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語用意識和模糊限制語
元語用意識和模糊限制語 摘 要:元語用意識是語言使用者對語言選擇行為的一種自反意識,是說話者意識在話語形式上的語用體現(xiàn)。元語用意識指導人們作出語言形式和語用策略的選擇。模糊限制語是一種典型的元語用意識標示語,四種不同的模糊限制語分別反應(yīng)了發(fā)話人在語言選擇過程中的認知和心理狀態(tài),構(gòu)成了發(fā)話人的語用策略,并為受話人正確理解話語的語用含意提供了推理線索。 關(guān)鍵詞:元語用意識;模糊限制語;語用標記語;語用策略;語言選擇 何謂元語用意識? 在人們的日常言語交際中,說話者對語言表現(xiàn)形式、語言使用策略等的選擇都是在意識的指引下完成的。根據(jù)Verschueren(1999)的語言順應(yīng)理論,語言使用過程是交際者在意識的指導下不斷從可供選擇的語言范圍(variability)中作出可協(xié)商的選擇(negotiability)從而達到順應(yīng)(adaptability)交際需要的動態(tài)過程。Verschueren認為,如果把語言使用定義為作出語言選擇,考慮發(fā)話人和釋話人兩者心智的中介作用,同時又賦予意識以突出的作用的話,這些都意味著語言使用者或多或少意識到自己在使用語言時正在干什么,即使和其它理據(jù)性程度可能很高的選擇相比,某些選擇幾乎是自動的。這種“自對自的了解”實際上都體現(xiàn)在所做出的全部選擇中。然而,這種了解還體現(xiàn)在語言使用者對這些選擇的自返意識中,這些選擇來自于一系列的可能性中,因而就帶有了一種具體的概念或者交際狀態(tài):而全部語言選擇的過程都意味著某一種程度的意識性,有些選擇公開地反觀自身或反觀其他的選擇。自返性意識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我們可以將其看作語言發(fā)展的最早的進化條件之一。而且,其重要性還表現(xiàn)在,從某種程度看來,所有的語言交際都具有自指性。換句話說,語言使用都意味著語用的和元語用的功能發(fā)揮過程間的不斷調(diào)整。(Verschueren, 1999: 187-188)這里Verschueren的話可以理解為話語形式體現(xiàn)了說話者的意識,有些話語形式服務(wù)于一定的語用策略,是說話者的語用手段。而在每一個語用手段的背后都有意識的指揮作用。這種指揮語用手段選擇的意識就是元語用意識。人們利用元語用意識來決定語言選擇策略、形式、過程等,使得最終作出的語言選擇帶有明顯的語用特征。(吳亞欣,2002)人們在交際時或多或少都能對自己使用的言語進行(元)語言的修飾、限制、補充、美化等。所有的言語選擇都有一定程度的語用意識,而某些言語選擇所反射出來的意識更加明顯。(侯國金,2003)正如語言使用中涉及到的其它所有心智過程和心智現(xiàn)象一樣,元語用意識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識突顯度。在元語用意識標記中,有些標記表露出某種自覺程度很高的選擇,而其它標記則并不如此易于提取。 元語用意識在微觀層面表現(xiàn)在語音特征(如語調(diào)、口音)、詞匯特征等的選擇上;在宏觀層面則包括言語行為意識、間接言語行為意識、禮貌言語行為的意識等等。(同上)Verschueren(1999)在其書中也對元語用意識的標記成分作了分類,他把元語用意識標記成分分為三類。首先是Jakobson以及后來的Silverstein都稱為變指成分(shifters)的范疇。“變指成分”是索引符號,諸如人稱代詞和其它指示語、體、時態(tài)語氣、情態(tài)和憑證語(evidentials)。這些成分都必須隨使用語境中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都要求對結(jié)構(gòu)特征和語境特征的匹配過程有自返性意識,但從有效選項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中作出的是一個尚未呈現(xiàn)的或無標記的選擇這一情形要除外。 其次,元語用意識的很多標記語,都歸入到語篇標記語、語用標記語、語篇小品詞或者語用小品詞這類變動不定而且常常是相互重疊的名稱之下了。通常,這些概念用于討論指明話語與周圍語篇的適應(yīng)方式(無論如何、然而、實際上、與此相反等)、命題內(nèi)容的認識和/或施事狀況(如當然、毫無疑問、坦率說、我猜等)或釋話人的參與程度(如你知道)的詞匯標示——經(jīng)常是句子副詞或者是詞語銜接和意思連貫的標記語。對于這一類標記語國內(nèi)學者近幾年研究較多,較有代表的有何自然、冉永平(1999)、侯國金(2003)、吳亞欣(2002,2003)、于國棟(2003)、李健雪(2004)等。 其三,語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的功能發(fā)揮,無論是以韻律標記、語碼轉(zhuǎn)換,還是以反饋信道提示的形式出現(xiàn),盡管“很少受到人們有意識的注意,而且也幾乎未得到任何直接的討論”,卻顯露出對“內(nèi)容與表層風格之間的共現(xiàn)期望”的意識,其大意是說,語境化提示可以作為語境化過程解釋的基礎(chǔ)。 何謂模糊限制語? 模糊限制語,按Lakoff(1972)的話說,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見何自然、陳新仁,2004:150)模糊限制語可以模糊說話人態(tài)度甚至改變話語真值。例如: 1a. 昨天深圳下過雨。 1b. 昨天深圳似乎下過雨。 1a是一個說話人意思明確的判斷,但是在1b中,由于出現(xiàn)了模糊限制語似乎,說話人的態(tài)度就變得不那么確定了。 2a. 鯨魚屬于魚類。 2b. 我認為鯨魚屬于魚類。 這里2a是真值為假的判斷,但是在2b中,由于模糊限制語我認為的出現(xiàn),該語境成為不透明語境(opaque context),斷言程度被削弱,從而使得命題不再具有真值條件。 