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冷鋪瀝青材料的特性與配制技術
冷鋪瀝青材料的特性與配制技術 摘要:用冷鋪瀝青混合料修補路面坑洞,具有方便、快捷等優(yōu)點。 為保證其疏松性和壓實性,在配制方法上,如所用瀝青的粘度、瀝青的 用量、添加劑以及集料級配等,與熱拌瀝青混合料都有很大區(qū)別。實踐 表明,所研制開發(fā)的冷鋪材料使用性能良好,而成本卻比同類進口材料 大大降低。 關鍵詞:冷鋪瀝青混合料;修補;疏松性;壓實性;成本 1 前言 瀝青路面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會出現松散、坑洞、剝落等病害。路面 病害不僅降低了路面的服務能力,而且主要影響道路正常交通,在高速 道路上的坑洞甚至可能引發(fā)交通事故。因此對于路面出現的坑洞、破損 需要及時加以修補。 目前,修補路面坑洞大都采用熱拌瀝青混合料,它對于地點集中,工程 量較大的路面維修是可行的,但對于地點分散,工程量小的路面維修, 不僅因數量太少而瀝青拌和廠難以生產,而且施工單位對熱瀝青混合料 的保溫和修補操作也感到不便,特別在冬季和雨水較多的春季,因此道 路養(yǎng)護部門十分需要一種能夠隨時可以用于路面修補的材料。 路面修補用的瀝青混合料不同于普通熱拌瀝青混合料,它是事先將瀝青 混合料預拌好,用袋裝好儲存起來,當發(fā)現路面上出現坑洞時,隨時運 到現場,進行路面修補。由于平時儲存在倉庫內,使用時在常溫下進行 攤鋪和壓實,因而將這種材料稱之為儲存式冷鋪瀝青混合料。 近年來,許多外國企業(yè)看好我國廣闊市場,紛紛來華推銷他們的冷鋪材 料,但外商的冷鋪料大多價格昂貴,用戶難以承受,除少量使用外,無 法在工程中大量使用。因此積極開展儲存式冷鋪瀝青混合料配制技術的 研究,開發(fā)我們自己的價廉物美產品是非常必要的。 2 冷鋪瀝青材料的特點 (1)這種混合料存放在密閉的袋內,可儲存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都能保持良好的疏松狀態(tài)而不結成團結,即使結成團塊,經拍打就能 散開; (2)混合料在路面坑洞中攤鋪后,經過壓實即能粘結成型而不松散, 這就要求混合料具有良好的粘結性能和壓實性。 正是由于冷鋪瀝青混合料具備這樣的特性,因而所鋪路面具有以下優(yōu)點: ①路面在行車作用下會逐漸壓實,強度慢慢提高。如果在路面修補時, 未能使用碾壓設備,路面在使用過程中經行車碾壓會逐漸密實; ②由于在常溫下施工,且使用簡單工具即可進行坑洞修補,操作頗為方 便; ③冷鋪瀝青混合料預先在工廠生產并儲存起來,隨時可供使用,因而適 合常年路面坑洞修補,或供路面開挖埋設管線后恢復路面使用; 5經過碾壓成型的冷鋪瀝青路面,具有與熱鋪瀝青路面基本一樣的使用 性能,且冷鋪瀝青路面不易出現溫度收縮裂縫。 3 冷鋪瀝青混合料配制原理與方法 冷鋪瀝青混合料必須具有良好的疏松性和壓實性,而這兩者既相矛盾又 統(tǒng)一,這是冷鋪瀝青混合料配制技術的難點,但又是配制技術的關鍵和 依據。試驗研究表明,影響冷鋪瀝青材料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因素。 3.1 瀝青的粘度 瀝青在混合料中起著粘結松散集料成為整體的作用。根據粘附理論,瀝 青要粘附在集料表面,充分而必要的條件是能夠浸潤集料表面,為此瀝 青必須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以易于鋪展。液體瀝青在不很高的溫度下已成 流動液體,有利于浸潤集料表面。