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唐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婁師德 王孝杰 唐休璟 張仁愿 薛訥 王晙 婁師德,鄭州原武人也。弱冠,進士擢第,授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yè)奇其才,嘗謂之曰:“吾子臺輔之器,當以子孫相托,豈可以官屬常禮待也?” 上元初,累補監(jiān)察御史。屬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討之,師德抗表請為猛士。高宗大悅,特假朝散大夫,眾軍西討,頻有戰(zhàn)功,遷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并知營田事。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仍依舊知營田事。則天降書勞曰:“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還靈、夏,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轉(zhuǎn)輸之艱,兩軍及北鎮(zhèn)兵數(shù)年咸得支給。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 長壽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明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則天謂師德曰:“王師外鎮(zhèn),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庇忠詾楹釉础⒎e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稍遷秋官尚書。萬歲登封元年,轉(zhuǎn)左肅政御史大夫,仍并依舊知政事。證圣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杰討之,與吐蕃大將論飲陵、贊婆戰(zhàn)于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師德貶授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入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歲,兼檢校右肅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肅政臺事,以與王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撫河北諸州。神功元年,拜納言,累封譙縣子。尋詔師德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事。圣歷二年,突厥入寇,復令檢校并州長史,仍充天兵軍大總管。是歲九月卒,贈涼州都督,謚曰貞。 初,狄仁杰未入相時,師德嘗薦之,及為宰相,不知師德薦已,數(shù)排師德,令充外使。則天嘗出師德舊表示之,仁杰大慚,謂人曰:“吾為婁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婁公遠矣。”師德頗有學涉,器量寬厚,喜怒不形于色。自專綜邊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雖參知政事,深懷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 王孝杰,京兆新豐人也。高宗末,為副總管,從工部尚書劉審禮西討吐蕃,戰(zhàn)于大非川,為賊所獄。吐蕃贊普見孝杰,垂泣曰:“貌類吾父!焙窦泳炊Y,由是免死,尋得歸。則天時,累遷右鷹揚衛(wèi)將軍。孝杰久在吐蕃中,悉其虛實。長壽元年,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忠節(jié)率眾以討吐蕃,乃克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zhèn)而還。則天大悅,謂侍臣曰:“昔貞觀中貝綾,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盡復于舊,邊境自然無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懇,深是可嘉!