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稱謂語差異的文化因素
英漢稱謂語差異的文化因素 摘 要 :英漢稱謂用語大致可分為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類。它們在區(qū)分血親姻親、宗族與外族以及親屬稱謂泛化等方面都有差異。這與兩國在宗法觀念與法制思想、等級制度與宗教影響、社會制度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 :稱謂語;差異;文化透析 Abstract:The address fo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be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kinship term s and the social terms.The difference exists i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clan and non—cla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s.And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paschal clan system and legal ideology,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ocial system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address form s;differences;Cultural analysis 1 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構(gòu)成模式是以父子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嚴格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的宗法秩 序,年齡的大小、輩分的高低是極為重要的區(qū)分依據(jù)。 因此,在親屬稱謂里,親屬關(guān)系規(guī)定得十分清楚嚴格, 不容許有絲毫的含混馬虎。同輩分的要區(qū)分哥哥和 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嬸母。不同輩 分的稱謂是長輩可以直呼晚輩的名,也可以連姓一起 稱呼;晚輩對長輩則只能嚴格按照其相應(yīng)的稱謂來進 行稱呼,直呼其名是萬萬不可的。 英語中的親屬稱謂則不區(qū)分長幼,輩分高低也不 太講究,所以,稱謂詞比較籠統(tǒng)概括。如姐妹、兄弟各 只對應(yīng)一個詞:非直系親屬中,長一輩的男性一概稱 “uncle”,女性一概稱“aunt”;而同輩的不論男女,一 律稱“cousin”。同輩之間,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 昵稱相稱呼,晚輩對長輩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兒媳 (女婿)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對繼父母的稱 呼。在他們看來,這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親密無間、關(guān)系融洽¨ 。 1.1 血親 姻親稱謂的差異 血親,指的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屬;姻親,指的是有婚姻關(guān)系的親屬。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稱“宗親稱謂”,后者稱“姻親稱謂”。漢民族在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以農(nóng)業(yè)自然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封建社會洗禮后,在民族心理上對血緣關(guān)系高度重視。因而,在漢語里血親稱謂和姻親稱謂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連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嬸要嚴格區(qū)分,如伯父、叔父是血親,伯母、嬸母為姻親。這反映出漢民族濃厚的宗親觀念、血親等級觀念和傳宗繼嗣觀念。英語里沒有血親和姻親的區(qū)分。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稱“an.c1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稱“aunt”。當(dāng)然,在某些非區(qū)分不可的場合里,英語 中常用“in—law”作這些稱謂的后綴,以示與血親的區(qū)別。例如,用“brother—in—law”來表示與漢語相當(dāng)?shù)拇蟛、小叔子?用“sister—in—law”來表示與漢語相當(dāng)?shù)拇蠊米印⑿」米拥?傊?漢語的血親姻親稱謂涇渭分明、復(fù)雜細致,英語基本無此區(qū)別,稱謂比較簡單、概括、模糊。 1.2 宗族與外宗族稱謂的差異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宗族”一詞的解釋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員(不包括出嫁的女兒)!币虼,爺爺、奶奶、侄兒、侄女、孫兒、孫女屬于同宗族,外公、外婆、外甥、外孫、外孫女屬于外宗族。在舊中國傳統(tǒng)的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中,“兒子是自家人,女兒是別家人”。因而,同宗族的親戚要親于外宗族的親戚。所以,以“外”冠名的外宗族親屬如“外孫女”所處的地位以及同其他成員的關(guān)系的疏密,是不能與同宗族的“孫女”相提并論的。這是親宗族、重男性,疏外宗族、輕女性的一種表現(xiàn)。對此,《紅樓夢》中多有體現(xiàn),賈氏家族的稱謂很有代表性。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痹谶@里,賈母把寶玉(孫子)看作是 自己人,把黛玉(外孫女)看作外人。