美國控制論專家Zadeh(1972)把模糊限制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修飾模糊詞的,如very, much, more or less, slightly, highly等;另一類模糊限制語的作用是說明它們是從哪個方面作用于模糊詞的。這類模糊詞有:essentially, technically, strictly speaking, in a sense, practically, virtually, regular等等。(轉(zhuǎn)引自伍鐵平,1999:72) E. F. Prince等人(1980:83-97,轉(zhuǎn)引自蘇遠連,2002)把英語模糊限制語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Adaptors(程度變動語) Approximators(變動型) Rounders(范圍變動語) Hedges Plausibility(直接緩和語) Shields(緩和型) Attributors(間接緩和語) 變動型模糊限制語能影響命題真值條件,或者對原話語作出修正,或者給原話一個變動的范圍。此類模糊限制語又可分為程度變動語,如kind of, sort of, a little bit, some, somewhat, very, quite, almost, commonly, in a sense, more or less, essentially, technically, strictly speaking, in a sense, practically, virtually, regular以及范圍變動語,如about, around, approximately, roughly, over, something between X and Y等。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不改變命題的真值條件,其主要功能是表示說話人對交談中提供的信息的可信程度、詳略程度、關(guān)聯(lián)程度以及清晰程度所持有的態(tài)度。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又可分為直接緩和語,如I think, I guess, I wonder, I suspect, hard to say, as far as I can tell, probably, seem以及間接緩和語,如(sb.) says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obability would be…, it is said that…, it is assumed that…等。 模糊限制語的元語用意識分析 在Verschueren看來,模糊限制語就是從態(tài)度、認知或者證據(jù)方面對命題內(nèi)容進行直接修飾的語言成分。(1999:193)例如: 3. He’s sort of/kind of crazy. 4. In a sense, universities are just factories. 他還認為,語言使用者總是監(jiān)督著自己產(chǎn)出或者解釋話語的方式,并同時都意識到意義協(xié)商的永恒必要性,也意識到這種協(xié)商的障礙之所在。(1999:198)我們不妨結(jié)合E. F. Prince et al對模糊限制語的分類,來逐類舉例看看元語用意識是如何通過模糊限制語對話語的產(chǎn)出或者解釋進行監(jiān)督和協(xié)商的。 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 5. A robin is a bird par excellence. 6. Loosely speaking, a whale is a fish. 7. His wife is a real spinster. 8. Strictly speaking, a bat is not a bird. 例5中,par excellence顯示出的說話者意識是這樣一種認知態(tài)度,即BIRD是由范疇隸屬度不等的成員構(gòu)成的范疇。ROBIN(知更鳥)在范疇中處于中心地位,是典型范疇成員。例6中,loosely speaking(不嚴格地說)模糊了范疇邊界,使得鯨魚可以歸入魚類范疇(盡管從嚴格的生物學角度講,鯨魚不屬于魚類)。而例7中的real則起到了一種隱喻功能,通過隱喻延伸了范疇范圍,突顯了spinster(老處女)行為古板、缺乏女性魅力等特征。例8中的strictly speaking(嚴格地講)則起到了區(qū)別非范疇成員的作用。這一類模糊限制語反映了說話者的認知態(tài)度,即對范疇范圍的修飾, 元語用意識和模糊限制語話語行為體現(xiàn)了說話者的自返意識,通過這些模糊限制語受話者可以清楚看出說話人的意識過程。 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 9. His discription of the event approximated to the truth but there were a few inaccuracies. 10. My salary is around/about 2,000 dollars per month. 11. There were roughly 400 people in the hall. 這一類的模糊限制語起著對話題范圍進行限制的作用,有些類似何自然與陳新仁(2004:153-155)歸納的隨意言談(loose talk)。何自然認為,人們在言語交際中,除了很少的一部分言談是可以按原意去理解之外,日常會話里的言談大部分是比較隨意的,都不同程度地帶有“約略”(approximation)、“模糊”(fuzziness)、“籠統(tǒng)”(generality)、“模棱兩可”(ambiguity)、“含混”(ambivalence)等語用含糊的現(xiàn)象。