蹦税菪⒔転樽笮l(wèi)大將軍。明年,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封清源男。延載初,入為瀚海道行軍總管,余如故。證圣初,又為朔方道總管,尋坐與吐蕃戰(zhàn)敗免官。 萬歲通天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復詔孝杰白衣起為清邊道總管,統(tǒng)兵十八萬以討之。孝杰軍至東峽石谷遇賊,道隘,虜甚眾,孝杰率精銳之士為先鋒,且戰(zhàn)且前,及出谷,布方陣以捍賊。后軍總管蘇宏暉畏賊眾,棄甲而遁。孝杰既無后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杰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時張說為節(jié)度管記,馳奏其事。則天問孝杰敗亡之狀,說曰:“孝杰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御眾,但為后援不至,所以致敗。”于是追贈孝杰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其子無擇為朝散大夫。遣使斬宏暉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誅。開元中,無擇官至左驍衛(wèi)將軍,以恩例贈孝杰特進。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曾祖規(guī),周驃騎大將軍、安邑縣公。祖宗,隋大業(yè)末為朔方郡丞。時為梁師都舉兵,將據(jù)城,宗抗節(jié)不從,乃為所害。 休璟少以明經(jīng)擢第。永徽中,解褐吳王府典簽,無異材,調(diào)授營州戶曹。調(diào)露中,單于突厥背叛,誘扇奚、契丹侵掠州縣,后奚、羯胡又與桑乾突厥同反。都督周道務遣休璟將兵擊破之于獨護山,斬獲甚眾,超拜豐州司馬。永淳中,突厥圍豐州,都督崔智辯戰(zhàn)歿。朝議欲罷豐州,徙百姓于靈、夏,休璟以為不可,上書曰:“豐州控河遏賊,實為襟帶,自秦、漢已來,列為郡縣,田疇良美,尤宜耕牧。隋季喪亂,不能堅守,乃遷徙百姓就寧、慶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靈、夏為邊界。貞觀之末,始募人以實之,西北一隅,方得寧謐。今若廢棄,則河傍之地復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yè),非國家之利也!背钠溲,豐州復存。 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會吐蕃攻破焉耆,安息道大總管、文昌右相韋待價及副使閻溫古失利,休璟收其余眾,以安西土。遷西州都督,上表請復取四鎮(zhèn)。則天遣王孝杰破吐蕃,拔四鎮(zhèn),亦休璟之謀也。圣歷中,為司衛(wèi)卿,兼涼州都督、右肅政御史大夫,持節(jié)隴右諸軍州大使。 久視元年秋,吐蕃大將麹莽布支率騎數(shù)萬寇涼州,入自洪源谷,將圍昌松縣。休璟以數(shù)千人往擊之,臨陣登高,望見賊衣甲鮮盛,謂麾下曰:“自欽陵死,贊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賊兵,欲曜威武,故其國中貴臣酋豪子弟皆從之。人馬雖精,不習軍事,吾為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與賊六戰(zhàn)六克,大破之,斬其副將二人,獲首二千五百級,筑京觀而還。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來請和,因宴屢覘休璟。則天問其故,對曰:“往歲洪源戰(zhàn)時,此將軍雄猛無比,殺臣將士甚眾,故欲識之!眲t天大加嘆異,擢拜右武威、右金吾二衛(wèi)大將軍。 休璟尤諳練邊事,自碣石西逾四鎮(zhèn),綿亙?nèi)f里,山川要害,皆能記之。長安中,西突厥烏質(zhì)勒與諸蕃不和,舉兵相持,安西道絕,表奏相繼。則天令休璟與宰相商度事勢,俄頃間草奏,便遣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諸州表請兵馬應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畫。則天謂休璟曰:“恨用卿晚!