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以”與“依”——微言大義抑或文字游戲?
“以”與“依”——微言大義抑或文字游戲? 前依法治國時代,曾存在“以法治國”的提法,而最后在中共十五大政治報告和1999年憲法修正案中選定了“依法治國”的提法“,對此,有些學者提供了一種解釋,那就是”以法治國“提法意味著”法律工具主義“,而”依法治國“提法則宣示了”法治之覺醒“。此論從何說起?很簡單,他們僅僅是從字義的角度來分析的。
“以”者,用也,拿也!缎氯A字典》對“以”字的解釋首先就是:“用,拿,把,將”。(《新華字典》[1987年重排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1版,第531頁)“以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國”、“拿法律來治國”的意思。而為人之用者,被人所拿者,工具也。故而得出“把法律作為治國之工具”的法律工具主義結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依法治國”的提法不同,“依”之義為依靠、按照。此義雖然推演不出“法律目的主義”的結論,但其含義也絕非是把法律作為工具之“用”,法律在“依法治國”的語境下,大概也能混個“體”之名吧。
在此,筆者特舉出兩位認為“以法治國”的提法體現(xiàn)了法律工具主義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本土人士萬鄂湘同志,一位是海外人士周天瑋先生。(萬鄂湘同志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周天瑋先生是華裔,美國律師,中國經略(China at Par)總裁兼執(zhí)行長,美國加州大學法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兼職教授。)下面請允許我引述他們的意見:
萬鄂湘同志曾在最高法院的一場講座中指出:“‘依法治國’而不是‘以法治國’,‘依’和‘以’的區(qū)別是決定性的。‘以法治國’只是把法律當工具,需要時用之,不需要時棄之;‘依法治國’才是將法律作為辨別一切是非曲直的最終原則和標準,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降低法治權威和法律尊嚴”。(萬鄂湘:《入世與我國的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入世及WTO規(guī)則系列講座之五》,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編:《入世與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13頁)
周天瑋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寫道:“法制可以是用‘法’來控‘制’以達到治國目的(rule by law)的簡稱,也就是‘緣法而治’和‘以法治國’的意思。在這個概念之下,法律主要是一種治國工具,而不是目的!保ㄖ芴飕|:《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版,第78頁)
看來,中共十五大政治報告和1999年修改后的憲法文本中采用“依法治國”的提法,順應了歷史潮流,體現(xiàn)了進步、文明的現(xiàn)代法律觀。
但是,在我目前所接觸到的資料里面,也有位大力倡導法治、民主與人權的張宗厚先生表達過對“依法治國”提法為次優(yōu)的看法。(張宗厚先生曾任《中國法制報》評論部主任,現(xiàn)任北京東方鼎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數(shù)據(jù)研究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職教授。)他曾談到:“我認為,用‘以法治國’比‘依法治國’要好。因為從字義學上分析,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制治理國家,依法治國是指照法律治理國家,前一種涵蓋的內容比后一種廣泛而深刻。有人主張用后一種提法,大概是考慮到‘黨大還是法大’這個問題!保ü罆、李步云、郝鐵川主編:《中國當代法學爭鳴實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43頁)張先生猜測,對采取“依法治國”提法的原因是顧忌“黨大還是法大”,筆者認為這并不成立。因為1982年中共十二大政治報告和十二大通過的黨章里面就已明確規(guī)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痹谥泄彩缶裰笇碌1982年憲法也明確規(guī)定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至少表明已經在本本上肯定了“法大于黨”,“黨大還是法大”在理論上已不成為問題了。
有趣的是,張先生也說自己是從字義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的,而且他對“以法治國”的含義的表述(“用法制治理國家”)跟他的反對者是一致的,可是最后卻滑稽的得出了與反對者截然相反的結論。其實,《新華字典》對“以”字的解釋除了前引的第(1)義項之外,還有緊接著的第(2)義項:“依,順,按照”。若采此第(2)義項,“以法治國”不就跟“依法治國”沒什么兩樣了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筆者看來,卻都著有大毛病。張先生認為“以法治國”提法的好處是它涵蓋的內容比“依法治國”廣泛而深刻。可是筆者冥思苦想,也不知道這更加“廣泛而深刻”的內容到底是什么。但那些認為用“以”字就體現(xiàn)了法律工具主義的論調的學者們又如何解釋“以德治國”的提法呢?這里的“以”字,是否體現(xiàn)了一種“道德工具主義”呢?“實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否就意味著在治國方略的問題上,法律(法治)是本體、是目的,而道德(德治)是手段、是工具呢,是否就表達了“法律為體,道德為用”的新治國方略呢?倘若真能如此詮釋領導者的意思(或者認為領導者本來就是這個意思),那也就不會在學界有那么多對此持保留態(tài)度甚至完全反對的意見了。而在筆者看來,之所以在提出“依法治國”后不久又提出“以德治國”,主要體現(xiàn)了領導人對“徒法不足以自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這樣的中國主流傳統(tǒng)文化的治國思想的某種現(xiàn)代認同和批判性繼承。