這在中國封建社會是順理成章、天經(jīng)地義的事。 英語親屬稱謂沒有宗族、外宗族之分!癵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孫子又可指外孫 ,“granddaughter”涵蓋了孫女、外孫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交際中,如果需要明確是“爺爺”還是“外公”,就要單獨加以解釋,“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詞的廣泛涵義也說明了英語不區(qū)分宗族和外宗族!疤谩焙汀氨怼痹跐h語中分屬兩個不同的宗族,是絕對不能混淆的。而英語中“cousin”一詞不僅涵蓋了堂兄、堂姐等,還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諸多的漢語親屬稱謂詞,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 1.3 親屬稱謂的泛化差異 親屬稱謂的泛化是指用親屬稱謂詞去稱呼一些既無血緣關(guān)系又無姻親關(guān)系的人的現(xiàn)象。如稱呼陌生的年長者為“大爺”、“大娘”等,還可以加上職業(yè)稱呼,如“郵遞員叔叔”、“售貨員阿姨”等。這是巾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宗法關(guān)系、血緣關(guān)系,強調(diào)等級差別 的具體體現(xiàn)。在與他人交往中,中國人習(xí)慣于把個人看作是社會這個大集體的一個組成部分,t分強調(diào)人與A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和諧,因此,往往以積極的態(tài)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人員。這種稱渭可使交際雙方有親近感,從而縮短了雙方的距離,增進了交際效果和友誼。 英語 中也有親屬稱謂泛化的現(xiàn)象。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qū),一些傳統(tǒng)家庭常將“aunt”和“uncle”用于稱呼非親屬成員。例如,稱呼父母的朋友為“UncleTom”或“Aunt Kate”。但英語親屬稱謂泛化的現(xiàn)象遠沒有漢語普遍,在各種社交場合,不管是正式的還是 非正式的,非親屬成員很少用親屬稱謂來互相稱呼對 方。小孩子見了不認識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來稱呼對方,而對父母的朋友,則可直呼其名. 2 英漢社交稱謂的差異 2.1 姓名稱謂 漢語有關(guān)姓名的稱謂可謂靈活多樣。可稱呼 “姓 +名”、“名”、“姓/名/姓名 +稱謂詞”,還可稱呼 “iJ',/老 +姓”或“姓 +老”。如人們可稱“李小明”為 “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 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稱謂的不同,表現(xiàn)出人 與人之間的親疏程度。 英語姓名的稱謂比較單一。英語對姓名的稱謂形式是“名”和“稱謂詞 +姓”。例如,人們可稱“John Brown”為“John”或“Mr.Brown”。英語中沒有“稱謂詞 +名”這種稱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稱為 “Mr.John”。英語中對長輩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漢語中則萬萬不可 。 2.2 職銜稱謂 漢語中一般能夠表示職業(yè)、職務(wù)、職稱等社會地 位的象征詞都可用于稱謂。職業(yè)稱謂如老師、醫(yī)生 等;職務(wù)稱謂如廠長、部長等;職稱稱謂如工程師、會計等;頭銜稱謂如將軍、博士等,林林總總,幾乎無所不包。除可單用外,還常與姓名連用(姓/名/姓名 +職銜)以示認可或尊敬。社會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自己相對的定位和特定的職銜稱謂。英語中的職銜稱謂局限性很強,一般不用作稱 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師”或是“建筑師”,人們是 不能稱其為“?老師/建筑師”的,而應(yīng)稱其為“?先 生/女士”。社交活動中常用的職銜稱謂有:Dr.,pro— fessor等。這些職銜稱謂既可單獨使用,又可與姓氏、 身份等結(jié)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職銜 +姓氏)。 總之,漢語的職銜稱謂要比英語廣泛復(fù)雜得多。 2.3 泛稱稱謂 英語中的通稱有:Mr.,Mrs.,Madam,guys等, 前三者可與姓名連用,使用尤為普遍。漢語中的通 稱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語和漢語一樣,都有三種人稱,但是英語的人稱稱謂遠比漢語簡單得多。漢語中,作為稱謂俗語中 的人稱,主要表現(xiàn)在具體語境巾的敬、謙、呢、貶、謔、 諱等變化形式,也就是說,漢語IfI存在著三種人稱的 敬識 0 漾語形式 如:閣下,鄙人等。而英語中除了 古語詞中存在一個尊稱“thou”之 ,現(xiàn)代英語里已沒 有了尊稱和謙稱。 英語和漢語都有零稱呼語。如漢語的“喂,嗨,那個誰”等,英語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國,零稱呼語須謹慎使用,這是因為,在大多情況下零稱呼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然而在英美國家,無論發(fā)話人和受話人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零稱呼語都是可以被接受 的。 3 英漢稱謂用語差異的文化透析 稱謂語,既是一種語言習(xí)俗,又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稱謂語實際上是一種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語言現(xiàn)象,這種語言現(xiàn)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作用 J。因此,英漢稱謂系統(tǒng)上的差別實際上是兩種文化差異的外在體現(xiàn)。 