币蜻w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又謂魏元忠及楊再思、李嶠、姚元崇、李迥秀等曰:“休璟諳練邊事,卿等十不當一也! 尋轉(zhuǎn)太子右庶子,依舊知政事。以契丹入寇,復拜夏官尚書,兼檢校幽,營等州都督,兼安東都護。時中宗在春宮,將行,進啟于皇太子曰:“張易之兄弟幸蒙寵遇,數(shù)侍宴禁中,縱情失禮。非人臣之道,惟加防察!敝凶诩次,召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顧謂曰:“卿曩日直言,朕今不忘。初欲召卿計事,但以遐遠,兼懷北狄之憂耳!蔽磶,加特進,拜尚書右仆射。是歲秋,大水,休璟兩上表自咎,請免官甚切,辭多不載。中宗竟不允,手制答曰:“陰陽乖爽,事屬在予,待罪私門,難依來表!睂みw中書令,充京師留守,俄加檢校吏部尚書。又以宮僚之舊,賜實封三百戶,累封宋國公。休璟在任,無所弘益。 景龍二年,致仕于家,年力雖衰,進取彌銳。時尚宮賀婁氏頗關(guān)預國政,憑附者皆得寵榮,休璟乃為其子娶賀婁氏養(yǎng)女為妻,因以自達。由是起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監(jiān)修國史,仍封宋國公。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進,為時所譏。景云元年,又拜特進,充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停其舊封,別賜實封一百戶。二年,表請致仕。許之。祿及一品子課并令全給。休璟初得封時,以絹數(shù)千匹分散親族,又以家財數(shù)十萬大開塋域,備禮葬其五服之親,時人稱之。延和元年七月薨,年八十六,贈荊州大都督,謚曰忠。子先慎襲爵,官至陳州刺史。次子先擇,開元中為右金吾衛(wèi)將軍。 張仁愿,華州下邽人也。本名仁亶,以音類睿宗諱改焉。少有文武材干,累遷殿中侍御史。時有御史郭霸上表稱則天是彌勒佛身,鳳閣舍人張嘉福與洛州人王慶之等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皆請仁愿連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為有識所重。尋而夏官尚書王孝杰為吐刺軍總管,統(tǒng)眾以御吐蕃,詔仁愿往監(jiān)之。仁愿與孝杰不協(xié),因人奏事,稱孝杰軍誣罔之狀。孝杰由是免為庶人,仁愿遽遷侍御史。 萬歲通天二年,監(jiān)察御史孫承景監(jiān)清邊軍,戰(zhàn)還,書戰(zhàn)圖以奏。每陣必畫承景躬當矢石、先鋒御賊之狀,則天嘆曰:“御史乃能盡誠如此!”擢拜右肅政臺中丞,令仁愿敘錄承景下立功人。仁愿未發(fā)都,先問承景對陣勝負之狀。承景身實不行,問之皆不能對,又虛增功狀。仁愿廷奏承景罔上之罪,于是左遷崇仁令,擢仁愿為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會突厥默啜入寇,攻陷趙、定,擁眾回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擊之,流矢中手,賊亦引退。則天遣使勞問,賜以醫(yī)藥。累遷并州大都督府長史。 神龍二年,中宗還京,以仁愿為左屯衛(wèi)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時都城谷貴,盜竊甚眾,仁愿一切皆捕獲杖殺之。積尸府門,遠近震懾,無敢犯者。初,高宗時賈敦頤為洛州刺史,亦有政績,與仁愿皆為一時之最。故時人為之語曰:“洛州有前賈后張,可敵京兆三王。”其見稱如此。 三年,突厥入寇。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賊所敗。詔仁愿攝御史大夫,代忠義統(tǒng)眾。仁愿至軍而賊眾已退,乃躡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后渡河。時突厥默啜盡眾西擊突騎施娑葛,仁愿請乘虛奪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璟以為兩漢已來,皆北守黃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勞人費功,終為賊虜所有,建議以為不便。仁愿固請不已,中宗竟從之。仁愿表留年滿鎮(zhèn)兵以助其功。