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王陵
景點 |
清王陵 |
介紹 |
俗稱太子陵,在薊縣東北部小港鄉(xiāng)和孫各莊鄉(xiāng)境內(nèi)。陵區(qū)北為黃花山,南有朱花山,東與清東陵隔山相望,地勢“川回巖抱,既固且完”。順治、康熙帝的6個皇子葬在黃花山南坡。乾隆帝1個皇子葬朱花山。北面六陵相距60~110米不等。南北寢陵相距330米。陵園一般設(shè)山門、享殿、配殿、地宮寶頂、碑亭等,并繞朱垣一周。
據(jù)史料記載,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園寢,唯獨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其背靠朱華山,面對翠屏湖,東西兩側(cè)山頭渾圓等距,如青龍、白虎雙砂拱衛(wèi);正后方的黃花山與前方翠屏湖相對峙,山環(huán)水抱,左輔右弼,前屏后障,空氣清新。端慧皇太子永璉是乾隆皇帝弘歷的第二個兒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申時,生母是乾隆帝的嫡皇后富察氏。
雍正皇帝格外器重這位皇孫,親自為他起了漢名永璉,“隱示以承宗器之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弘歷即位稱帝后,立意自本朝起,要以嫡子承繼皇位,因此他遵照世宗(雍正皇帝)所創(chuàng)建的秘密立儲的方法,于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日,正式將皇二子永璉定為皇太子,并將手書的密詔,封存在鐍匣之內(nèi),高高地置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
但在秘密立儲兩年之后,即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永璉因”偶感風(fēng)寒”而病死于寧壽宮,時年僅9歲。為此,乾隆帝十分傷心,下令輟朝五天,哀悼皇太子,并命人將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撤出,還說“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士济,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及后,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對于皇太子永璉的喪事,乾隆帝尤為關(guān)注,親自為永璉賜謚為端慧皇太子。乾隆七年(1742年),當(dāng)乾隆帝確定了自己的萬年吉地在東陵境內(nèi)的勝水域之后,他又下令派大學(xué)士訥親和戶部尚書海望等人,帶領(lǐng)風(fēng)水官員在東陵一帶為端慧皇太子永璉相度福地,先后相看了馬蘭峪、七星山等地,因這些地方垣局狹窄,下砂稍低,規(guī)模未備而落選。后來,相中了黃花山之南鞍子嶺前的朱華山。
朱華山來龍秀麗、穴情明確,水口交鎖、羅城周密?贾須,龍自天皇左旋入首,水從辛酉右轉(zhuǎn)歸辰,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乘氣消納,最為合局。又刨驗土色,至一丈有余,俱系純黃嫩色,且堅而細(xì),實為上等佳土。經(jīng)風(fēng)水官反復(fù)詳加相看,以朱華山地方山勢整秀,垣局實屬嚴(yán)密,公同酌議,定下了在朱華山建造端慧皇太子園寢,并繪圖呈請乾隆皇帝御覽。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二日,乾隆帝閱后批準(zhǔn),著用朱華山地方。
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二日申時,端慧皇太子園寢在朱華山破土興工,并于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后基本竣工,共耗銀十六萬八千二百三十五兩,葉子金三百七十八兩九錢九分二厘。端慧皇太子園寢,坐北朝南,背靠朱華山,左右砂山圍護,栽種了1360棵儀行樹,建有三孔石橋一座,過橋東側(cè)為神廚庫、井亭,這是任何王爺陵都不曾有的設(shè)施,在太子陵后院,建有石券兩座、磚券一座,三券并排,上面封土,里面安葬著端慧皇太子。端慧皇太子在乾隆八(1743年)十月二十一日入葬,盡管園寢工程一直加緊施工,但直至端慧皇太子下葬時,大殿尚未建成,待皇太子金棺入葬中央石券后,工程才于第二年十月基本告竣。乾隆帝為他心愛的皇太子永璉修建的園寢中,不單單葬入端慧皇太子一人,后來又陸續(xù)葬入了乾隆皇帝的六個不成年的兒女,分別是七阿哥永琮、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永璟、十四阿哥永璐、十六阿哥,乾隆帝的八公主葬于太子陵東南角的天落池中。太子陵建成后,盡管有固定的人員看管,但因為陵園內(nèi)有貴重的陳設(shè)與器皿,故受到許多人關(guān)注,自清末至民國年間,多次發(fā)生盜岸,不僅地宮中殉葬品被洗劫一空,就連地下、地上宮殿的磚、石、瓦、木也全被拆走。
|
位置 |
天津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