3.1 宗法觀念與法制思想的不同 中國在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洗禮后,漢族已成為一個宗法觀念極強的民族。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結(jié)構(gòu)是宗法社會結(jié)構(gòu),整個社會基礎(chǔ)是以家庭這個由血緣、婚姻紐帶關(guān)系維系的宗法性結(jié)構(gòu)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同族內(nèi)部成員十分重視血緣宗親關(guān)系。在家族中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男女有分,長幼有別”,家庭中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明確,從而造成了漢語親屬稱謂的名目眾多,年齡輩分的清晰,直系與旁系、宗族與非宗族的區(qū)分,表明了人們心目中因血統(tǒng)不同而形成的等級親屬制度和親疏關(guān)系的不同。漢語中親屬稱謂語使用的泛化現(xiàn)象,也反映出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利用親屬稱謂拉近彼此關(guān)系 、表現(xiàn)親密的心理。 西方社會雖然也經(jīng)歷過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社會 ,存在過農(nóng)奴制封建宗法關(guān)系,但文藝復(fù)興、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后,西方法制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深人人心。受這種法制思想的影響英語中對血親、姻親的稱謂比漢語簡單。例如,英語中對兄弟姐妹的稱謂無排行、長幼之分!案绺纭焙汀暗艿堋痹谟⑽闹袑(yīng)的稱謂都是“brother”。同樣,夫妻雙方對其同性別、同輩分姻親的稱謂也是一樣的。丈夫或妻子稱對方的父親均為“father—in—law”。 由此可見,由于中國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視君臣父子的等級秩序和長幼親疏、內(nèi)外有別的綱常倫理,西方社會提倡平等博愛的法制思想,從而引起了英漢稱謂用語的差異,即漢語的紛繁眾多,英語的相對簡單。 3.2 等級制度與宗教影響的不同 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宗法社會,不僅在家族內(nèi)部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制度,而且整個社會亦如此。嚴復(fù)在《論世變之亟》中說 :“中國最重三綱!薄叭V”中的第一綱就是“君為臣綱”,君臣之間,臣與臣之問,臣民之問各有稱謂。從歷史的角度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官職體系,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職銜稱謂。因此中國的這種嚴格而又復(fù)雜的等級制度,使得漢語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的名目眾多,形形色色。而西方社會由于在其封建歷史時期實施的是宗教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教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甚至超過了國王他所統(tǒng)治的各級宗教組織的勢力也遠遠超過了官僚政府機構(gòu)。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官銜自然也就不像漢族人那樣看重。所以,英語國家的職銜稱謂常以宗教為普遍。稱謂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經(jīng)》。 3.3 社會制度和價值取向的不同 中國是禮儀之邦,稱謂是“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封建制度下的禮儀規(guī)范強調(diào)“自卑尊人的禮貌準則。這種壓抑的社會制度導(dǎo)致了人們在價值評判上對 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貶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謙 ;卻喜歡抬高對方,即“貶己揚人”,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這種社會行為準則反映到語言上,就是嚴格區(qū)分敬稱和謙稱,由此產(chǎn)生的諸如“卑、鄙、敝等 自謙詞和“尊、令、貴”等敬他詞不勝枚舉。直到今天,人們?nèi)匀皇苓@種價值取向的影響,講究謙虛恭敬敬語和謙語仍大量存在。 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資產(chǎn)階級卻追求人人平等,人們在價值取向上注重個人主義,強調(diào)個人形象、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肯定。他們強調(diào) 自我獨立精神淡薄親族觀念。表現(xiàn)在言語交際上,少有謙語,敬語電較漢語少。 參考文獻: [1] 賈彥德.中西常用親屬詞的語義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 劉超先.中西稱渭差異及其文化內(nèi)涵[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3] 姚亞平.現(xiàn)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變化的兩大基本趨勢[J].語言文字應(yīng)用,1995(3):31. [4] 畢繼萬.漢英社交稱謂的差異[J].語文建設(shè),1997(I):29. [5]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 :外語 教學(xué)與研究 出版社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