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運作的討論
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運作的討論 摘要:如果把財政政策比作經濟騰飛的左翼,那么貨幣政策無疑就是它的右翼。無論是西方經濟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日益重視二者的合理配置,我國最高決策層對此也達成共識。近幾年來,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穩(wěn)定增長,引起了世界矚目。加強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合理配置的研究,完善宏觀調控,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大重要經濟政策,兩者無論是在微觀經濟領域還是在宏觀經濟領域都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政府預算調節(jié)社會總需求,其運用工具主要是稅種、稅率、支出預算、公債、補貼等;貨幣政策通過運用存款準備金、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yè)務等手段調節(jié)貨幣供應量、利率來實現宏觀經濟目標。作為現代宏觀經濟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實現兩者的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對于實現我國經濟目標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西方國家的經驗來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過去20多年,由于受貨幣主義的影響,西方各國普遍推崇貨幣政策,輕視財政政策,擔當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任務的是各國的中央銀行。近幾年來,西方各國開始強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以使貨幣政策產生更好的效果。宏觀政策的這種調整不僅在各個國家、集團之間得到加強,而且得到IMF等國際組織的鼓勵和支持。 目前,我國正在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對拉動經濟增長產生了一定效果,但從擴大內需的總體要求看,兩者之間仍需進一步地協調并加大力度。 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合理配置的意義 (一)獨立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在理論上實際并不存在。 我們知道,政府預算是政府支出G和稅收收入T之差(G-T)。如果G-T>0,為政府預算赤字;G-T<0,為政府預算盈余。在出現預算赤字時,政府一股有兩種方法維持平衡:一是發(fā)行政府債券;二是增加貨幣供應。即G-T=(B+(M. 這一公式便是政府預算恒等式。由它可知政府應付赤字的辦法,一是通過借貸獲得債務收入(B,二是通過增加貨幣發(fā)行征收通貨膨脹稅(M.假定(M=O,也就是說貨幣供應既不增加也不減少,即在沒有貨幣政策配合的情況下,任何財政擴張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G)都只能靠借貸(B來維持。假定單獨使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不變,即公式等號左邊為零,就有:0=(B十(M,即CM=一(B,貨幣供應增加的數量(M必須正好等于公眾手中的政府債券減少(即中央銀行買入)的數量一(B.由此可見,財政政策(G-T)和貨幣政策(M之間并不相互獨立。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合理配置可以取長補短。 如果單獨使用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會馬上見效,使總需求增加,從而總產出上升,但由于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將使得利率上升。由此直接產生兩方面的副作用,其一是影響國內的投資環(huán)境,使中小企業(yè)投資下降,而中小企業(yè)是提供就業(yè)機會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用財政政策不能有效地改善失業(yè)狀況;其二是利率上升會導致匯率上升,從而使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貨幣政策通過貨幣增加,使得利率下降,不會產生財政政策的副作用,從而在刺激經濟時能改善整個經濟環(huán)境,對投資和凈出口都有利。但由于貨幣政策不能直接導致總產出的提高,用它來對付經濟衰退時就有可能難以把握準確的操作時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單獨實行各有利弊,只有把兩者合理配置使用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合理配置的取向 (一)充分發(fā)揮國債經濟“蓄水池”的功能與作用。 國債作為連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惟一紐帶,在西方經濟發(fā)達國家是調節(jié)經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應充分加以利用。一方面利用國債具有“金邊債券”的獨特優(yōu)勢,推動國民高額儲蓄從間接融資渠道流向直接融資渠道,從金融領域轉移到財政領域。另一方面應解除政策限制,擴大機構主體尤其是廣大金融機構持有國債的規(guī)模水平。據報載,在當今各種類型市場經濟國家中,商業(yè)銀行持有各種國債大都占其資產總額的10%左右,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金融機構持有政府債券都在50%以上,與之相比,我國60%國債依靠居民購銷,國有商業(yè)銀行只持有5%的低比率,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距甚遠。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國債的另一調節(jié)功能,也是中央銀行最靈活的貨幣政策手段——公開市場業(yè)務對經濟、金融的調節(jié)作用。 (二)積極探索研究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內的總需求管理規(guī)律,從而為實現政策目標提供高效優(yōu)質服務。 目前,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面臨著以市場為軸心的結構性調整,引導市場主體居民和工商企業(yè)實現有效需求,是現代市場經濟中總需求管理理論賦予我們的使命。西方國家曾經運用直接大量增加財政投入刺激經濟、恢復市場信心而取得階段性成果應該是對我們有益的啟示。但是這一政策的實施,應當建立在財力較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特別是政府支出投入上,要在正確合理選項上下功夫,防止重復投資。 (三)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綜合協調,把增加投資規(guī)模與刺激、拓展最終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與需求始終是市場的平衡力量,在某一時點上應尋找最佳平衡點(當然是相對的)。當前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約國民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方面,需要刺激的重點是消費需求。刺激投資和生產固然也是提供需求,但它能否提高經濟效率,是由最終消費的狀況來決定的。因此,在當前情況下,充分運用貨幣政策手段對資本的流向和流動性進行適時調節(jié)以及運用財政政策手段對有效規(guī)模進行合理調整,以增強國內需求為目的,把增加投資和生產與刺激最終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四)正確分析和認識經濟狀況,合理把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力度,防止新一輪通貨膨脹的到來。 縱觀我國20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高通貨膨脹給經濟發(fā)展帶來的震蕩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近兩年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雙向擴張實施力度較大,加之在當前體制轉軌尚未完成、適應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還很不健全、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如果片面強調和實施全面松動的總量擴張政策,特別是長期使用,很有可能誘發(fā)新一輪通貨膨脹。因此,我們必須把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松緊力度,引導國民經濟走健康發(fā)展之路。 三、結束爭論,開辟未來 在經濟學界,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爭論由來已久。兩者之爭表面上是不同的政策主張之爭,實質是主張市場調節(jié)多一點還是政府干預多一點的理念之爭,相信市場的人一般偏向于貨幣政策,相信政府干預的人一般偏向于財政政策。美、日、德等國政府都是號稱財力龐大且管理有效的政府,但對運用財政政策普遍深懷戒意。 我國的公共投資效率之低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計劃經濟體制尚未完全消除,大規(guī)模使用財政政策的最大危險莫過于有可能強化計劃體制,導致體制復歸。在我國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全依賴財政政策而排斥貨幣政策或者完全依賴貨幣政策而排斥財政政策的主張都是不足取的,必須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快地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財政部長項懷誠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分別撰文指出:兩年來的實踐證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明顯成效,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從當前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來看,這項政策還需要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最終實現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目標,為國民經濟在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中高質量、高效益發(fā)展提供保障。 因此,合理配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選取最優(yōu)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達到調控經濟的目標,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在宏觀調控中所追求的,也是我國經濟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兩者的合理配置,是我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采取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舉措,這不僅提高了我國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也必將對我國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