當溫度降至常溫時,粘度增大,內聚 力也增大,于其他物體粘結性降低,使所拌混合料易于分散;但由于其 表面仍存在微弱的粘結性,當在外力作用下使它們緊密接觸時,則又會 形成粘結而成為整體。同時在低溫下瀝青又不致粘度過大而使混合料無 法操作,因此必須使用液體瀝青,但其輕質油分應不致揮發(fā)過快。 根據研究,液體瀝青應屬于一種中凝或慢凝的液體瀝青,而且其粘度宜 控制在1Pa·s~10Pa·s范圍內。 3.2 瀝青用量 當瀝青用量較多時,集料表面瀝青膜較厚,自由瀝青較多,相互之間容 易粘結,混合料易結塊成團,結團后也不易打散。當瀝青用量較少時, 不足以充分裹覆集料表面,瀝青與集料之間形成弱界面,雖混合料有較 好的疏松性,但集料顆粒之間粘結性差,碾壓不能使混合料形成整體, 路面容易出現松散。因此,冷鋪瀝青混合料有一適宜的瀝青用量,但不 能用常規(guī)馬歇爾試驗方法確定。根據試驗資料歸納適宜的結合料用量可 按以下經驗公式估算: P=0.021a+0.056b+0.099c+0.12d+1.2 式中 P———冷鋪瀝青混合料結合料用量,%; a———大于2.36mm顆粒重量百分率,%; b———0.3mm~2.36mm顆粒重量百分率,%; c———0.075mm~0.3mm顆粒重量百分率,%; d———小于0.075mm顆粒重量百分率,%。 3.3 瀝青中的添加劑 (1)改性劑 經過試驗比較,在瀝青中添加樹脂改性劑,有利于提高 混合料的粘結性,改善儲存性,尤其是改善混合料使用初期的穩(wěn)定性。 (2)增水劑 在瀝青中添加增水劑,有利于混合料抵抗雨水的侵蝕, 并使得能在潮濕狀態(tài)下緊急修補使用。 (3)催干劑 在某些國外文獻中有介紹在瀝青中添加催干劑,如亞硫 酸鹽廢液(Sulphitewasteliquor)、環(huán)烷酸皂(Naphthenatesoap)等 ,以便使混合料顆粒表面的瀝青膜適當地干燥,降低粘結性,保持混合 料的疏松性。使用催干劑必須經過細致的選擇和反復的試驗,使用不當 反而影響其粘結性。 3.4 集料級配與礦粉用量 冷鋪材料是用于路面修補的材料,需要廣泛的適應性,既可用于修補淺 的坑洞,又可用于修補深的坑洞,為此最好有較粗和較細兩種不同粒徑 的混合料,但養(yǎng)護部門只愿意使用一種規(guī)格的材料,同時較粗粒徑又易 造成掉粒,所以冷鋪材料宜設計成一種較細級配的混合料。 為提高混合料的承載能力和表面粗糙度,其集料宜設計成近似SMA以能 形成骨架結構的級配,但礦粉用量控制在1%~3%范圍內,這樣有利于 提高混合料疏松性和強度。冷鋪混合料推薦級配列如表1。 所用集料由3mm~5mm和0~3mm碎石材料配合而成,其中3mm~5mm碎 石應采用硬質巖石軋制而成,具有良好的棱角性。 4 冷鋪瀝青混合料技術要求 冷鋪瀝青材料作為路面修補材料,需要滿足一定的技術要求以判斷其性 質,但不能按熱拌瀝青混合料的概念來進行評定。 4.1 疏松性與壓實性 如何評定冷鋪混合料的疏松性和壓實性,國際上大都采用經驗判斷的方 法。我們借鑒工地現場檢驗土壤最佳含水量的簡便方法,即用手將混合 料捏緊,松開手混合料能成團,則表明混合料可壓實成型而不松散;將 成團的混合料拍一下,混合料就能散開,則表明混合料疏松性良好,方 法簡單而解決問題。 4.2 初始強度 冷鋪混合料在壓實后需要達到一定強度,以承受車輪荷載。由于馬歇爾 試驗方便,故以穩(wěn)定度評定其初始強度。取冷鋪混合料1000g,在常溫 下正反面各錘擊75次,脫模后在常溫下測定馬歇爾穩(wěn)定度。 4.3 殘留穩(wěn)定度 儲存性冷鋪瀝青混合料壓實后,初始空隙率大,抗水性差,因此需要檢 驗其水穩(wěn)性。