侍臣曰:“馮道性純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臥則芻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退歸鄉(xiāng)里,自耕樵采,與農(nóng)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碧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記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徑井陘之險,憂馬有蹶失,不敢怠于銜轡;及至平地,則無復持控,果為馬所顛仆,幾至于損。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yè)業(yè),臣之望也!泵髯谏钊恢。他日又問道曰:“天下雖熟,百姓得濟否?”道曰:“谷貴餓農(nóng),谷賤傷農(nóng),此常理也。臣憶得近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泵髯谠唬骸按嗽娚鹾。”遂命侍臣錄下,每自諷之。道之發(fā)言簡正,善于裨益,非常人所能及也。時以諸經(jīng)舛繆,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鄭覃所刊石經(jīng),雕為印版,流布天下,后進賴之。明宗崩,唐末帝嗣位,以道為山陵使,禮畢,出鎮(zhèn)同州,循故事也。道為政閑澹,獄市無撓。一日,有上介胡饒,本出軍吏,性粗獷,因事詬道于牙門,左右數(shù)報不應。道曰:“此必醉耳!”因召入,開尊設食,盡夕而起,無撓慍之色。未幾,入為司空。 及晉祖入洛,以道為首相。二年,契丹遣使加徽號于晉祖,晉祖亦獻徽號于契丹,謂道曰:“此行非卿不可!钡罒o難色。晉祖又曰:“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钡涝唬骸氨菹率鼙背,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談苑》云:道與諸相歸中書,食訖,外廳堂吏前白道言北使事。吏人色變手戰(zhàn),道取紙一幅,署云:“道去。”即遣寫敕進,堂吏泣下。道遣人語妻子,不復歸家,即日舍都亭驛,不數(shù)日北行。晉祖餞宴,語以家國之故,煩耆德遠使,自酌卮酒賜之,泣下。)及行,將達西樓,契丹主欲郊迎,其臣曰:“天子無迎宰相之禮。”因止焉,其名動遠俗也如此。(《談苑》云:契丹賜其臣牙笏及臘日賜牛頭者為殊禮,道皆得之,作詩以紀曰:“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逼醯ぶ魃跸玻鞚撝I留意,道曰:“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皆為臣,豈有分別哉!”道在契丹,凡得所賜,悉以市薪炭,征其意,云:“北地苦寒,老年所不堪,當為之備!比魧⒕昧粽摺F醯じ衅湟,乃遣歸,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猶更住館中月余。既行,所至留駐,凡兩月方出境,左右語道曰:“當北土得生還,恨無羽翼,公獨宿留,何也?”道曰:“縱急還,彼以筋腳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脫,但徐緩即不能測矣!北娔朔K哪甓,始至京師。)及還,朝廷廢樞密使,依唐朝故事,并歸中書,其院印付道,事無巨細,悉以歸之。尋加司徒、兼侍中,進魯國公。晉祖曾以用兵事問道,道曰:陛下歷試諸艱,創(chuàng)成大業(yè),神武睿略,為天下所知,討伐不庭,須從獨斷。臣本自書生,為陛下在中書,守歷代成規(guī),不敢有一毫之失也。臣在明宗朝,曾以戎事問臣,臣亦以斯言答之!睍x祖頗可其說。道嘗上表求退,晉祖不之覽,先遣鄭王就省,謂曰:“卿來日不出,朕當親行請卿!钡啦坏靡殉鲅伞.敃r寵遇,無與為比。 晉少帝即位,加守太尉,進封燕國公。道嘗問朝中熟客曰:“道之在政事堂,人有何說?”客曰:“是非相半!钡涝唬骸胺踩送邽槭,不同為非,而非道者,十恐有九。昔仲尼圣人也,猶為叔孫武叔所毀,況道之虛薄者乎!”然道之所持,始終不易。后有人間道于少帝曰:“道好平時宰相,無以濟其艱難,如禪僧不可呼鷹耳!”由是出道為同州節(jié)度使。歲余,移鎮(zhèn)南陽,加中書令。契丹入汴,道自襄、鄧召入,契丹主從容問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逼浜笠鹿诓恢羵,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是歲三月,隨契丹北行,與晉室公卿俱抵常山。俄而比主卒,永康王代統(tǒng)其眾。及北去,留其族嘉里以據(jù)常山。時漢軍憤激,因共逐出嘉里,尋復其城。道率同列四出按撫,因事從宜,各安其所。人或推其功,道曰:“儒臣何能為,皆諸將之力也!钡酪缘轮,人所取則,乃為眾擇諸將之勤宿者,以騎校白再榮權為其帥,軍民由是帖然,道首有力焉。道在常山,見有中國士女為契丹所俘者,出橐裝以贖之,皆寄于高尼精舍,后相次訪其家以歸之。又,契丹先留道與李崧、和凝及文武官等在常山,是歲閏七月二十九日,契丹有詔追崧,令選朝士十人赴木葉山行事。北帥滿達勒召道等至帳所,欲諭之,崧偶先至,知其意,懼形于色。滿達勒將以明日與朝士齊遣之,崧乃不俟道,與凝先出,既而相遇于帳門之外,因與分首俱歸。俄而李筠等縱火與契丹交斗,鼓槊相及。是日若齊至,與滿達勒相見,稍或躊躇,則悉為俘矣。