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電影的發(fā)展
更多內容源自3edu幼兒 自從上帝說“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也同時產生了影,光影的組合變化發(fā)展到現代,就成為了電影。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1896年,盧米爾兄弟雇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yè)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 第一次放映電影 1896年(光緒22年)8月11日,一位法國游客在上海徐園的茶樓“又一村”放映了一部短片,這是電影第一次在中國放映。幾年以后,電影傳進了北京甚至皇宮。1904年,慈禧太后70歲壽誕之時,英國駐華公使為慈禧放映電影,但中途放映機爆炸,慈禧認為此乃不祥之兆,“宮廷電影”就此終結。1905年前后,北京很多大觀樓戲院每晚都有電影放映,電影在北京已蔚然成風。 第一部中國電影 1905年,北京的豐泰照相館在老板任慶泰的主持下拍攝了《定軍山》,并在前門的大觀樓戲院上映,中國第一部電影就此誕生。該片拍攝的是京劇大師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幾個做功強的片段,如“請纓”、“舞刀”及“交鋒”等,一共花了3天時間,攝影機架在那里一動不動,任由演員在鏡頭前表演動作,光線也是利用的自然日光。因此,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戲曲短紀錄片。雖然它有著種種不足,雖然它的誕生比西方要晚許久,但太陽畢竟還是從東方升起來了。 百年歷史 1905年至2005年,中國電影走過一百年。對于這一百年里中國電影人所歷經的艱辛和創(chuàng)造的輝煌,無論任何描述都會感到不能淋漓盡致,尤其是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就讓我們用長鏡頭對這一百年的歷史快速瀏覽,向那一個個傳奇的人物表達敬意,正是他們在一條忽明忽暗的道路上飛奔,并且沿途創(chuàng)造歷史。 第一部有聲電影 1931年3月,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誕生。該片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有聲片,通俗地說就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但因為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huán)境的音響效果,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30年代:與社會環(huán)境結合緊密 30年代電影的主流就是左翼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將視角從小家庭轉向大社會,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反映農村農民悲苦的代表作是《狂流》、《春蠶》以及《漁光曲》等;反映都市底層人物苦難境遇的代表作是《馬路天使》、《神女》、《姊妹花》;反映小知識分子面臨社會動蕩時矛盾心理的代表作是《桃李劫》、《十字街頭》等。1937年,抗戰(zhàn)題材的電影唱響主旋律,代表作有《大路》、《風云兒女》、《八百壯士》等。 40年代:經典之作接連誕生 40年代是早期中國電影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的影片無論是現實意義,還是藝術成就,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小城之春》等一批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都誕生在40年代。 50年代—70年代 從1949年到1966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非常重視電影,成立了北影、上影、長影等一些電影基地,以它們?yōu)楣歉梢渤闪⒘艘恍╇娪皬S,每一年都制做出了很多好的影片,尤其是1959年到60年初這一段,當時出的《難忘的1959備忘錄》、《早春二月》、《阿詩瑪》、《五朵金花》都是這一段時間出現的。當時產生了一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從1966年開始到1978年是電影相對困難的時期,尤其是在1976年之前,因為這一段時間中國出現了比較多的政治運動,但是就在這一段當中,電影人頂住壓力,拍出了《創(chuàng)業(yè)》、《海峽》、《閃閃的紅星》,而且有一些得到了毛澤東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度肯定。從1978年到90年代,開展了思想解放運動,拍出了《芙蓉鎮(zhèn)》這一批帶有傷痕的電影,而且拍出了《開國大典》、《大決戰(zhàn)》這些革命歷史大片,形成了一次新的高潮。 90年代至世紀之交的今天 進入90年代以后,世界電影除了美國一枝獨秀以外,其余的民族電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當時中國電影2002年只有100部,2003年到了140部,2004年到了212部,2005年到了265部,而且整個票房開始上升,綜合實力開始增強。尤其是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我們的好多影片進入國際市場,不僅得大獎,而且高居票房榜首。 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功夫電影讓中國電影在海外發(fā)行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此前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全部是買斷發(fā)行,以片易片,幾乎沒有收入,但《英雄》、《十面埋伏》、《天地英雄》這三部功夫電影,當年在北美市場收回了大約11億人民幣的票房。北京電影學院李亦中教授也指出,近一百多年來,美國電影一直是單向輸入中國,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高達300多部,幾乎每天都有一部好萊塢電影到達上海進行放映。而張藝謀的《英雄》則成為首部進入美國主流電影院線放映的中國電影。 就在中國電影如何真正走向世界,人們試圖把功夫片作為救命稻草的時候,在上海電影節(jié)論壇上,成龍說,與李小龍時代相比,當下的中國電影已經具備了世界水準的技術和人才,資金問題也可以解決,在他看來,中國電影完全可以借功夫電影與好萊塢其他類型的電影競爭:“以前,由于中國文化處于弱勢地位,國語不是世界流行語言,我們很難打入人家的電影市場,所以我們就拼命用身體去撞,但現在已經不同了!蓖瑯涌春弥袊Ψ螂娪暗倪有以《雙旗鎮(zhèn)刀客》聞名的導演何平,何平認為,中國電影人應抓住機遇,借功夫電影謀求在世界影壇的地位。 賀歲片,最具中國特色的電影十年 香港賀歲片一直備受華人的關注,影片拍攝手法也絕對喜慶,不但色彩上往往是以大紅大綠為主色調,劇情以及演員陣容更是以熱鬧為主,當然,影片最后必然是一個絕對的大團圓結局。香港賀歲片從故事到形式都頗為夸張地透著喜慶意味,從而成為華人電影界一道獨特的風景。 大陸成龍功夫賀歲 最早為大陸引入賀歲片概念的人自然就是成龍。1995年底,《紅蕃區(qū)》作為首部賀歲片被引進到大陸市場,依靠著成龍的知名度,這部影片創(chuàng)下了全國8000萬的票房,這無疑對于當時正處于低迷狀態(tài)的大陸電影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于是,成龍的成功不但引起了大陸電影人的注意,同時也讓大陸的觀眾頭一次對賀歲電影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 馮氏平民喜劇賀歲 經過成龍的啟蒙,大陸導演終于意識到了賀歲檔期的重要性,于是馮小剛電影便橫空出世了。成為賀歲檔中最大的贏家,這個成績是極具號召力的,也由此把馮小剛個人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他完全可以與張藝謀,陳凱歌齊名,票房有時候真的和藝術沒有什么關系。 2009年的元旦三天假期給原本紅火的電影市場再添了一把火。歲末之交的中國賀歲檔影片總數比去年同期多出1倍,達到近30部,據業(yè)內推算,本檔賀歲片總收入超出10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賀歲檔票房增長2億多元。而今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有著極大的發(fā)展和贏利空間。這一前景已在眼前。發(fā)展民族電影事業(yè),僅靠政府力量遠遠不夠,還需有實力的企業(yè)投資和參與;同樣,更多的民間運作帶來的繁榮商機,也呼喚更多實力演藝人士。把商業(yè)運作和市場機制引入電影產業(yè),是令中國電影崛起的必然出路。而上面這些民間資本精英和第一線電影工作者,無疑正在這條路上,身體力行,成為引路人,或是呼應者。 我們矚目于這些創(chuàng)造財富、改變現狀的人,并投以忠心的贊揚和景仰。 因為,他們的出現,是一個“新電影”時代的要求和呼喚。 本文來自:論文中國(www.lw-cn.cn)原文鏈接:http://www.lw-cn.cn/Paper/11179.html 更多內容源自3edu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