將常溫下成型的馬歇爾試件浸泡在水中一晝夜,測試浸水 后的穩(wěn)定度Sw,該穩(wěn)定度Sw與原穩(wěn)定度So之比值K=Sw?So,作為評定 混合料的水穩(wěn)性。 4.4 低溫粘結性 為檢驗混合料在冬季低溫下的粘結性能,將混合料裝入塑料袋內,然后 放在-10℃的冰箱內冷凍4h以上,取出后將1000g樣品立即裝入試模, 每面錘擊150次,觀察是否能粘結成型,在常溫下測試馬歇 爾穩(wěn)定度,其值要求大于1.5kN。 冷鋪瀝青混合料技術要求列如表2。 5 冷鋪瀝青混合料生產與應用 5.1 冷鋪混合料現場生產 先配制改性稀釋瀝青結合料,采用重交通道路瀝青、樹脂、石油溶劑、 添加劑配合而成,其粘度分別調配成適合于冬春季節(jié)和夏秋季節(jié)兩種。 集料采用0~3mm和356mm兩種集料進行配合。結合料用量先按上述經驗 公式計算,然后根據試拌情況加以調整。 混合料在60℃~80℃的溫度下進行拌和。出料后采取措施令其快速冷卻 ,然后裝袋儲存。取現場生產的冷鋪瀝青混合料,在室內進行試驗,檢 驗疏松性與壓實性良好,初始強度和抗水性試驗結果列如表3。 5.2 冷鋪混合料現場應用 2000年3月生產的冷鋪瀝青混合料,經過3個月的儲存后于6月進行實地 使用。在經歷了夏季36℃~37℃的高溫和3次臺風暴雨的襲擊,又經歷 了冬季低溫考驗,修補路面保持良好狀態(tài),沒有脫粒、松散等現象。在 施工時,為模擬雨天施工,還曾特地帶水作業(yè),以考驗這種材料的抗水 性,至今路面未發(fā)現脫粒、松散現象,說明材料具有較好的抗水性,F 在,這種冷鋪材料已逐漸在城市道路和郊區(qū)公路上得到應用,其效果與 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毫不遜色。 6 成本經濟比較 配制儲存式冷鋪瀝青混合料,在材料配方上與熱拌瀝青混合料有所區(qū)別 ,成本相對較高,同時由于冷鋪瀝青材料生產量很少,管理、包裝要求 較高,也使成本有所提高。粗略測算,這種冷鋪材料可能的價格大概是 熱拌瀝青混合料的2倍~3倍左右,這樣生產廠家能既有利可圖,而養(yǎng)路 部門又能承受。同國外經銷的冷鋪材料相比,因國外產品經遠距離運輸 、加收關稅和高額利潤,價格差不多為熱拌料的10倍~20倍。由此可見 ,所開發(fā)的產品性能既好,成本又低,故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HowardLloydRobinson,DerekFordyce.KadhimKhweir.RoadMainte- nanceUsingColdMixMaterialWithHotMixPropeties,Eurasphlt&Euro -bitumeCongress1996 [2]S.V.Shestoperov.RoadandBuildingMaterials,MirPublishers,1983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談談鐵路企業(yè)分配中相互攀比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
談談鐵路企業(yè)分配中相互攀比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當前,分配中相互攀比的現象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它不僅表現在行業(yè)之間、企業(yè)之間、企業(yè)與機關、事業(yè)之間相互攀比,而且也表現在企業(yè)內部各車間、各工種之間的相互攀比。在鐵路企業(yè)內部同樣如此,攀比之風盛行。
&....