時論者以道布衣有至行,立公朝有重望,其陰報昭感,多此類也。 及自常山入覲,漢祖嘉之,拜守太師。(《洛陽搢紳舊聞記》:贈大監(jiān)張公璨,漢祖即位之初為上黨戎判。漢祖在北京時,大聚甲兵,禁牛皮不得私貿(mào)易及民間盜用之,如有牛死,即時官納其皮,其有犯者甚眾。及即大位,三司舉行請禁天下牛皮法,與河東時同,天下苦之。會上黨民犯牛皮者二十余人,獄成,罪俱當死。大監(jiān)時為判官,獨執(zhí)曰:“主上欽明,三司不合如此起請,二十余人死尚間可,使天下犯者皆銜冤而死乎!且主上在河東,大聚甲兵,須藉牛皮,嚴禁可也,今為天下君,何少牛皮,立法至于此乎!”遂封奏之。時三司使方用事,執(zhí)政之地,除馮瀛王外皆惡之,曰:“豈有州郡使敢非朝廷詔敕!”力言于漢祖。漢祖亦怒曰:“昭義一判官,是何敢如此!其犯牛皮者,依敕俱死。大監(jiān)以非毀詔敕,亦死!彪肺聪,獨瀛王非時請見。漢祖出,瀛王曰:“陛下在河東時,斷牛皮可也,今既有天下,牛皮不合禁。陛下赤子枉死之,亦足為陛下惜。昭義判官,以卑位食陛下祿,居陛下官,不惜軀命,敢執(zhí)而奏之,可賞不可殺。臣當輔弼之任,使此敕枉害天下人性命,臣不能早奏,使陛下正,臣罪當誅!被自侔。又曰:“張璨不合加罪,望加敕赦之!睗h祖久之曰:“已行之矣!瘪T瀛王曰:“敕未下!睗h祖遽曰:“與赦之!瘪T曰:“勒?珊?”上曰:“可!庇墒歉钠潆,記其略曰:“三司邦計,國法攸依,張璨體事未明,執(zhí)理乖當,宜停見職,犯牛皮者貸命放之!贝蟊O(jiān)聽宣敕訖,聞敕云“執(zhí)理乖當”,尚曰:“中書自不能執(zhí)理,若一一教外道判官執(zhí)理,則焉用彼相乎!”)乾祐中,道奉朝請外,平居自適。一日,著《長樂老自敘》云: 余世家宗族,本始平、長樂二郡,歷代之名實,具載于國史家牒。余先自燕亡歸晉,事莊宗、明宗、閔帝、清泰帝,又事晉高祖皇帝、少帝。契丹據(jù)汴京,為北主所制,自鎮(zhèn)州與文武臣僚、馬步將士歸漢朝,事高祖皇帝、今上。顧以久叨祿位,備歷艱危,上顯祖宗,下光親戚。亡曾祖諱湊,累贈至太傅,亡曾祖母崔氏,追封梁國太夫人;亡祖諱炯,累贈至太師,亡祖母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亡父諱良建,秘書少監(jiān)致仕,累贈至尚書令,母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余階自將仕郎,轉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職自幽州節(jié)度巡官、河東節(jié)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林學士,改授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宏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明宗皇帝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國軍節(jié)度、同州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一為長春宮使,又授武勝軍節(jié)度、鄧隨均房等州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官自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正官自行臺中書舍人,再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仆射,三為司空,兩在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私門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漢太師。爵自開國男至開國公、魯國公,再封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至一千八百戶。勛自柱國至上柱國。功臣名自經(jīng)邦致理翊贊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寧邦翊圣功臣。 先娶故德州戶掾褚諱濆女,早亡,后娶故景州弓高縣孫明府諱師禮女,累封蜀國夫人。亡長子平,自秘書郎授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次子吉,自秘書省校書郎授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第三亡子可,自秘書省正字授殿中丞、工部戶部員外郎;第四子幼亡;第五子義,自秘書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衙內(nèi)都指揮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議郎、太常丞;第六子正,自協(xié)律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節(jié)度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太仆丞。長女適故兵部崔侍郎諱衍子太仆少卿名絢,封萬年縣君;三女子早亡。二孫幼亡。唐長興二年敕,瀛州景城縣莊來蘇鄉(xiāng)改為元輔鄉(xiāng),朝漢里為孝行里。