時咸陽兵二百余人逃歸,仁愿盡擒之,一時斬于城下,軍中股慄,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各四百余里,皆據(jù)津濟,遙相應接,北拓地三百余里,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zhèn)兵數(shù)萬人。 仁愿初建三城,不置壅門及卻敵、戰(zhàn)格之具;騿栐唬骸按诉叧怯\之所,不為守備,何也?”仁愿曰:“兵貴在攻取,不宜退守?苋糁链,即當并力出戰(zhàn),回顧望城,猶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也?”其后常元楷為朔方軍總管,始筑壅門以備寇,議者以此重仁愿而輕元楷焉。仁愿在朔方,奏用監(jiān)察御史張敬忠、何鸞、長安尉寇、泚、鄠縣尉王易從、始平主簿劉體微分判軍事,太子文學柳彥昭為管記,義烏尉晁良貞為隨機。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稱,多至大官,時稱仁愿有知人之鑒。 景龍二年,拜左衛(wèi)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累封韓國公。春還朝,秋復督軍備邊。中宗賦詩祖餞,賞賜不可勝紀。尋加鎮(zhèn)軍大將軍。睿宗即位,以老致仕,特全給祿俸,又拜兵部尚書,加光祿大夫,依舊致仕。開元二年卒,贈太子少傅,傅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為監(jiān)護使。子之輔,開元初為趙州刺史。 薛訥,絳州萬泉人也,左武衛(wèi)大將軍仁貴子也。為藍田令,有富商倪氏于御史臺理其私債,中丞來俊臣受其貨財,斷出義倉米數(shù)千石以給之。訥曰:“義倉本備水旱,以為儲蓄,安敢絕眾人之命,以資一家之產(chǎn)?”竟報上不與。會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其后突厥入寇河北,則天以訥將門,使攝左武威衛(wèi)將軍、安東道經(jīng)略。臨行,于同明殿召見與語,訥因奏曰:“丑虜恁凌,以盧陵為辭。今雖有制升儲,外議猶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則狂賊自然款伏。”則天深然其言。尋拜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轉(zhuǎn)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wèi)大將軍。久當邊鎮(zhèn)之任,累有戰(zhàn)功。 玄宗即位,于新豐講武,訥為左軍節(jié)度。時元帥與禮官得罪,諸部頗亦失序。唯訥及解琬之軍不動。玄宗令輕騎召訥等,至軍門,皆不得入。禮畢,上甚加慰勞。 時契丹及奚與突厥連和,屢為邊患,訥建議請出師討之。開元二年夏,詔與左監(jiān)門將軍杜賓客、定州刺吏崔宣道等率眾二萬,出檀州道以討契丹等。杜賓客以為時屬炎暑,將土負戈甲,赍資糧,深入寇境,恐難為制勝。中書令姚元崇亦以為然。訥獨曰:“夏月草茂,羔犢生息之際,不費糧儲,亦可漸進。一舉振國威靈,不可失也!睍r議咸以為不便。玄宗方欲威服四夷,特令訥同紫微黃門三品,總兵擊奚、契丹,議者乃息。六月,師至灤河,遇賊,時既蒸暑,諸將失計會,盡為契丹等所覆。訥脫身走免,歸罪于崔宣道及蕃將李思敬等八人,詔盡令斬之,特免杜賓客之罪。下制曰:“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wèi)大將軍、和戎大武等諸軍州節(jié)度大使、同紫微黃門三品薛訥,總?cè)钟,建議為首。暗于料敵,輕于接戰(zhàn),張我王師,衄之虜境。觀其疇昔,頗常輸罄,每欲資忠報主,見義忘身。特緩嚴刑,俾期來效,宜赦其罪,所有官爵等并從除削。” 其年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眾十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州及渭州之渭源縣,掠群牧而去。詔訥白衣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御使,與大仆少卿王晙等率兵邀擊之。十月,訥領(lǐng)眾至渭源,遇賊戰(zhàn)于武階驛,與王晙掎角夾攻之,大破賊眾。追奔至洮水,又戰(zhàn)于長城堡,豐安軍使王海賓先鋒力戰(zhàn)死之。將士乘勢進擊,又敗之,殺獲萬人,擒其將六指鄉(xiāng)彌洪,盡收其所掠羊馬,并獲其器械,不可勝數(shù)。時有詔將以十二月親征吐蕃,及聞訥等克捷,玄宗大悅,乃停親征。