有人能從“以”與“依”之字義不同而讀出采用“依法治國”提法所體現(xiàn)的發(fā)展與進步,另有人也能以此同一分析角度而猜測沒有采用“以法治國”提法所透露的保守與妥協(xié)。不同的人皆從字義學角度而對“以法治國”和“依法治國”兩種提法作出了相反的優(yōu)劣評判。這究竟是在顯示滄桑巨變之微言大義,抑或僅僅是一場無關宏旨的文字游戲而已?不過,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rule by law(以法治國)”也好,“rule according to law(依法治國)”也罷,都與“rule of law(法治)”的含義相差甚遠。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論產權、產權法與財產法的體系
|
論產權、產權法與財產法的體系 在我國,產權是一個隨著企業(yè)改革的深化而流行起來的概念。首先是政府對國有企業(yè)的放權,然后是國有企業(yè)的改制,引發(fā)了關于產權問題的激烈爭論。實際上,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法學界,爭論的都主要是企業(yè)法人產權。關于產權概念的爭論,盡管隨著中央關....
|
詳細
|
2
|
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
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建立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保障體系,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敗、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黨和國家提出把做好社會保障工作作為當前全國的一項重要、緊迫的任務,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
詳細
|
3
|
論知識產權
|
論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的概念與范圍
知識產權的稱謂來源于18世紀的德國(注3),將一切來自知識活動的權利概括為知識產權的主要是著名比利時法學家皮卡弟,這一學說被廣泛傳播,得到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承認(注4)。對我國來說,知識產權是個外來語,是對....
|
詳細
|
4
|
美國《隱私權法》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
|
美國《隱私權法》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 摘要 本文介紹了美國《隱私權法》的立法原則、適用范圍、個人記錄公開的限制和登記、公民查詢與修改個人記錄的權利、對行政機關的限制與要求、免除適用的規(guī)定、該法與美國《信息自由法》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研究和借鑒國外隱私權保....
|
詳細
|
5
|
互聯(lián)網的規(guī)制問題
|
互聯(lián)網的規(guī)制問題 一、互聯(lián)網及其規(guī)制
互聯(lián)網的規(guī)制,是一個新領域中發(fā)生的新問題。因為即使是在互聯(lián)網的發(fā)源地美國,互聯(lián)網的大規(guī)模商用,也不過是從1994年開始的,到現(xiàn)在僅不過幾個年頭而已。對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互聯(lián)網更是處于發(fā)展初期。
詳細
|
|
6
|
美國反托拉斯法對知識產權許可的控制
|
美國反托拉斯法對知識產權許可的控制 長期以來,美國反托拉斯法以懲治壟斷性市場行為、保護經濟競爭為己任,而知識產權立法則使廠商可以就多種智力成果獲得一定期限的法律上的壟斷,這就使得協(xié)調競爭立法與知識產權立法的沖突成為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必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1.....
|
詳細
|
7
|
英國民事司法改革架構中的ADR
|
英國民事司法改革架構中的ADR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意指替代性糾紛解決方法,泛而言之,它是一切訴訟外糾紛解決方法的總稱。當今世界,眾多西方國家正在進行民事司法改革,這些改革具有一個共同特征,....
|
詳細
|
8
|
WTO法律的司法審查制度
|
WTO法律的司法審查制度 導讀:所謂WTO法律的司法審查制度,概指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法律文本和我國加入WTO法律文件確立的司法審查制度。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法律文本對司法審查多有涉及,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和工作組報告書均以較大的篇幅對司法審查作出非常醒目的專門規(guī)....
|
詳細
|
9
|
物權行為中的三重問題:概念體系與語詞還原
|
物權行為中的三重問題:概念體系與語詞還原 整個物權行為理論中實際上包括了三重陳陳相因的問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的關聯(lián)。這三個問題是相對獨立的:第一個問題是事實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價值問題,第三個問題是邏輯問題。在這篇短文....
|
詳細
|
10
|
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法律人
|
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法律人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律師殺光!-莎士比亞[1]
研究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當然不可能脫離對法官的研究,甚至有必要以法官為中心。本編就是這樣的一個努力。但是,中心化不應導致對邊緣的遺忘,用法官的概念置換了“基層司法制度....
|
詳細
|
1085條記錄 1/109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法律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