洛南莊貫河南府洛陽縣三州鄉(xiāng)靈臺里,奉晉天福五年敕,三州鄉(xiāng)改為上相鄉(xiāng),靈臺里改為中臺里,時守司徒、兼侍中;又奉八年敕,上相鄉(xiāng)改為太尉鄉(xiāng),中臺里改為侍中里,時守太尉、兼侍中。 靜思本末,慶及存亡,蓋自國恩,盡從家法,承訓誨之旨,關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事親、事君、事長、臨人之道,曠蒙天恕,累經(jīng)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祐。六合之內(nèi)有幸者,百歲之后有歸所。無以珠玉含,當以時服斂,以籧篨葬,及擇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祭以特羊,戒殺生也,當以不害命之物祭。無立神道碑,以三代墳前不獲立碑故。無請謚號,以無德故。又念自賓佐至王佐及領藩鎮(zhèn)時,或有微益于國之事節(jié),皆形于公籍。所著文章篇詠,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編于家集,其間見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有莊、有宅、有群書,有三子可以襲其業(yè)。于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猶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夫、為父,有子、有猶子、有孫,奉身即有余矣。為時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為大君致一統(tǒng)、定八方,誠有愧于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于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時乾祐三年朱明月長樂老敘云。 及太祖平內(nèi)難,議立徐州節(jié)度使劉赟為漢嗣,遣道與秘書監(jiān)趙上交、樞密直學士王度等往迎之。道尋與赟自徐赴汴,行至宋州,會澶州軍變。樞密使王峻遣郭崇領兵至,屯于衙門外,時道與上交等宿于衙內(nèi)。是日,赟率左右甲士闔門登樓,詰崇所自,崇言太祖已副推戴。左右知其事變,以為道所賣,皆欲殺道等以自快。趙上交與王度聞之,皆惶怖不知所為,惟道偃仰自適,略無懼色,尋亦獲免焉。道微時嘗賦詩云:“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敝潦瞧溲则炓。(《青箱雜記》載馮道詩全篇云: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廣順初,復拜太師、中書令,太祖甚重之,每進對不以名呼。及太祖崩,世宗以道為山陵使。會河東劉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議欲親征,道諫止之,世宗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親平之!钡雷嘣唬骸氨菹碌萌缣诜瘢俊笔雷谂唬骸榜T道何相少也!”乃罷。及世宗親征,不及扈從,留道奉太祖山陵。時道已抱疾。及山陵禮畢,奉神主歸舊宮,未及祔廟,一夕薨于其第,時顯德元年四月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世宗聞之,輟視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謚曰文懿。 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鎮(zhèn)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平生甚廉儉。逮至末年,閨庭之內(nèi),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蕩,道不能制,識者以其不終令譽,咸嘆惜之。(《五代史補》:馮道之鎮(zhèn)同州也,有酒務吏乞以家財修夫子廟,道以狀付判官參詳其事。判官素滑稽,因以一絕書判后云:“荊棘森森繞杏壇,儒官高貴盡偷安,若教酒務修夫子,覺我慚惶也大難!钡烙[之有愧色,因出俸重創(chuàng)之。馮瀛王道之在中書也,有舉子李導投贄所業(yè),馮相見之,戲謂曰:“老夫名道,其來久矣,加以累居相府,秀才不可謂不知,然亦名導,于禮可乎?”李抗聲對曰:“相公是無寸底道字,小子有寸底導字,何謂不可也!”公笑曰:“老夫不惟名無寸,諸事亦無寸,吾子可謂知人矣!绷藷o怒色。馮吉,瀛王道之子,能彈琵琶,以皮為弦,世宗嘗令彈于御前,深欣善之,因號其琵琶曰“繞殿雷”也。道以其惰業(yè),每加譴責,而吉攻之愈精,道益怒,凡與客飲,必使庭立而彈之,曲罷或賜以束帛,命背負之,然后致謝。道自以為戒勖極矣,吉未能悛改,既而益自若。道度無可奈何,嘆曰:“百工之司藝而身賤,理使然也。此子不過太常少卿耳。”其后果終于此。) 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謚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可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五代各朝均有實錄。

卷九十九(漢書) 高祖紀上 卷一百(漢書) 高祖紀下
卷一百一(漢書) 隱帝紀上 卷一百二(漢書) 隱帝紀中