追贈王海賓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賜物三百段、粟三百石,名其稚子為忠嗣,拜朝散大夫。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往,即便敘錄功狀,拜訥為左羽林軍大將軍,復封平陽郡公,仍拜子暢朝散大夫。俄又充涼州鎮(zhèn)軍大總管。尋以年老,特聽致仕。八年卒,年七十余,贈太常卿,謚曰昭定。訥沉勇寡言,臨大敵而益壯。訥弟楚玉,開元中,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以不稱職見代而卒。 王晙,滄州景城人,徙家于洛陽。祖有方,岷州刺史。晙弱冠明經(jīng)擢第,歷遷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時朔方軍元帥魏元忠討賊失利,歸罪于副將韓思忠,奏請誅之。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已,又有勇智可惜,不可獨殺非辜,乃廷議爭之。思忠竟得釋,而晙亦由是出為渭南令。 景龍未,累轉(zhuǎn)為桂州都督。桂州舊有屯兵,常運衡、永等州糧以饋之,晙始改筑羅郭,奏罷屯兵及轉(zhuǎn)運。又堰江水,開屯田數(shù)千頃,百姓賴之。尋上疏請歸鄉(xiāng)拜墓,州人詣闕請留晙,乃下敕曰:“彼州往緣寇盜,戶口凋殘,委任失材,乃令至此。卿處事強濟,遠邇寧靜,筑城務農(nóng),利益已廣,隱括綏緝,復業(yè)者多。宜須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請,不須來也!睍在州又一年,州人立碑以頌其政。再轉(zhuǎn)鴻臚大卿,充朔方軍副大總管,兼安西大都護,豐安、定遠、三城及側(cè)近軍并受晙節(jié)度。后轉(zhuǎn)太仆少卿、隴右群牧使。 開元二年,吐蕃精甲十萬寇臨洮軍,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與臨洮兩軍合勢以拒之。賊營于大來谷口,吐蕃將坌達延又率兵繼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襲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擊鼓以應之。賊眾大懼,疑有伏兵,自相殺傷,死者萬計。俄而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率眾邀擊吐蕃,至武階谷,去大來谷二十里,為賊所隔。晙率兵迎訥之軍,賊置兵于兩軍之間,連亙數(shù)十里。晙夜出壯士銜枚擊之,賊又大潰。乃與訥合軍,掩其余眾,追奔至洮水,殺獲不可勝數(shù),盡收所掠牧馬而還。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清源縣男,兼原州都督,仍拜其子班為朝散大夫。尋除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明年,突厥默啜為九姓所殺,其下酋長多款塞投降,置之河曲之內(nèi)。俄而小殺繼立,降者漸叛。晙上疏曰: 突厥時屬亂離,所以款塞降附。其與部落,非有仇嫌,情異北風,理固明矣,養(yǎng)成其釁,雖悔何追。今者,河曲之中,安置降虜,此輩生梗,實難處置。日月漸久,奸詐逾深,窺邊間隙,必為患難。今有降者部落,不受軍州進止,輒動兵馬,屢有傷殺。詢問勝州左側(cè),被損五百余人。私置烽鋪,潛為抗拒,公私行李,頗實危懼。北虜如或南牧,降戶必與連衡。臣問沒蕃歸人云,卻逃者甚眾,南北信使,委曲通傳,此輩降人,翻成細作。倘收合余燼,來逼軍州,虜騎恁凌,胡兵應接,表里有敵,進退無援。雖復韓、彭之勇,孫、吳之策,令其制勝,其可必乎! 望至秋冬之際,令朔方軍盛陳兵馬,告其禍福,啗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xiāng),陳其畜牧之地。并分配淮南、河南寬鄉(xiāng)安置,仍給程糧,送至配所。雖復一時勞弊,必得久長安穩(wěn)。二十年外,漸染淳風,將以充兵,皆為勁卒。若以北狄降者不可南中安置,則高麗俘虜置之沙漠之曲,西域編氓散在青、徐之右,唯利是視,務安疆埸,何獨降胡,不可移徙。 近者,在邊將士,爰及安蕃使人,多作諛辭,不為實對。或言北虜破滅,或言降戶安靜,志欲自言功效,非有以徇邦家。伏愿察斯利口,行茲遠慮,邊荒清晏,黎元幸甚。 臣料留住之議,謀者云遵故事,必言降戶之輩,舊置河曲之中,昔年既得康寧,今日還應穩(wěn)便。但同時異事,先典攸傳。往者頡利破亡,邊境寧謐,降戶之輩,無復他心,所以多歷歲年,此類皆無動靜。