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鄉(xiāng)土本色
鄉(xiāng)土本色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我說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xiāng)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xiāng)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fā)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說。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xiāng)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士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巴痢钡幕疽饬x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于我們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xiàn)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最大多數(shù)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們不妨縮小一些范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全是農業(yè)區(qū)。而且,據(jù)說凡是從這個農業(yè)老家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tǒng)。最近我遇著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的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最適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象是向土里一鉆,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xiàn)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xiāng)下人,但是鄉(xiāng)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shù)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巴恋亍边@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xiāng)間一切的閑事。他們象征著可貴的泥土。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的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難忘》的電影里看到了東歐農業(yè)國家的波蘭也有著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里所占和所應當占的地位了。
農業(yè)和游牧或工業(yè)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yè)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直接靠農業(yè)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住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話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什么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那些人。鄉(xiāng)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這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xiāng);即使象抗戰(zhàn)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當然,我并不是說中國鄉(xiāng)村人口是固定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口在增加,一塊地上只要幾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飽和點;過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負起鋤頭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動的。這些宣泄出外的人,象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運命下被淘汰了,或是“發(fā)跡了”。我在廣西靠近瑤山的區(qū)域里還看見過這類從老樹上吹出來的種子,拼命在墾地。在云南,我看見過這類種子所長成的小村落,還不過是兩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見過找不著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給狗吃的路斃尸體。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一處住在的集團為單位的。本來,從農業(yè)本身看,許多人群居在一處是無需的。耕種活動里分工的程度很淺,至多在男女間有一些分工,好象女的插秧,男的鋤地等。這種合作與其說是為了增加效率,不如說是因為在某一時間里的忙不過來,家里人出來幫幫忙罷了。耕種活動中既不向分工專業(yè)方面充分發(fā)展,農業(yè)本身也就沒有聚集許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們看見鄉(xiāng)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區(qū),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農業(yè)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鄉(xiāng)下最小的社區(qū)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于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么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xiāng)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qū)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qū)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于我們鄉(xiāng)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xiāng)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wèi)。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yè),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件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上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Tonnies的話說:前者是Gemeinschait,后者是Gesellschait,用Durkheim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我以后還要作細分析這兩種社會的不同。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困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象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練,”不亦悅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不是法律,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換一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里通了家。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照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F(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jù)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guī)矩。西洋的商人到現(xiàn)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于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的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這自是“土氣”的一種特色。因為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象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很,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象母親對于她的兒女一般。陌生人對于嬰孩的話是無法懂的,但是在做母親的人聽來都清清楚楚,還能聽出沒有用字音表達的意思來。
不但對人,他們對物也是“熟悉”的。一個老農看見螞蟻在搬家了,會忙著去田里開溝,他熟悉螞蟻搬家的意義。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的加以說明。而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的答覆了他的學生。最后甚至歸結到心安兩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觸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們的歡,做到自己的心安。這說明了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和人相處的基本辦法。
這種辦法在一個陌生人面前是無法應用的。在我們社會的激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論產權、產權法與財產法的體系
|
論產權、產權法與財產法的體系 在我國,產權是一個隨著企業(yè)改革的深化而流行起來的概念。首先是政府對國有企業(yè)的放權,然后是國有企業(yè)的改制,引發(fā)了關于產權問題的激烈爭論。實際上,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法學界,爭論的都主要是企業(yè)法人產權。關于產權概念的爭論,盡管隨著中央關....
|
詳細
|
2
|
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
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建立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保障體系,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敗、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黨和國家提出把做好社會保障工作作為當前全國的一項重要、緊迫的任務,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
詳細
|
3
|
論知識產權
|
論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的概念與范圍
知識產權的稱謂來源于18世紀的德國(注3),將一切來自知識活動的權利概括為知識產權的主要是著名比利時法學家皮卡弟,這一學說被廣泛傳播,得到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承認(注4)。對我國來說,知識產權是個外來語,是對....
|
詳細
|
4
|
美國《隱私權法》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
|
美國《隱私權法》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 摘要 本文介紹了美國《隱私權法》的立法原則、適用范圍、個人記錄公開的限制和登記、公民查詢與修改個人記錄的權利、對行政機關的限制與要求、免除適用的規(guī)定、該法與美國《信息自由法》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研究和借鑒國外隱私權保....
|
詳細
|
5
|
互聯(lián)網的規(guī)制問題
|
互聯(lián)網的規(guī)制問題 一、互聯(lián)網及其規(guī)制
互聯(lián)網的規(guī)制,是一個新領域中發(fā)生的新問題。因為即使是在互聯(lián)網的發(fā)源地美國,互聯(lián)網的大規(guī)模商用,也不過是從1994年開始的,到現(xiàn)在僅不過幾個年頭而已。對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互聯(lián)網更是處于發(fā)展初期。
詳細
|
|
6
|
美國反托拉斯法對知識產權許可的控制
|
美國反托拉斯法對知識產權許可的控制 長期以來,美國反托拉斯法以懲治壟斷性市場行為、保護經濟競爭為己任,而知識產權立法則使廠商可以就多種智力成果獲得一定期限的法律上的壟斷,這就使得協(xié)調競爭立法與知識產權立法的沖突成為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必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1.....
|
詳細
|
7
|
英國民事司法改革架構中的ADR
|
英國民事司法改革架構中的ADR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意指替代性糾紛解決方法,泛而言之,它是一切訴訟外糾紛解決方法的總稱。當今世界,眾多西方國家正在進行民事司法改革,這些改革具有一個共同特征,....
|
詳細
|
8
|
WTO法律的司法審查制度
|
WTO法律的司法審查制度 導讀:所謂WTO法律的司法審查制度,概指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法律文本和我國加入WTO法律文件確立的司法審查制度。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法律文本對司法審查多有涉及,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和工作組報告書均以較大的篇幅對司法審查作出非常醒目的專門規(guī)....
|
詳細
|
9
|
物權行為中的三重問題:概念體系與語詞還原
|
物權行為中的三重問題:概念體系與語詞還原 整個物權行為理論中實際上包括了三重陳陳相因的問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的關聯(lián)。這三個問題是相對獨立的:第一個問題是事實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價值問題,第三個問題是邏輯問題。在這篇短文....
|
詳細
|
10
|
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法律人
|
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法律人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律師殺光!-莎士比亞[1]
研究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當然不可能脫離對法官的研究,甚至有必要以法官為中心。本編就是這樣的一個努力。但是,中心化不應導致對邊緣的遺忘,用法官的概念置換了“基層司法制度....
|
詳細
|
1085條記錄 1/109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法律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