卷一百三(漢書) 隱帝紀下 卷一百四(漢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五(漢書) 列傳二 卷一百六(漢書) 列傳三
卷一百七(漢書) 列傳四 卷一百八(漢書) 列傳五
卷一百九(漢書) 列傳六 卷一(梁書) 太祖紀一
卷二(梁書) 太祖紀二 卷三(梁書) 太祖紀三
卷四(梁書) 太祖紀四 卷五(梁書) 太祖紀五
卷六(梁書) 太祖紀六 卷七(梁書) 太祖紀七
卷八(梁書) 末帝紀上 卷九(梁書) 末帝紀中
卷十(梁書) 末帝紀下 卷十一(梁書) 列傳一
卷十二(梁書) 列傳二 卷十三(梁書) 列傳三
卷十四(梁書) 列傳四 卷十五(梁書) 列傳五
卷十六(梁書) 列傳六 卷十七(梁書) 列傳七
卷十八(梁書) 列傳八 卷十九(梁書) 列傳九
卷二十(梁書) 列傳十 卷二十一(梁書) 列傳十一
卷二十二(梁書) 列傳十二 卷二十三(梁書) 列傳十三
卷二十四(梁書) 列傳十四 卷二十五(唐書)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唐書)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唐書) 莊宗紀一
卷二十八(唐書) 莊宗紀二 卷二十九(唐書) 莊宗紀三
卷三十(唐書) 莊宗紀四 卷三十一(唐書) 莊宗紀五
卷三十二(唐書) 莊宗紀六 卷三十三(唐書) 莊宗紀七
卷三十四(唐書) 莊宗紀八 卷三十五(唐書) 明宗紀一
卷三十六(唐書) 明宗紀二 卷三十七(唐書) 明宗紀三
卷三十八(唐書) 明宗紀四 卷三十九(唐書) 明宗紀五
卷四十(唐書) 明宗紀六 卷四十一(唐書) 明宗紀七
卷四十二(唐書) 明宗紀八 卷四十三(唐書) 明宗紀九
卷四十四(唐書) 明宗紀十 卷四十五(唐書) 閔帝紀
卷四十六(唐書)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唐書)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唐書)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唐書) 列傳一
卷五十(唐書) 列傳二 卷五十一(唐書) 列傳三
卷五十二(唐書) 列傳四 卷五十三(唐書) 列傳五
卷五十四(唐書) 列傳六 卷五十五(唐書) 列傳七
卷五十六(唐書) 列傳八 卷五十七(唐書) 列傳九
卷五十八(唐書) 列傳十 卷五十九(唐書) 列傳十一
卷六十(唐書) 列傳十二 卷六十一(唐書) 列傳十三
卷六十二(唐書) 列傳十四 卷六十三(唐書) 列傳十五
卷六十四(唐書) 列傳十六 卷六十五(唐書) 列傳十七
卷六十六(唐書) 列傳十八 卷六十七(唐書) 列傳十九
卷六十八(唐書) 列傳二十 卷六十九(唐書) 列傳二十一
卷七十(唐書) 列傳二十二 卷七十一(唐書) 列傳二十三
卷七十二(唐書) 列傳二十四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
卷七十四(唐書) 列傳二十六 卷七十五(晉書) 高祖紀一
卷七十六(晉書) 高祖紀二 卷七十七(晉書) 高祖紀三
卷七十八(晉書) 高祖紀四 卷七十九(晉書) 高祖紀五
卷八十(晉書) 高祖紀六 卷八十一(晉書) 少帝紀一
卷八十二(晉書) 少帝紀二 卷八十三(晉書) 少帝紀三
卷八十四(晉書) 少帝紀四 卷八十五(晉書) 少帝紀五
卷八十六(晉書) 列傳一 卷八十七(晉書) 列傳二
卷八十八(晉書) 列傳三 卷八十九(晉書) 列傳四
卷九十(晉書) 列傳五 卷九十一(晉書) 列傳六
卷九十二(晉書) 列傳七 卷九十三(晉書) 列傳八
卷九十四(晉書) 列傳九 卷九十五(晉書) 列傳十
卷九十六(晉書) 列傳十一 卷九十七(晉書) 列傳十二
卷九十八(晉書) 列傳十三 卷一百一十(周書) 太祖紀一
卷一百一十一(周書) 太祖紀二 卷一百一十二(周書) 太祖紀三
卷一百一十三(周書) 太祖紀四 卷一百一十四(周書) 世宗紀一
卷一百一十五(周書) 世宗紀二 卷一百一十六(周書) 世宗紀三
卷一百一十七(周書) 世宗紀四 卷一百一十八(周書) 世宗紀五
卷一百一十九(周書) 世宗紀六 卷一百二十(周書)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周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二十二(周書) 列傳二
卷一百二十三(周書) 列傳三 卷一百二十四(周書) 列傳四
卷一百二十五(周書) 列傳五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 列傳六
卷一百二十七(周書) 列傳七 卷一百二十八(周書) 列傳八
卷一百二十九(周書) 列傳九 卷一百三十(周書) 列傳十
卷一百三十一(周書) 列傳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僣偽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僣偽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僣偽列傳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卷一百四十 志二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附錄 進舊五代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