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中國舞蹈資源的文化人類學探索向度
中國舞蹈資源的文化人類學探索向度一、舞蹈形態(tài)與舞蹈文化 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舞蹈與人類的生存現實一直存在著本質性的關聯(lián),舞蹈與人類學也有著漫長的、相互聯(lián)系的歷史。聞一多先生很早就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闡解:“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边@一著名的論斷,從實質而言是聞一多先生在客觀的人類學視野中,通過舞蹈形態(tài)來解析、透視舞蹈的本質內涵。他的思維角度是從較為廣闊的意義上來闡釋“舞蹈是什么”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他在《說舞》中根據澳洲風行的科羅潑利舞,進一步推論出世界各國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機能總動員”的特點。應該說,聞一多先生的文化人類學探索向度,對我們認識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看到的是與生命本能最貼近的文化。毫無疑問,舞蹈是文化的一種表述形式,人類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觀念的、整合著多種文化因素的東西化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態(tài)來轉述我們對生命及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由此看來,任何形態(tài)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決定的,我們了解和分析這些舞蹈形態(tài)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難的是認識這些形態(tài)背后的東西。幾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幾位文化人類學者赴西藏考察薩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論,如果僅從舞蹈形態(tài)上來欣賞薩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種低消耗的藝術審美,很難從形態(tài)上找出動律特征。舉手投足極其緩慢,結構與情節(jié)全部儀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儀軌,“局內”觀眾是那樣地虔誠和頂禮膜拜,而“局外”人要從頭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還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類學者看到的是巫術與藝術、神學與美學、神格與人格的關聯(lián),看到的是一種文化模式,一種可印證的歷史、社會、宗教、民俗的文化觀念。也許薩迦人并不認為他們在跳舞或從事什么舞蹈活動,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虛幻,體悟生時救度的征兆。在這里,跳神不是藝術形式而是心靈的表述。舞情、舞律、構圖在這里沒有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他們必須跳神,跳神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中舞蹈是一種文化象征,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外顯媒介和載體,它可能是最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當地人認可的文化形態(tài)。另一層面是這種文化形態(tài)所包涵和體現的內隱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在這里,形態(tài)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這是因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態(tài),反過來形態(tài)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類學的結論是:一定的文化意義是以一定的藝術元素為傳播媒介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結構。并進一步回答藝術形式的文化特質是什么,它體現和負載了何種文化意義,為什么會制造和使用這種藝術形式,等等。 二、采風與田野調查 文化人類學的舞蹈研究有其獨特的立場,它與舞蹈藝術家的角度有其不同的地方。一般來說,舞蹈藝術家注重藝術的、美學的意義,而文化人類學者注重其文化意義的探討。但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卻也有其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是深入到民間去采風和搜集資料,然而藝術家到民間去采風其關注點往往是舞蹈本身。諸如表現形式、語言符號、象征意義以及風格、韻味、形態(tài)等,較少地研究和觀察舞蹈以外的其他文化現象。而文化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的概念范圍相當廣泛,他也探討藝術家所關注的問題,但是他對藝術的關注是全方位的,他研究的對象不僅是作為藝術的舞蹈,而是整個社區(qū)的各種文化現象與舞蹈的相互交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人類學在描述和分析一個文化現象時,強調將研究對象置于整體文化中來觀察理解,要求在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中集中精力分析這個文化行為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整體文化與部分文化的關系。文化人類學認為社會文化每一個部分(制度、觀念、生存方式、生態(tài)環(huán)境等)都是緊密地關聯(lián)在一起的。