使用精確的表達不一定就是表達精確的思想。有時候說話人不愿意或者認為沒有必要說得很具體,或者在其它情況下說話人自己也說不清具體的情況,這時候使用模糊限制語就不失為一種語用策略,使得說話者不必為失語承擔責任,也不用為回避問題而顯得不禮貌。 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12. Jim’s late—he’s probably stuck in a traffic jam. 13. As far as I can say, you won’t be welcome there at this time. 14. It seems that the humid weather will last for several days. 此類模糊限制語表明了說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直接猜測或者評價。說話者作出陳述,但是對所陳述的信息采取了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話語選擇行為直接反觀說話者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如何自然與陳新仁(2004)所總結(jié)的那樣,這類模糊限制語也正好能體現(xiàn)Grice的合作原則:把很可能正確但又不能或者不便明確的話語說得不那么確定,從而可以避免胡說、亂說、瞎猜。受話者通過此類模糊限制語,或者話語標記手段可以探尋到說話者的意識軌跡,并與周圍語境取得聯(lián)系,對命題內(nèi)容及發(fā)話人態(tài)度得到恰當理解。 間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15. It is said that a new president will be appointed to the university soon. 16. According to anonymous source, the new president will be elected from inside the university. 此類模糊限制語通過引用第三者的看法,表明了說話人對話題內(nèi)容的間接猜測或者評價,類似于Verschueren(1999)所提到的憑證語。說話者通過語言選擇交代出信息來源,強化或者弱化命題內(nèi)容的斷言程度,或者避免直接承擔陳述行為的后果責任。受話者循此類模糊限制語可以作出對命題內(nèi)容信任程度的判斷,并藉此判斷發(fā)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 何自然與陳新仁(2004)還對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作出了總結(jié),根據(jù)他的看法,模糊限制語有以下語用或者元語用功能: 首先,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巧妙掩飾說話人在某一方面的無知或者知識的不足。其次,使用模糊限制語有時是會話合作的表現(xiàn)。根據(jù)Grice的合作原則,我們在會話時應(yīng)該講真話,不講無足夠證據(jù)的話。模糊限制語可以把很可能正確但又不能或者不便明確的話語說得不那么確定,從而可以避免胡說、亂說、瞎猜。此外,人們經(jīng)常處于禮貌而使用模糊限制語。模糊限制語經(jīng)常充當一種緩和手段,出現(xiàn)在威脅對方積極面子的拒絕語或者威脅對方消極面子的請求語中。作為禮貌的另一表現(xiàn),我們使用模糊限制語表示謙虛。 結(jié)語 元語用意識及其語言標示對語言使用過程中意義的生成與協(xié)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元語用意識的語言標示,模糊限制語具有其獨特的元語用功能。一方面,它們能夠折射出語境中存在一個或者多個特殊的語境因素,以及說話者的認知態(tài)度和能力,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說話者的語言選擇和交際策略選擇。另一方面,模糊限制語還為受話者理解話語字面意義之外的語用含意提供了推理線索,使受話者得以建構(gòu)起話語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 參考文獻 何自然、陳新仁,2004,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何自然、冉永平,話語聯(lián)系語的語用制約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侯國金,元語用意識與策劃[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 李健雪,話語標記語與元語用策略關(guān)系研究[J],外語教學,2004(6)。 蘇遠連,英漢模糊限制語的分類和功能[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吳亞欣,語用含糊的元語用分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1)。 吳亞欣、于國棟,話語標記語的元語用分析[J],外語教學,2003(7)。 伍鐵平,1999,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Lakoff, G. 1972.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A].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C].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