今虜見未破滅,降戶私使往來,或畏北虜之威,或懷北虜之惠,又是北虜戚屬,夫豈不識親疏,將比昔年,安可同日! 臣料其中頗有三策。若盛陳兵馬,散令分配,內(nèi)獲精兵之實,外袪黠虜之謀,暫勞永安,此上策也。若多屯士卒,廣為備擬,亭障之地,蕃、漢相參,費甚人勞,此下策也。若置之朔塞,任之來往,通傳信息,結(jié)成禍胎,此無策也。伏愿察斯三者,詳其善惡,利害之狀,長短可尋?v因遷移,或致逃叛,但有移得之者,即是今日良圖,留待河冰,恐即有變。臣蒙天澤,叨居重鎮(zhèn),逆耳利行,敢不盡言。 疏奏未報,降虜果叛,敕晙帥并州兵西濟河以討之。晙乃間行倍道,以夜繼晝,卷甲舍幕而趨之。夜于山中忽遇風雪甚盛,晙恐失期,仰天誓曰:“晙若事君不忠,不討有罪,明靈所殛,固自當之,而士眾何辜,令其艱苦!若誠心忠烈,天監(jiān)孔明,當止雪回風,以濟戎事!毖杂,風回而雪止。時叛者分為兩道,其在東者,晙追及之,殺一千五百余人,生獲一千四百余人,駝馬牛羊甚眾。晙以功遷左散騎常侍、持節(jié)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尋遷御史大夫。 時突厥⻊夾跌部落及仆固都督勺磨等散在受降城左右居止,且謀引突厥共為表里,陷軍城而叛。晙因入奏,密請誅之。八年秋,晙誘⻊夾跌等黨與八百余人于中受降城誅之,由是乃授晙兵部尚書,復充朔方軍大總管。 九年,蘭池州胡苦于賦役,誘降虜余燼,攻夏州反叛,詔隴右節(jié)度使、羽林將軍郭知運與晙相知討之。晙奏:“朔方軍兵自有余力,其郭知運請還本軍!蔽磮,而知運兵至,與晙頗不相協(xié)。晙所招撫降者,知運縱兵擊之,賊以為晙所賣,皆相率叛走。晙進封清源縣公,仍兼御史大夫。俄而賊眾復相結(jié)聚,晙坐左遷梓州刺史。十年,拜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屬車駕北巡,以晙為吏部尚書,兼太原尹。十一年夏,代張說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追錄破胡之功,加金紫光祿大夫,仍充朔方軍節(jié)度大使。其年冬,上親郊祀,追晙赴京,以會大禮。晙以時屬冰壯,恐虜騎乘隙入寇,表辭不赴,手敕慰勉,仍賜衣一副。會許州刺史王喬家奴告喬與晙潛謀構(gòu)逆,敕侍中源乾曜、中書令張說鞫其狀。晙既無反狀,乃以違詔追不到,左遷蘄州刺史。十四年,累遷戶部尚書,復為朔方軍節(jié)度使。二十年卒,年七十余,贈尚書左丞相,謚曰忠烈。 往歲,魏元忠為張易之、昌宗所構(gòu),左授高要尉,晙密狀申明之。宋璟時為鳳閣舍人,謂晙曰:“魏公且全矣,子須威嚴而坐理,恐子之狼狽也!睍曰:“魏公忠而獲罪,晙為義所激,顛沛無恨!杯Z嘆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晙氣貌雄壯,時人謂之有熊虎之狀。然慕義激勵,有古人之風,御下整肅,人吏畏而愛之。晙卒后,信安王祎于幽州討奚告捷,奏稱軍士咸見晙與蕃將高昭領(lǐng)兵馬先軍討賊,上聞而嗟異久之。戶部郎中楊伯城上疏,請晙等墳特乞增修封域,量加表異,降使饗祭,優(yōu)其子孫。玄宗乃遣使就其家廟祭,仍如其子官秩。 史臣曰:婁師德應召而慷愾,勇也;薦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營田贍軍,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參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難也,又何愧于將相乎!王孝杰,唐休璟、張仁愿、薛訥、王晙等,皆韜武干,亟立邊功。然孝杰失于再擒,休璟虧于余行。先敗后勝,薛訥何慚;止雪回風,王晙難掩;仁愿操履,中否相兼。 贊曰:拯物之心,不形于色。將相之材,人何以測。臣有始終,功無爽忒。多忌梁公,自招慚德。唐、張、訥、晙,善陣能師。共服戎虜,不憂邊陲。

 

舊唐書

  舊唐書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杜f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卷二十一 志第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卷二十九 志第九
卷三十 志第十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四十五
卷九十六 列偉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