目前散存在中國各民族的形態(tài)各異的民族民間舞蹈除了自己的一些獨立形態(tài)和表現方式之外,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們意識深層和社會心理機制中,它的文化包容量非常復雜而又博大精深,僅從舞蹈這個學科去研究可能會顯得貧乏和單薄。因此研究的方法應該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的、交叉性的、邊緣性的多學科研究。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深入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因為田野調查能提供人類學家由內部去理解人們在一個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從事的特殊文化行為,通過深入的觀察和訪談來記錄、收集第一手資料。 筆者曾去過儺鄉(xiāng)采風,從民間儺舞中發(fā)現了幾個可舞性的舞蹈動機,作為素材發(fā)展成一個藝術舞蹈作品。為了記錄整理民間舞蹈,由于方法不同,收獲自然也就不一樣。但是當我們冷靜下來進行一些思考,把這種思考轉變成學術思維,就會發(fā)現它還是不夠深入,多有遺漏,以至造成了對民間儺舞的評價不充分。這種遺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一些俚俗性的文化現象缺乏深入的挖掘。這實際上是一個怎么認識野蠻與文明、精華與糟粕的問題。說明我們在學術觀上還沒有擺脫舊的體系,習慣于將民間舞蹈納入精華與糟粕的框架,簡單地揚棄。主觀上將俚俗性排除在學術視野之外,而事實上俚俗性是民間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割裂了也就喪失了互相依存的基礎。重要的是這些看似俚俗的東西,往往是蘊涵著很高的文化含量,它直接關系到文化價值的呈現。比如,舉行跳儺儀式時有很多俚語唱詩,以往總覺得“粗俗不堪”而不屑一顧,后來學會了用俚語訪談后,發(fā)現這些俚語唱詩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括當地人的生活習俗、信仰民俗以及跳儺的功能、目的。這一現象在民間舞蹈中很有普遍性,像土家族的《毛古斯》、瑤族的《跳盤王》、納西族的《東巴舞》、苗族的《蘆笙舞》、彝族的《銅鼓舞》、壯族的《螞①舞》等,它們或多或少地帶著不同程度的俚俗因素。如何正確認識民間舞蹈的俚俗性,需要我們通過跨學科的研究來克服舞蹈研究中的片面性。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模式無高低之分,“文明”與“野蠻”,“精華”與“糟粕”都是相對存在的,文化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是對待異文化所需要的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 2.對非藝術化的行為動作缺乏學術上的關懷。長期以來,我們對舞蹈的研究,只是單純地對純舞蹈本身的研究,比較關注舞蹈的精致、典雅、工整和純藝術的審美咀嚼,而往往忽略非藝術化的行為動作,像儺舞儀式中的行儺、民俗宗教舞蹈中的形象以及秧歌中的隊舞等。在傳統(tǒng)的學術模式中,停下來跳才是舞蹈,而行進中的行為動作則不在舞蹈之列。但是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古代置佛陀偶像于車輿曳之而行的佛教形象和中國帝王出行儀仗的壯觀場面。深入研究下去,我們發(fā)現非藝術化的行為動作的文化屬性非常具體和真實,它是觀念的外化,人們借以這種行為動作達成美好的愿望,來表達一種心理情結。民間也許并不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看待這些行為動作,他們注重的是信仰的作用,在這些行為動作后面蘊藏著一種感性的文化氛圍。從傳統(tǒng)的舞蹈觀來審視,它也許算不上通常意義上的舞蹈,不規(guī)范,太生活化,但它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是聯(lián)系他們生活與精神、現實與理想的紐帶。 理清了學術思路,視野自然也就開闊多了。更為重要的是,文化人類學從個別到一般,從微觀到宏觀,從實證到思辨的運思模式,在細微之處解構了舞蹈研究的某些傳統(tǒng)理論和固有范式。由此可見,研究視點和方法論的重大意義。 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舞蹈資源大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民間舞蹈。我們之所以稱之為資源是因為它幾乎囊括和保留了人類所有發(fā)展階段的各種文化類型。而這些被涉及的內容,需要我們從多種學科角度來加以發(fā)掘,作出理論闡發(fā)。這方面前輩已經做了不少的工作,為我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傳統(tǒng)的文化和藝術勢必要受到沖擊。所謂全球化不僅是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同時也意味著它已經開始介入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形成一種國際間不同文化的融合,F在一些西方的學者開始對中國文化,特別是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絕跡的文化類型加以異乎尋常的關注,力圖作出學術上的概括。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應該冷靜地思考一下,如何在藝術學的基礎理論上廣泛地吸收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的研究方法,變傳統(tǒng)的單項研究為整體的全面研究、跨學科的研究。在學術層面建立適合國際間平等對話的語境體系,用中國經驗的學術話語來闡發(fā)中國文化舞蹈資源,讓它走向世界,在國際大格局中增添中華文化的份額。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蟲右另
DvNews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關于電視歷史劇“走紅”的思考
|
關于電視歷史劇“走紅”的思考 吉炳軒:《弘揚五種精神奏響時代強音》,《中國電視》01年第4期; 徐光春:《在2002年全國電視劇題材規(guī)劃會上的講話》,《中國電視》02年第4期),竟占年度生產總量的1/4左右。而從播出方面看,各電視臺青睞歷史(古裝)劇是一目了然的。“相當長一段....