|
詳細
|
2
|
接入網技術在鐵路通信中的應用
|
接入網技術在鐵路通信中的應用 世紀之交的通信技術是先進的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與光電子技術的有機結合體,它將向著數字化、寬帶化、智能化、高速化及個人化的方向發(fā)展。未來的通信要徹底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夠使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進行包括語音、數據和視頻等信息....
|
詳細
|
3
|
論鐵路專用線共用
|
論鐵路專用線共用 80年代起,經大力倡導,我國組織的鐵路專用線共用取得了普遍開展和較快發(fā)展,目前全國各省市已普遍開展,鐵路專用線共用工作,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鐵路專用線逾萬條,近三萬公里,承擔了60%左右的鐵路運輸裝卸工作量,大力開展鐵路專用線共用,挖掘其運輸設施潛力,已為緩解鐵....
|
詳細
|
4
|
試論鐵路如何擴大市場份額
|
試論鐵路如何擴大市場份額 石家莊鐵路分局團委從1998年8月份開始,利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在全分局15個客貨單位廣泛開展了“萬名旅客貨主看鐵路”市場營銷大調研活動。調研采取文獻法、問卷法、座談法和個案法等形式,發(fā)出調查問卷2600份,收回2551份,召開座談會15次,走訪旅客貨主及鐵路、公....
|
詳細
|
5
|
鐵路客車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可行性報告
|
鐵路客車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可行性報告 前言
鐵路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鐵路客運長期以來在我國人員運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鐵路客車安全作為關系到國家和旅客生命財產的大事,一直受到國家和鐵道部的重視。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鐵路客運中的各種治安事故隱患....
|
詳細
|
6
|
關于改革鐵路冷藏運輸管理體制的建議
|
關于改革鐵路冷藏運輸管理體制的建議 中國鐵道學會鐵道車輛委員會、中國、北京制冷學會第四專業(yè)委員會于1999年11月11--13日在廣州聯合舉辦了“21世紀中國冷藏運輸發(fā)展問題研討會”。與會的鐵路、公路和水運方面的專家學者對我國冷藏運輸發(fā)展問題進行了探討,鐵路代表一致認為要將《鐵....
|
詳細
|
7
|
關于建立鐵路運輸客戶服務中心發(fā)展鐵路現代物流產業(yè)的建議
|
關于建立鐵路運輸客戶服務中心發(fā)展鐵路現代物流產業(yè)的建議 當前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非常迅猛,若將傳統(tǒng)物流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利用鐵路的優(yōu)勢,發(fā)展現代物流產業(yè),實現物品的配送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信息化、規(guī)模化并將各種手段組合成一體化,使鐵路的物流體系銷....
|
詳細
|
8
|
關于盡快制定適應長大貨物車過橋活載新標準的建議
|
關于盡快制定適應長大貨物車過橋活載新標準的建議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長大貨物車的研制經歷了不同階段。早在70年代中期,為了13套大型進口化肥設備的運輸,我們研制了D30型(載重150t-370t)等一批長大貨物車,順利圓滿地完成了氨合成塔和尿素合成塔等大型設備的運輸,為農業(yè)大發(fā)展作....
|
詳細
|
9
|
對完善鐵路資產經營責任制的若干建議
|
對完善鐵路資產經營責任制的若干建議 資產經營責任制已在鐵路運輸系統(tǒng)全面實施,鐵路局在經營管理方面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資產經營責任制的優(yōu)越性已有所體現,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6月14日至17日,中國鐵道學會經濟委員會、黑龍江、廣東和陜西省鐵道學會在西安聯合召開“鐵路資產經營責任制....
|
詳細
|
10
|
關于防止脫軌與增強鐵路行車安全的建議
|
關于防止脫軌與增強鐵路行車安全的建議 列車脫軌是危害鐵路運輸安全的嚴重事故。據統(tǒng)計,1988年10年間,我國全路重大、大事故中,列車脫軌約占總事故的70%,其比例之高,在國際上罕見,國內前所末有。為此,中國鐵道學會安全委員會與鐵道部安全監(jiān)察司共同邀請路內從事安全方面研究的專家、....
|
詳細
|
159條記錄 1/16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理工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