|
詳細
|
2
|
關注百姓命運,珍重平民情感
|
關注百姓命運,珍重平民情感 呼喚家族親情的回歸 具有家庭色彩的電視劇能夠很好地適應電視受眾群體的觀看氛圍,這就是很大一批家 庭室內劇被看好的前提。電視劇《大哥》有著極濃的家庭色彩,它向我們展現的家庭, 是當代都市中已不多見的三代同堂....
|
詳細
|
3
|
談電視戲曲的歷史和現狀
|
談電視戲曲的歷史和現狀 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 中國從1958年有了電視以后就出現了電視文藝,電視戲曲也隨之誕生。早期的電視戲曲形式很簡單,以戲曲為主,將原來只在舞臺上表演的戲曲,簡單地照搬和再現到電視屏幕上。其表現方式主要是現場直播戲曲舞臺劇。 由于技術手段的....
|
詳細
|
4
|
迎接中國電視體制的偉大變革
|
迎接中國電視體制的偉大變革本世紀末,中國廣播電視界出現了一個非常引人關注的現象,這就是體制改革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從社會群眾到業(yè)內編輯記者,從中央電視臺到縣級電視臺,當前最熱烈、最火爆的話題就是體制改革的問題。我把這種現象稱為“本世紀末最熱門的話題、新世紀初中國電視的曙光! 一、傳....
|
詳細
|
5
|
當代電視劇批評模式的斷想
|
當代電視劇批評模式的斷想 但在實際的理論和批評中,很多研究者沒有看到這點,因而導致了他們對大眾文化....
|
詳細
|
6
|
中國電視劇的幾點思考
|
中國電視劇的幾點思考 一思:國產劇露出笑臉?
國產劇市場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紅火景象,買方市場迅速松動,賣片人理直氣壯地上揚價格。中北中心的《欲望》,中山電視藝術中心等單位聯(lián)合攝制的《亂世英雄呂不韋》攝制期間引起各臺的收購大戰(zhàn),《愛你》、《日紅》、《藍色妖姬》等熱....
|
詳細
|
7
|
論電視劇的戲劇性
|
論電視劇的戲劇性戲劇性概括起來有三種涵義:一是時空的舞臺性,二是情節(jié)的沖突性,三是偶然、巧合等技巧性。 舞臺性建立在假定性基礎之上。舞臺劇在一個三堵墻包圍的舞臺空間中演出,觀眾隔著第四堵透明的墻與演員處于同一真實空間來欣賞,這樣就有了舞臺環(huán)境設置的假定性,即以少量的布景和道具來假定....
|
詳細
|
8
|
電視劇的全球化和文化入侵
|
電視劇的全球化和文化入侵“全球化”,這是從西方引進的新概念。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提出“經濟一體化”概念。到80年代中期又進一步提出“經濟全球化”概念。90年代以來,這“全球化”概念大有取代“一體化”概念的勢頭。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全球化”概念逐漸進入西方文化和文藝領域。差....
|
詳細
|
9
|
國產電視劇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
國產電視劇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題材狹窄缺乏新鮮感 二、剪接失度冗長拖沓 我們不是一味地反對拍長劇,而是當長則長,當短則短。應像魯迅先生倡導的要以內容的含量為依據,以不脫離主題為原則來安排劇的長短,即要深刻、生動、精彩、充實、飽滿、好看。不要人為地將單本能完成的戲硬拉....
|
詳細
|
10
|
電視大眾文化研究視角的轉換
|
電視大眾文化研究視角的轉換 一、視角轉換之于電視文化研究的必要 主張從多種視角來研究電視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 第一,當代中國電視文化的理論研究落后于迅猛發(fā)展的實踐。我國電視文化的歷史始于20 世紀中期,雖然晚于英國、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但在....
|
詳細
|
323條記錄 1/33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藝術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